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规律教案资料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九课2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识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地位及其主要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复杂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重点难点】1、重点: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分析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难点: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问题情境1:讲述《袋鼠与笼子》的故事有一天,动物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
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笼子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大为紧张,决定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50米。
又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
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问题探究1: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为什么管理员的做法不能制止袋鼠多次跑出笼子?生讨论回答(略)二、情景分析合作探究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师结合故事分析归纳:人们常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做事要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然后抓住关键下手。
故事中关门是关键,是主要矛盾,加高笼子是次要的。
如果始终不关门而只是一味地加高笼子,袋鼠仍然会跑出来,这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并引出以下问题: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二者的关系如何?问题情境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教学设计

第六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题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教材分析】本课是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主要讲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在本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时为第 6 课第一框题内容,侧重于在认知层面帮助学生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包括矛盾的观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为学习运用矛盾分析法奠定了基础。
并形成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思维的抽象性、深刻性还处在成长中,当面对比较系统、有深度的学习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逃避心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矛盾的观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意义。
理解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掌握矛盾分析法,积极面对人生矛盾。
掌握矛盾分析法,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参与中的矛盾问题,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矛盾,培养乐观进取、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创境激趣:学生诵读古诗句,并分享对诗句的认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学生:自由发表对诗句的认识教师总结:老子的这段话提到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它们都有一种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哲学上就叫矛盾。
那么哲学上的矛盾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是什么关系?哲学上的矛盾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大学对立统一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能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
4.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 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抽象概念。
2.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矛盾?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2. 引导学生思考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 讲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定义: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 分析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的矛盾观进行对比。
- 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强调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依存。
2.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特征- 讲解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
- 分析对立统一规律在不同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如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立统一规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对立统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讲解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
- 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讲解矛盾分析方法在认识事物中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 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进行分析。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年级国学第7课《对立统一》教案

第7课:对立统一(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对立统一课文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通过阅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讲述故事《计白当黑》。
补充: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都十分讲究留取空白以待观者、听众发挥想象力来理解此艺术形式。
2.师: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计白当黑”,正是这一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
板书:对立统一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师范读全文《对立统一》。
2.生初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文,师相机指正。
4.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将断句、不通顺的句子带领学生多读。
并且使用“/”划分节奏。
师再次范读,生自由读。
5.生尝试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精讲细品1.师简要介绍古文的大意。
生注视古文内容,师逐句对照解释古文含义。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文,古今对译。
2.重点指导:(1)柔弱胜刚强。
点出“柔弱”比“刚强”拥有更丰富的韧性,更能保持持久。
(2)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点出此句进一步告诫世人、统治者,要明白“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3.再次齐读全文,自由背诵。
4.全班赛背,齐背。
第7课:对立统一(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汉字家族,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汉字“车”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车”的应用。
2.重点学习汉字“轨”,并举出偏旁为“车”的汉字,能说出其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车”的字形演变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车”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生齐读古文《对立统一》。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1.师板书“车”,标注读音。
生齐读。
2.师述汉字“车”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含义。
“车”的甲骨文字形,像一辆车的样子,有车轮、车厢、车辕。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对立统一的基本概念;•掌握寻找对立统一关系的方法;•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对立统一的基本概念2.对立统一的寻找方法3.对立统一的应用4.对立统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立统一的基本概念•对立统一的应用教学难点•对立统一的寻找方法4. 教学方法•授课讲解•小组讨论•课外扩展5.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PPT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学本节课的导入可以从世界上的例子开始,如:•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牛津大学“耶鲁模型”•波普尔的“科学不是靠证明而是靠反证”通过这些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对立统一的概念。
2. 正式教学a. 对立统一的基本概念对立统一是指客观世界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构成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b. 对立统一的寻找方法寻找对立统一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析矛盾的内部和外部;•分析矛盾的本质和表现。
c. 对立统一的应用对立统一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于各种思想和理论之中。
对立统一关系的应用包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发展事物。
d. 对立统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立统一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企业的管理策略;•政府的政策执行;•社会的发展进程等等。
3. 总结和拓展a.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理解了对立统一的概念,并掌握了寻找对立统一关系的方法和对立统一的应用。
在本节课结束前,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立统一概念的理解。
b. 拓展学生可以在课外对与对立统一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并在下节课开始前反馈学习成果。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多样,如授课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外扩展,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立统一的观点。
2.掌握以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对立统一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对立统一的方法和技巧。
3.对立统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有没有尝试过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请举例说明。
2. 学习对立统一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对立统一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但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对于一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通过分析和解决对立关系,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办法。
3. 学习对立统一的方法和技巧(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对立统一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辩证思维: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整体与局部、客观与主观、必然与偶然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矛盾分析:对问题进行矛盾分析,找到问题的矛盾双方,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综合统一:在对立双方存在的基础上,寻求综合统一的办法,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调和、妥协、转化等方式来达到综合统一。
•逆向思维:通过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创新的办法。
4. 对立统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从对立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对立统一的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醒学生今后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思考,以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了解相关知识,扩展对立统一观点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如何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设计出更好的政治教学教案

教师如何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设计出更好的政治教学教案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积极投身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
如何设计出更好的政治教学教案,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维护社会安全的意识,一直是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阐述教师如何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设计政治教学教案,以及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具体表现。
一、对立统一的概念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关系。
在政治学中,对立统一是指相对矛盾的政治主张、政治实践、政治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关系。
二、对立统一在政治教育中的应用1、理解政治问题的复杂性政治教育涉及到众多领域,如思想政治、宪法法律、国家管理、国际关系等等,这些领域中都存在相互矛盾和相互关联的问题。
通过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政治问题的复杂性,分析政治问题的矛盾和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理性分析政治事件和问题。
2、整合多元资源政治教育需要整合依据宪法法律、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的多元资源,通过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不同领域的资源,设计出多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政治知识。
3、培养思辨和创新精神政治现象不仅具有多重含义,而且容易激发争议和辩论。
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积累多方面的事实证据和信息,充分认识政治问题的复杂性,促进学生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促进政治思想的升华政治思想涉及到思想、观念和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进行整合,促进学生的政治思维升华,并且让学生能够建立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
三、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设计政治教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设计政治教学教案呢?1、注重政治矛盾的设计政治问题有时候是相互矛盾的,可以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矛盾,设计活动和课堂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设计多方面的问题,如“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安全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等,让学生认识自己和社会、自由与负责、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政治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1]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f8c8a28af45b307e87197eb.png)
市级公开课教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荣县一中刘淑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通过比较、讨论、举例、质疑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情感体验,使学生认真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 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
充分体现启发式教育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处理身边事件以及正确认识国家形势、理解支持我国的各项大政方针。
二、教学重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论依据: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三、教学难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区分.理论依据:这部分知识较抽象,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把这部分确定为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引导—感知情境案例—展示—合作生成”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引导启发、情境分析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1)设计思想这节课以新《政治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哲学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设计指导思想。
把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作为最终教学目标。
以学为中心,借鉴汲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元素,同时辅助以现代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2)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引导—感知情境案例—展示—合作生成”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学科知识为内容,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矛盾: 每当我们说到矛盾,大
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韩非 的那个关于矛盾的寓言 故事。然而,韩非所说 的还只是人们思维中的 逻辑矛盾,并不是唯物 辩证法中的辩证矛盾。 那么,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又是什么呢?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 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 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问题:哪些成语俗语能体现矛盾双方在一 定条件互相转换?
例:置之死地而后生 失败是成功之母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福祸相依
(二)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 关系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三)矛盾动力原理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既斗争,又同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换言之,无论是矛盾的同一性,还是矛 盾的斗争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在一 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
(三)矛盾动力原理
3.矛盾动力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正确理解矛盾与和谐的关系。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 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 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 会结果。 4.内因和外因(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 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第二位原因,外 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原理意义:这一原理是我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 基础。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 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 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 争推动事性;矛 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 展的不平衡性。
(二)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 关系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 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 诸要素之间对立和统一 及其关系。 2.矛盾的根本属性:同一性 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 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 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内容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由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对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 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 没有斗争性。
4.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即从对立中 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辨证认识的实质所在,也 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主要方法。
内因是第一位原因:君子求诸己;外因是必要条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势利导。
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
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第二,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 内容)构成。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 和发展的实质。 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 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矛盾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分的焦点。 列宁:"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 辩证法的核心。"
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地位与含义
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原因是 内因.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 质变.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既肯定又否定,其斗争性和同一性促 使矛盾双方的转化,在量变的基础上引起质变,促成新事物的产 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没有 对立统一就没有事物矛盾的转换,就没有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 法的实质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