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合集下载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教案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教案

1. 解释概念:间歇脉、短绌脉、
达标检测 2.高热病员退热期提示出现循环衰竭的症状是( )
( 5 分钟) A.皮肤苍白、寒战 C.大量出汗,疲乏无力
B.脉搏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D.脉搏增快,面部潮红
布置预习 1、正常脉搏的评估 ( 2 分钟) 2、正常呼吸的评估
课后记
对体温的观察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体会,并不陌生,但要想正 确评估并能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就需要认真的观察并熟练掌握 并能灵活应用
分为测腋温法、测口温法和测肛温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1、体温计的消毒 2、体温计的检测 相差 0.2℃以上或体温计有裂痕,即不能使用。
三、课堂小结
见首页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五、布置预习(指出具体要求)
4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
1、原因
2、发热过程
3、临床分度
4、常见热型
5、体温过高的护理
(二)体温过低
1、原因
2、体温过低的护理
三、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副板书
5
2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利用设疑的方式,同学们有过体温高的时候吗? 知道体温的变化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进入本次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指 T P R BP (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指机体内部的温度,相对恒定
F=C×9/5+发热程度的划分
达标教学
( 80 分钟)

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2.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3.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4.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如何护理高热和体温不升的患者?
2怎样正确地进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检测?
3.阐述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1.脉搏形成的机制
2.脉搏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3.常用诊脉的部位有哪些?
实施情况及
分析
(3)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接触,及时发现其情绪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4)健康教育
三、测量体温的技术
(一)体温计的种类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式体温计
4.感温胶片
(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1.体温计的清洁、消毒
(1)口表、腋表消毒法:体温计使用后全部浸泡于消毒液中,30分钟后取出,擦干用离心机甩水银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
1.发热程度的划分
(1)低热:37.5-37.9℃(99.5-100.2℉)如结核病等。
(2)中等热:38.0-38.9℃(100.4-102.0℉)如一般感染性疾病。
(3)高热:39.0-40.9℃(102.2-105.6℉)如急性感染。
(4)超高热:41.0℃(105.8℉)及以上。如中暑。
2.发热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
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骤升见于肺炎双球菌性肺炎;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3)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
3.热型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温曲线,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生命体征是指人体内部的基本生理功能状态的反映。

它们可以提供关于身体状况的重要信息,并帮助医护人员做出诊断和评估患者的情况。

因此,观察和护理生命体征是提供基本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观察和护理这些生命体征的目的是检测患者的身体功能是否正常,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体温是指人体在特定条件下的热量产生和散发的平衡状态。

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并将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表上。

如果体温过高或过低,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退热药物或保暖措施,以帮助恢复体温到正常范围。

其次是脉搏的观察和护理。

脉搏是指血液在动脉中通过的脉动。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并记录每分钟的脉搏数。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范围是60-100次/分钟。

如果脉搏过快或过慢,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安抚患者、增加液体摄入或给予心脏药物。

第三是呼吸的观察和护理。

呼吸是指氧气通过鼻子或口进入肺部,然后二氧化碳通过肺部呼出的过程。

护理人员可以观察患者的胸部的起伏或听诊呼吸音,并记录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范围是12-20次/分钟。

如果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异常,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氧气或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

最后是血压的观察和护理。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140mmHg,舒张压80-90mmHg。

如果血压过高或过低,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或增加液体摄入。

观察和护理生命体征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护理人员应具备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使用方法,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同时,护理人员应善于沟通和交流,及时汇报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之,观察和护理生命体征是提供基本护理的重要环节。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观察是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准确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的要点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体温观察危重病人的体温观察要点如下:1. 定时观察体温,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如耳温计、口温计、腋温计等。

3. 确保测量体温的环境条件稳定,避免在进食、活动或药物使用后立即进行观察。

4. 危重病人应当全天候进行体温观察,特别是在发热、寒颤、出汗、低温等状况下。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1. 根据体温的变化,及时调整环境温度,保持病人的体温稳定。

2. 如发现病人发热或低温,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退热或保暖措施。

3. 注意观察病人的出汗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4. 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营养,确保病人体温的调节功能正常。

二、心率观察危重病人的心率观察要点如下:1. 定时观察心率,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心率观察方法,如听诊、脉搏触诊等。

3. 确保观察心率的环境安静,避免干扰。

4. 特别注意观察心率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1. 如发现心率过快或过慢,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口服或静脉注射心率调节药物。

2. 注意观察病人的心律情况,如有心率不齐等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心律失常导致的并发症。

3. 提供适当的体力活动和心理支持,促进病人心率的恢复和稳定。

三、呼吸观察危重病人的呼吸观察要点如下:1. 定时观察呼吸,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呼吸观察方法,如观察呼吸起伏、听诊呼吸音等。

3. 确保观察呼吸的环境安静,避免干扰。

4. 特别注意观察呼吸的深浅和频率,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1. 如发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氧气治疗。

体温发热护理文书书写

体温发热护理文书书写

体温发热护理文书书写体温发热是指人体温度升高,通常为38℃以上的症状。

体温发热可能是身体对外界环境或内部疾病进行抵抗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也可能是一种疾病的症状。

在日常生活和护理中,我们需要关注并正确处理体温发热的情况,避免引发其他并发症。

体温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于感冒、流感、中暑、排卵、过度劳累、过度活动、药物反应等引起。

而某些疾病如肺炎、膀胱炎、结核病等也会导致体温发热。

对于体温发热的护理工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1.观察体温:护士在接触患者时,首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体温变化。

我们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红外线体温计等设备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另外,还可以观察患者是否有其他与体温发热相关的症状,例如咳嗽、头痛、乏力等。

2.给予适当的服药:对于因感冒、流感等导致的体温发热,可以给予适当的退热药物来控制体温。

但是,在给药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确定合理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

3.维持良好的环境温度和空气流通:在医院或家庭中,要确保患者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不过热或过冷。

同时,保持空气的流通也是必要的,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净化器来保持空气新鲜。

4.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体温发热会导致患者出汗和水分流失增加,容易出现脱水的情况。

因此,护理工作中要及时提醒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饮用温水、果汁或清汤等。

此外,合理的营养摄入也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要保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5.注意个人卫生:患者在发热期间往往容易出现出汗、体味等问题。

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可以帮助患者擦拭汗水,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单,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6.进行必要的疾病筛查:如果患者的体温发热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与医生一起进行进一步的疾病筛查和诊断,以确定患者的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之,在护理体温发热的患者时,我们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年龄、健康状况、病因等,并根据医嘱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指导治疗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温 变化来制定或调整治疗方 案。
监测病情
观察体温变化可以监测病 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02
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水银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清洁体温计
使用前先将水银体温计用肥皂 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棉球擦干

准备测量
让患者排空腋窝,然后将水银 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 ,放在腋下夹紧,保持5-10分 钟。
06
总结与建议
总结体温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
01
体温是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 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和记录体温 ,可以及时发现疾病或不适症状 ,为后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02
正确的体温护理有助于降低体温 异常对人体的影响,缓解不适症 状,促进康复。
对家庭护理的建议
定期测量体温
家长应定期测量宝宝的体温,了解宝宝的体温变化情况。
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但波动范 围基本相同。
04
体温观察与护理
高热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浴 等方法降低体温。
多喝水
高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鼓励 患者多喝水补充体液。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观察体温变化 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休息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 劳累。
消毒处理
用酒精棉球擦拭感应头 和显示屏表面,然后放
入清洁盒内保存。
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避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记录体温变化
如剧烈运动、进食、冷热饮等,应在 测量前让患者休息30分钟以上,避免 影响测量结果。
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应记录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六章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第六章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直肠温度持续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 高热持续42℃以上2~4小时可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和鸡皮疙瘩


关系:调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表现:皮肤灼热、颜面潮红、口唇干燥 、头痛
高 热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fever),由于各种原因使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作用部位 要素三:作用结果
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可称为发热。
(一)体温过高
1. 发热的程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心理护理
1. 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2. 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 3. 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1. 玻璃汞柱式体温计
价格便宜,可重复性好, 破碎容易产生汞污染。
无汞玻璃体温计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2. 电子(数字)体温计
降温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体温>39℃,颈部、腋下、腘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冷毛巾等 (局部冷疗);
体温>39.5℃,温水或乙醇擦浴(全身冷疗)。 采用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多饮水,每日以2500~3000ml为宜。 不能进食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 体温的观察方法 • 异常体温的护理 • 体温观察的注意事项
目录
01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对病情的判断
01
体温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初 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 况。
02
高烧或持续低热可能是某些疾病 的征兆,如感冒、肺炎等,观察 体温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 潜在疾病。
04
异常体温的护理
高热护理
总结词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需要采取紧急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高热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解开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等,以降低体温。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保持身体舒适。如果高热 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低热护理
总结词
低热是指体温在37.5°C至38°C之间,一般不需要特殊护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腋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腋下温 度。测量前应保持腋窝干燥,避免穿着过厚或手臂活动等 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 紧贴皮肤,用毛巾等物品固定体温计,测量时间为5-10分 钟。腋测法的优点是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但需注意保持腋 窝干燥,避免汗液影响测量结果。
对护理效果的评估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评估护理 措施的效果,如物理降温、药物治疗 等是否有效。
如果护理措施得当,体温应逐渐恢复 正常;如果体温持续异常或反复波动 ,可能提示护理措施需要调整或存在 其他问题。
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观察体温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VS
详细描述
口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测量 口腔温度。测量前应保持口腔干燥,避免 进食、饮水或吸烟等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 。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闭 嘴用鼻呼吸,测量时间为3-5分钟。口测 法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但需 注意避免咬破体温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过低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过低
定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低于35℃称体温不升
原因: 散热多;产热少;中枢受损
环境温度过低;新生儿;全身衰竭;中枢性;休克、极度 衰竭、重度营养不良用退热药以后
临床分期:
轻度:32-35 ℃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护理
收集患者资料 降温措施: 低于39℃:通风、调整盖被、限制活动 高于39℃:采取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观察;伴 随症状;原因及诱因;观察降温效果; 记录液体出入量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补充营养和水分:注意营养与水分的摄入,每日 约3000ml,少食多餐,必要时静脉补液 促进患者的清洁和舒适:休息;保持皮肤清洁, 及时更换衣被;加强口腔护理;高热要防止压疮 安全护理 心理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课时目标: ➢ 掌握相关名词:生命体征、发热、稽留热、驰张热、
间歇热 ➢ 掌握体温的正常值及发热程度的判断 ➢ 熟悉常见热型、发热的过程及临床表现 ➢ 掌握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 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 掌握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方法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临床过程:
体温上升期:特点:
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适,有时 伴寒战。 骤升: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 渐升: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数日内达高峰
高热持续期:特点:
表现:热性面容;心率增快;头痛、头晕甚至惊厥、 谵妄、昏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 口干、尿少
口腔:37.0℃; 直肠37.5℃ ;腋窝36.7℃ 正常情况下,个体的体温比平均温度增减0.3-0.6℃
°F=℃×9/5+32 ℃=(°F-32)×5/9
生理变化
(1)昼夜因素;(2)年龄;(3)性别; (4)肌肉活动;(5)药物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评估 体温过高 1.定义:又称发热,指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
体温的测量
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后 , 应清点体温计数量 , 并检查有无破损 ❖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 合作者,禁用口腔测温,在测温时,护士应守护在旁并用手扶托, 以防体温计失落或折断。 ❖3、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禁用直肠测温, 坐浴或灌肠后,应间隔30分钟后,方可测直肠温度。 ❖4、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如运动、冷热敷等;发 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时,应查明原因并在病人床旁监督测量 , 必要时作肛温和口温对照,予以复查。
体温过低的评估及护理
症状:皮肤苍白、口唇耳垂紫色、轻度颤抖、心跳呼吸减
慢、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护理:
(1)提高环境温度: (2)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合适的环境温度;
新生儿置温箱;给予毛毯、热水袋等;热饮;摩擦。
(3)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至少每小时一次。
治疗性低温要防止冻伤。
体温的测量
5、病人如不慎咬碎体温计而吞下汞时 , 应立即清除口 腔内玻璃碎屑 , 以免损伤唇、舌、口腔及食管和胃肠道 粘膜 , 随后口服蛋清或牛奶 , 使蛋白与汞结合 , 延缓汞的 吸收。病情允许者可进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 如韭菜 ), 促 进汞的排泄。
6、传染病病人应用专用体温计 , 并单独进行清洁、消 毒 , 以防交叉感染。
(4)心理护理:
体温的测量
三、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1.水银体温计
根据刻度分类: 根据测量部位分类:口表、肛表、 腋表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式体温计: 4.感温胶片:
体温的测量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1.体温计的消毒: 一、单独使用的体温计:浸泡,使用前取出 二、集体使用的体温计:两次浸泡,擦干备用 2.体温计的检查:定期检查
7、新入院患者每天测量4次,连续3天若正常改为每天 2次;手术患者前天8pm测量体温,术后每天4次,连续 3天若正常改为每天2次。
体温的测量
(三)测体温的方法 目的:判断;监测;协助诊断 评估:是否存在影响测量准确性
的因素 计划:病人体位舒适,情绪稳定
体温的测量
测量方法 部位
体位
时间
口温 腋温 肛温
舌下热窝
腋窝
插入肛门 3-4cm
紧闭口唇,用鼻 3min 呼吸
紧贴皮肤,曲臂 10min 过胸夹紧
侧卧、俯卧、屈 3min 膝仰卧位
生命体征(vital signs):指体温、脉搏、呼 吸和血压的总称。 体温: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是身体内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 体核温度 体壳温度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体温的形成 热的产生与散失: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体温的调节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下降期:特点 表现:大量出汗、偶然有脱水现象(血压下降、
脉搏细速)
骤降:数小时内恢复正常,注意观察并适时采取措施 渐降:数天内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 伴随症状:寒战;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关节肿痛;
出血现象;单纯疱疹;意识障碍皮疹等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热型:各个点体温在体温单上绘制成曲线的形状
节中枢的测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2.原因:
感染性发热: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 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性物质的吸收热、中枢性
发热等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41.0℃以上 机体最高耐受热:40.6-41.4 ℃
稽留热: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不超过1℃,多 见于肺炎、伤寒、儿童肺结核等 弛张热: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1℃以上,多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很大,多见于疟疾、成人 肺结核等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多见于流行 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