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制定方法

合集下载

数字城市建模标准

数字城市建模标准

三维数字xx建模标准3D-City Model database standard三维数字xx建模标准3D-City Model database standar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维数字城市建筑物模型、景观模型产品的质量特性及其应达到的要求,包括三维数字城市建模的软件环境、几何特征、命名规则、建筑物、场景制作要求、纹理烘培要求、数据格式、成果验收等。

本标准适用于三维数字城市模型制作、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

2术语精度accuracy建筑物模型building model景观模型landscape model渲染render纹理texture材质material3总则(1)为了统一鄂尔多斯市东胜城区三维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鄂尔多斯市东胜城区三维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正确的基础数据,适应鄂尔多斯市东胜城区三维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城区三维数字城市建设。

(3)统一采用3DMAX8.0建模,在MAX软件中单位设置为Meter。

(4)正式作业前,应了解委托方对鄂尔多斯市东胜城区三维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搜集、分析、利用现有资料,对与实际不符的资料及时提出。

作业收尾,做好资料整理、工作总结工作。

(5)具体制作过程中,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行业内虚拟现实有关标准的规定。

4模型制作质量要求模型制作的质量要求通过对模型的数学基础、建模范围、模型面、模型精度、层级结构、技术要求等质量特性来描述。

4.1数学基础4.1.1精度(1)建筑物基座平面精度:≤30cm(2)建筑物基顶部高差精度:≤30cm(3)建筑物其它特征平面精度:≤50cm且小于量测对象间距尺寸的10%(4)建筑物特征内部精度:≤30cm且小于量测对象间距尺寸的10%(5)建筑物任意特征间点、线、面量测间距精度:≤50cm且小于量测对象间距尺寸的10%(6)景观地形直线部分与CAD误差小于4CM,曲线部分与CAD误差小于8CM4.2建模范围(1)本标准所规定的须建实体模型的建筑物是指永久性建筑,含台阶、雨棚、阳台、飘窗、永久性装饰、人字型屋顶、屋顶架子(方柱状或圆柱形)、柱子等建筑物附属物;(2)在建、在修整建筑物等原则上按照现状建模。

数字城市建设中三维模型数据的制作规范与建模方法

数字城市建设中三维模型数据的制作规范与建模方法

数字城市建设中三维模型数据的制作规范与建模方法摘要:三维模型能够直观呈现出数字城市的建设情况和城市面貌,需予以高度重视,提高三维建模的质量。

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在建设数字城市三维模型上的数据制作规范,然后详细分析了三维模型建模方法。

力求三维模型的准确、高质量建设,以作为数字城市社会、经济等全面发展的支持。

关键词:数字城市;三维模型;数据制作规范;建模方法引言:数字城市是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组委基础,融合使用GIS技术、ARA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多尺度、多分辨率以及多时空的三维建模,将城市建设情况、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展现。

三维模型具有客观、可视化的优势,能够更全面展现城市发展情况和建设情况,更能指导城市建设的发展,不仅重视地上结构的规划,更能保证地下结构的安全性。

一、数字城市建设中三维模型数据的制作规范在建设数字城市过程中,三维模型数据主要包括影像和图形的处理上,目前处理工具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作规范:(1)模型坐标系:使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进行三维模型的制作,按照1:500或者1:2000国家地形图,确保模型可以和国家测量系统、GIS系统兼容,能够将三位模型导入数据库,坐标均采用统一坐标系。

(2)基本单位:城市使用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以m作为单位,因此三维模型制作也应以m为单位,按照实际尺寸制作,精度满足LOD级别。

(3)模型制作:三维模型主要用于显示城市外观,考虑到数据量问题室外部分建模,保证地面建筑特征和实际一致,尽量减少面片数量。

(4)定位参考点:定位参考点即坐标系原点,用于对模型空间位置准确定位,引入三维场景的相似地物十分关键。

(5)模型高度:根据不同细节模型需要,使用体块模型、基础模型建立,根据GIS数据确定地面结构的高度,使用激光测高仪等方式确定不同分段的高度,提高模型精细程度[1]。

(6)样条曲线/曲面:三维模型尽量避免使用样条曲线/曲面,或转化为折线,再曲线化/曲面化。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要点解读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要点解读

三、《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要点解读
3.1 总则
(1)为统一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城市规
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城市三维建模技
术支持、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三维模型的数据采集、处理、集成、 管理、更新、维护与服务等。
(3)城市三维建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4
Skyline/Terra Builder
5
Google Sketchup
规 则 格 网
不 规 则 格 网
3.3 建模单元的划分与模型命名
城市三维模型建模单元宜按“区(县)、管理 单元、建模单元”三级进行划分。其中,管理单元 可以是街道(乡、镇)等行政管理单元,也可以是 规划管理的分区;建模单元宜以道路围合区域(如 街坊)为单位。
3.3 建模单元的划分与模型命名
1. 建模单元划分与编码 XXXXXX XXX XX 建模单元顺序号 管理单元顺序号 行政区划代码
2. 地形模型 terrain model
用于表示地面起伏形态的三维模型。 3. 建筑模型 building model 依据建筑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建 (构)筑物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3.2 术语定义
4. 交通设施模型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model 依据交通设施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道
3.3 建模单元的划分与模型命名
现实城市是一个连续的空间,必须将其划分为小的单 元才便于三维模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在二维地图中,一 般按规则格网划分,如城市1:2000地形图按1km×1km(图 上50cm×50cm)进行划分,称为一个标准分幅。在三维城 市建模时,为避免建筑实体被分割,一般按不规则格网进 行划分。

城市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制定方法解析

城市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制定方法解析

城市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制定方法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发展, 三维仿真系统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辅助决策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城市三维模型数据生产制作流程和工艺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三维模型数据至今没有行业规范和标准,各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困难。

一、制定要点(1)满足三维可视化表达的需要能准确表现地物空间对象和对象特征。

三维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组织要满足三维仿真后期渲染、系统集成,甚至动画制作的需要。

(2)为三维数据规模化生产提供指导通过对三维数据的规范和约束 , 实现三维数据采集获取、生产、质量检查等环节既独立又完整 , 为规模化生产提供规范基础和作业指导。

(3)支持三维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和维护更新在标准制定中要将表现地物对象精度和合理控制数据规模统筹考虑 , 数据组织和结构设计要能支持海量三维数据的存储、管理 ,更新和维护三维数据方便、高效。

(4)支持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和集成满足标准规范的数据既能提供三维仿真平台使用,还要在空间参考系的定义、数据源获取、数据组织和发布上能充分结合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使得这些三维数据成果成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数据源 ,促进三维地理系统共享和集成。

二、城市三维仿真模型分类城市三维仿真模型一般分为:地形三维模型、现状建构筑物三维模型、城市设计三维模型。

不同的模型类别, 其基础数据的采集获取方式多种多样, 模型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多样。

(1)地形三维模型利用基础测绘数据 , 如带有高程值的数字线划图 ,建立地面高程模型 (DEM), 将地形的高低起伏完全的真实模拟出来 , 这里的地面高程模型可以按照要求制作不同比例尺;正射影像(DOM)数据来源有多种方式 ,可以是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也可以是高分辨率的航空影像, 甚至通过低空摄影及近景摄影得到的地貌数据 , 精度要求也是根据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按照统一的空间参考系 ,将正射影像叠加到地面高程模型上 , 形成表征地形地貌的三维模型。

数字城市制作中三维模型数据处理与制作标准

数字城市制作中三维模型数据处理与制作标准

中三维模型数据处理与制作标准三维模型数据处理包括图形数据处理与影像处理两部分,其中,图形数据处理分为二维矢量图形处理和三维模型制作,栅格处理分为影像处理和相片纠正。

当前,GIS领域已有完善的DLG、DOM处理工具和流程,并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主要讨论三维模型的制作。

三维模型制作标准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1)模型坐标系具有统一的三维地理坐标是建造大规模三维场景和应用系统的基础。

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建设以国家1:2000和1:500地形图为基础,以使该系统能与其他GIS和测量系统兼容。

为使三维模型能够顺利、正确地导入数据库,所有坐标都应基于统一的坐标系。

(2)模型的基本单位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通常采用采用平面坐标系,以米为单位,因此模型建造也应以米为基本单位,按实际地物的实际尺寸建模,尺寸精度根据该模型所处的LOD级别而定。

(3)模型的制作三维数字地图主要用于表现城市外观风貌,考虑到数据量的问题,应只对室外可见部分建模,在制作过程中,应在保持地物基本形状和特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面片数量。

对这部分的内容,应有详细的规范,并提供¾验指标(如圆柱的边数、球的段数设置等)。

(4)模型定位参考点每个模型必须有用于定位的参考点。

定位参考点是模型的局部坐标系的Ô点,用于精确定位模型的空间位置,这对于引用三维场景中相同或类似的地物非常有用(如:电杆、路灯、交通灯等)。

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建模规定:模型的定位点为地形图上该地物外接矩形的中心,纵向为模型最低点。

(5)模型的高度模型的高度,尤其是建筑物高度,根据不同细节程度模型的表现需要,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确定:体块模型、基础模型的建立,可根据现有二维GIS数据(如:楼层数)确定建筑物及其他要素的高度;质量要求较高的模型,可采用航片立体相对、激光测高仪或LiDAR确定建筑物及其分段部位的高度;精细模型从建筑设计图或施工图获得。

(6)样条曲线∕面的使用样条曲线∕面能用较少的参数细腻地表现连续表面,但转化为通用格式(如3DS)后会带来巨大的数据量,因此模型的制作尽量不采用样条曲线∕面,或者在使用后将其转化为折线,而后进行曲线∕面优化。

绎东道科技三维城市建模制作标准

绎东道科技三维城市建模制作标准

三维城市建模制作标准外业数据说明:绎东道科技三维城市建模制作标准1.不要未经任何PS处理直接采用照片为模型纹理。

通常照片都需要调整对比度及透视、遮挡。

对于照片中偏灰、曝光或过暗、过艳、偏色等问题应及时PS处理。

2.对于同一栋建筑的照片纹理采集,应统一因光线影响造成的亮度或色调差异等。

3.对于同一临街面的广告牌,应统一明暗度及饱和度,禁止出现广告牌忽亮忽暗、灰艳。

4.CAD地形图中有拍摄区域的线路走向图及线路名称,请开启拍照路径层。

包含模型及纹理命名所需的街坊号及街坊范围,请开启街坊名称层。

CAD地形图中有房屋高程数据,和建筑命名编号,请开启高程数据层和建筑编号层。

5.临街建筑拍照采用拍摄本侧临街商铺同时拍摄街对面建筑大立面的拍摄方法,故建筑的大立面照片可能在街对面拍照线路中查找,6.标示红色拒拍已拍范围内的照片文件放置于拒拍补拍的文件夹下。

7.现状建筑局部与地形图不一致,并按实际照片制作的需提交截图说明。

8.地形图上标示拒拍区域且无拒拍补拍照片的,采用外围扫拍照片建模,无扫拍照片的建筑参考周边建筑环境自行合理表现。

9.地形图上标示拆迁区域不建模。

应提供资料:地形图(含制作区域范围、街坊号、房屋层数、测量高度、拍照路径)外业采集照片、DOM影像、DEM数字高程模型、公共库及本规范。

建模采用3DMAX9建模,单位米。

禁止擅自偏移CAD平面坐标 内业数据说明:模型等级划分:Ⅰ、Ⅱ、Ⅲ、Ⅳ级模型的定义:Ⅰ级模型定义为大型公建区域和历史保护古建区等。

包含城市主干道及临街两侧、党政机关区域、大型场馆、地标性建筑区域、30层以上的高层区域、大型商业区、高档酒店、医院学校主楼、车站机场、文物保护单位、公园广场、旅游景点等。

Ⅱ级模型定义为次干道及以下级别道路及两侧临街建筑、中小型公共建筑、8-16层高层住宅、高档小区、小型广场绿地、桥梁高架、大坝、大型广告牌、交通指示牌等公共设施。

Ⅲ级模型定义为普通居民小区、住宅楼、小型公建、现代厂房等。

数字城市建模标准

数字城市建模标准

数字城市建模标准一.导读重点1.1关于项目我们制作的项目数字城市三维仿真,用于街道、社区人口信息及业务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所以请各位同行仔细阅读此文档。

1.2模型我们需要的模型是即具备城市基本面貌特点,同时又优化城市现有建筑结构,做出来的产品是一个完全仿真的、全新的城市面貌,这和你们曾经做过的城市三维宣传片相似,又比它具有更高的真实性。

所以在一些旧楼、危楼的制作上贴图、门店需要进行崭新的处理,避免直接抓图使用。

1.3我们提供的照片我们提供的照片时间紧、拍摄任务中,采集并非很全面,抓图后部分材质不清晰,直接贴图后影响效果,各位可以结合你们自己的素材库尽可能寻找相似或相同的高清材质代替。

1.4关于合作目前,我们作为政务系统的试点单位和集成开发商,产品在国内多个领域处于优势地位,成功签约大量的数字城市建设项目,我们要求的合作伙伴是互相负责、技术精湛、质量上乘,具有长期合作前景!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尽最大可能支持你们的成长与发展!最后,祝愿大家合作愉快!二.模型制作要求1)模型数据的完整性。

主要包括地形模型(DEM)、建筑模型、交通设施模型、场景景观。

2)模型制作的准确性、合理性。

主要包括模型数据的平面位置、高度、形状、结构、比例等几何精度应符合要求,模型在场景中表达逻辑正确以及模型优化制作应具有合理性。

3)模型纹理材质、贴图的正确性、完整性、协调性。

主要包括模型纹理使用正确性、清晰度以及纹理与几何模型对应的一致性。

4)各建模单元接边保持正确性、合理性。

5)模型及纹理数据命名应保证正确性、规范性。

2精细复杂度模型(简称精模)结构要求2.1定义:精细模型为,能准确表现建筑物的几何实体结构,能表现建筑物的诸多细节,对部分重要建筑景观进行重点准确制作表现的模型制作方式。

2.2一般制作范围:为城市中的一些重点建模的建筑物,包括标志性建筑物,城市中知名度高的名胜古迹、地标性建筑。

2.3制作方式:精细制作,不仅能反映实际建筑的大小,整体结构,而且能反映建筑物的细节结构。

重庆市三维两江四岸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090117.

重庆市三维两江四岸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090117.

重庆市城市规划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试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维仿真模型的术语、基本规定、成果内容及相关要求、建模要求及三维动画制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两江四岸规划区及其他重点控制区域(以下简称规划控制区)的现状三维模型、城市设计三维成果,以及规划控制区内的新建、改造建设项目三维模型成果制作。

2术语2.1现状三维模型指真实反映现状地形、基础设施、自然景观以及建筑外观和风格的虚拟现实模型。

2.2城市设计三维模型指侧重于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表达规划编制范畴的城市空间布局、景观形象、地形、基础设施以及建筑设计的虚拟现实模型。

2.3建设项目三维模型指在行政审批环节中反映的建设项目的建筑体量、建筑外形和风格、外立面及建筑布局的规划方案虚拟现实模型。

3基本规定3.1基础地形建模要求1)城市规划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必须采用1:500地形图,地表纹理信息根据规划设计方案的景观设计材质库中选取相应的图片。

2)城市建成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必须采用1:500地形图,地表纹理信息由实地拍摄的数码照片,拍照应使用500万像素以上的广角照相机。

3)其他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可采用用1:2000或1:1万地形图,地表纹理信息由1:2000真彩色正射影像或分辨率不小于1m的彩色卫星影像图片获取。

3.2空间参考系要求1)大地基准:必须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

2)高程基准:必须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4成果内容及相关要求4.1成果文件内容三维模型成果必须经过烘培,能够真实而艺术地反映地形地貌、基础设施、自然景观以及建筑外观和设计风格。

三维成果必须包含以下内容:1)三维渲染整体效果图,图像分辨率不小于2048×2048,图片格式采用*.tif。

2)带材质贴图且经过烘培的三维仿真模型,文件格式为3DS MAX 7.0或以上的*.max,贴图为tif格式。

3)对于建设项目三维模型,必须提交项目总平面、剖面图、立面图、平面图等电子文件,文件格式为AutoCAD2005的*.dwg格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制定方法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发展, 三维仿真系统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辅助决策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城市三维模型数据生产制作流程和工艺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三维模型数据至今没有行业规范和标准,各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困难。

一、制定要点(1)满足三维可视化表达的需要能准确表现地物空间对象和对象特征。

三维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组织要满足三维仿真后期渲染、系统集成,甚至动画制作的需要。

(2)为三维数据规模化生产提供指导通过对三维数据的规范和约束 , 实现三维数据采集获取、生产、质量检查等环节既独立又完整 , 为规模化生产提供规范基础和作业指导。

(3)支持三维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和维护更新在标准制定中要将表现地物对象精度和合理控制数据规模统筹考虑 , 数据组织和结构设计要能支持海量三维数据的存储、管理 ,更新和维护三维数据方便、高效。

(4)支持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和集成满足标准规范的数据既能提供三维仿真平台使用,还要在空间参考系的定义、数据源获取、数据组织和发布上能充分结合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使得这些三维数据成果成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数据源 ,促进三维地理系统共享和集成。

二、城市三维仿真模型分类城市三维仿真模型一般分为:地形三维模型、现状建构筑物三维模型、城市设计三维模型。

不同的模型类别, 其基础数据的采集获取方式多种多样, 模型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多样。

(1)地形三维模型利用基础测绘数据 , 如带有高程值的数字线划图 ,建立地面高程模型 (DEM), 将地形的高低起伏完全的真实模拟出来 , 这里的地面高程模型可以按照要求制作不同比例尺;正射影像(DOM)数据来源有多种方式 ,可以是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也可以是高分辨率的航空影像, 甚至通过低空摄影及近景摄影得到的地貌数据 , 精度要求也是根据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按照统一的空间参考系 ,将正射影像叠加到地面高程模型上 , 形成表征地形地貌的三维模型。

(2)现状建 (构)筑物三维模型现状建(构 )筑物是城市三维仿真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房屋、道路、人行天桥、桥梁、隧道、堤坝、公园、绿地、树木等重要地物要素 ,以及路灯、消火栓、井盖、公交车站等城市附属设施。

这类三维模型的制作往往投入人力和物力最多 ,时间周期最长, 所以在开始这部分工作时 ,要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不同的精度要求选择不同的建模方式。

对于要求不高或者不重要的建 (构)筑物 ,可以利用基础测绘数据成果进行批量建模 ,尤其是规则形状的建 (构 )物 , 甚至建 (构 )筑物顶端的纹理也可以采用高分辨的影像进行贴图;而对于不规则形状的或者需要重点表现的建 (构 )筑物, 亦采用交互式手工精细建模 ,这部分纹理通过实地拍摄,采用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后贴图 , 体现建(构)筑物模型的美观性、逼真性。

(3)城市设计三维模型这类三维模型的制作, 主要是满足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城市规划管理需要 ,规划设计师在AutoCAD或者 3Dmax等三维软件中进行设计 , 将设计成果加入本系统与现状三维模型融为一体 , 同时可以根据现状三维模型周围环境对全部规划模型或部分模型进行修改、调整、替换 , 或在三维仿真系统上重新生成新模型 , 包括设计和定义位置、朝向、形状、高度、外部色调和纹理等 , 这些修改调整需要在统一的空间参考系中依比例进行。

三、案例演示和应用桂林市城市三维仿真模型技术要求1.数据范围:完成桂林市主城区约21平方公里范围三维模型的采集、处理、建模与建库,包括约0.5平方公里(标志性建筑、景观性道路)的精细模型和20.5平方公里标准模型。

2.内容与技术要求:2.1建设内容结合桂林市实际,三维模型制作内容主要包括:1)房屋:是指永久性建筑(包括设计方案),含台阶、雨棚、阳台、飘窗、永久性装饰、人字型屋顶、屋顶架子(方柱状或圆柱形)、柱子等建筑物附属物。

2)地形:是指公园、绿地、景观、水域等自然或人工地貌,包括小区景观、内部道路、植物、花坛、水池、围墙、凉亭、游乐设施、体育设施、石凳、石桌、雕塑、等设施。

3)道路:是指反映车道、隔离带、照明、交通站点等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轨道、桥梁、路灯、交通指示牌、路牌、公交站牌、交通指示灯、交通岗亭等设施。

4)绿化:是指道路、公园、广场、小区、河流等区域的地面覆盖植物,包括道路绿化隔离带、灌木、行道树;公园、小区、广场、河流等绿化植物。

5)其它:需用模型表示的其它物体。

2.2技术要求1)模型基本要求:◆模型数据源:大地2000坐标的1:500地形图、实景照片及相关其它数据。

◆模型空间参照系:所有模型成果坐标系应与数字桂林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坐标系一致,坐标必须准确,提交成果不得扭曲、旋转、放大和平移。

◆模型平面精度:精度须达到1:500地形图精度要求。

◆模型成果统一采用3DMAX9.0制作,成果提供原始3ds Max文件,制作单位统一以“米”为计量单位。

◆所有模型中心点定义统一,可定义在各自外围合的中心或模型基底中心。

2)模型制作要求:◆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模型:①建筑模型应以独立建筑为单位进行制作,以建筑附属物等进行联接的建筑,应拆分建模。

②建筑模型的基底、立面轮廓结构与建筑高度应准确且建筑高度与纹理匹配比例准确。

③模型完成后不应存在辅助的虚拟物体,清除在模型中未使用的材质与贴图,删除对模型结构与贴图坐标调整起不到作用的点和线,不能出现无点面的物体,导出前要塌陷,删除或隐藏CAD线。

④模型的基底轮廓线由地形图(设计方案)直接生成,模型的基底与所处地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与地形起伏相吻合,并避免闪烁。

有地下建筑空间的建筑物应将地下部分进行建模。

⑤建筑模型的屋顶应有层次,需反映屋顶结构形式与附属设备等,如女儿墙等。

屋顶纹理原则上采用影像图,不可使得建筑顶部出现大面积平顶,影响美观则需另行处理,视美观情况在屋顶设置水箱、设备房、天线等。

⑥所有模型在确保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对模型面数应尽量减少,单个模型的三角形面数应尽量控制在2000以内(具有古建筑特色及其他特别要求的建筑可视情况调整)。

⑦建筑轮廓凸凹面表现大于等于1米时,必须建模表现,小于1米时可以用贴图来表现,贴图纹理中对于1米以内的建筑细节应清晰可辨。

建筑模型的立面轮廓线须反映立面上的阳台、窗及各类附属设备的变化。

⑧标志性建筑、景观性道路及两侧等重要实景建模时,精度需达到0.5米,展现效果美观。

⑨建筑物附属大型广告牌、在道路附属设施上作为设施主体的广告牌必须按实际照片制作,非主体性广告可以省略。

◆道路及其附属设施模型①道路路面需要建模,反映其真实材质,对路面及路面外区域根据美观情况,进行美化处理。

②完整小区的地面建模色调须和小区色调统一、整洁美观,能反映小区现状。

③人行天桥、立交桥梁、跨河桥梁、公交车站、站台等,按照实际建模(其建模规范、贴图方法可参考建筑物建模制作要求),路面与桥梁之间接合部位必须正确、平滑,严禁出现拼接生硬的现象。

桥面的道路中心线、栏杆、桥墩、路灯或斑马线需要实际表示。

④市政道路的路灯按实际形状、位置建模,但面片数量尽量少。

交通路牌、路标、交通指示标志牌等模型,文字表示应清晰,方向指示正确,建模时不能做成单片,应具有一定厚度的实模。

⑤市政道路的花坛、分车绿化带、水泥台、树池等按照实际尺寸、位置建模,花坛中以具有一定间距单簇花为主的采用十字或米字交叉面片多面贴图,成片的花则直接贴图,要求花的种类合适。

◆(3)水系及其附属设施模型:①建模内容有包括水面、河床、码头、防洪墙(堤)、河堤、护栏、过水桥、沿河公园(广场)、沿河景观建筑、沿河景观雕塑、沿河小道、大型景观灯、花坛、绿化树、绿化带、休闲座椅、普通台阶、大型台阶等。

②水系水面其效果要清晰真实,水面景观要做美化处理,并与两岸景观协调。

③其它水系及其附属设施建模标准参照相应类型的标准。

如沿河景观建筑参照“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模型”进行建模;沿河小道参照“道路及其附属设施模型”进行建模;绿化树参照“其它模型”中相应要求进行建模。

◆其它模型:①树木采用米字交叉面片多面贴图,树木密度适中,要求姿态、树冠大小、树冠颜色要有变化,高低错落,形态美观,严禁行道树同宽同高,树种应有相应变化。

保护树木须按照实际尺寸、树种、位置制作模型。

②公园、景观绿地的草地须按草地的实际范围、形状、种类建立模型。

③公园里主要游乐设施需要建模、贴图。

④临街的围墙、栅栏(含与临街围墙相连的侧面围墙)需要建模按实际位置、尺寸建模。

⑤停车棚,以及与围墙相连的警卫室、门卫室等需要建模。

⑥沿街或者公园重要位置(如入口处)的异形小品制作简模,人像、动物等复杂模型采用透明纹理贴片,但基座需实际建模,具有重要意义的雕塑必须按实际建模。

⑦球场地面按实际贴图,也可采用与实际相似的公共纹理。

3)模型纹理要求:(1)纹理数据图像要求色调均匀,自然美观,反映材质的图案、质感、颜色及透明度等实际情况,禁止使用纯色或近似纯色、过亮、过暗色调的纹理贴图。

(2)须对模型的面数、段数、曲面进行精简优化,模型与模型之间不得出现闪面、重面、漏面和反面,删除模型之间的相交面及底面。

(3)纹理拼接过渡自然,不得有漏缝、重面、交叉点、废点等现象。

(4)所有建筑物及景观均要求提供烘培和非烘培两套数据,模型烘焙必须按照要求使用统一的灯光标准。

(5)烘培某一建筑物或景观时应摆放其附近的建构筑物,以表达相互之间的阴影关系,增强真实感。

(6)如出现个别建筑因纹理明度过高或过低造成烘焙后纹理曝光或黑暗的情况应立即调整贴图明度,再重新进行烘焙,直至光影效果正常。

(7)纹理中影响美观的人、树影、杂物等需去除。

(8)整个区域范围内整体色调应保证一致性,尤其是同一小区内类似建筑纹理必须一致,色调协调。

(9)模型纹理格式采用JPG,保存分辨率为72,品质为8,透明纹理格式采用TIF格式,禁止使用其它格式纹理。

(10)非烘焙贴图的单位尺寸严格采用2的N次幂,使用16×16至512×512,特殊情况下使用1024×1024,长宽比不宜过大,过大则对模型面进行分割,单独贴图。

同等效果尽量使用尺寸小的纹理。

(11)烘焙贴图的单位尺寸大小不超过1024×1024,对于较为复杂模型或纹理要求较高的模型,其烘焙过的纹理图片张数可增加,但不宜超过4张,保证烘培后纹理的清晰度。

(12)贴图绝对禁止纹理拉伸,半截窗,楼层比例不符,纹理模糊,漏面缺面,法向问题,纹理不对齐,贴图不合理、怪异等问题。

(13)贴图处理时要保留原贴图质感,减少处理贴图时造成的重复感,含特殊元素,如门牌、机动车等不允许重复。

(14)所有纹理的镜面属性和光泽度都应该定为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