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17年9月课程考试《文学文本解读》作业考核试题

合集下载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2017届高三语文试卷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2017届高三语文试卷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2017届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

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

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

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表玄,下裳黄”。

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

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

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级,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

服饰作为社会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到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

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士都分礼服与便服两种。

隋文帝扬坚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增加,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

唐初高祖李渊制定《衣服令》,对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嫔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最为典型地表现在“故事新编”这一小说创作形式上。

“故事新编”指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直至目前都盛行不衰的一种小说艺术创作手法:即通过对中国远古神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古代小说的改写来创作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的新小说,这一方式已成为传统题材和现代手法融汇的重要表现之一。

“故事新编”这一术语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之书名,是鲁迅对这本小说集创作方法的一个理论概括。

但如果要追根溯源,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说开创者并非鲁迅。

周作人认为“故事新编”的小说创作方法古已有之,其中最独特的乃清初拟话本小说集《豆棚闲话》,他把《故事新编》跟这部拟话本小说集相提并论,显然是看到了二者之间在创作手法上极为相似,但就小说的思想价值和现代意义而言,两者则绝不可同日而语。

《故事新编》的《铸剑》这一篇,完全据魏晋志怪故事“三王冢”改编而成,如果追溯其本国传统,则可以上接宋元话本、“三言”、“二拍”中那些改编自文言小说或历史故事的篇目,但是就其在细节、情节方面的创造性增饰与主题上的极大深入、极具现代意识而言,则已经远过于宋元明之紧紧依傍于原作之拘谨撰作,从这个层面上说,“故事新编”的现代意义比其创作手法本身更为重要。

到20世纪30年代初,或许是受周氏兄弟译介的日本小说与鲁迅本人创作之影响,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当时的青年作家施蛰存与沈从文几乎是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故事新编”式的小说创作尝试。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一、解释概念1.文本:“文本”也被译为“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学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将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语言实体。

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②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文学文本又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对象;③作为文学语言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又具有可以脱离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允许释意也需要释意的对象。

2.题材:是作者将素材集中提炼加工而写入作品中的材料的总称,是作品中具体表现的一定社会历史事件或生活现象。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题材指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一部叙事性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3.意境:由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自然景物交融而成的广阔和谐的自然生活图景,是由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所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思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

4.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

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二、简答题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

特征如下:第一、典型形象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第二、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其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完整word版)2017新课标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2017新课标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神话作为一类故事,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属于艺术的世界。

”古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这种故事结构与神话完整的神系相适应,显示了古希腊神话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比之下,中国神话的审美内涵远远不如古希腊神话那样充分.中国神话尽管神多,却缺少像古希腊神话那样完整的神系和完美的故事.表现在具体的神话意象上,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简约、概括的故事结构。

把本来可以构成曲折生动、引人人胜的神话意象,往往一笔带过,把本应具有审美的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故事简约化了。

其中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世神。

在中西方神话中都不可避免地描写到了创世和造人,在这方面,无论中西,古人都认为世界的原貌是混沌一片的。

西方创世神话最明显的特点是创世神有很强的系统性,各神在主神宙斯的领导下各司其政,共同参与创世大业,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秩序井然、分工各异的创世神体系。

而中国的创世神相比之下,不但几十个民族的创世神构不成系统,而且从单个民族的创世神也难以寻出个完整系统来.战争主题。

战争在古时是经常发生的,其中胜负输赢和英雄们的故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胜方或者百战百胜的英雄,人们当然会疑有神助。

特别是在古希腊,人们甚至认为战争的起因、发展、结束都会有神参加,而且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中国一直重视战争的正义性,在世界上崛起以后,也承诺决不称霸,决不首先发动战争,这种爱好和平的民族性大概和远古时代的神话是一致的。

众神形象.在古希腊神话中诸神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大多数更具人性,他们虽然超越凡人,权力大于人类,但却有着人的形体,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欲望好恶,甚至相互族妒,在血缘、思想、性情、行为等方面与人没有太大区别.在希腊诸神中除了“人类之父”的普罗米修斯之外,恐怕没有几个神同情和愿意帮助人类了。

华师17年9月课程考试《文学文本解读》作业考核试题

华师17年9月课程考试《文学文本解读》作业考核试题

华师17年9月课程考试《文学文本解读》作业考核试题一、单选题1、C2、A3、D4、D5、C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上海屋檐下》是()的戏剧作品。

A. 田汉B. 郭沫若C. 夏衍D. 曹禺正确答案:C2. 戏剧悬念就是()。

A. 戏剧文本中那些能够唤起读者(观众)某种期待,并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的文本因素B. 互相纠缠的人物设置C. 戏剧文本中的人物语言D. 情节推动中的断层正确答案:A3. “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下列属于“三一律”的戏剧作品是()。

A. 《仲夏夜之梦》B. 《上海屋檐下》C. 《日出》D. 《雷雨》正确答案:D4. 曹雪芹的《红楼梦》采用的是()叙事语气。

A. 局外人叙事语气B. 主人公叙事语气C. 次要人物叙事语气D. 傀儡叙事语气正确答案:D5. 文学文本解读中的批评性阅读要做到()。

A. 理解文本的字面义B. 结合具体语境,细致品味文本语言的引伸义、比喻义,体味文本韵味,深刻理解文本意蕴C. 结合更大的意义解读系统,把握文本社会价值、审美价值D. 深入理解作者情思,把握脉络正确答案:C6. 形象变形,是指小说家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将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加以扭曲,从而使小说中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拉开距离。

使用形象变形的作品例如卡夫卡的()。

A. 《城堡》B. 《公社》C. 《活动变人形》D. 《变形记》正确答案:D。

华中师大《文学文本解读》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文学文本解读》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文学文本解读》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文本缺省填空1、门隔花深旧梦游,(),()。

(),(),()。

2、(),()。

春风十里扬州路,()。

3、剪剪轻风未是轻,()。

(),()。

4、而今听雨僧庐下,()。

(),()。

()、(),()。

(),5、老大那堪说。

()。

()、()。

()?()、()。

(),()。

6、宣室求贤访逐臣,()。

(),()。

7、闻道汉家天子使,()。

(),()。

(),()。

8、韦曲花无赖,()。

(),()。

(),()。

(),()。

9、水精帘里颇黎枕,()。

(),()。

(),()。

(),()。

10、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11、《诗经•鹊巢》第三章:(),();(),()。

12、(),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

13、少年听雨歌楼上,()。

(),(),()。

14、枕前发尽千般愿:(),(),()。

(),()。

(),()。

15、(),自嫁黔娄百事乖。

(),()。

(),()。

(),()。

16、桃之夭夭,()。

(),()。

17、晨起动征铎,()。

(),()。

(),()。

(),()。

18、促织声尖尖似针,()。

(),()。

19、明月别枝惊鹊,()。

(),()。

(),()。

(),()。

20、新裂齐纨素,()。

(),()。

(),()。

(),()。

(),()。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第二境也。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22、(),听取蛙声一片。

23、(),悠然见南山。

24、大漠孤烟直,()。

二、简答题1、什么叫起兴?诗歌中的起兴有什么重要的审美功能,试举例说明。

2、从审美特征上看,诗歌中的隐喻与作为一般修辞手段的隐喻有什么区别,试举例说明。

3、举例说明散文的抒情与诗的抒情的区别。

4、反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5、小说情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6、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构成“语境”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17年9月课程考试《文学文本解读》作业考核试题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上海屋檐下》是()的戏剧作品。

A. 田汉B. 郭沫若C. 夏衍D. 曹禺正确答案:C2. 戏剧悬念就是()。

A. 戏剧文本中那些能够唤起读者(观众)某种期待,并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的文本因素B. 互相纠缠的人物设置C. 戏剧文本中的人物语言D. 情节推动中的断层正确答案:A3. “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下列属于“三一律”的戏剧作品是()。

A. 《仲夏夜之梦》B. 《上海屋檐下》C. 《日出》D. 《雷雨》正确答案:D4. 曹雪芹的《红楼梦》采用的是()叙事语气。

A. 局外人叙事语气B. 主人公叙事语气C. 次要人物叙事语气D. 傀儡叙事语气正确答案:D5. 文学文本解读中的批评性阅读要做到()。

A. 理解文本的字面义B. 结合具体语境,细致品味文本语言的引伸义、比喻义,体味文本韵味,深刻理解文本意蕴C. 结合更大的意义解读系统,把握文本社会价值、审美价值D. 深入理解作者情思,把握脉络正确答案:C6. 形象变形,是指小说家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将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加以扭曲,从而使小说中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拉开距离。

使用形象变形的作品例如卡夫卡的()。

A. 《城堡》B. 《公社》C. 《活动变人形》D. 《变形记》正确答案:D7. 从实践上看,文学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

其中,批评性阅读指的是()。

A. 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的运用等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B. 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C. 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D. 由读者与作者一同完成的解读性的阅读过程正确答案:B8. 唐传奇()的突出成就主要就体现在它生动的人物刻画上。

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红拂女、李靖、虬髯客这三个被后世称为"风尘三侠"的传奇人物。

A. 《虬髯客传》B. 《红拂女》C. 《红尘记》D. 《风尘传》正确答案:A9. 曹禺的戏剧作品《日出》的女主角是()。

A. 周繁漪B. 潘月亭C. 陈白露D. 鲁侍萍正确答案:C10.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篇散文,是著名作家、教育家、语文工作者叶圣陶先生五十多年前所写的一篇名。

它写了(),发表于六月二十八日的《文学周报》第179期。

A. 五月雨景的激烈壮阔B. 自己对以往雨景的回忆与感慨C. 五卅惨案中斗争前列的的青年学生的英勇和普通市民的觉醒D. 暴雨给自己心灵的震撼和洗礼正确答案:C11. 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从外部看,主要体现为它给读者的特殊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体现为它的精美巧丽。

而从内部看,则更体现为()。

A. 它对于语言常规的偏离B. 它对于语言常规的彻底颠覆C. 它对于语言表达的重新整合D. 它对于情感的激越表达正确答案:B12. 散文的理趣,是指散文艺术地传达出来的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哲理感悟,也即散文的()。

A. 情趣性B. 哲理性C. 审美性D. 文彩性正确答案:B13. 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形式是(),它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A. 戏剧冲突B. 戏剧情节C. 戏剧人物D. 戏剧风格正确答案:A14. 朱自清在名篇《春》的最后用饱蘸感情色彩的柔毫,歌颂了春天的美好。

一连三个排比句,第一句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旺盛的生命力,是何等的贴切;第二句用()比喻春天的娇媚和前景,是何等的形象;第三句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的无穷活力,A. 五彩缤纷的花朵B. 繁花似锦的大地C. 往来于花丛中的蜂蝶D.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正确答案:D15. "我们的土地上有过许多伟大的城墙。

它们差不多和我们的历史一样古老。

"这是《古船》的第一句话,也告诉我们这是()在叙事。

A. 主人公B. 隐身人C. 局外人D. 作家正确答案:D16. 西方学者还从文本存在形式的角度,将文本区分为"第一文本"、"第二文本"。

"第一文本"即由作者赋予表面形式的书本制成品,这是文本的物理存在形式;"第二文本",即()。

A. 由专业批评家解读的文本B. 将经过读者接受的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读者头脑中的文本,这是文本的审美存在形式C. 经过作者再次修改完善的形式D. 以第一文本为基础进行的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正确答案:B17. 小说是现代最流行、最普及的文学样式。

不过,比较而言,在中外文学史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也是成熟最晚的一种文学样式。

鲁迅先生有()一书论述中国小说的形成。

A.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B. 《中国小说史略》C. 《呐喊》D. 《中国小说记》正确答案:B18. 那些主要以剖析和展示人物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剧本被称为()。

A. 心理剧B. 实验剧C. 荒诞剧D. 类戏剧正确答案:A19.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

A. 说理生动,意味深远B. 风格恬淡,语言优美C. 形散而神不散D.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正确答案:D20. 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这样的小说通常称为()。

A. 象征小说B. 魔幻小说C. 意识流小说D. 元小说正确答案:C华师17年9月课程考试《文学文本解读》作业考核试题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下列使用主人公叙述语气的有()。

A. 《狂人日记》B. 《莎菲女士的日记》C. 《疯人日记》D. 《阿Q正传》正确答案:AC2. 语词的错位也是诗歌语言运用的一个突出特点。

杜甫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运用了语词错位的手法。

这产生了()三个方面的效果。

A. 这种错位让人们对语言本身进行关注B. 读者不会再把颔联的描写只当作一个事实,而是产生了新的审美感受C. 极好地表现了当年之国泰民安,居有定所,长安城内人才济济,心向良主的兴盛场面D. 错位产生的矛盾使诗歌具有反讽的效果正确答案:ABC3. 文学文本的解读一般需经过哪几个阶段? ( )A. 一般性阅读B. 细读C. 批评性阅读D. 反思性阅读正确答案:ABC4. 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在()两个层面上发生的。

A. 外在的综合B. 内在的综合C. 人物的综合D. 情节的综合正确答案:AB5. 戏剧人物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主要功能?()A. 它必须能够充分显示人物意愿、意图或意志,必须能够揭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各种隐秘的欲望、意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它必须承担其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

B. 它必须能够使用各种意象,通过意象来实现审美传达C. 戏剧人物语言必须能够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即承担起显示人物个性、塑造人物的功能。

D. 它必须精美巧丽,体现对于语言常规的偏离。

正确答案:AC6. 散文的“真”是散文最基本、最质朴的美学特征,表现在()。

A. 作家感情的“真”B. 作家性情的“真”C. 表达上不假雕饰无所依凭全凭本色的“真”D. 语言情味韵致的美正确答案:ABC7. 散文的构思包括()。

A. 人物的选取和塑造B. 故事情节的走向C. 材料的组织和角度的选择D. 作者选取的展开叙写的角度正确答案:CD8. 叙事视点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A. 全知视角叙事B. 限制视角叙事C. 纯客观叙事D. 作者视角叙事正确答案:ABC9. 《剧作法》中对舞台提示语提出了()两条规则。

A. 舞台提示语必须永远是无人称的B. 剧作家在写舞台指示语时"应该尽可能排除舞台概念"C. 舞台提示语必须追求舞台效果和剧场效果D. 舞台提示语必须体现出作家的情感倾向正确答案:AB10. 所谓“叙事视点”,也称叙事视角、叙事角度、叙事观点,指的是作家安排组织故事内容的角度,也就是一个“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可以分为()。

A. 全知视角B. 限知视角C. 纯客观视角D. 纯主观视角正确答案:ABC11. 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在"外在的综合"和"内在的综合"两个层面上发生的。

无论从"外在的综合"来看,还是从"内在的综合"来看,戏剧无论如何不能缺少的是()。

A. 导演B. 演员D. 舞台。

正确答案:BCD12. 人物的重要性体现在()。

A. 小说的叙事总是围绕着人物展开B. 成功的人物塑造是大多数伟大的小说家们卓越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C. 对于人物的解读成为了小说文本解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层面D. 人物寄托着作者全部的思想倾向正确答案:ABC13.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有()。

A. 直接内心独白B. 间接内心独白C. 无所不知的描写D. 戏剧性独白正确答案:ABCD14. 叙述语气的不同类型有()等。

A. 局外人叙事语气B. 主人公叙事语气C. 次要人物叙事语气D. 傀儡叙事语气正确答案:ABCD15. 小说中叙事时间的形态可以有()。

A. 连贯的叙事时间B. 错乱的叙事时间C. 夸张的叙事时间D. 虚幻的叙事时间正确答案:ABCD华师17年9月课程考试《文学文本解读》作业考核试题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主要体现为诗歌对于前人经典文本的再现和升华解读。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A2. 所谓文本互涉,主要是指不同文本之间结构、故事等的相互模仿(包括具有反讽意味的滑稽模仿或正面的艺术模仿)、主题的相互关联或暗合等情况,当然也包括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直接引用。

()B. 正确正确答案:B3. 《尤利西斯》是以人物意识的流程为序统领无序的时间。

这种叙事时间安排,仍然是错乱而有章法的,只不过不是按照物理时间或者现实时间的秩序,而是按照别的秩序的时间排列。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4. 限制视角叙事要求作者纯客观地展示故事。

这种叙事的突出特点,就是不依赖叙述着的讲述,而是直接让人物自己展示自己的外部行为。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A5. T.S.艾略特《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开始就以黎明隐喻普鲁弗洛克面对的,实际上也是属于他自己的世界的一个隐喻性象征:一个病态的、慵懒而漫无目的的、失去任何创造活力、处于生死临界点上的世界,至少是一个需要加以检视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