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有什么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痛风诊断标准最新

痛风诊断标准最新

痛风诊断标准最新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软组织中。

痛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将介绍痛风的诊断标准最新内容。

一、临床表现。

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关节炎、痛风石、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

急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表现,多发生在大脚趾关节,也可累及踝关节、膝关节等。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体征,常见于耳廓、指尖、鼻尖等部位。

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则是痛风的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尿酸浓度,正常成年人男性为208-428μmol/L,女性为143-339μmol/L。

尿酸升高是痛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2. 滑液检查,痛风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中可见到尿酸结晶,有助于诊断。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痛风石的沉积和关节炎的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关节炎的程度和痛风石的分布情况。

四、病史询问。

患者的病史询问对于痛风的诊断也非常重要,包括家族史、饮食习惯、药物史等。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痛风的诊断标准包括:1. 孤立性急性关节炎,伴有明显的疼痛和红、肿、热等炎症表现;2. 关节滑液镜检查或关节穿刺液检查发现尿酸结晶;3. 血清尿酸浓度升高,男性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

综上所述,痛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史询问。

准确的诊断对于痛风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诊断需要根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的
共识,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特征、关节液分析和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临床特征。

1.急性关节炎发作,突然发生的关节疼痛、红肿、热、明显压痛,常在夜间开
始发作,症状达到高峰后逐渐缓解。

2.单关节受累,痛风性关节炎最常见的受累关节是第一跖趾关节,其他常见的
受累关节包括踝关节、膝关节、手指关节等。

3.痛风石形成,长期患者可在关节周围软组织、软骨和肌腱附着处出现痛风石。

二、关节液分析。

1.关节液中尿酸结晶,显微镜下观察关节液中存在针状尿酸结晶,是痛风性关
节炎的重要诊断依据。

2.关节液白细胞升高,关节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多。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血清尿酸水平超过男性420μmol/L(7.0mg/dL)、女性360μmol/L(6.0mg/dL)。

2.血清尿酸结晶沉淀试验,阳性结果有助于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综上所述,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特征、关节液分析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所述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痛风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鉴别、影像检查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

痛风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鉴别、影像检查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

痛风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鉴别、影像检查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痛风是一种尿酸钠沉积所致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急慢性关节炎发作和导致残疾。

如果患者不进行治疗,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

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痛苦,经常痛得满头大汗,身体虚弱,无法活动。

痛风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大约有15%的痛风患者疾病可进展为晚期痛风,特征是痛风石沉淀形成皮下结节,患者可能发生持续性关节炎症和关节畸形。

诊断:单钠尿酸盐结晶特异性100%痛风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1)临床表现痛风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单关节受累,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症状迅速发作和加重(常在≤24小时内达到最大强度);红肿覆盖关节;关节无法耐受压力或触诊;不能负重或活动;以往有过类似的关节炎症状,可自行缓解;男性;使用药物引起高尿酸血症;心脏代谢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皮下结节为痛风石。

(2)病理检查:偏光显微镜示钠尿酸盐结晶推行以识别关节滑液或痛风石抽吸物中的单钠尿酸盐结晶为中心的方法。

在偏光显微镜下,该阳性结果具有100%的特异性,并且在出现症状和体征的患者中具有诊断意义。

图3 尿酸盐结晶3D渲染特写(3)影像检查:X线片、肌肉骨骼超声、CT常规X线片可以用来诊断晚期痛风,显示出悬垂边缘和硬化边缘的骨侵蚀。

另外,先进的肌肉骨骼超声和双能量CT也可以作为非侵入性技术来识别单钠尿酸盐沉积(图4,图5),在早期痛风中缺乏敏感性,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较高技术水平。

图4 肌肉骨骼超声示钠尿酸盐沉积图5 双能量CT示钠尿酸盐沉积从关节、滑囊或痛风石中获得的抽吸物中发现尿酸单钠盐晶体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没有偏光显微镜检查条件可以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做出痛风临床诊断。

表1 痛风鉴别诊断痛风治疗的目标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并且恢复患者关节功能。

痛风患者一线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

痛风管理和预防一线治疗药物和替代药物总结如下:从关节、滑囊或痛风石中获得的抽吸物中发现尿酸单钠盐晶体仍然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根据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也可做出痛风临床诊断。

痛风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痛风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痛风临床表现及诊断痛风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依据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

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

临床上以原发性痛风常见。

上海中潭痛风诊疗基地专家解释:痛风临床表现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无症状期、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关节炎期。

临床表现1、无症状期:病情是处于平稳症状。

并不会进行的。

但一不注意,喝啤酒或者进食一些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大豆之类的。

血中尿酸升得快,容易出现急性症状。

只有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

2、急性期:一般来说,急性期发病前无任何先兆。

诱发的原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

急性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因关节疼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重,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顶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

60%-70%的痛风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足趾与脚掌链接的那个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90%的患者反复该部位受累。

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也是常见的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3、间歇期:急性关节炎换届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

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劲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积关节周围滑膜囊、肌腱、肌鞘等。

4、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

一般来说,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进入慢性期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

临床痛风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及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等痛风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临床痛风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及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等痛风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临床痛风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及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等痛风药物治疗注意事项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典型痛风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到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让人难以忍受。

急性痛风发作时如何快速止痛?痛风又该如何治疗?今天一文给你讲清楚。

急性痛风症状表现为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发作时,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亦可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

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目标是迅速、安全地缓解疼痛和关节失能,即止痛。

药物治疗和附带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为痛风急性发作的紧急处理提供条件。

痛风药物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尽量在发作24 h内开始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

一线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也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上述药物联合治疗,但不推荐非甾体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的联用,因其有共同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对上述药物不耐受或有禁忌时,国外也有应用白介素-1(IL-1)受体拮抗剂作为二线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目前无证据支持弱阿片类、阿片类止痛药物对痛风急性发作有效。

秋水仙碱建议应用低剂量秋水仙碱,首剂1mg,1 h后追加0.5mg,12h 后按照0.5mg,1~3次/d。

最宜在痛风急性发作12h内开始用药,超过36h疗效明显下降。

当eGFR30~60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为0.5mg/d;eGFR15~30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为0.5mg/qod;eGFR<15ml/min或透析患者禁用。

《痛风诊疗规范》(2023)要点

《痛风诊疗规范》(2023)要点

《痛风诊疗规范》(2023)要点一、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1. 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

2.发作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

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

(二)并发症和伴发疾病1. 肾脏病变:痛风的发病过程中,尿酸盐也可沉积在泌尿系统,导致急性或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

(1)急性尿酸性肾病:由于血和尿中尿酸浓度急剧上升,大量尿酸沉积并堵塞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导致急性尿路梗阻。

临床表现为急性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

(2)慢性尿酸盐肾病:亦称痛风性肾病,为持续高尿酸血症时尿酸钠结晶沉积在远端集合管和肾间质,特别是肾髓质和乳头区,从而激活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引起肾小球高压力、慢性炎症反应、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导致慢性尿酸盐肾病。

临床表现为由于尿浓缩功能下降所致夜尿增多,晚期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3)尿酸性尿路结石:尿中尿酸浓度过饱和时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结石,有痛风病史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肾结石发生率为 20%~25%,可出现在痛风关节炎之前。

痛风诊断标准最新

痛风诊断标准最新

痛风诊断标准最新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尿酸代谢异常导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因此,痛风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痛风诊断标准的最新情况。

首先,痛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上,痛风的典型表现是急性关节炎,常见于大脚趾,也可累及踝关节、膝关节等。

患者常感剧痛,关节红、肿、热,常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

此外,慢性痛风还可出现痛风石、痛风瘤等特征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方面,尿酸水平是诊断痛风的重要指标,尿酸升高是痛风的主要特征之一。

此外,关节穿刺液检查也有助于诊断,镜下可见尿酸盐结晶。

其次,痛风的诊断还应排除其他类风湿疾病。

痛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相互混淆。

因此,在诊断痛风时,需注意排除其他风湿疾病的可能性,如类风湿因子、HLA-B27等特异性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最后,痛风的诊断也要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

病史中有高嘌呤饮食、酗酒等特定因素的存在,有助于诊断痛风的可能性。

此外,X线、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关节破坏、痛风石等特征性改变,对痛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痛风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综合判断的结果,临床医生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随着痛风研究的不断深入,痛风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希望本文能对痛风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也希望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最新标准,提高对痛风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痛风的确诊标准

痛风的确诊标准

痛风的确诊标准
痛风的确诊标准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所确定的。

以下是常见的痛风的确诊标准:
1. 突发性关节炎发作:病人出现局部关节红、肿、热、疼痛并且发生在夜间,且常伴有高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2. 典型的关节受累部位:最常见的关节受累部位是大脚趾关节(拇趾关节),其他常见的关节包括脚踝、膝盖、手指等。

3. 血尿酸升高:血尿酸浓度超过男性7.0 mg/dL,女性6.0 mg/dL。

4. 阴性培养结果:通过关节液、尿液或其他可能出现尿酸结晶的体液的培养,排除感染性关节炎。

5. 结节和石头:检查关节液或软组织结节中发现尿酸颗粒或者尿酸结晶。

6. 阳性结果的影像学检查:X线、CT扫描或MRI显示关节或软组织中存在尿酸结晶。

需要注意的是,痛风的确诊一般是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的。

确诊痛风后,医生还需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有什么临床表现
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痛风石
是痛风特征性损害。

是由于尿酸单钠细针状结晶沉淀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异物样反应,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大细胞所围绕,形成异物结节,引起轻度慢性炎症反应。

痛风石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可累及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关节内及附近与耳轮。

呈黄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鸡蛋,初起质软,随着纤维增生渐硬如石。

急性关节炎
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

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

结晶的来源有二:①过饱和的尿酸释放到关节液中,正常情况下pH7.4,温度37。

C时尿酸钠的溶解度为380umoI,L(6.4mg/d1)。

血尿酸过高与血浆白蛋白、al、a2球蛋白结合减少,加之关节局部pH、温度降低等,尿酸盐结晶析离。

②关节滑膜上的痛风微小结节崩落(结晶脱落)。

析出的结晶激活了 Hageman因子、5一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缓激肽、花生四烯酸及补体系统;又可趋化白细胞,使之释放自细胞三烯B4(LTB4)和糖蛋白化学趋化因子;单核细胞也可在刺激后释放白细胞介素l(IL,1)等引发了关节炎发作。

痛风肾病
尸检证实,90%~10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特征性组织学表现是肾髓质或乳头处有尿酸盐结晶,其周围有圆形细胞和巨大细胞反应,呈慢性间质性炎症,导致肾小管变形、上皮细胞坏死、萎缩、纤维化、硬化、管腔闭塞,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

呈慢性经过。

临床可有蛋白尿、血尿、等渗尿,进而发生高血压、氮质血症等肾功能不全表现。

尽管痛风患者17%~25%死于尿毒症,但很少是痛风单独引起,常与老化、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结石或感染等综合因素有关。

对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痛风患者,可使用丰舒诺汤药内调外养,一般3-5个疗程即可药到病除完全康复。

尿酸性尿路结石
结石在高尿酸血症期即可出现,其发生率在高尿酸血症中占40%,占痛风患者的1/4,比一般人群高200倍,在一切结石中占10%。

其发生率与血尿酸水平及尿酸排出量呈正相关,血尿酸在713.5,umol,L(12mg/d1)、24小时排出量超过6.54mmol(1100mg)时,发病率达50%。

绝大多数为纯尿酸结石,特点是X线不显影,部分与草酸钙、磷酸钙混合,x线可显影。

泥沙样结石常无症状,较大者有肾绞痛、血尿。

在结石病因中,还包括尿pH、尿酸浓度、结石基质的可能利用度、尿内可溶性物质水平等,特别是尿pH,当pH 8.0时尿酸溶解度增加10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