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合集下载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学习版.doc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学习版.doc

2008-2009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其最伟大的历史性影响在于,他的改革开放思想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三大历史性转折,从而奠定了中国在21世纪的基本走向,也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结构分化作为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对现代化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即由异质性所体现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组织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以及角色多元化和职业等级差异对阶层多元化、社会流动和教育普及的引发及促进作用,这两者都有助于消除封建的“先赋”特权,增加个人“自致”地位的比重。

因此,许多社会学家将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将结构分化的形态作为观察和描述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最根本的变化是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这I 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体制改革。

改革对我国社会分化的影响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国营企业的“分权让利”使社会产生了自由流动资源,即不受国家统一控制和分配的劳动力、资金、产品、原材料、技术等等。

这些资源随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增加。

2.自由流动资源的出现与增加导致整个社会资源的组织与分配方式的变革,即由单纯地依靠计划体制和行政手段转变为计划与市场、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

3.多种利益主体和权力主体的发育,如各种地方和社区政府、政府各部门。

民间组织、农村各类企业、城乡个体工商户等等。

4.功能专一的组织和角色群体的出现与增加逐渐导致了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经济与行政、行政与法律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初步分离。

改革以来,这一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的结构变迁过程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过程中最值得关注之处是:一、体制改革始于农村,其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这一农村工业化进程导致农村原同质均等的社会结构发生剧烈的分化,新的角色群体和组织大量涌现,如乡镇企业家、近 1亿的乡镇企业工人和新的合作企业、私营企业等等。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或 间接 影 响 到社 会 需 求 结构 的 变动 。社 会 结 构 和 社 会 需 求 结 构 变 动 的 一 个后 果 是 产 生诸 多社 会 问题 ,增
加社会风险。
[ 键 词 】 社 会 结构 变 迁 ;社 会 风 险 关 [ 图分类号]D 6 中 6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1 (0 0 0 0 1 0 文 0 8— 3 4 2 1) 5— 0 6— 6
现出持续的下降。17 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 54 91 . ,从 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 2 ,即更替水平以下,


社会结构变迁
目前总和生育率为 17 . 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国家
的水平 , 相当于发达国家 2 世纪 9 年代中期的水平。 0 0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占有~定资源、 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改革开放以
来 , 国社会结构发 生了深刻 变化 ,这些 变化 主要表 我
自19 年以来 ,中国人 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 1% , 98 0o
20 年进一步降到 6 0 04 %以下。 2 世纪 7 0 0年代 以来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 口转变过程,实现了 从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 自然增长率”到 “ 低出
庭占总体比例为6.2 60 %;19 90年这一比例略有上升,
占6 .7 72%;但是,20 年的比例 比 1 0 00 9 年大幅度下 9 降了 1.1 14 个百分点,占5.6 58%。同时,20 00年夫
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 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据预
测 ,21 年新进入老年 阶段 的人 口中 8% 以上为独 生 03 0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变革的国家,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结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结构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

士人作为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权力。

农民居于社会底层,他们负责粮食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柱。

工人则是城市中的劳动者,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

商人阶层的地位在封建时代长期被忽视,商人被视为有损社会稳定的存在。

二、近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工人阶级逐渐壮大,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此外,知识分子也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快速推进了农村集体化,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和管理,使他们得到了较高的地位。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新产生了一批富裕阶层,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农民工群体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在城市中从事低技术劳动,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且一些高新技术人才也成为社会精英。

此外,中产阶级也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历史的原因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脱节和差距。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不平等、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等也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大体呈现出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个等级制度下,社会被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不同阶层。

地主阶级享有最高的地位和特权,拥有土地和财富;农民阶级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迫;工人阶级则主要从事体力劳动,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权益受限。

而知识分子则相对特殊,虽然在社会地位上不如地主阶级,但享有一定的特权。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原来的集体经济中解放出来,拥有了一定的土地并享受相应的分红。

工业方面,国有企业逐渐放开,各种形式的企业开始出现,工人阶级的收入和地位也有所提高。

同时,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得市场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加,知识分子开始脱离原有的特权体系,在市场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时期,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初步的变动。

农民逐渐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居民,部分农民涌入城市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增加了社会分层结构的多元化。

工人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通过市场经济获得了更多机会,一些工人甚至成为企业的老板。

知识分子也获得了更多机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阶级,他们的地位提升与城市户籍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待遇也并不高。

三、改革开放中期的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改革开放中期,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逐步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城市化率也大幅度提高。

这一时期,城乡分割逐渐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缩小。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更为明显的社会分层。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重塑和调整。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和分析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动因以及影响,以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做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回顾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背景,分析当时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接着,我们将按照时间线索,逐步展现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重点关注城乡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因,包括经济政策调整、社会制度改革、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这一过程中蕴含的规律性和趋势性特征,以及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也将对未来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二、经济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堪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社会的转变。

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也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多元化。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性,也激发了经济的活力。

特别是在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在区域结构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济增长迅速。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变化与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变化与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变化与结构性矛盾引言: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全赖你所处的阶层。

片断一:这是六月一个和煦的星期六下午,4个30多岁的男子正在从事休闲活动。

S1这个星期刚开始就被他的私人秘书安排要把他送往洛杉矶市郊的别墅休假。

如果是冬天,他肯定会去滑雪。

此时,一大群佣人正在准备晚上的活动,为几十个客人筹备晚宴,大多数客人是事业有成的高级商人和律师。

S2正在令他愉快的城郊小镇的大街上漫步,他的妻子正在商业大街为晚上去市里商业区一家酒店吃饭买了一件新衣服。

然后,他们将顺便去参加在市里的大学同学聚会,待上几个小时。

大约在同一时间,S3正在离他家几公里处的一个公共场地参加一场运动比赛,他家住在一个古老的社区,房子很普通,妻子在一家超市当收银员。

晚上他要回去吃妻子给他做的炸酱面,晚上和亲戚们在一起看电视。

S4正在和他的几个朋友在他家附近的球场上打篮球。

还时不是地拿出一瓶啤酒喝上一口。

然后他可能顺道去他的妹妹家吃饭并待上几个小时,或者在街上逛逛。

片断二:191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

这艘巨轮大约在3个小时后才完全沉没。

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

人们后来非常重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很多人遇难,但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

也许这一说法是必要的,英国公众和政府面对这一巨大灾难,也可以找到一些安慰。

妇女和儿童确实更有可能幸免于泰坦尼克号沉没之灾,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但是只有17%的男乘客得以生还。

然而,就像在其他许多事件中一样,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在这个案例中事情并不完全如此。

一个社会学分析表明,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以及更低等)舱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

如果泰坦尼克号上乘客生还率按照性别和社会阶级比较计算的话,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以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中乘客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

现在中国的社会演变趋势

现在中国的社会演变趋势

现在中国的社会演变趋势
中国社会的演变趋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1.经济转型:中国正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的经济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不断加速。

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找工作,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包括城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住房问题等。

3.社会结构变迁: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中国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社会层次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4.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但仍面临很大的挑战。

5.社会价值观变化: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们更为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并且更关注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演变趋势是从经济转型、城市化、社会结构变迁、环境保护和社会价值观变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结果。

这些变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增加了
挑战,中国社会将在不断演变中持续发展。

中国发展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中国发展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中国发展中的社会结构变迁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开放的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逐渐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型。

这一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职业结构、收入水平、日常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人口的80%。

然而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城市中的中产阶层的兴起,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

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个人主义的思想逐渐占据了人们的心智,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

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

此外,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标志。

以前,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

然而,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女性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人,也开始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浮现。

例如,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流动性增大,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剧。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一些社会阶层也经常出现“下岗潮”、“房奴”等问题。

此外,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一大挑战。

人们随时随地都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之下,面对疲劳和崩溃的风险。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情感关系也逐渐受到冲击。

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还在不断发展中。

尽管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初见成效,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龚维斌2012-8-12 14:52:55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京)2010年5期第16~21页【内容提要】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结构,时代不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

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变动的一个后果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增加社会风险。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风险[中图分类号]D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10)05-0016-06一、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

(一)人口结构转变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

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

本世纪伊始,中国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主要表现是,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总和生育率表现出持续的下降。

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2,即更替水平以下,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国家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0‰,2004年进一步降到6‰以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大城市老龄化程度远高于一般中小城镇。

例如,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

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00.57万人,占户籍人口21.61%,而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为23%至25%。

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上海老年人口将达到500万至600万的峰值,且上海人口日益向高龄化方向发展。

而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据预测,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

2.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统计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40.69%下降到2007年的17.88%,足足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

而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则由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55.75%上升到了2007年的72.78%。

从理论上说,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但必须关注少儿人口的持续性缩减可能导致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

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生相伴随的,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

目前我国高龄老人每年增长率约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平均增长率的6倍。

根据联合国提供的预测数据,2010年,中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858万人,2015年达到2323万人,2020年达到2739万人,2025年达到3156万人,2030年高达4045万人。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高龄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

3.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基本平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后期,出生人口性别比越来越大。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出生性别比在130以上的省份有5个,在120-130之间的省份有7个;农村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城市。

据预测,到2020年可婚男孩将过剩2400万。

(二)家庭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规模小型化是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核心家庭虽占有绝对多数,但是比例下降;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

1.家庭规模小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速度加快,户均人口规模下降趋势明显,由1982年的4.41人减少到1990年的3.96人、2000年的3.44人,再降到2005年的3.13人。

2.核心家庭为主体从1982年、1990年、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核心家庭看,核心家庭的比例都有所下降。

80年代核心家庭占总体比例为66.02%;1990年这一比例略有上升,占67.27%;但是,2000年的比例比1990年大幅度下降了11.41个百分点,占55.86%。

同时,2000年夫妇与子女、单亲父母与子女、分居父母与子女的二代户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15.7%、26.7%和22.4%。

尽管如此,核心家庭在各种家庭类型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

3.家庭类型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统的家庭类型仍然占有绝对地位,但是由于人们婚恋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和城乡人口流动的增加,中国家庭类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目前来看,居于家庭类型首位的核心家庭类型,其次就是典型的“三代五口”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在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比例分别为18.8%、18.3%和19%。

除此之外,城乡家庭类型多样化还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城市家庭中存在着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空巢家庭和单身家庭。

丁克家庭,80年代以后开始在中国大城市出现。

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选择丁克家庭比例逐步上升,并呈现出向中小城市逐步扩大的趋势。

目前对于丁克家庭的准确数字尚无法了解,但从各大城市的调查中发现,其数量已经有相当的规模。

据估计全国丁克夫妇突破400万对,北京超过40万对,上海超过50万对,广州也有丁克夫妇30万对以上,发展速度非常快。

空巢家庭,指子女长大成人后纷纷离去,只剩下父母留守的家庭。

从家庭类型看,它是核心家庭因子女的离开而形成的。

代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异使一些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自主选择了较少引发矛盾和摩擦的分代而居的家庭模式。

因此,在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分代而居成为普遍事实的情况下,空巢家庭的比例在增加。

截至2004年10月,中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在城市老年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

当前,中国空巢家庭表现出进入空巢期的年龄提前、空巢期延长的特点。

单身家庭。

这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男女两性都强烈要求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人户的比例为8.3%。

农村家庭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隔代家庭比例上升、分离的核心家庭增加、漂泊家庭的出现。

(三)就业结构变迁1.就业形式市场化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乡居民主要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

1978年,城镇就业人员9514万人,其中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分别为7451万人和2048万人,占78.32%和21.53%,两者相加高达99.8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越来越少,就业的市场化趋向明显。

2008年,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其中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分别为6447万人和662万人,占21.34%和2.19%。

这表明70%以上的从业人员已经不在传统的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非公有制单位已经成为人们的就业主阵地。

现在人们就业“不找市长、找市场”。

在就业途径市场化的同时,就业流动实现自由化。

2.就业区位集中化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河北是第二产业聚集的地区,也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最大的地区。

云南、西藏、贵州、海南、广西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最低的地区。

职业的分布同样出现地域集中性。

我国的生产工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工人在职业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浙江(43.7%)、天津(39.1%)、上海(36.2%)、广东(35.3%)、江苏(31.5%)、福建(31.2%)。

商业人员同样集中在这些地区。

按照商业人员在全部职业中的比重排序,前七位分别是北京(15.8%)、上海(14.3%)、浙江(11.6%)、广东(10.9%)、天津(10.3%)、福建(10.2%)、江苏(9.4%)。

3.就业竞争激烈化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200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但是,实际就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和失业状况要比登记失业率反映的严重得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令人关注,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二是就业以后薪酬水平不高,生存状态不理想,出现所谓的“蚁族”和“夹心层”群体。

(四)城乡结构变迁1.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

到200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2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6.6%。

2008年是45.7%,2009年比2008年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

1996年-2002年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到2002年达到40%,6年内提升了10个百分点。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不过,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水平差异很大。

2006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54.6%、中部地区为40.4%,西部地区为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是84.3%和75.7%。

由此看来,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城市基本实现阶段,而西部地区则刚刚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与东部地区相差9年时间。

2.农民和农民工尚未真正城镇化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高达2.4亿左右,其中跨乡镇流动的有1.5亿。

农民工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生力军,其比重已经达到43%,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农民工占比超过50%,建筑业中农民工占比超过80%。

第二,举家迁徙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的新型居民。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中举家迁徙的已经达到3000万,占外出农民工的近20%,他们在城市居住长达7年甚至十几年。

但是,由于农民工不能平等地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低保、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社会政策,难以真正融入所在的城市。

(五)社会阶层结构变迁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

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利益认同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