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试卷及答案

10、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愉快、
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二、简答题(40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5分)
答:1.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2、“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哪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15分)
答: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doc1

)、(
)、成为具有(
)、责任心、(
)和个性品质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简答题: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三、简述《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有哪些不同?
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
答:(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3、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13. “看地图找家乡” 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指导学生认识简单的图例。地图上“ ”表示的是( )。 A.河流 B.公路线 C.航道线 D.铁路线 14.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 的是( )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 A.端午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清明节 15.故事“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为学生树立了一个诚实勇敢的榜样,让学生懂得( ) 也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A.说出自己的想法 B.说的和做的一样 C.勇于承认错误 D.敢于说“不知道” 16.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品德与生活(社会)设置 了多个有关环境教育的单元。四年级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关注的是( )。 A.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 B.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 C.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 D.中国的环境问题 17.“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巧妙地揭示了走出困境的一个方法 是( )。 A.坚持就是胜利 B.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C.相信自己,迎难而上 D.决不回头 18.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中国的“气象名城”就因城市气候特点而得名,重庆又称 ( )。 A.“火炉” B.“北极村”C.“日光城” D.“雾都” 19.“富饶的物产”主题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丰富的物产资源,以下( )不属于东北三宝。
小学品社课标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社课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 国务院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最高人民法院D. 最高人民检察院答案:B2.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C3.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发明”是: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B.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丝绸C.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瓷器D.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茶叶答案:A4. 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的传统美德?A. 尊老爱幼B. 勤俭节约C. 诚实守信D. 个人主义答案:D5.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A. 1954年宪法B. 1975年宪法C. 1978年宪法D. 1982年宪法答案:D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A. 55个B. 56个C. 54个D. 53个答案:B7. 我国的国旗是:A. 五星红旗B. 红星红旗C. 红星红旗D. 五星红旗答案:A8. 我国国歌的名称是:A. 《义勇军进行曲》B. 《歌唱祖国》C. 《东方红》D. 《红旗颂》答案:A9. 我国首都北京的市花是:A. 牡丹B. 月季C. 菊花D. 荷花答案:B10.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 鄱阳湖B. 洞庭湖C. 太湖D. 洪泽湖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的国宝动物是________。
答案:大熊猫2.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
答案:台湾岛3. 我国的国花是________。
答案:牡丹4.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
答案:塔克拉玛干沙漠5. 我国最大的高原是________。
答案:青藏高原6. 我国的领土面积是________万平方千米。
答案:9607. 我国的首都是________。
答案:北京8. 我国的国歌是________。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新课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新课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部分(20分)一、填空题(共10分)1、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3、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驾。
这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爱心地生活。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这“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要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指某一教学内容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二、简答题(共6分)1、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2、怎样全面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或《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1)、品生: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品社: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比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附答案

小学品德新课标测试卷一、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1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为基础、以( )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 ),( ),( )。
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内容有:( ),( ),( )。
3 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是原子能、( ),( ),( )。
4京杭大运河接( )、( )、( )、( )、钱塘江五大河流。
5 “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创造性。
其开放性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是开放的( ),( ),( )。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 )( )。
7、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 ),( )。
8、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 )( )。
9、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 )目标,以( )为基础,注重学生在( )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 )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10、《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 )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 )、(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 )形成和( )发展,为学生( )、( )、( ),成为具有( )、(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 )( )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 )( )( )与( )等方式进行评价。
13、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 )( )( )。
二、判断。
(每小题2分,共14分) 1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是该科教学指导性参考,与教学关系不大,教师学不学都不影响教学。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姓名:分数:一、填空(每空3分,共60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 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2、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纵横交叉)、(螺旋上升)。
4、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层面整合。
6、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1。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C)和其他的实践活动。
A.参观 B. 调查C。
游戏D。
课堂学习2、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社课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D)为主.A.家庭生活B.主体活动C.主观意志D.直接参与3、(C)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A.课程目标B.课程理念 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4、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 A )A.核心B. 基础C。
前提D。
目标5、以下四条,哪一条属于情感与态度目标。
( B )A。
保护环境B。
自尊自律、乐观向上C。
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D。
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提高地域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是什么?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3、结合学科教学实际,举例谈谈你是如何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一理念的。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四、品德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
五、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
六、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分别是什么?答: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存在的问题是实际不当,分组不科学,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
对策是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七、课程性质:综合性、经验性、基础性。
八、课程核心: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九、课程基础:就是儿童的生活。
十、思品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十一、“内容标准”的构成:1、我在成长2、我与家庭3、我与学校4、我的家乡5、我是中国人6、走近世界。
十二、课程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
十三、评价功能:诊断与调节功能;强化与教育功能。
十四、评价内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结果。
十五、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
附加题一、教材编写的建议和要求:1、教材的内容设置和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准确完整地反映、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2、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
3、教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4、教材的内容要反映生活的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一 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
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
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
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
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二、判断题1、√ 2、× 3、√ 4、√ 5、×
三、简答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
3、答:(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充实教学内容
(五)拓展教学空间
4、答:(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