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104~110页的内容) 教材 分析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数据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学会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数据描述方法---折线统计图,结合具体实例,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了探索和尝试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体会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要点与程序。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所反映数据的本质及规律。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单元 整体 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 重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 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 时 安 排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段,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整厘米线段)。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策略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 1、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用简笔画画的房子、大树、小草、自行车等)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画是有怎样的线组合而成的,这些线有怎样的特点。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二、探究体验。 1、认识线段。 (1)抽出绘画中作品的几条线段,教师说明,这些都是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后,说明两边的点叫做端点。 (3)看图指出那些是线段。 (4)想一想:生活中那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5)度量线段的长度。 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请你量一量例4上面的三条线段各有几厘米。 2、画线段。 (1)、学生试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教师演示画线段的方法。 边演示边说明: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尺子的整厘米的刻度数是几厘米长,就是几厘米。 (3)、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画一条4厘米长度线段。 三、实践应用。 1、出示练习一的第7题,学生进行判断。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3、画一画。 画一条比4厘米长1厘米长的线段。 4、学生观察练习一第10题,然后在实际比一比。 5、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6、完成作业:练习一第8、9题。 板书设计: 线段 线段是直线,有两个端点画线段 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学设计沪教版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会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准确、合理、简明、美观。 教学重点: 知道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以及原则,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画出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规划折线统计图的内容,确定横、纵轴的刻度点。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第47页某日气温的统计表。 2.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并汇总成统计表,由于上体育课10点钟忘记测量了。 3.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说明] :以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表引入,请学生通过观

察思考从统计表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在复习统计表的基础上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2.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画折线统计图。 3.全班交流: (1)横轴写什么?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 (2)纵轴写什么?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 (3)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 (4)每个黑点点在哪里? (5)标题写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画法。 5.思考: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 (1)纵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相等。 (2)纵轴上的最小的刻度等于或小于统计量的最小值。 (3)纵轴上的最大的刻度大于或等于统计量的最大值。 (4)横轴上依时间(次序)大小按相同比例确定位置。 [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尝试画折线统计图,体会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在此基础上师生交流总结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 三、巩固练习 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画出反映小丁丁体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1.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思考: (1)横轴上表示什么? (2)纵轴上表示什么? (3)你认为纵轴上的1小格 表示几比较合理?为什么? (4)标题怎么写? 3.学生尝试完成。 4.集体交流。

二年级:数学教案-角与直角的认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数学教案-角与直角的认识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

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从顶点出发,引出的两条边,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我们要用圆弧表示(出现圆弧)小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用什么表示角?(圆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角的游戏。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沪教版数学四下《折线统计图的画法》word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 统计图。 过程能力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主动得出描点、连线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纵轴上刻度的标注,使学生知道纵轴上的最大 刻度能表示数据的最大值。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加工、分析与处理,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初步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合理安排纵轴的刻度,使得最大刻度能表示数据的最大值,使数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具有美观性。 【教学准备】 课件、大方格纸、记号笔、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自2001年申

奥成功之日起,北京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建造奥运主会场以及各类比赛场馆,美化环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特别是控制了废气的排放,使空气质量连续8年得到改善,北京的蓝天天数明显多了。我们的学习伙伴小丁丁、小巧等收集了从2003年~2007年北京蓝天天数的情况,还制作了一张折线统计图。 2、出示一张折线统计图: (1)上几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关于折线统计图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从这张图上你看到些什么? (可以知道:①这是一张近年来北京蓝天天数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②横轴上表示年份,单位名称:年 ③纵轴上表示天数,单位名称:天。纵轴上每一格表示2。 ④用省略符号省略了220天以下的空白部分。 ⑤2004年~2005年,北京的蓝天天数大幅上升。) (2)2003年的蓝天天数是几天?你怎样看? (横轴找2003年,纵轴指向226;出示横轴、纵轴) 2006年呢?(横轴找到2006年,纵轴指向241。) 小结:折线统计图就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的陡、缓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二、新授 1984年在中国的奥运历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取得了第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中金牌零的突破。 1、这儿有一张1984年~2004年中国代表团取得奥运金牌数统计表 1984年~2004年中国代表团取得奥运金牌数统计表 (1)要把它画成统计图,你想画成一张怎样的统计图?从你的统计图上要反映的是什么? (2)无论是画条形统计图还是画折线统计图,它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有

二年级上册数学3 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 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例3、例4,完成教科书P40“做一做”和P44~45“练习八”中第6、7、8、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在“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初步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直角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1.复习回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角,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任意的角。 学生自主画角。 (2)选取不同大小的角向全体学生展示。 (3)选择其中一个角说一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呈现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固定的,你猜出是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直角的认识及画法)【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一课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本节课导入环节设计让学生自由画角,一方面复习了角的画法,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出一类特殊的角——直角,为教学直角与角的联系打好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描一描,初步感知直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P40例3。

师:观察上图,找出角并在图中描画出来。 汇报交流,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观察比较,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指出并适当板书:上面这些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直角标志),它是一种特殊的角。 2.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直角。 (1)在教科书P38情境图中找直角。 师:看看情境图,哪儿有直角? (2)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儿有直角呢? 教师介绍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对直角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让他们凭感觉去找直角可以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并为下面的操作验证活动提供素材。 3.比一比,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1)学生想办法判断直角。 师:大家观察到了这么多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这些角到底是不是直角还需要我们一起来验证。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学情预设】学生大多数想到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2)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 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个想法不错,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的方法,再尝试验证一下数学书封面上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师巡视指导后,指名一组上台操作并讲解比一比的过程。 (3)归纳小结。 师: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比的方法是:先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看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则说明这个角是直角;如果不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课件动态演示比一比的过程。 教师总结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角相等。(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尝试验证最熟悉的数学书的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这是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师再进行引导、归纳、概括和总结,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用三角尺找身边的直角。 师:拿出你们的三角尺大胆地去验证身边哪些地方有直角吧。想一想:直角都一样大吗? 学生分组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哪些角是直角,然后汇报。 【学情预设】在验证哪些角是直角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与黑板面上的直角的大小有争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开展验证活动,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大小一样,只是边的长短不一样,从而明确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师:看来直角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而且都一样大。【教学提示】 重视对判断直角及画直角方法的指导。

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63页线段,完成想想说说和练习十八第1~6题 教学要求:⒈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的特征。 ⒉使学生学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⒊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线两根、小棒三根、直尺、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先让学生猜谜语: “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 “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提问:“这是什么呢?” “线。” 二、揭题: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三、教学 ⒈引出线段的概念。 ⑴请小朋友将带来的红线放在桌面上。教师同时在投影仪上放一根弯曲的线。 问:“桌子上的线是什么样的?” 指出投影仪上的线也是弯的。拿出另一根黑线让学生双手捏着两端拉紧。 问:“怎么样了?” 指出:这时,两手间的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⒉比较,揭示线段的本质特征 ⑴问:“桌子上的线有几个头?手里的线段有几个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个头又叫“两端”。 ⑵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 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铁丝(一根—形和一根U形),分别用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帮助学生感受由曲变直的过程。 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线段是直的) ⑷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根小棒。把它们看作三条线段,按三种位置摆一摆。 讨论: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长短一样吗?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7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会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表,合理确定横轴、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第47页某日气温的统计表。 2.师: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并汇总成统计表,由于上体育课10点钟忘记测量了。 3.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探究 1.师: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横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横轴上的数据位置?(随答)(2)纵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3)纵轴上一小方格表示多少? (4)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5)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必须有哪些内容? 3.学生尝试画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 4.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画法。

5.思考: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 三.应用 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画出反映小丁丁体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1.出示小丁丁的体重变化统计表(每月15日测) 月份12 1 2 3 4 5 体重(千克)23.8 24.5 24.7 24.0 24.3 25.1 2.从表格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思考: (1)横轴表示什么? (2)纵轴表示什么? (3)你认为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较合适?为什么? (4)标题应怎样写? 4.尝试完成。 5.集体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四.全课总结: 1.说说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怎样画出的折线统计图比较合理? 补充练习: 一、红红和丁丁一起在做一个小实验。

线段的认识课件汇编

线段的认识课件 “认识线段”一课,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重“线段特征”的传授,轻“线段表征”的感知;重“线段画法”的传授,轻“画法”的尝试探究,为大家分享了线段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48-49页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 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具: 直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请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哪些东西是直的?把它们放在一起 (2)请小朋友再看一看、摸一摸在这些直的东西中,除了直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都有两头,可以摸得到)(3)如果我们把盒子边的一头看作一点,另一头看作一点,从一点到另一点直直的,就是线段,桌子上的什么东西可以看成线段?(注意讲“边”)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学生说一说、评一评。其实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4)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线段,那关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质疑) (5)谁会把线段从它们身上搬下来?试一试,学生动手在纸上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你觉得谁画的是线段?为什么? 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6)出示(不同位置的线段):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练习巩固 (1)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案

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 计】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史口镇中心小学 曹艳艳 2015年5月11日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104~10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3.情感、态度和从值: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合理推测及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老师搜集了一些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作品,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如果想了解近几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怎样做?

这是我收集到的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课件出示 统计表)我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根据 这一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用学过的什么统计图 表示?(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可以清楚看出 数量的多少。) 师:用你的手势,试着比划一下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数 量的变化情况。(教师手指条形统计图,从2006年开始) 师:如果把大家手势运动的路线画下来,想像一下会是什么呢? 预设:弯曲的线,一段一段的线。 3、揭示课题 师:老师把我们的手势画了下来,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单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用机器人大赛为题材,回顾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看到数 据的多少的特点,初步感悟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引出折线统计图提 供途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统计表 和条形统计图,因此设计了一个学生熟悉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是怎样画的?(课件演示画法) 2、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1)相同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预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轴、纵轴、标题、单位和日期都相同。图中所表示的数量的多少都相同。 小结:他们的相同点是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2)不同点 师:那我们再找找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1)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从中找到角吗?用三角板上最大的角量一量各角,你会发现什么? 3.这种角叫直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直角的认识)大小一样。 3.齐读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关)。 2.分一分。 3.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 角。 4.剪一剪。(只能剪一刀哦!) (1)剩下1个直角。 (2)剩下2个直角。 (3)剩下3个直角。 5.画一画,在下面方格上画一个直 角。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从生活中找直 角。 明确直角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生活 中找到直角。 2.折直角。组织学 生做折纸游戏。用 一张纸折出一个 直角。引导学生按 照教材第40页中 的折直角的方法, 动手折直角。 3.认识三角尺中的 直角和判断直角。 (1)引导学生找 出三角尺上的直 角。 (2)引导学生学 会用三角尺判断 1.小组内互相交流。 课本封面上的角,黑板上的角,桌面上 的角,墙面上的角,窗子上的角…… 2.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40页中折直 角的方法,再动手折直角:先将纸上下 对折,再左右对折。同桌之间比较一下 折出 的直角的大小。 3.(1)组内交流并找出三角尺上的直角, 摸一摸,感受直角的特点。 (2)组内探究用三角尺判断直角的方法 并实践操作。汇报方法:先将顶点和三 角尺上的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 的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 看另一条边与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 是否合在一起。如果也全合在一起,这 个角就 是直角;如果不能合在一起,这个角就 不是直角。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来认识直角,所以从课的开始,我就先出示一个角,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角是哪几部分组成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在复习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组成。然后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我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说说有几个角,并自己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比划一下,使他们经历观察(认识表象)、操作(内化表象)的过程,认识直角的特征,并知道为了区分直角与其他角的不同,通常在直角上标好直角符号。再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让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直角,形成关于直角图形的表象,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并知道所有的直角大小相等。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线段的认识及画法教案

第三课时: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5、6页例6、例7。 【课程标准描述】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上台动手实践向两边拉线的两头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2.通过小组讨论如何画出3厘米,从各小组展示中比较出最规范的画法,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会用尺子量出线段的长度。 3.初步认识线段,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学习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学生动手捏住线的两端,比较拉前后线的弯曲变化的活动及练习题判断线段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各小组对3厘米的画法是否规范上来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课堂目标检测第4题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优美的线条,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简单的线条。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评价目标1)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拿起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一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 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 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 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 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01年起,我国每年都举办一次青少年机 器人大赛。老师收集了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并制成 了咱们熟悉的条形统计图。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一会我们就顺着这竖条的高低起伏,从2006年开始,用小 手来笔划一下这七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变成了现在这种形式,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导入新课。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从统 计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1)了解点的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得出:这折线统计图中如果点的位置越高, (板书:高)表明数量越多,(板书:多)老师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反过来,点的位置越低,(板书:低)表明数量越少,(板书:少)也就是说这折线统计图是通过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数量多少)。 (2)了解线的作用 学生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交流得出:通过这线的起伏看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教师说明:2007年到2008年的这条线段就像山一样很陡很斜,线段越长越陡,表明数量变化越大,反过来线段越平缓越短,表明 数量变化越小。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点和线的作用, 那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整体变化 趋势吗?你有什么感想? 生:汇报 师:你能根据这个变化趋势预测一下2013年会有多少支队伍参 赛吗2014年呢? 师小结:老师发现你们在汇报时参赛队伍越来越多,这折线统 计图太神奇了,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够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2)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对2013年和2014年参赛队伍数量进行了实际调查,2013年实际上有530支队伍参赛,2014年有545支队伍参赛。我们 就以这两个数据为例,拿出1号作业纸,尝试着把2013年和2014 年的数据绘制到折线统计图上。(学生活动) 生: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4、观察比较

二上角与直角的认识教案

角与直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 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从顶点出发,引出的两条边,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我们要用圆弧表示(出现圆弧) 小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用什么表示角(圆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角的游戏。 判断题:指出下列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总结: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这图形无论朝什么方向、无论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大小,只要有以上特点就是角. 4.画角。 下面我们就根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的特点把它画出来,并标上符号。(1)教师先示范一次,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2条边,中间所夹部分就是角,用圆弧表示。 (2)学生画。 (3)反馈评讲。 5.认识直角。 (1) 引入:刚才,我们认识了角,并知道了角的特点,下面,谁能告诉老师三角尺中有几个角(3个) (2) 师指着直角问:这个角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对呀,象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它:直角(板书:直角)。

线段的认识反思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根据自身情况和书中实际,努力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挈机。因此本课联系生活,以小朋友们喜欢的"孙悟空"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而整节课也是围绕孙悟空的金箍棒这一情境的展开的,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接着举出实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归纳,并与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总结出各种线的特征。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成为学生探究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成了探索者、创造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7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点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指导】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性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习统计的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一、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10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学生能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利用方格纸画出折线统计图。 3、根据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作出一定的推测和判断。 4、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统计图的选择,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利用折线统计图的变化预测未来事物的变化。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根据某学生前六周得小红花朵数统计表引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文久伊同学前6周得到得小红花统计表(出示课件) 2、回忆条形统计图绘制及特点。(出示课件) 3、出示折线统计图,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分析折线统计图得出折线统计图的组成及特点。 2、绘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步骤:①描点②画线③标数据 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清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3、联系实际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 根据某商店2010年4——9月雪糕销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1)判断最大数和最小数,确定数据对应月份。(出示课件) 2)学生2人一组,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1、通过绘制统计图,点明学生折线统计图是如何绘制(强调折线统计图特点) 2、分析预设某商店2011年应如何预定雪糕。 三、运用中感知 1、根据下面两幅统计表分析比较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出示课件) 2、根据XX同学1——5年级的身高绘制折线统计图。 3,强调折线统计图中纵轴上的省略画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4、知识延伸(问)预测该同学以后的会怎样? 四、生活中的统计图----认识并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生发言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折线统计图。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直角的理解及画法

用三角板上最大的角量一量各角,你会发现什么? 3.这种角叫直角,这节课我们就来理解直角。(板书课题:直角的理解)3.齐读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分一分。 3.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 角。 4.剪一剪。(只能剪一刀哦!) (1)剩下1个直角。 (2)剩下2个直角。 (3)剩下3个直角。 5.画一画,在下面方格上画一个直 角。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从生活中找直 角。 明确直角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生活 中找到直角。 2.折直角。组织学 生做折纸游戏。用 一张纸折出一个 直角。引导学生按 照教材第40页中 的折直角的方法, 动手折直角。 3.理解三角尺中的 直角和判断直角。 (1)引导学生找 出三角尺上的直 角。 (2)引导学生学 会用三角尺判断 直角。 4.画直角。 (1)引导学生回 1.小组内互相交流。 课本封面上的角,黑板上的角,桌面上 的角,墙面上的角,窗子上的角…… 2.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40页中折直 角的方法,再动手折直角:先将纸上下 对折,再左右对折。同桌之间比较一下 折出 的直角的大小。 3.(1)组内交流并找出三角尺上的直角, 摸一摸,感受直角的特点。 (2)组内探究用三角尺判断直角的方法 并实践操作。汇报方法:先将顶点和三 角尺上的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 的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 看另一条边与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 是否合在一起。如果也全合在一起,这 个角就 是直角;如果不能合在一起,这个角就 不是直角。 4.(1)组内交流、汇报角的画法。先画 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两 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作为角的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