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魁.父(kuí)阻塞.(sè)B.荷.担(hè)叩.(kòu)箕畚..(jīběn)C.始龀.(chǐ)厝.(cuò)孀.妻(shuāng)D.匮.(kuì)雍.南(yōng)朔.东(shuò)4.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B.①固.可不彻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D.①惧其不已.也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7.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5篇)

《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5篇)

《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5篇)《愚公移山》基础学问及同步练习篇1【学问储备】1.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慧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忧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忧。

惧其不已:可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意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关于: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特别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认为他生活的年月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他的传奇。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专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全部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八语上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解析)

八语上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解析)

八语上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解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解析)《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冀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荷担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雍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年且九十()(2)惩山北之塞()(3)聚室而谋()(4)毕力平险()(5)指通豫南()(7)如太行、王屋何()(8)且焉置土石()(9)荷担者三夫()(10)始龀()(11)寒暑易节()(12)虽我之死()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将“举行”改为“举办”)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

(删去“多地”)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

(删去“分布”)4.仿写画线句子。

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使奋斗者获得成功。

成功就像彼岸,唯有搏击风浪才能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子,本名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课内精读1.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异同?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含答案)

《愚公移山》二、选择题3.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C.寒暑易节 易:更替D.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且焉置土石置:放置C.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D.寒暑易节易:容易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老人)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B.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C.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D.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毕力平险毕:尽、全C.汝之不惠惠:仁爱D.寒暑易节易:更替10.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

D.愚公跟智叟的矛盾是文中的主要矛盾,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始龀.(chèn)焦渴.(kě)箕畚.(běn)匆.匆忙忙(cōng)B.新鲜.(xián)清澈.(chè)万仞.(rèn)喜出望.外(wàng)C.荷.担(hè)膝.盖(qī) 穷匮.(kuì)端.端正正(duān)D.孀.妻(shuāng)河畔.(pàn)迄.今(qì)煽.风点火(shà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闻而.强识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纪录片在网络走红,使纪录片成为各大视频网站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B.虽然说之前的影视界一度风靡“韩流”,那么如今,以中国网络剧为代表的“华流”风头正健。

C.数学老师运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还学会了计算方法。

D.10月29日,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通知,对公租房转租、转借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2021年,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B.“经过娄底市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娄底市去年一举摘下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成功来之不易!”娄底市市委书记邹文辉强调,“要坚持常态长效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

24 愚公移山【经典永流传】劝学(节选)[战国]荀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锦书】【微赏】劣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远,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它启示我们: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一蹴而就,而在于持之以恒。

一课一赏·坚持不懈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1)万仞( ) (2)惩山北( )(3)出入之迂( ) (4)曾不能( )(5)荷担者( ) (6)叩石垦壤( ) (7)箕畚( ) (8)孀妻( )(9)始龀( ) (10)智叟( ) (11)穷匮( ) (12)亡以应( ) (13)一厝( ) (14)陇断( )2.晓词义(1)年且九十且:(2)惩山北之塞惩: 塞:(3)出入之迂也迂:(4)聚室而谋室:(5)吾与汝毕力平险毕:(6)杂然相许许:(7)且焉置土石焉: 置:(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10)寒暑易节易:(11)始一反焉反:(12)汝之不惠惠:(1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1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彻:(15)虽我之死虽:(1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7)惧其不已也已:(18)无陇断焉陇: 断:3.写句意(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译文:(3)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译文:(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4.默名句(1)汝心之固, , 。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5.记常识《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又名寇,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之一。

聚焦探本究源【文脉梳理】【重点探究】1.[理解内容]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透】2.[分析形象]请分析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

【清】【难点突破】[文章主旨]本文写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走山的故事,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则寓言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二】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奋斗,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班级姓名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

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魁.父()始龀.()穷匮.()亡.以应()厝.()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阳.之北_______ ______ (2) 毕力平险
.._________ _ 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 ______ (4) 渤海之尾.__________ ___
(5)寒暑易.节_______ ______ (6) 始一反.焉_________ ____
4.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 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 __(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 ______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_____________(5)无陇断焉_______ ______
5.一词多义。

且:①年且九十__ ____ 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
焉:①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__ ②始一反焉/无陇断焉_________ ____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甚矣,汝之不惠。

(5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用原文语句填空)
8.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遥远,有什么作用?
9.概括本文的主题。

10.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11.文章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12.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你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13.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人,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14.写几句关于战胜困难的格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
15.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
(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
16.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7.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
18.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答案
15、(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16、(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分)(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分)17、A×B×C√D√(2分,每个0.5分)18、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