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简介

合集下载

巴彦淖尔简介

巴彦淖尔简介

巴彦淖尔市简介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在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之间。

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及塞外煤都乌海市,处于华北与西北的连接带上。

全市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辖四旗、二县、一区,聚居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20多个民族,总人口166.92万人。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

巴彦淖尔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天空晴朗,多见蓝天白云,雨雪集中,日照充足。

春季气温日较差大。

夏季水气充沛,降水集中,雨热同步,是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

秋季天气晴朗,温和凉爽。

冬季降雪甚微。

冬季1月平均气温为-10℃,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3℃,日照时数为3100—3300小时。

阴山山脉呈东西横贯中部,北部为广阔的天然牧场,俗称乌拉特草原,盛产牛、羊、骆驼及肉苁蓉、发菜、黄芪等名贵特产品,年产绒毛8000多吨,二狼山白山羊绒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有“纤维钻石”“软黄金”之美誉。

巴美肉羊是巴彦淖尔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也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复杂育成技术杂交培育出的肉毛兼用型品种。

南部是著名的河套平原,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耕地面积40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水利资源丰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阴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300多处62种,主要有硫、铜、铅、煤、银、稀土、石墨、铬铁、宝石等,富矿多,矿体厚,宜于开发。

铜、铅、锌、硫铁等储量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巴彦淖尔市水资源丰富,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市,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境内全长345千米。

多年平均过境水流量为315亿立方米。

巴彦淖尔简介

巴彦淖尔简介

/sqgk/lsyg/早在原始社会,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使用的石器多为刮削器,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

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

战国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

秦时,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设五原、朔方二郡。

朔方郡领县十(朔方、广牧、沃野、临河、临戎、三封、窳浑、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临河县、沃野县在今临河区境内,临戎、三封、窳浑县在今磴口县境内。

汉武帝下诏募民屯边,始有一定规模的从事耕种的农业。

元始二年(公元2年)朔方郡有户34338户,人口136628人。

五原郡领县十六(九原、临戎、河阴、曼柏、武都、南舆、固阳、西安阳、河目、宜梁、成宜、广牧),其中河目、西安阳、宜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

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东汉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废。

东汉末至十六国,南匈奴等民族游牧于此。

北魏,怀朔、沃野二镇在境内有建制。

唐,初属丰州辖境,后为中、西受降城境域。

宋、辽、金、夏,巴彦淖尔地区东境迭次属辽、金国,西境为西夏国属地。

元,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阴山北属德宁路,统归中书省直辖。

今磴口县则属甘肃行省宁夏路。

明初分属山西东胜卫和陕西宁夏卫辖境,未几,皆入于北元。

清,后套地区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

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今乌加河以北以东)。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五原厅。

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

民国3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

民国14年(1925年)设置临河、大佘太设治局,民国16年(1927年)设置磴口县。

民国17年(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为绥远省,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大佘太设治局(民国20年7月大佘太设治局更名安北设治局)、临河设治局(民国18年10月临河改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

内蒙古地理-家乡

内蒙古地理-家乡

土壤盐碱化
太阳能发电
巴彦淖尔市光能资源丰富。河套 灌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91.7小 时,后5年比前30年平均减少 67.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2.1%, 比前30年少1.7%。
沙尘暴
能见度小于1000米
春雪羊绒有限公司
该品种体格较大,无角,早熟
焖面
• 焖面是巴彦淖尔盟的百姓最喜欢 吃的面食之一,据说,这一面食 也是始自于此。顾名思义,焖面 的名字道出了它的做法,可一个 简单的“焖”字是无论如何也表 达不出它的特色的。焖面这种做 法其初衷是因为在这里居住的人 们生活的艰苦,焖面充当了主食 和菜肴“合二为一”的角色,这 样,既省去了做饭的时间,又节 省了菜肴的用料
土壤、植被和动物
• 河套灌区主要土壤有灌淤土和盐土,占巴市总土地面积的7.6%, 是河套灌区的主要耕作土壤。盐碱土占巴市黄灌区总耕地面积的 60%以上。灰褐土集中分布在乌拉山,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1.0%。 粗骨棕钙土占市总土地面积的12,2%(包括磴口、杭后狼山山区、 中旗色尔腾山、前旗白云常合山、查斯太山)。东部低山丘陵主要 是栗钙土,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8,6%。棕钙土占市总土地面积 的38%。主要分布在乌拉特中旗中、西部,乌拉特后旗东北部。 灰棕漠土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0.6%。灰棕漠土主要分布在乌拉 特后旗。
返回
乌拉特后旗
返回
风能资源
• 巴彦淖尔市风能资源丰富。北部牧区年平均风速超过启动风速 (≥3.0 米/秒),乌兰布和沙区和山旱区启动风速年平均日数100 天左右,套区为80-100天。年平均风速牧区最大为4.6米/秒,乌 兰布和沙区和山旱区为2.6-2.8米/秒,河套灌区最小为2.6米/秒。
磴口县
下辖区域
• 巴彦淖尔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4个旗。即临河区、五原县、 磴口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巴彦淖尔市简介及交通消费概况

巴彦淖尔市简介及交通消费概况

巴彦淖尔市简介及交通消费概况一、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距包头市火车两个半小时,汽车两个小时的路程),西邻阿拉善盟及塞外煤都乌海市(距乌海市火车两个小时,汽车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处于华北与西北的连接带上。

巴彦淖尔市处于京津为龙头的呼(市)—包(头)—银(川)—兰(州)经济带上,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横贯全境,飞机场正式投入运营。

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市政府所在地—临河是“一横一纵”的交汇点,未来的巴彦淖尔将是华北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全市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辖四旗、二县、一区,聚居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20多个民族,总人口176万人(截止至2010年人口普查)。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18.5亿元,增长10.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37.9亿元,增长15.3%。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56:24演进为19:58:2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3.6亿元,增长12.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7.2亿元,增长18.5%。

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5亿元,增长19.8%。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386元和9483元,增长13.5%和15.1%。

2012年,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突破百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5%和13%。

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4亿元,增长7.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2亿元,增长1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4173元,增长14.3%。

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2065元,增长19%。

1—4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3.1亿元,增长4.2%。

巴彦淖尔介绍词

巴彦淖尔介绍词

巴彦淖尔介绍词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巴彦淖尔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巴彦淖尔市地处黄河中游平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草原、湖泊和河流。

巴彦淖尔市是中国重要的草原牧区之一,草原面积广阔,牛羊遍布。

市区内还有巴彦淖尔湖,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淡水湖,湖水清澈碧绿,湖边景色优美宜人。

此外,巴彦淖尔市还有多条河流贯穿而过,其中最著名的是希拉穆仁河,河水宛如镜面,与周围的美丽景色相映成趣。

市区内还有许多公园和花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的场所。

巴彦淖尔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这里是蒙古族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市区内保存着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西夏王陵、明代宗庙等。

这些古迹建筑风格独特,富有民族特色,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美的享受。

此外,巴彦淖尔市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包括民歌、舞蹈、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独具特色,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巴彦淖尔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

市区内有许多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包括西夏王陵、明代宗庙、巴彦淖尔湖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风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观赏价值。

此外,巴彦淖尔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蒙古族的纳米嘎、白色月儿弯弯等,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

巴彦淖尔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这里的草原是著名的放牧区,牛羊成群,是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此外,巴彦淖尔市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如鹿、狼、狐狸等。

市区内的湖泊和河流也是各种水生动植物的家园,这里的鱼类资源丰富,是钓鱼爱好者的天堂。

巴彦淖尔市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无论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是感受独特的民俗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满足。

欢迎各位游客前来巴彦淖尔市,畅享一段难忘的旅程。

内蒙古唯一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被称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

内蒙古唯一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被称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

内蒙古唯一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被称为“富饶的湖泊”——
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

巴彦淖尔市地处以京津为龙头经济带上,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

北与蒙古国有369公里长的边境线,是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这里交通便利,通讯便捷。

巴彦淖尔市的农畜产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长距离、大能力、低成本的铁路来运输。

旅游景点有:隆胜星月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镜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河套酒文化博物馆。

巴彦淖尔介绍

巴彦淖尔介绍

磴口拦河闸
我的家——临河
临河区位于中国北方、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居 河套平原腹地,坐落在 黄河“几”字弯上方, 南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 相望,北依阴山,东与 乌拉特草原紧密相连, 是巴彦淖尔市的政治、 经济、文化、交通、信 息中心。
正月十五的临河
情人节的临河
二月初二的临河
塞上奇石林简介
• 塞上奇石林位于乌中旗海流图镇南15公里的同和太牧场, 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由上千座奇石组成的天然石林。 该景区地势平坦,紧邻海流图至五原公路,曾是《白马飞 飞》、《铁骑》等多部影视片外景地
甘其毛道口岸简介
• 甘其毛道口岸位于中蒙边境线上,是中蒙两国人民友好往 来的重要通道和进行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这里有集商店、 旅社、食堂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区;有庄严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和中蒙第288号界碑;有边防哨所和“蒙古野驴自 然保护区。”每年一、四、七、十月四次开关时,到口岸 观光旅游和进行互市贸易的旅客商人云集,人来人往,车 水马龙,十分繁华。到口岸旅游,既可游览辽阔的草原, 又可以体察牧民生活,还可以领略异国风情。
• 乌拉特梭梭林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该区 内分布的原始天然梭梭林和栖息的蒙古野驴、北山羊、鹅 喉羚等珍稀野生动物。
小佘太秦长城
全区范围内的秦长城遗址, 巴彦淖尔市占三分之一。 小佘太秦长城东起小佘太, 西至后旗潮格温都尔,全 长240公里,被国家列为一 级保护文物。其中,保护 最完好的一段长达2000余 米。
巴彦淖尔介绍
巴彦淖尔市概况
巴彦淖尔市位于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南隔黄河与鄂 尔多斯市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西邻塞外煤都乌 海市,处于华北与西北的连接带上。现全市总面积6.4万 平方公里。辖七个旗县区,总人口172万人。

内蒙古巴彦淖尔旅游景点介绍

内蒙古巴彦淖尔旅游景点介绍

内蒙古巴彦淖尔旅游景点介绍
巴彦淖尔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地处黄河中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河套平原腹地,西北与乌海市和阿拉善盟接壤,西南与鄂尔多斯市交界,东部及东南部分别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拉特前旗和杭锦后旗相连。

巴彦淖尔的旅游景点很多,但大部分都还没有开发出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河套人
河套人是河套文化的代表和缩影。

河套人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北方最典型的游牧式生活方式。

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以牧为业,逐水草而居。

河套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等多种经营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他们放牧牲畜,种植作物;他们吃着天然饲料;他们穿着天然衣服;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在劳动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文化成果: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农耕文化、建筑技术……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河套人对“天苍苍野茫茫”的自然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着极强的保护意识。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30万。

乌加河流贯境内,灌溉发达。

农产有小麦、葵花、番茄、西瓜、稻和番茄大县。

畜牧业曾以山羊最多,1997年后,逐渐以圈养绵羊的方式居多。

其中,葵花、番茄和小麦的深加工尤为突出。

也出产各色毛皮、地毯等。

历史的塞上明珠。

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30′-41°16″45′。

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南北最宽1/4。

地势地形:本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并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内陆断陷盆地,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

上部是冲积、风积层,主要岩性为细砂、粉砂和砂粘土互层。

砂层层理清晰,厚度10-70米。

中部为河湖交替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砂与粘土互层。

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

土质膏腴肥美,适于农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

虽然有的土地呈盐碱化,但并不影响耐碱作物,如葵花、枸杞等作物的生长。

五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有可耕地170万亩、待开发土地100万亩。

农田渠系成网,每年引黄河水10亿立方米自流灌溉。

盛产小麦、葵花、甜菜、籽瓜、番茄、优质牧草,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基地。

五原是著名的“葵花之乡”,种植面积达百万亩,年产3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葵花产业发展气势如虹,以真心食品、金鹿油脂、鸿鼎农贸市场“三驾马车”为框架,形成了投入3亿元、产出13亿元、利税近亿元的葵花产业体系,现在正向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迈进。

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年产优质牧草100万吨,秸秆饲草、茎叶等140万吨,玉米、麸皮达10万吨以上,秸秆生物蛋白颗粒饲料10万吨、油饼5万吨。

可以养殖奶牛22.6万头,每年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鲜奶144.2万吨,为企业创收21.6亿元,为农民增收12.3亿元。

主攻羊,发展牛,增草兴牧,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行动。

养殖富民“1234”工程使优质牧草达22万亩,羊的饲养量突破200万只大关;2004年实施养殖富民“2345”工程,将实现3万头奶牛、300万只羊的奋斗目标。

交通通讯便捷畅通,110国道、哈磴高速、包兰铁路横贯东西;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电力充足,价格低廉。

全面启动“数字化五原”工程,科技信息全国联网,五原人民政府网站架起了与各地沟通的桥梁,电子政务使政府政令畅通,服务快捷。

五原创建历史文化大县,引导文化与经济结盟,为繁荣文化事业增添动力,为经济发展增强活力。

特别是葵花文化与葵花产业相得益彰。

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打响了葵花文化品牌战略。

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和葵花主题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韵”主题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长特性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是融葵花产业与葵花文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葵花产业大县”最靓丽的风景。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经济大潮中,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开阔,以“三区两带”为载体,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工业强县,养殖富民,迈出了打造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构建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坚实步伐。

一直以来,五原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关注与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五原进一步搭建开放兴县的平台,靠优质服务为经济环境添彩。

先后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信息科技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五原县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额、投资方向及科技含量,实行分档次特别优惠。

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踏进五原,领略不尽的塞外风光。

巨大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越的投资环境,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五原人民敞开宽广的胸怀,张开热情的双臂,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来五原,投资兴业,游览观光。

五原人民愿与所有仁人志士共同创业、联手发展,五原人民愿与四海商家一道,建友谊桥,走发达路。

五原县行政区划一览:全县辖7个镇、7个乡:隆兴昌镇、塔尔湖镇、套海镇、复兴镇、新公中镇、天吉泰镇、胜丰镇、和胜乡、城南乡、向阳乡、美林乡、什巴乡、海子堰乡、银定图乡;国营建丰农场。

其中千亩以上的海子5个,总面积1.06万亩;百亩以上的海子3个,总面积1.33万亩。

海子水深大于1.5米的116个,面积2.71万亩。

1986年已被利用的水面3.8万亩,占70%。

这些海子大多分布在县境西部的塔尔湖也有零星分布。

土壤:全县土地总面积374万亩,其中可耕地164.5万亩,熟耕地130.98万亩,可该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待开发荒地100万亩,果园地4.17万亩,林地18万亩,草地30万亩。

农业人口21.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6.12亩。

气候概况: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

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4卡/平方厘米,仅次于西藏、青海;全年日照时数3263小时,平均气温6.1℃,积温3362.5℃;无霜期117-136天,相对较短,可避免农作物贪青恋长、推迟成熟而减产的弊端,可使农作物长势集中,丰产丰收。

年均降雨量17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人口民族:全县共辖七镇,771个社,全县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74188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6.46%,蒙古族人口占2.04%,其他民族人口占1.50%;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10人。

城镇人口30.51%、农村人口占69.49%;年龄及文化结构基本稳定,15周岁以下儿童占22.60%,65周岁以上老人占5.43%,中青年人口占71.97%;每十万人受教育人口:中专及以上文化1668人、高中和中专文化10015人、初中文化35263人、小学文化32236人。

黄河由五、临交界处老楞河头入境,为东经107°37′,至五原前旗交界处的四科河头出境,为东经108°11′。

此段河道是黄河干流在地球表面纬度最高的河段。

五原境内的黄河流经天吉泰镇、套海镇。

其北与之并行的是湖河,在五原境内长43.5公里。

县内各干渠均由此渠引水灌溉。

与黄河有1840年黄河改道后主流成为现在的南河,在改道的过程中使整个河套平原(三)沙河渠,原名永和渠,位于县境中部,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沙河渠。

初由黄河引水,1969年改由总干渠引水。

全长75.02公里,正常流量为25立方米/秒。

(四)义和渠,原名同和渠,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义和渠,位于县境中部。

1966年开始改由总干渠引水,向东北汇入总排干,全长86公里。

正常流量30立方米/秒。

(五)通济渠,初名老郭渠,后又称四大股渠,位于县境东部,其下游又称五大股渠。

民国4年更名通济渠,1966年改由总干渠引水,而后汇入乌加河,全长40.58公里,正常流量37.4立方米/秒。

此外,县境还有总排水干沟(乌加河)、六、七、八和皂沙、义通排水干沟,均为建国后人工开挖而成,总长度是172.46公里。

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电力充足,价格低廉。

全面启动“数字化五原”工程,科技信息全国联网,五原人民政府网站架起了与各地沟通的桥梁,电子政务使政府政令畅通,服务快捷。

五原创建历史文化大县,引导文化与经济结盟,为繁荣文化事业增添动力,为经济发展增强活力。

特别是葵花文化与葵花产业相得益彰。

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打响了葵花文化品牌战略。

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和葵花主题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韵”主题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长特性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是融葵花产业与葵花文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葵花产业大县”最靓丽的风景。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经济大潮中,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开阔,以“三区两带”为载体,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工业强县,养殖富民,迈出了打造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构建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坚实步伐。

一直以来,五原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关注与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五原进一步搭建开放兴县的平台,靠优质服务为经济环境添彩。

先后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信息科技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五原县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额、投资方向及科技含量,实行分档次特别优惠。

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踏进五原,领略不尽的塞外风光。

巨大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越的投资环境,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在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之间。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

该市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及塞外煤都乌海市,处于华北与西北的连接带上。

全市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辖四旗、二县、一区,聚居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20多个民族,总人口176万人(截止至2010年人口普查)。

藏着古生物的遗骸——恐龙化石。

在一亿两千万年前后的晚白垩纪时代,这里曾是恐龙的家园,在乌拉特中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中国考古人资料。

其中,发掘到的原角恐龙、甲龙和鸭嘴恐龙属世界稀有。

还有乌龟、更迭进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阴山山脉横跨东西340公里的山地和草原石壁上,镌凿着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以其形象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人类历史。

北魏郦道元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于史籍的第一人,在他记述中所描述的“鹿马之迹”正是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以其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堪称中华民族古代艺术的瑰宝。

巴彦淖尔市地处祖国北部边陲,是古长城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早在战国时期,长城就延伸到了这里。

《史记·匈奴传》记载:“赵武灵王迹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如今在乌拉山南麓发现的长城遗迹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27年所建的赵长城,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长城遗迹。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御外侵兴筑万里长城,阴山北坡之上的长城遗迹就是秦将蒙恬所建,在巴彦淖尔市境内长300多公里,由石块垒砌,是现存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

乌拉特草原上南北并行东西延伸的长城遗迹,是汉武帝时期抵御外侵修筑的边防线,是当时汉王朝最北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