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学案1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6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6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 6 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6 篇《《春江花月夜》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大学语文》是 21 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态度。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等情感。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

(重点)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难点)教学步骤: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孤篇盖全唐”。

一、作者简介张若虚(660年-约720年),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与、、、齐名,号“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二、翻译诗句:三、初步阅读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重在写。

这首诗从写到,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

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

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

这就是,,以及。

四、深入研读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

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朗读一下。

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

2、理——宇宙人生哲理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请结合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理:1、;2、;3、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1)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来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化,“”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

老师寄语: 老师寄语:
在做题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在做题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让我们笑傲课堂! 让我们笑傲课堂!
• 2、请分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 、请分析“鸿雁长飞光不度, 的含义。(提示:结合诗句内容, 。(提示 文”的含义。(提示:结合诗句内容,注意从 表层向深层意义的挖掘) 表层向深层意义的挖掘) • 这两句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鸿雁远飞也不 这两句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 能穿越月光传递音讯, 能穿越月光传递音讯,鱼在深水的跃动仅能激 起阵阵的波纹却也无法传递音讯。其二, 起阵阵的波纹却也无法传递音讯。其二,两句 反用典故(鱼雁传书 鱼雁传书), 反用典故 鱼雁传书 ,鱼雁也无法传递思妇对 游子的思念之情。 游子的思念之情。
自主学习( 分钟 分钟) 自主学习(5分钟)
内容: 内容: 美读。 ①反复诵读 、美读。 浏览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②浏览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理解《春江花月夜》词意。 ③理解《春江花月夜》词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学案,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学案, 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目标:坚决落实! 目标:坚决落实!
• ①、皎洁的月色引发出诗人怎样的联想?举出具体的 皎洁的月色引发出诗人怎样的联想?
诗句并思考:诗人对人生、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诗句并思考:诗人对人生、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 诗人睹月思情,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诗人睹月思情,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宇宙人生的思索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的纯净之境,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 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 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 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 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 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 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 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 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而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 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因而全诗的基调是“ 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因而全诗的基调是“哀 而不伤” 而不伤”。

《春江花月夜》学案(有答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有答案)

第6课春江花月夜学习目标 1.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2.分析本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

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刘方平的诗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一、作者简介张若虚,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背景简介《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

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

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

张子容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

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与学互动设计(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一、情境导入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

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三、知人论世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春江花月夜》学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春江花月夜》学案1

春江花月夜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自主翻译解读课文。

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一幅清幽静谧的春江月照图。

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是五种景物。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茫茫江月使诗人这一部分诗句未见一个“思”字,诗人是如何描写月下思妇的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为了表达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人借,教学后记翻译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8、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9、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10、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1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若虚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上的新的开拓。

2.诗中多角度写景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诗中优美浓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诗句,把握诗歌的景与情,理解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

官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今仅存诗二首;《春江花月夜》为人传诵。

★字音识记滟滟( ) 霰( ) 汀( ) 纤尘( ) 衣砧( ) 扁舟子( ) 碣石( )★字形辨识河畔嫁妆羁绊装饰搅拌★词语释义滟滟:水波闪耀动荡的样子。

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

霰:小冰珠。

汀:水边的平地。

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

扁舟:小船。

捣衣砧:洗衣时捶捣衣物的砧石。

逐:追随。

闲潭:安静的水潭。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渤海边上。

★名句诠释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月光下的花林,如水珠般晶莹剔透。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一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一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大雁远飞,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

鱼龙在水中游动跳跃,激起波纹,却不能传递音讯。

4.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个游人能乘月而归,游子缭乱不宁的情思,伴随着月光的余晖散落在江边的树问。

内容感悟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渎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蕴含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事难圆,显示了景物与人事的违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字宙与人生的矛盾。

《春江花月夜》教案(最新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最新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最新8篇)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展示课件:作者简介。

找学生读。

展示全诗课件,让学生自读几分钟。

走进课文:《一》课件展示前四节生齐读问:开头两句点出了题目中的哪几个景物?春江,月最突出的写了哪个景物?(板书)月这是怎样的一轮月啊?板书(潮生月)赏析“生”字写出了明月与海潮活泼的生命。

曾有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以说一个“生”字写出了明月伴随着海浪相生相依的状态。

还有呢?(随波月)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极其开阔而博大。

下面还有什么月?似霰月如霜月这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细,轻,柔。

概括一下这两轮月的特点(辽阔朦胧)该怎么读?读出它的舒缓,陶醉来。

找学生读指导师范读展示课件白云五句生齐读这轮明月它缓缓升起了,它照在春江水上,春水涣涣,它照在花丛中,繁花艳艳,它照在人的心上,又能引发人的什么思绪呢?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找找看,这轮明月让哪些人心生感慨!思妇游子扁舟子是指——飘荡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指——思妇的阁楼它照在思妇凭栏远眺的身影里,它照在游子起身回首的双眸里,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的情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不思量,自难忘”。

诗人又是如何具体的描写他们的呢?赏析其中的“卷”和“拂”拟人手法,明写月光的挥之不去,实写思妇思念远方游子的苦恼和懊恼。

这是个(相思月)这段应该怎么读?(低回)生示范,指导,师示范《三》展示课件此时相望不相闻到复西斜“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鸿雁和鱼龙本是传递感情的信物,可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不能随月光飞到你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跃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眼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的游子,只能沉沉的睡了,在梦中,他梦到了什么?落花(展示落花意象课件)生读落花是衰败的象征,在诗歌里象征着游子的还乡梦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春江花月夜
(第1课时)
专业科:年级:高二科目:语文班级:
设计人:审核人:任课教师:学生姓名:
学习内容学习全诗景、理、情、趣相互交融,选取意象与合成意境的创作方法
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意象的选取,意境的把握
学习流程
一、练习反馈
1、注音:
滟滟()芳甸()霰()汀()
皎皎()扁()舟子捣衣砧()碣()石
2、通假字:
“文”通()
3、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己,
谁家今夜扁舟子,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昨夜闲潭梦落花,
不知乘月几人归,
二、知识链结:
一提起唐代诗人,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李白、杜甫。

确实这两位诗人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各领风骚。

不过唐代有的诗人“不明则已,一鸣惊人”。

比如张若虚,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一经问世,即震惊诗坛,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闻一多先生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能享誉古今的诗歌其意境必定十分优美。

这首诗的意境美表现在哪里呢?
学习这首诗时,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置身诗境,去探寻和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吧。

1、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以文辞俊秀而名显长安,《全唐诗》只收录了他的《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诗。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整体感知----月之线索
1、诗的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都可以独自成景,那么,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最主要的意象?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四、品读鉴赏:
1、理清结构:按照“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把诗歌分为三部
分。

2、品读“月下之景”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
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思考:这些月景具有什么特点?
引起了你的怎样的感受?
3、品读“月下之思”第二部分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
宙人生的思索。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
轮孤月发出奇想,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2)、一般情况下,面对自然或宇宙,人易产生渺小、短暂继而悲伤。

比如: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而作者是什么观点?又是什么态度?
4、品读“月下之情”:
(1)、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象是在
等待什么人,那么这首诗在第三部分写到了什么人呢?从原诗中找。

(2)、把第三部分分成3个小层次,并做分析。

五、拓展延伸: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小作文)
(作业参考答案: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

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

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

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

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

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

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

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

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

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六、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