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计划.doc
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了解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和生态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物质的认识: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2.生物的认识: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和生态关系。
3.科学实验:实验步骤、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
4.科学探究:科学思维、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宽松、积极、民主的教育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1. 教学前准备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之前,我们应该做以下准备工作:1.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
2.教材分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为教学做好准备。
3.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探究、实验、思考”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控制教学:2.1 教学探究在教学探究环节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和探究。
2.2 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环节中,我们要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2.3 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环节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2.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实践能力;3.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与能量–探究物质的性质: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和结晶;–学习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混合和分离、物质的燃烧和反应;–认识能量:能量与物体运动、能量的传播方式。
2.生物的生存环境–探究植物的生存环境:光、温度、水和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习动物的生存环境:动物的栖息地、食物链和食物网。
3.科学实验–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习;–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教学难点:–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对能量与物体运动及传播方式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学生主体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利用电子教具,进行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引入–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生动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动力;–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活动–进行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3.讲解和展示–结合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使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4.拓展和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环境保护中;–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4年度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可打印

01
02
03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 的运动,周期为24小时,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2024/2/3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 动,周期为365.25天,形 成四季变化。
地球倾斜
地球轴线相对于公转轨道 平面的倾斜,导致不同地 区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从而影响季节变化。
28
天文现象观察及记录方法
2024/2/3
实验步骤
03
06
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绿豆生长的差异,得 出结论
8
植物繁殖方式探讨
2024/2/3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
种子繁殖
通过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等过程进行繁 殖
营养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 繁殖,如分株、扦插、压条等
繁殖方式的比较
分析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的优缺点及适用 情况
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如森林、 草原、湖泊等。
动物适应性
探讨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生态环 境,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的选 择等。
2024/2/3
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人类活 动)对动物行为和生存的影响。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如动物对植 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对土壤质量 的影响等。
复习与测试
每个单元结束后设有复习课和单元测试,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2024/2/3
02
植物生长与繁殖探究
7
植物生长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01
实验材料:绿豆、水Biblioteka 土壤、阳光、温度 计等02
04
2024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

2024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一、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
“光”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
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计量时间”单元,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
“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
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
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二、学情分析通过四年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2. 人的身体3. 健康生活4. 环境与保护5. 运动与力6. 光与影子7. 电磁现象8. 磁与电详细内容涉及: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健康饮食、个人卫生、环境保护、运动与力的关系、简单机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电磁铁、电路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人体各系统、健康生活、环境保护、运动与力、光与影子、电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环境、健康生活的情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体各系统的协调、光与影子、电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知识点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章节,展示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穿插例题讲解。
例如:在“人的身体”章节,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结合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健康生活”章节,设计关于健康饮食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饮食习惯是正确的。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运动与力”章节,让学生动手操作简单机械,观察力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例如:1. 生物与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2. 人的身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3. 健康生活:健康饮食、个人卫生4. 环境与保护: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5. 运动与力:力与运动的关系、简单机械6. 光与影子:光的传播、反射、折射7. 电磁现象:电磁铁、电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有哪些?(2)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第3课: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4课: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3. 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生态瓶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实例。
(2)介绍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动物为例,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通过生态瓶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3.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3)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答案:(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如:鸟类的翅膀适应飞行,鱼类的鳃适应水中呼吸。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非生物因素;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1.确定教学目标:确立学生在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
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等。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进度和时间分配。
3.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具、实验器材等资源,确保教学的顺利
进行。
4.开展前导活动:通过提问、讲故事、观察、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内容讲解:根据教学计划,逐个单元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结合生活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6.组织实验活动: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7.巩固和复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巩固和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通
过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评价和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调整,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9.拓展和延伸: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组织一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扩大学生的学
习范围和能力。
10.总结和反思: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确保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怀市尧坝小学2018至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
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
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2、《光》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
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
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
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1 始业教育;种子发芽实验(1)(2)
2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蚯蚓的选择
3 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一个生态瓶
4 改变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单元小结
5 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
6 光是怎样传播;光的反射;光和热
7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热;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
8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单元小结
9 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0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
11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12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13 我们的小缆车;用橡皮筋作动力
14 象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测量力的大小
15 运动与摩擦力;滑动与滚动;运动与设计
16 设计小赛车
17 复习
18 期末考查
19 成绩登记汇总;撰写质量分析报告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