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申发论述专项备考牢记写作四忌

合集下载

申论作文答题的“四大禁忌”

申论作文答题的“四大禁忌”

申论作文答题的“四大禁忌”“申论”一词的意思是申述、申辩、论述、论证。

申论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录用考试,考试试题有明确的政治导向性,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立场偏差,同时,试题的客观性很强,不许随意发挥。

文中的观点和内容都有相应的规范格式,无可非议。

题材的多样性和答题的规范性,使得答题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才能从容应对。

一、忌太“偏”忌“偏”,首先是忌思想偏激;其次是忌偏心,即心态不公正。

此二“偏”其根源在于生活中长期对事物和问题的习惯性思维和判断,以致答题时提出过激的观点和举措,或立场不公正,只代表问题的一方说话,不能客观公正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

二、忌“散”“散”,主要是指考生作答主题不明,内容繁杂,层次模糊不清,逻辑混乱,系统性不强。

部分考生不能有效立足于整体思维谋篇布局,分析材料时分不清主次;概述问题不集中,陷入零散的材料中,抓不住要害;设计方案时,没有系统,层次不清,逻辑混乱;论证方案时,取小舍大,弃本逐末。

整个作答前后杂乱,不能抓住既定主题。

三、忌太“离”忌“离”,一是指假设前提,脱离材料答题;二是指答题时前后主题相脱离。

部分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对第一题﹝概述主要问题或主要事实﹞和第二题作答时尤为常见,特别是在提出方案时常有考生大列“如果有什么什么情况,就怎么怎么办、若这样不行,则就那样处之”等之类的所谓措施,严重脱离材料中所蕴涵的既定要求,假设种种前提,看似考虑周全,实则未得要领。

四、忌太“虚”“虚”是指对主要问题的判断不透彻,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找出其症结所在。

对问题概述模糊不清;设计方案泛泛而谈,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论证方案用词华丽,冗杂不实。

总之,整个作答游走于要害之外。

申论考试的八大禁忌

申论考试的八大禁忌

申论考试的八大禁忌一忌基础理论不扎实。

写好申论首先要在基础理论上“通”,最好精通。

诸如十七大精神及其科学发展观,要透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尤其是其中的统筹兼顾,在申论材料分析和提出对策、审论文写作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二忌考试时间不统筹。

历年考试中,此类考生不在少数,结束铃响起,才发现文章仍没有写完甚至还有1-2段没有做,其中原因有三:一是“读写”过程眼脑手的转换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考生主观上让时间放任自流;三是考前缺乏作答技巧训练,建议考生谨记“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忌审题不清。

审题不清,害人不浅,主要表现为惯性思维过多而系统思维过少,如第一道题要求概括“主要问题”,而第二道题要求对“材料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好多同学因为惯性思维而把第二道题看成对“主要问题”提出对策。

有的题目考生只顾分析而忘记判断,有的题目很多考生没有分开材料表述原因和对策,这些都是系统思维缺乏的表现。

四忌粗心大意。

这方面所犯错误往往是低级错误,比如把“反面观点”写成“反动观点”,如2008年上海《申论》大量考生把最后一道题的“以。

为主体”看成了“以。

为题”,文章直接命成此题目,实则不能原谅,因为后面还有已要求叫“自拟题目”。

五忌模式的混款性。

比如说我强调内容思路的采分意识,比如说在《申论》考试过程中,我们强调贯彻执行,而贯彻执行就是我们公务员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比如写一个报告、演讲稿、倡议书,它其实不等于一个简单的对策或一种措施,它应该是包括了公文的三种思路和层面。

第一种层面是现状、背景;第二个层面是目的;第三个层面是对策和措施。

希望考生注意。

六忌死记硬背、搬套范文。

范文和考试完全对应的几率很小,而且范文原文搬上去很难成为一类文,需要结合材料角度进行“修改编辑”,比如减少字数、调整个别词语、列举材料具体个案等;另外,每次命中题材的受益者也就千把人,可几万考生中又有多少人在死记硬背,又有多少人在死记硬背,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所背范文没有命中而临阵慌乱、不知所措。

申论写作的三大禁忌

申论写作的三大禁忌

申论写作的三大禁忌一、忌下笔过早几乎每次考试结束,都会有大量考生说“时间太紧,申论又没写完”。

答题是否完整对申论得分来说确实影响重大。

小题按要点给分,漏写一两个要点,少则错失3-5分,多则可能少得6-8分;申论*结构不完整则会使*直接降级,与同等结构完整的*相比,分数要低不止10分。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考生拿到申论试卷后,眼睛一扫,提笔就往答题卡上写。

中公教育专家经过多次总结,发现这类考生虽然能保证答题完整,但最终得分往往不会高。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

申论材料不但字数多,而且逻辑线索繁杂,在不了解命题主旨及材料大意的情况下就匆匆作答,作答内容必然会有很多来自主观臆断而非材料本意,这与评分标准完全是南辕北辙。

因而考生在答题之前应先审清申论题目要求,并梳理材料逻辑,切忌下笔过早,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答题。

二、忌字迹潦草字迹清楚整洁的试卷更容易得到阅卷人的青睐。

目前,公务员考试基本都采用电脑阅卷的形式,但申论阅卷不同于行测,其操作者不是电脑本身,而是各个阅卷人。

人是具有主观性的,对试卷的评判势必会带有些许主观喜好——集中表现在对试卷整体的感受上。

干净、整洁的试卷让人赏心悦目,很大程度减轻了阅卷人的负担,评分稍高在情理之中;反之,通篇字迹潦草的试卷大大增加了阅卷人的辨别难度,给出较低分数也无可厚非。

所以,各位考生有必要在考试时注意字迹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

三、忌“多多益善”申论考试有限时、限字的特点,中公教育提醒各位考生作答时切忌长篇大论、滔滔不绝。

每道题目的作答务必在规定字数范围内找全要点,切忌“多多益善”的心理,否则,分数只会有减无增。

申论考试不是越不过去的高山,中公教育建议各位考生不要气馁,做好以上三点,注意总结自己的短板,逐步积累,申论高分指日可待!关于申论的相关知识: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考生根据指定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并加以论证。

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论述写作题常考题型之注意事项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论述写作题常考题型之注意事项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论述写作题常考题型之注意事项论述部分,是申论考试的重头戏。

它与一般的给定资料作文有一些区别,应试者经常在此栽跟头, 失了很多的分数。

根据应试者常见的一些失误,归纳总结以下注意事项:1.切忌偏离资料主旨申论论述,首先必须读透资料,正确理解材料反映的主旨。

只有从总体上把握资料的精髓,才能进 一步写作,阐述、论证主旨。

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 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总之,根据资料中心准确立意,是应试者综合素质的体现,“读懂”资料是给资料作文的写作前提。

应试者一定要通读资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联想,选准最佳角度,确立中心论点后,方可动笔。

2.切忌资料使用不当给定资料是论述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资料生发而来的。

论述时,切忌整 篇脱离资料,自成文章,这样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跑题的感觉。

因此,一定要正确使用资料,开头可以适当 引述资料,论证时力求回扣资料。

3.切忌不按要求写作申论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定资料,另一部分是申论要求。

在申论要求中给出了论述的方向和要求,以及字数限制。

审题时,要吃透资料,还必须看清具体要求,按照申论要求的指令写作。

切忌 不看要求,或未看清要求,即匆匆下笔。

有些应试者的作文若抛开申论要求的限制评判,确是好作文,但 是就因为未按要求写作,此类试卷只能被评为四类以下。

总之,论述题在申论考试中分数比重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影响整张试卷的分数。

应试者一定 要高度重视,侧重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申论写作的常见误区及避免方法

申论写作的常见误区及避免方法

申论写作的常见误区及避免方法申论写作是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内容,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申论写作的常见误区,并提供一些避免这些误区的方法。

误区一:无准备直接着手写作很多考生在进行申论写作时,直接开始写作而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写作内容杂乱、思路不清晰。

应对方法: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材料,获取相关背景知识,并构思好写作的大纲和思路。

只有充分准备,才能让写作更加有序、有条理。

误区二:固定套用模板有些考生在写作时喜欢套用一些固定的模板,希望通过模板的套用来提高文章的得分。

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导致文章内容单一、缺乏新颖性。

应对方法:在写作中可以参考一些适用的写作结构,但不应过分依赖模板。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创新,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通过提供有深度和独特性的论述,才能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

误区三:追求华丽的修辞和较复杂的语言一些考生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喜欢使用华丽的修辞和较复杂的语言,以此来提高文章的分数。

然而,过度使用这些修辞和复杂语言会使文章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误解。

应对方法:写作时应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观点,避免使用过多的复杂句式和专业术语。

文章的清晰和准确才是最重要的,要注重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

误区四:过分侧重一方面内容部分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过分侧重某一方面的内容,导致整篇文章在逻辑和平衡上存在问题。

应对方法: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要注意全面、平衡地论述各个方面的内容。

兼顾各种观点和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增加文章的全面性和说服力。

误区五:不注重细节和格式有些考生忽视了文章的细节和格式,导致文章显得杂乱无章。

应对方法:在写作时要注重细节和格式的整洁。

使用规范的段落格式,合理使用标题和分段,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语法。

这样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整洁美观,也有利于考官的阅读和理解。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申发论述专项备考:牢记写作“四忌”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申发论述专项备考:牢记写作“四忌”

纵览历年国考申论真题,申发论述题一直是必考题型。

作为国考申论的重头戏,申发论述题作答时间长、分值高、操作难度大,因此它既是申论考试的“深水区”,也是导致众多考生沦陷的“重灾区”。

故此,提醒各位考生:要想攻克申发论述题型,在掌握基本作答方法的基础上,需避免四点写作禁忌,跳出文章写作的误区:第一忌:文不对题国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比较灵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栉比鳞次。

不管采用何种命题形式,都是对考生的文章写作主题进行的提示。

尽管如此,文不对题的情况却在很多考生身上重演。

如果从文章写作的角度来看,考生的作文并无错误,然而与申论考试材料对比后发现,文章写作脱离或片面地理解材料,导致“第二忌:抄袭材料不论是逐个击破各题型阶段,还是做模拟试卷综合训练阶段,申发论述题浇熄了很多考生备战申论的热情之火。

当你坐在桌前冥思苦想三小时,仍然无法提笔写下一字时;当你在文章写到一半,竟然词穷时。

自然而然,会选择从庞大的材料中截取内容。

申论材料内容丰富,近几年尤其以案例居多,因此,善于走捷径的考生会从材料中大段大段地摘抄案例、观点,殊不知此时你已犯国考申论文章写作的大忌,申论文章是禁止大篇幅抄袭材料的。

因此,申论文章写作,要巧妙利用材料,而非纯粹大段抄袭。

【真题示例】“给定资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35分)[2013年副省]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材料原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

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长期交融和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今天的地球文明。

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和探险活动,了解和接触世界文化遗产,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

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论述写作题常考题型之立意注意事项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论述写作题常考题型之立意注意事项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论述写作题常考题型之立意注意事项四、立意注意事项应试者在立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现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

所以写文章要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要关注时代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回答时代所提出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

(2)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真相与本质。

所谓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就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内部规律性联系。

由于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时并不是按照它们的本来面貌呈现出来的,所以写文章就不能像镜子一样机械地反映现实,不能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应该揭示客观事物的真相与本质。

(3)要把握资料的具体性质。

主题是由资料表达的,是从资料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资料是主题提炼的基础。

所以,一篇文章的主题取决于资料的具体性质和蕴含其中的深层意义。

主题的提炼应立足于全部资料,深人把握资料的特殊性质,寻找其深广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4)要选取新的切人角度。

文章选取新的角度,往往会带来新的视野,开掘出新的主题。

它是作者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

角度新颖,就等于找到新的观察事物的窗口,主题就会萌发新意。

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新的感受和启示,领会到新的意境,从而留下独特新颖的印象。

以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招录考试申论试卷第3题为例,分析如何从立意方面解答论述题。

作答要求:请结合给定资料,以“民生之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②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③字数1 000~1 200字。

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民生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满足的标准也更高更复杂。

民生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贫富差距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就业问题和劳资矛盾突出,社会急需改变现状。

公务员申论备考论述文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公务员申论备考论述文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公务员申论备考论述文写作常见问题解析在公务员申论备考中,论述文是常见的题型之一。

论述文要求考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通过合理的论述和观点阐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许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将对公务员申论备考论述文写作常见问题进行解析。

一、主题不明确在写作过程中,许多考生容易忽略论述文的主题,导致论述内容泛泛而谈,主题模糊。

因此,在写作之前,考生应该明确论述文的主题,并在整篇文章中围绕主题进行展开。

可以通过提问自己或者进行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确定主题,确保主题在整篇文章中得到清晰明确的呈现。

二、结构松散一篇好的论述文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然而,许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忽略结构的重要性,导致文章结构松散,内容不连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可以先将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组织,确保文章的结构紧凑合理,各部分之间有明确的过渡。

三、观点不充分一篇好的论述文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理论、案例、数据等方式进行支持和论证。

然而,许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陷入主观性较强的陈述,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导致观点不充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可以在备考阶段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并在写作过程中合理运用,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四、语言表达不准确语言表达不准确是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许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出现用词不当、句式混乱或者语法错误等情况,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可以在备考阶段注意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多运用一些逻辑连接词和表达技巧,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清晰和流畅。

五、论述过于主观论述文要求考生用合理的论证和观点阐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太过主观。

然而,许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陷入主观情感的表达,缺乏客观的论证和分析,影响文章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可以通过引用权威资料、运用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等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文章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考申论申发论述专项备考牢记写作四忌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2015国考申论申发论述专项备考:牢记写作“四忌”纵览历年国考申论真题,申发论述题一直是必考题型。

作为国考申论的重头戏,申发论述题作答时间长、分值高、操作难度大,因此它既是申论考试的“深水区”,也是导致众多考生沦陷的“重灾区”。

故此,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要想攻克申发论述题型,在掌握基本作答方法的基础上,需避免四点写作禁忌,跳出文章写作的误区:第一忌:文不对题国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比较灵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栉比鳞次。

不管采用何种命题形式,都是对考生的文章写作主题进行的提示。

尽管如此,文不对题的情况却在很多考生身上重演。

如果从文章写作的角度来看,考生的作文并无错误,然而与申论考试材料对比后发现,文章写作脱离或片面地理解材料,导致“此文章非彼文章”。

因此,申论文章写作,要将题目要求紧密联系材料,确定文章写作主题,做到精准破题。

【真题示例】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2011年副省]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材料原文】……从黄河的发育史上可知,在有人类之前的许多年,黄河曾是互相之间并不连通的四段,最下面的一段为三门峡所阻隔未能入海,那时它是一条内陆河,而此时黄河的生命非常健康,正处于它的蓬勃发育时期…………因此,若舍掉人类存续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单讲黄河本身而言,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自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

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洄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中公分析】材料中所指的黄河精神: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众多考生考卷中的黄河精神: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

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黄河精神。

材料中提到我国几十年来以堵治黄的手段,造成黄河河床不断淤高,以及王景治黄疏堵结合,带来黄河安澜800年的美景。

两者对比,结合材料上下文,此处的“黄河精神”绝非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而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如果考生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为黄河精神,必定是脱离材料、文不对题。

第二忌:抄袭材料不论是逐个击破各题型阶段,还是做模拟试卷综合训练阶段,申发论述题浇熄了很多考生备战申论的热情之火。

当你坐在桌前冥思苦想三小时,仍然无法提笔写下一字时;当你在文章写到一半,竟然词穷时。

自然而然,会选择从庞大的材料中截取内容。

申论材料内容丰富,近几年尤其以案例居多,因此,善于走捷径的考生会从材料中大段大段地摘抄案例、观点,殊不知此时你已犯国考申论文章写作的大忌,申论文章是禁止大篇幅抄袭材料的。

因此,申论文章写作,要巧妙利用材料,而非纯粹大段抄袭。

【真题示例】“给定资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35分)[2013年副省]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材料原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

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长期交融和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今天的地球文明。

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和探险活动,了解和接触世界文化遗产,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

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人类是有记忆的,并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怀旧”手段,来抚慰心灵和抒发情性。

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必须先理解过去。

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中公分析】A考生作文(节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

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长期交融和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今天的地球文明。

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和探险活动,了解和接触世界文化遗产,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

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中公范文(节选):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给我们留存了有形的浩如烟渺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而且还创造了无形的、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她们是传承中的载体,更是发展的依托,她们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面对这些自然和文化的杰作,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沉、博大。

通过对比发现,A考生作文中的某段内容均截取自材料原文,缺少自己的思想与语言,并会因此导致失分。

第三忌:无限拔高作为备战公考的考生,理解并掌握我党的重要理论是一项基本素养。

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中国梦,我们党总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而在理论上创新,从而与时俱进地进行实践创新。

然而,如果在申论写作中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缺少必要的联系,一味在理论上拔高,让文章内容与理论两张皮,教条而乏味,也会影响文章得分。

【真题示例】“给定资料5”画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2012年市地]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中公分析】B考生作文(节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并不是叫人杞人忧天,什么事都担忧,而是要求每个人在生产生活中更加谨慎。

树立忧患意识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任务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公范文(节选):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统筹好、谋划好安全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维护安全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能够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通过对比发现,B考生的文章对树立忧患意识的作用是生搬硬套、无限拔高。

第四忌:文体不符近年来,国考申论在材料组织、题目命制上,有时会富有比较浓厚的人文气息。

如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文章、结合对“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的思考写文章等,因此,在国考考场上出现了无数抒情散文诗。

但是,细数历年国考申论真题,尽管申发论述题目没有明确限定文体,然而根据题目“要求”,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等,可判定为议论文体。

因此,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无疑是考生最好的选择。

【真题示例】“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

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

”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2011年市地]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中公分析】C考生作文(节选):在这座城市里,你没有别人崇拜的目光,没有被人称赞的成绩,终日忙碌不知为谁谱写着传奇。

站在城市的天桥上,回忆着模糊的家乡情景,恍惚间意识到,这是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中公范文(节选):城市之间的文化断裂,城市人与农村人的身份认同危机,使城市和农村出现了大批在城市融不进、在农村回不去的“摇摆人”。

这些城乡“摇摆人”,他们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属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么遥远,造成了他们只能游离于城乡的边缘,成了真正的“文化无根人”。

C考生的文章虽然生动、有感情色彩,然而却是抒情散文,不符合申论文章的文种要求。

吸取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申发论述题不论在答题难度,还是分值比例上均是国考的“重磅”题型。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只有勤于动笔,多写、多练,跳出文章写作的种种误区,经过千锤百炼,方能在考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