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 教案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 第2课 融入民族文化 第2框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案 苏教版

2.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学内容 2.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学目标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树立积极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责任意识;2、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
勇敢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3、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自己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培养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教学难点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教学准备编制教学案、设计课堂知识点问题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示标】看下面的几张图片,说出这是在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里的风俗。
设疑导思:为什么只要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存在?(澳大利亚华人舞狮庆春节、纽约华人在端午节进行包粽子比赛)归结导入:他们不仅代表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艺术再现,故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和广泛的认同基础,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
学生看书:“认同”是指共有的信仰与情感,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与身份。
所谓文化认同,就是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互相依赖与尊重。
今天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板书标题)二、【自学思考】1、为什么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原因)2、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求)3、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4、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合作探究】学习要点一:为什么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原因)(一)课本25页图文:1.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你有什么感想呢?2.中国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对此你又会有什么想法呢?(二)阅读材料: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灾害层出不穷,如何防灾、减灾、抗灾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话题。
挑战与困难面前,两岸交流合作日趋常态的现状和前景令人欣慰。
九年级思想品德 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第一课 成长在社会学案 苏教版

第1课第三框学会亲近社会教学目标:1、知道亲近社会的意义,分析和克服“看客”现象。
2、掌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3、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懂得惟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亲近社会。
重难点:为什么要学会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
【预习指导】1、亲近社会,就是要有亲近社会的和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
2、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和,以为己任;必须遵守,养成良好的,树立良好的;必须正确对待复杂的,不断增强的意识和的能力。
3、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
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也是社会的标志。
【课堂互动】导入新课:探究一、不能做“看客”,除了我们刚才接触的“看客”现象,我们还能列举其他类似的“看客”现象吗?1、“看客”心态的表现,学生列举现象。
2、亲近社会的含义和重要性(1)亲近社会的含义:学生朗读(亲近社会,不仅在心中要有情感准备,还要有实际行动。
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学会亲近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请大家看小字:有一位学者在给学生作的演讲中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惟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也有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也有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也有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群体?由此可见,学会亲近社会,富有社会责任感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2)重要性:惟有积极主动的亲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社会公民,我们必须要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3、克服“看客”心态的必要性(1)人人都是社会的成员,都享受着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2)若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新,人人都来积极主动的关心集体、关心社会,世界必将更美好,人生必将更精彩。
九年级政治学案(全)

【九年级政治教案】第一单元亲近社会第1课成长在社会自觉服务社会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个人责任,学会忠于职守,知道奉献社会、关注他人的途径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注重培养和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明确公民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难点:培养服务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新授忠于职守①是亲近社会的重要表现。
②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自觉③全面认识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最重要的是承担和。
④承担责任需要行动。
乐于奉献①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不仅要还要②我们青少年学生能够参与的公益活动有③上述做法的意义:④美好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创造。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从做起。
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能力目标:明确自己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点:明确自己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导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说名字谈文化:①文化的重要性:a.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
B.c.②姓名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③汉字的特点及作用:特点:作用:④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与汉字相联的中华文化,日渐繁荣,成为:2.中华文化知多少:①中华文化的特点:、、、②列举中华文化的代表:、、、、③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④作为一个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应当:我们每个公民:⑤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交相辉映。
想一想?你知道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有哪些吗? 例如: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
2.能力目标: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自己辨别精华和糟粕的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我与社会》优质课教案_0

多媒体课件、教材等
教法设计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教学法。
本课重点
解决问题
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热爱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本课
学生所得
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热爱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
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教师教学准备
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一单元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节我与社会
【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李铭的一天。(情境图片)
情境一:李铭与爷爷晨跑;
情境二:李铭和妈妈一起买菜;
情境三:李铭和同学去敬老院;
情境四:李铭和爸爸看电视。
设问: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课本、教学课件、教案、同步作业、搜集整理有关事例资料。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注:1.本页手写;2.“课型”栏填写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复习课、作文课等;3.其他栏均在授课前写好,“教学后记”栏在授课后写好。4.推门听课的行政、督学、教研组长等的签字位置在“教案编号”栏上面。
教学过程
(“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提示:观察认识、社会实践、体验感受;走进社会生活;通过社会传媒了解认识;学习交流;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设问: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实践,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自己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 第1课 成长在社会 第4框 自觉服务社会教案 苏教版

1.4 自觉服务社会教学内容 1.4 自觉服务社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个人责任,学会忠于职守,知道奉献社会、关注他人的途径及意义,注重培养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命运、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2. 懂得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我们需要以实际行动,负起自己的责任,履行应尽义务。
3. 明白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每个成员,应当乐于奉献:以合适方式积极回报他人和社会。
养成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
培养亲近社会的技能和习惯。
教学重点作为社会成员,要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教学难点如何把关心社会落实到具体实际行动中。
教学准备编制教学案、设计课堂知识点问题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设境示标】名言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设疑导思: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交流畅谈: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考自由讨论后在班级交流。
归结导入: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
我们青少年学生只有学会亲进社会,自觉服务社会,人生才能有所作为。
(同时板书课题)展示目标:教师可借助媒体等教具展示或语言直接陈述教学目标。
二、【感悟探究】忠于职守自读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文本P12伟人的话,谈谈自己的理解。
讨论交流: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考自由讨论后在班级交流。
归结强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思考感悟:不同岗位的具体职责。
点评补充:依据交流情况组织学生评价、激励、补充。
思考讨论:作为学生,你的职责应该是什么呢?归结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国家的公民,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思考探究:根据我国兵役法的有关要求,想一想,王某该怎么办?作为政府部门又该怎么办?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并择优交流。
归结强调:承担的责任,有轻有重,最重要的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设疑导思:那么,为了国家利益是不是就不考虑个人和家庭的利益了呢?讨论探究:分组讨论,并择优交流。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一单元亲近社会第1课成长在社会第1框感受社会变化教案苏教版

1.1 感受社会变化
社会变化
不断发展进步的道路;
:这些都说明社会正发生着变化,就让我们来
只求吃饱穿暖,现在
④人多路窄,处处堵车曾是困扰人们的大问题;现在,路宽了,车多了,出
:说说自己家庭或所在村镇(社区)人们平时文化生活的方式。
类社会从野蛮时代,经历古代文明,发展到现代文明,经历了经济、政治、
(第
分组讨论,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升华认识
我国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题突出;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
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 第2课 融入民族文化》教案2 苏教版

《第一单元亲近社会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应当勇敢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积极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责任意识;3.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看下面的几张图片,说出这是在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里的风俗。
在这些节日里,你的家庭都有哪些习俗。
●教师:为什么只要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存在?(澳大利亚华人舞狮庆春节、纽约华人在端午节进行包粽子比赛)●教师: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教师:风雨同舟,同舟共济2002年9月23日,台湾发生强烈地震。
清晨7时30分,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出现了一个捐款箱。
这是由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倡议的。
倡议书写道:“台湾地震灾情严重,两岸心连心,希望我们通过捐款活动使台湾同胞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这一倡议立即在校园引起强烈反响,同学们纷纷解囊。
1998年祖国大陆遭遇特大水灾,台湾同胞感同身受,慷慨解囊,与香港同胞共同发起“一江热血向东流”大型募捐晚会,激动了亿万大陆同胞和海外华夏儿女的心。
有台湾学者说:“自1895年以来,台湾人民始终关注着祖国的一切,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面对祖国任何一次历史事件,台湾人民从来没有缺席过。
”展示图片材料:抗洪抢险、海外华人关心祖国。
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后,你能感受到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的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凝聚力。
●火星文字:“宥時候卜知道腦子哩菑想什麽……”,“莓兲想埝祢巳宬s'1.种漝惯”……有人认为写这样的字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请大家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中国的五处世界遗产“武当山、苏州园林、布达拉宫、明清皇宫、三江并流”由于保护状况欠佳,被亮“黄牌”并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目录》。
●有中国的游客在欧洲旅游时竟然被问:现在的中国人是否还留着长辫子。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 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 第1课 成长在社会教案1 苏教版

欣赏上面的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后,思考: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最令我们感动,你能告诉大家吗?这对我们服务社会有何启示呢?
生:忠于职守
一、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板书)
感悟: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
下面来感受一下责任。
王某应该怎么办?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又该怎么办?
.承担的责任,有主有次,有轻有重。
最重要的当然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
但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第一框感受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用生活的实例说明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2.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3.学会运用“一分为二”方法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成就和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们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2.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4.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难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及其根本原因,重点。
3.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影响以及产生不和谐现象的根本原因,难点。
4.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四、教学手段、教具:学生预习、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交流资料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诞生。
在走过的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中,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今天就要和大家一起来感受社会的的变化。
一.体验生活变化多媒体课件打出三幅图片,同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营造气氛。
仔细观察图片并让学生回答:1 农民住新居2网络技术培训 3 公民民主意识和权利1.三幅图片分别表明了人们在哪些生活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导学生阅读P2-P3两段文字,并且能找出正确的答案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生活日益扩大。
活动:学生交流合作,填一填,说一说:a过去人们居住土房茅屋,现在住公寓、别墅b过去人们用芭扇纳凉、火炉取暖,现在使用空调c过去人们只求吃饱穿暖,现在讲究绿色和营养d说一说自己家庭或所在村镇(社区)人们平时的文化生活。
旅游、观看文艺表演和电视电影、上网冲浪、通过以上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们的三大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掌握这一知识点。
2.从上述人们生活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感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点拨,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答案是从人们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知识点过渡〉从学生回答上题感受的答案中自然过渡到第二框“领略现代文明”的学习。
如:从人们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是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社会,推动社会的巨大发展,创造更多社会文明,我们接下来就来领略现代文明。
二.领略现代文明1.文明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P3-P4之后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使学生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推动着社会变化发展,使得“三大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使得“三大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请三位学生分别从教材文字中找出相关的证词,也可以用其他来源的证词来加以说明。
教师进行分析、解释,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如何理解?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识点过渡〉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过渡到我国的发展和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变化。
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完成下列填空。
●列举一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感悟祖国面貌的巨大变化。
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a;经济建设: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②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等。
b;政治建设:①香港澳门胜利回归②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
c;文化建设:①北京申奥成功②“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胜利发射等。
d;说明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根本原因: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由于做完了上一题,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成就面前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不断的努力实现提出的奋斗目标,有哪些奋斗目标呢?①2000-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知识点过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祖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在社会总体和谐的同时,我国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4.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的现象、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其根本原因。
结合教材P5探究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出这一问题。
不和谐的现象:人口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
〈知识点过渡〉正因为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此,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
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①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探究思考:我党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请从不同角度来回答。
六.布置作业: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2.请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3.我国当前社会存在哪些不和谐的现象?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产生这些不和谐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二课时关心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关心时政的道理,学会关心时政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帮助学生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实验:准备一个烧杯盛满水,每组学生每人用吸管分别吸一滴水并将其滴到纸上,观察反应(瞬间消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讨论:1、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很快就会消失?2、如果说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教师总结:因为一滴水孤立无援,它很快就被蒸发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它不想消失,只有汇入大海,融入集体,才能永不干涸。
这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我们只有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享受快乐,才能充分显示其才华和生命的价值。
板书课题:关心社会发展二、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1、人类社会的含义:学生看书,找出人类社会的含义。
特别提醒,注意三个关键词:①物质生产活动②各种关系③共同体教师总结: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它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离开了物质生产活动它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是所有人生活的一个共同体的统称。
同时,人也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他们是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
2、小明的观点对吗?课件展示讨论题:小明生活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中,爸妈都在国企上班,爷爷奶奶退休在家,爸妈的工资养家糊口,生活比较宽裕,爷爷奶奶平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所以,小明认为:我只要有爸妈、爷爷奶奶就行,我可以离开社会而生活。
你是如何评价小明的观点的?请发表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的。
其实,小明的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他认为依靠爸妈、爷爷奶奶就能生活,反而更说明了他作为一个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
退一步说,即使有爸妈挣钱养活他,如果没有农民为他提供粮食,没有工厂商店为他提供衣物,没有建筑工人为他提供住房,没有国家为他提供上学的条件,就凭他父母的工资,他能生活吗?他能全面发展吗?3、为什么亚维伦的孩童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鲁滨孙”却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生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的两段文字,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总结:亚维伦的孩童是很小很久就远离社会,远离他生存的环境,“鲁滨孙”则是一度被遗弃在荒岛上,时间不太久,只要改变生活环境,重回人类社会,就能够很快适应。
由此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总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
拓展:阅读这两个事例,说说自己想到的问题(学生自由言说)。
教师总结:结合两个事例,可能想到的问题有:生存条件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个人离开社会、离开人群能过上多少天?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会变成“动物”,那动物生活在人类社会会不会变成人?有些人参与的“极限训练”、“魔鬼训练”,能否证明人可以离开人类社会?三、践行:关心社会的途径1、讨论:关心社会的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的一段文字,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①我们青少年学生既是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
虽然,年龄还小,但同样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与社会环境、社会变化发展有关。
②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③关心社会是每个公民包括青少年学生对国家、社会应尽的义务。
2、关心社会的具体途径教师总结: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
关注时事政治,可以通过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途径来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了解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
四课堂练习:见课课练第2框关心社会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的道理。
2.知道关心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了解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2.关心社会,热爱社会,参与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重点。
3.青少年如何做到关心社会,是重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四、教学手段、教具:学生预习、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交流资料如《印度狼孩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印度狼孩的故事》、图片。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