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2.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导学案

通过预习知道运动有哪些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谈话:同学们,看一看,图片中的他(它)们在干什么?

2.学生描述。

3.讲述:滑、跳、荡都是他们的运动方式,今天老

师将带大家具体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方式。(板书课题)(二)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

1.研究滑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课件出示一位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提问:这位小朋友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运动的

轨迹是什么样的?

(3)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

2.研究青蛙跳、荡秋千

(1)课件出示青蛙跳、荡秋千的小女孩。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他们的运动特点,并画出他们的运动路线。

(3)学生小组讨论进行比较并汇报。

3.用同样的“画出运动轨迹”的方式论证其他几个例子。

4.分类:能按运动轨迹的不同将这些运动分成两类吗?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标准分?如何分?汇报交流,老师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运动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按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

1.观察课前准备的不同物体,将它们归类。

2.小组自主活动

3.汇报、交流。

(出示教材第33页插图)

4.提问: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

5.学生讨论、交流。

6.小结: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不尽相同,它们有着各自的运动方式。

(一)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出示易拉罐,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

2.活动:让易拉罐在桌面上运动起来,说出它的运动方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讲述:像滚动的易拉罐,有些物体在运动时同时也包含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称为复合运动。

4.(出示教材第34页插图)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哪些运动方式?

5.汇报、交流。

6.提问: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举例说明)

7.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运动都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五)巩固、拓展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运动的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听到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感到很欣慰。我希望课堂只是我们探索的开始,课后会成为我们探索的延续,老师希望课后搭架继续观察物体的运动,判断他们的运动方式。

板书:运动的方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复合运动

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16——2017第二学期) 科 学 教 案 四(1)班陈磊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瞧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您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与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就是正电荷或都就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与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全册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四年级科学上册电子备课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营养》、《饮食与健康》3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逐步从探究科学饮食的多种活动中意识到要珍爱生命;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食物》是本单元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用观察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一些食物,知道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我们的营养》一课是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几种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进一步收集资料,并作简单分析。《饮食与健康》主要阐述任何一种或一类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全部所需的营养素,所以我们要学会从营养的角度认识食物的分类,合理地搭配日常的膳食。在对信息作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3课时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的多样化及其主要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搜集有关食物的资料和图片(或自带一些食物)。 2、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常吃些什么食物呢?(生答) 看来,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那关于食物,还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食物”师并随机板书课题。 二、了解食物 1、我们的食物有哪些? 同学们,老师让你们记录了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现在谁能说说你吃了些什么?(生答) 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总结板书: 馒头米饭面条……(面食) 白菜豆角西红柿……(蔬菜) 鸡肉鱼肉猪肉……(肉类)等。 大家还知道哪些不常见的食物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1.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3凸透镜成像 1.4光与颜色 2.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2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3声音的传播 2.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1电和我们的生活 3.2手电筒的秘密 3.3串联与并联 3.4安全用电 4.1电磁铁的性质 4.2电磁铁的磁力 4.3电磁铁的极性 4.4电磁铁的应用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 99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 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

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已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 2 / 99 强。可以说: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已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较好运用。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常有耗时低效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在本学科上所能投入的精力有限,有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部分学生只是喜欢凑热闹而没能深入研究。 在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采用单元考核、常规积分、小组互评的评价方法。 本学期打算学习网上其他科学老师的好的评价方法。采用积分晋级制,开学初就将积分表张贴于实验室墙上,对于学生带好材料、

(完整版)四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四年级科学第一次集体备课 (横向教研组) 年级:四年级学科:科学 一、研讨内容:第一单元 二、研讨时间:2月23日 三、研讨地点:南校区校长室 四、出勤人员:陈洪波吴敬圣邢晓蓉 迟到:无病事假缺席:无公假缺席:无 产假缺席:无无故缺席:无 五、中心发言人:吴敬圣主持、记录人:陈洪波 六、活动程序: 1、主持人布置第一次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求、活动目的、程序安排。 2、中心发言人发言。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课时分配方案。 3、主持人分课时组织大家讨论。每一课时确立一位主要发言人,教研组成员逐课时进行讨论,其他人共议。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难点突破、科学性作业设计等展开讨论。 4、中心发言人小结本单元需要把握的要点问题,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整体教学思路等。 5、最后合理分配好本单元每课时的课时主备人,提出二次备课和教后反思的各项要求。 七、整理活动记录: 1、中心人发言 吴敬圣: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人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 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 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 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陈洪波:

从我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几下几点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邢晓蓉: “新的生命”单元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更加了解本单元是一个严密的结构,所要准备的器材有:观察器材:放大镜,镊子,烧杯。 观察材料:油菜花,棉签,油菜果夹和种子,南瓜的雌花和雄花,黄豆、蚕豆的种子,各种动物的卵(如青虹、蟾蛛、鱼、鸡蛋、鸟等)。 课件或挂图:植物传粉、受精,鸡蛋孵化过程,胎生动物的繁殖。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1、各种各样的岩石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四年级科学下册备课

课题:7、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 教学目标: 探究:能说出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并能按自己的分类标准对学习用品进行分类。 知识: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学习用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情感:能积极地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的分类标准对学习用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教具准备: 铅笔、钢笔、圆珠笔、削笔刀、卷笔刀、文具盒、笔袋、橡皮、水彩笔、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各种纸、改正液、透明胶带等。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学习用品。 问:你带来了哪些学习用品?常用到哪些学习用品?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学生说教师板书。 接着,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学习用品?学习用品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使学生知道“凡是在学习中用到的物品就是学习用品”。学习用品与我们的学习密不可分,是我们的亲密伙伴。我们爱惜学习用品。 二、指导学生将学习用品按不同标准分类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学习用品,你能给他们分类吗?按什么标准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每一类有哪些学习用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分类方法。 3、教师归类板书。 三、指导学生观察各种学习用品,提出研究问题。 1、问:面对这些学习用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学习用品,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按一按、捏一捏、用一用、试一试等办法,能发现哪些有趣饿现象?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哪些是你想研究的问题? 3、小组内交流、讨论。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问题。 5、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课外你们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课题:8、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 教学目标: 探究:1、能发现使圆珠笔芯伸缩的原因是有弹簧,通过实验能发现弹簧的特征。 2、能举例说出与弹簧有类似特点的物体,会做物体弹性实验,并能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知识:能根据实验现象说出什么是弹力和弹性。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35229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修文县小箐乡中心小学备课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师:熊维中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四年级(下)科学学期备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学期备课 课程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学段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2、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二)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 2、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是有许多领域等 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2、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加和科学有关的社会 问题的谈论与活动; 3、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 影响; 学期教材分析 学期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是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保护盒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二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学期目标 1、知道对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形态。 2、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归纳某一动物的共同特征。能长期参与科学活动。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 3、知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4、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喜欢大胆想象。乐于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能区别调查与观察、实验的不同。能根据具体情境选用不同的调查与预测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电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1-1 骨骼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2.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 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3.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4.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3.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手骨是由27块骨构成 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3.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 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 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骼。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实践活动: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4.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2.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导学案 通过预习知道运动有哪些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谈话:同学们,看一看,图片中的他(它)们在干什么? 2.学生描述。 3.讲述:滑、跳、荡都是他们的运动方式,今天老 师将带大家具体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方式。(板书课题)(二)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 1.研究滑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课件出示一位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提问:这位小朋友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运动的

轨迹是什么样的? (3)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 2.研究青蛙跳、荡秋千 (1)课件出示青蛙跳、荡秋千的小女孩。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他们的运动特点,并画出他们的运动路线。 (3)学生小组讨论进行比较并汇报。 3.用同样的“画出运动轨迹”的方式论证其他几个例子。 4.分类:能按运动轨迹的不同将这些运动分成两类吗?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标准分?如何分?汇报交流,老师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运动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按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 1.观察课前准备的不同物体,将它们归类。 2.小组自主活动 3.汇报、交流。 (出示教材第33页插图) 4.提问: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 5.学生讨论、交流。

6.小结: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不尽相同,它们有着各自的运动方式。 (一)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出示易拉罐,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 2.活动:让易拉罐在桌面上运动起来,说出它的运动方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讲述:像滚动的易拉罐,有些物体在运动时同时也包含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称为复合运动。 4.(出示教材第34页插图)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哪些运动方式? 5.汇报、交流。 6.提问: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举例说明) 7.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运动都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五)巩固、拓展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运动的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听到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感到很欣慰。我希望课堂只是我们探索的开始,课后会成为我们探索的延续,老师希望课后搭架继续观察物体的运动,判断他们的运动方式。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年级:四年级 任课教师:___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分析

第一单元电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四年级科学上册《身体的结构》备课设计 教科版

《身体的结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 《身体的结构》主要由三个活动组成,一是观察身体的外部形态,二是观察身体内部有什么,三是身体怎样工作的。在教学过程中,用文字描述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学会和同学交流,并相互评价,在评价中获取和巩固新知;观察内部主要是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希望通过看、摸、听等多种感官的亲历活动,激发它们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同时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他们已经观察过自己的身体,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向更深层次研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知道人体外形的特点和人的许多功能密切相关。 2、过程与方法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人体的特征;用文字描述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学会和同学交流,并相互评价,在评价中获取和巩固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能联想人的身体如果左右不对称,生活中将会怎样,提高想象能力。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引起对自己身体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究和发现人身体特点的欲望。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有机地整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他们自觉地建构关于人身体特点的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者和发现者,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 四、教学准备: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课件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科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以及主要特色在每一册的教师用书的前面都做了介绍,并且无论在哪一册上,内容都是一样的。老师们可以认真地看--看,仔细领会介绍的内容,并落实到平日的教学当中。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我主要针对本册教材做简要概述: 一、内容概述 四年级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运动"统整教学内容,以"运动"为主线,通过与运动有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从而为下学期学习"变化的世界"奠定基础。共设计5个单元,19个课题。 "运动着的世界"是全册的起始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观察事物运动现象的兴趣,感受自然界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4个单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分别整合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中有关运动的内容。 "动物的运动"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观察并模仿动物运动的多种方式,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身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仿生产品。"位置与运动"单元通过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能选择参照物,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地图图例,帮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不同时刻所经过的距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力与运动"单元的学习,开始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体验各种力作用的不同结果,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意识到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昼与夜"单元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探究一天中太阳运动的模式,测量记录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交通运输"是本册的综合单元,选择与"运动"密切相关的交通工具和运输,鼓励学生对常见交通工具进行分类,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未来交通工具,以主人翁的精神分析生活中的交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展示会”是本册的结束课,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本学期学习成果的舞台。 二、本册总目标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物体运动的形式和状态进行判断;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置和时间的变化,并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解释物体位置与运动的关系;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能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卡片。 ●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对有关运动的现象、形式、状态等感兴趣;能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并愿意与同学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结果;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设计科技产品。 ●能发现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 能说出常见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能举例说明各种力是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