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
特点:高温在39 ℃以上
24h动摇范围 超越1℃以上 最低T仍高于 正常
常见病:败血症 、风湿热、
化脓性感染
No Image
热型
No Image
间歇热
No Image
Intermittent fever
特点:高热与正常体温
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 高温在39℃以上 数小时或几天 低温在正常范 围或以下数小 时或几天
常见病:见于疟疾
No Image
热型
No Image
不规那么热
No Image
Irregular fever
特点: 发热无规律 继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流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
No Image
发热
护理措施
No Image
No
病情察看 Image
① 丈量体温: 高热病人每4h测T一次, T恢复正常3d后改为每日1次或2次。 物理降温30min后测T1次,
口表、腋表、肛表分开清洗、消毒。
〔2〕体温计的检查法
No
No
No
甩表至35℃以下→同时放入已测温的40℃ Image
Image
Image
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读数→误差
在0.2℃或以上,水银柱有裂痕者,均不
能运用。
3. 体温丈量方法
1〕目的 2〕操作前预备 〔1〕评价患者并解释 〔2〕患者预备 〔3〕护士本身预备 〔4〕用物预备
No Image
No Image
电子体温计
感温胶片
红外线感应式体温计
可弃式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①口表:盛水银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丈量。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症状
低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失眠、盗汗等症状。 低热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腹痛、尿频等。
治疗
对于低热,一般采取观察和对症治疗,如休息、补充水分 等。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 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体温过低
定义
体温过低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通常定义为低于35°C。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暴露于 极寒环境、某些药物过量、严重疾病等原因引起。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目录
• 体温的概述 • 体温的生理变化 • 体温的异常 • 体温的测量 和记录 • 体温与健康的关系
01
体温的概述
体温的定义
01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 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条 件。
02
正常体温的维持对于人体生理功 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是人体 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保 障。
体温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体温升高
运动时身体会产生热量,导致体温升高。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 的代谢和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高温环境下的运动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可能导致中暑等严重后果。应避免在极端高温下 进行剧烈运动,并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
运动与低体温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可能导致低体温,如冬泳、滑雪等运动。进 行这些活动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低体温的发生。
直肠测量法
将体温计涂上润滑剂,轻轻插入肛 门约3-4厘米,三分钟后取出读数。
体温的记录和分析
记录时间
记录测量体温的时间,以便分析体温变化规律。
记录其他症状
记录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 等,以便综合分析病情。
分析体温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数据,了解体温变化 趋势,判断病情发展状况。

体温脉搏的观察护理.ppt

体温脉搏的观察护理.ppt

1.体温上升期
皮肤苍白、 干燥无汗、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畏寒、寒战、 疲乏无力
2.高热持续期
皮肤灼热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面色上潮趋红于平衡
口唇干燥
3.退热期
P↑、R↑
特点:散热大于产热,体温头恢食痛欲复、减至头退正晕常水平
全身不适
软弱无力
2020/3/20
13
热型:体温曲线的形态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2.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4.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临床意义:见于疟疾等。
2020/3/20
17
定义:发热无一定规 律,持续时间不定。
临床意义:多见于流 行性感冒,癌性发热 等。
2020/3/20
18
寒战 淋巴结肿大 出血现象 肝脾肿大
结膜充血 单纯疱疹 关节肿痛 意识障碍
决定于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
降温:首选→物理降温,30分钟后测温并记录 病情观察:VS、病情、治疗、营养、尿量 补充营养和水分:三高(热量、蛋白、Vit)
2020/3/20
27
体温计的主要种类 types of thermometer
可弃式体温计 disposable thermometer
2020/3/20
电子体温计 electronic thermometer
28
消毒目的:防治医院内交叉感染 方法:化学消毒液浸泡 时间:根据消毒液的 消毒作用时间而定
体温调节自动控制示意图
2020/3/20
6
部位
口温 肛温 腋温
平均温度

体温的评估与护

体温的评估与护

1.寒冷→中枢紧张性↑ →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 皮肤温度↓ →散热↓
2.炎热→中枢紧张性↓ →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 → 皮肤温度↑ →散热↑
二、 体温调节
一、体温调节的方式
1.自主性体温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战等 生理调节反应,使机体的散热量和产热量水平一 致,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产生一定的姿 势和行为,以避寒或避暑以保持体温的相 对恒定。如人或动物避开过冷或过热的环 境向适宜的温度环境靠近,人在寒冷中拱 肩缩背,跑步,增加衣服等。
髓、脑干网状结构、 二、温度感受下器丘(脑th等erm。or含ec有ep热tor敏)
按位置神分经:元外(周w和ar中m枢- 温度感受器 按刺激s分en:sit冷ive、n热eu温ro度n)感和受器
2.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热敏神经元可 能起调定点的作用。
3.热敏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有一定的阈值,正常一般 为37。C,这一阈值就是体温恒定的调定点。当体核
温度超过37。C时,蒸发散热(出汗)增加;当体核 温度低于37。C时,发汗停止,体温调节性产热增加 。总之,当体核温度高于调定点温度时,散热就大 于产热;反之,当体核温度低于调定点温度时,产 热就大于散热。其结果是使体温返回到调定点。只 有当体核温度为37。C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量才相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0.0℃ 超高热 41.0℃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
(一)体温过高
3.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点: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新生儿常见症状体温异常医疗护理PPT课程资料

新生儿常见症状体温异常医疗护理PPT课程资料

下吧,下吧,让雨点带着梦想来吧, 将冬天 的寒冷 洗掉, 将冬天 的疲惫 洗掉, 将冬天 的冷漠 洗掉。 倾听与 的节奏 ,感受 春的姿 态,等 待着痛 快淋漓 的感觉 。初春 的雨, 打下破吧了,严下冬吧的,寒让冷雨,点下带吧着,梦想下来吧吧,,落将在冬了天森的林寒里冷,洗落掉在,了将湖冬泊天里的,疲落惫在洗了掉人,的将心冬里天。的冷漠 洗掉。 倾听与 的节奏 ,感受 春的姿 态,等 待着痛 快淋漓 的感觉 。初春 的雨, 打破了 严冬的 寒冷, 下吧, 下吧, 落在了 森林里 ,落在 了湖泊 里,落 在了人 的心里 。
55-65%)。 密切观察,适时调节箱温:
箱温过低时,患儿唇周发绀,四肢发凉,反应差。 下吧,下吧,让雨点带着梦想来吧, 将冬天 的寒冷 洗掉, 将冬天 的疲惫 洗掉, 将冬天 的冷漠 洗掉。 倾听与 的节奏 ,感受 春的姿 态,等 待着痛 快淋漓 的感觉 。初春 的雨, 打下破吧了,严下冬吧的,寒让冷雨,点下带吧着,梦想下来吧吧,,落将在冬了天森的林寒里冷,洗落掉在,了将湖冬泊天里的,疲落惫在洗了掉人,的将心冬里天。的冷漠 洗掉。 倾听与 的节奏 ,感受 春的姿 态,等 待着痛 快淋漓 的感觉 。初春 的雨, 打破了 严冬的 寒冷, 下吧, 下吧, 落在了 森林里 ,落在 了湖泊 里,落 在了人 的心里 。 箱温过高时,患儿面色红,呼吸增快,吵闹不安。 医护人员应定时、按规范对温箱进行消毒处理。 医护人员应通过低流量和剪短方式吸氧方法对早产儿进行治疗, 每分钟氧流量为0时半昏迷状态;
血流缓慢; 血液粘滞度增加。
血糖下降; 代谢率下降 体温每降一度,代谢率减少5%
免疫功能降低; 合并感染; 败血症。
若素1969素材出品
若素1969素材出品
诊断及检查

体温 PPT课件

体温 PPT课件
7.下列病人测体温方法选择正确的是(D) A.婴儿腋下测温 B.呼吸困难病人口腔测温 C.心肌梗死者直肠测温 D.昏迷病人腋下测温 E.精神异常口腔测温
40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8.周先生在测口温时不慎咬破体温计,护士首先
应采取的措施是 C
A.了解咬破体温计的原因 B.检查体温计破损程度 C.清29
测腋温
部位:腋窝正中 方法:腋下有汗 先擦干,水银端紧 贴皮肤,屈臂过胸 时间:10min
30
测肛温
取好体位 方法:润滑肛表,
插入3-4cm 测量时间:3min
31
注意事项
1. 测前:清点、检查体温计 2.禁忌症: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
鼻手术、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忌测口温;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忌测肛温;
儿童>成年>老年
年龄 性别
昼夜
运动、药物、 情绪、进食
环境
其他
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7
异常体温★
发 体温 热 过高
体体 温温 不过 升低
8
一.体温过高 ★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 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或散 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
要素一: 病因 要素二:机制 要素三:表现
A.驰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38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6.患者张某,58岁,诊断为"菌痢",护士 测量口温时得知其5分钟前饮过热水,为此
应该 (E)
A.嘱其冷开水漱口后再测 B.暂停测一次 C.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D.改测直肠温度 E.告知患者30分钟后再测口腔温度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细 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由机体内部因素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症状。
观察方法
定时记录
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小 时记录一次体温和其他症状。
持续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持续监 测体温,并记录在表格或电子 设备上。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处理。
询问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病人是否有发热相关疾病 史或家族史,有助于判断病因

观察频率与记录
观察频率
高热量高蛋白
对于高热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食 物,如牛奶、鸡蛋等。
心理护理
01
02
03
安慰与鼓励
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紧张 和焦虑情绪。
倾听与关注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 受,关注其心理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的病情评估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要点
01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 化情况。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

第十一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第一节体温观察 ppt课件

第十一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第一节体温观察 ppt课件

2. 体温的生理变化
• 昼夜
– 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 – 午后2~6时最高
• 年龄
– 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 – 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 –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
响而变化
2. 体温的生理变化
• 性别
– 女性高于男性0.3℃ –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
持续数天或数周 24h波动范围不 超过1℃
常见病:急性传染病
如:伤寒 肺炎球菌性肺炎
常见热型
异常体温 发热
弛张热
特点:高温在39 ℃以上
24h波动范围 超过1℃以上
最低T仍高于 正常
常见病:败血症
风湿热
热型
异常体温 发热
间歇热
特点:高热期与无热期
交替出现 高温在39℃以上
蒸发
传导 产热
对流
返回
3、体温的调节
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方式
•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 外周温度感受器(分
布于皮肤、黏膜、内脏):
热、冷感受器
– 中枢温度感受器(分
布于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 脊髓等)
– 下丘脑视前区-下丘 脑前部(PO/AO)是 体温调节中枢整合 的关键部位
(2)高热持续期
产热 = 散热 皮肤红热、口唇干燥、呼吸、心率加快;头疼、 头昏、食欲不振、尿少,严重者谵妄、昏迷。
(3)退热期
散热 >产热皮肤潮湿、出汗
3.体温曲线与热型
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 构成了体温曲线。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 为热型。
异常体温 发热
稽留热
特点:T 持续在39~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8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体温 (temperature)
脉搏 (Pulse)
呼吸 (respiration)
血压 (blood pressure)
测量生命体征的意义:
• 1、生命体征平稳是人体机能运转的基本条件。 • 2、生命体征是机体发生生理变化的客观反映。 • 3、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是
体温过低的临床分度
————————————————————
分度
温度范围
————————————————————
轻度
32~35℃
中度
30~32℃
重度
<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 23~25℃
————————————————————
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要点*
1.提高室温:维持室温22-24℃ 2.加强保暖措施 3.密切观察病情,准备抢救 4.此外,协助病因治疗 5.健康教育
2、行为性体温调节
--有意识的行为活动
• 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 以生理性体温调节为前提
二、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部位
口温 肛温 腋温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37℃ 37.5℃ 36.5℃
36.3~37.2℃ 36.5~37.7℃ 36.0~37.0℃
影响体温的因素(0.5~1 ℃ )
体温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的形成:机体产热和散热两生理过
结果
机体的产热:
程动态平衡的
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 解而产生
安静--肝脏 运动--骨骼肌
产热形式——化学方式
食物氧化、骨骼肌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
机体的散热:
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呼吸、排 尿、排便也散发部分热量。
散热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 蒸发
体温的调节:
1、生理性体温调节
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①扩张血管,增加仪表血流
量②增加出汗,加速呼吸③降低细胞代谢,减少产热 ④减少肌肉活动
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①收缩血管,减少辐射散热
②通过交感神经抑制汗腺活动,减少出汗(一)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产热增加 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体温过高的临床分度*
——————————
分度
温度范围
——————————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年龄:婴幼儿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略低于成人 性别:女性体温比同龄男性稍高,约0.3℃ 饮食:饥饿、禁食时,体温会下降;进食后体温可升高

运动:激烈运动时,骨骼肌强烈收缩,使产热增加,体
温升高。
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温升高。
昼夜: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6时最高。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 加强病情观察 一般情况4/d 高热时6/d,恢复正常3d后,1~2/d 热型、临床过程、症状体征 • 健康教育
(二)、异常体温-体温过低
定义: 各种原因引起 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 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 范围称体温过低。
判断标准:体温低于35 ℃
临床表现:
体温不升,皮肤苍 白冰冷,血压下降, 脉搏细弱,心率慢, 呼吸减慢,尿量减 少,反应迟钝
否发生功能障碍。 • 4、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
,而在病理状态下,其变化极其敏感。 • 5、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
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 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 提供依据。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temperature
温措施30分钟测量体温并记录
• 休息 减少能量消耗,提供合适环境 高热:绝对卧床休息 低热:减少活动,适当休息 • 饮食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 食物色、香、味 少量多餐,补充高热消耗 多饮水(2500~3000ml)
• 保持舒适和清洁 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 安全护理 床档、约束带 • 心理护理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左 右,达数天或数月 ,24h 波动范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 球菌肺炎、伤寒等
弛张热
体温可达39℃以上, 24h内温差达1℃以
上,体温最低时仍 高于正常水平。多见 于败血症、风湿热、
化脓性疾病等。
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 上, 持续数小时或更 长,然后下降 至正常或 正常以下,经过一个 间 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 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表现:皮肤温度降低、出汗 护理:及时更换衣被、保暖,密切观察病情
发热型态*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 上,互相连接,就构 成了体温曲线,各种 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 热型。
常见热型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2.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4.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学习目标:
• 1、解释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的概念。 • 2、掌握正常体温的范围、发热的护理以及
体温的测量和注意事项。 • 3、了解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以及生理变化。 • 4、熟悉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测。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表温度:指机体的皮肤温度。受环境、衣着情况影响 体核温度:指机体深部胸腔、腹腔、中枢神 经的温度。相对稳定且较皮温高
超高热
41℃以上
——————————
最高耐受温度40.6~41.4 ℃
体温过高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
表现:骤升、渐升,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护理:保暖、给予热饮
2、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
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快、深 护理:对因治疗,物理或药物降温
3、退热期 (产热<散热)
见于疟疾等疾病。
发热无一定规 律,持续时间不 定。多见于流行 性感冒,癌性发
热等。
不规则热
发热患者的护理:
降低体温 病情观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补充营养 增进病人舒适,预防
并发症 保证休息 心理护理
常用的降温方法及护理
物理降温: 局部冷疗:冷毛巾、冰袋 全身冷疗:温水擦浴、酒精擦浴
药物降温: 观察降温处理后病人反应,实施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