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学案(有答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有答案)

第6课春江花月夜学习目标 1.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2.分析本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

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刘方平的诗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一、作者简介张若虚,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背景简介《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

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

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

张子容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

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预习案】1.了解?春江花月夜?根本常识,预习有关月亮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含义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究宇宙的奇妙微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风格宛转美丽,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到达了完善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根底。

对诗歌的继承和开展,影响极为深远。

2.熟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其中的情感。

【课堂案】一、导入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星空,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

一轮明月,一处春江,几处花林,悄悄地也是悄悄地等待千百年来历代读者的到来,等待我们的领悟。

今日我们就来倾听一曲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张假设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抱负的高远意境。

〔加:有“明月诗人〞之称〕三、初读感知:层次结构2.层次感知此诗应分成三个局部:开头八句为第一局部,写月下之景;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清澈的奇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其次局部,写月下之问;由孤月“照〞孤人,人月相伴,思考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局部,写月下之情;由眼前的飘移不定的白云,进而写扁舟游子的离愁别绪,从而讴歌人们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幸福的憧憬。

详细而言,这一局部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终为一层,写游子思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江花月夜》学案设计(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江花月夜》学案设计(含答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诵,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合作探究,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情感与态度: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

二、导读1、了解作者。

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就是这样一位连字号都没能留下来的诗人,竟然因为一首《春江花月夜》而被称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这究竟是怎样的作品,竟有如此魅力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3、背景:《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三、导思1、初读这首诗,就意境和情感整体而言谈一谈见解和感受?2、结构上,此诗既以_________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___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设计(含答案)

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设计(含答案)

春江花月夜一、诗人名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

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

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诗词故事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三、文题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

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课春江花月夜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课春江花月夜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课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是怎样一个美好的夜呢?这是怎样的张若虚呢?面对这样的夜,这样的月,他徘徊,他迷茫,他失落……但他终在江畔的斜月下,在汀上的白沙上,在空中的流霜中偷得了欢愉,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中告诉我们:春美江美,花很美,月很美,情很美……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中仅存两首:一为《代答闺梦还》,这首诗写闺情,诗风近齐梁体,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译文:脚下的春江溢满了潮水,把江面拓宽,与大海连平;月亮从地平线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

点评: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点评:诗人面对美丽奇绝的景色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但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而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并不陷于颓废与绝望,这是缘于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译文:月光在思妇楼上徘徊,照在主人多时不用的梳妆台上。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

1、触景生情《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客观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抒情方式。

就制作人:课时:2课时即景抒情诗而言,赏析时就不得不关注景物的特征与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如“柳”与“留”,例如【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常见的意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体味诗人的情。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例如,杜甫的《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即景抒情诗专题阅读指导: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知识链接】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触动了诗人自身的境况“艰难苦恨”、“潦倒”,可谓是触凄凉景生悲苦情。

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2、融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风格特点”1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但也不排除直抒胸臆类的即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抒情诗。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运用融情于景的的手法的诗歌,往往只有景语,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而没有情语,尽显诗歌含蓄的特点。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春江花月夜一、学习目标1. 学习《春江花月夜》 ,理解诗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体会诗歌诗情、画意、哲 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2. 了解一些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继续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知识;3. 背诵《春江花月夜》 ;4. 能撰写 500 字左右的鉴赏文章;二、学习重难点 目标 1、 3三、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 yen 似霰 xien2. 解释下列词语滟滟:水中月光闪烁的样子。

宛转:曲折;辗转。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纤尘:微尘,也比喻微细污垢。

皎皎:形容很白很亮。

江畔:江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可怜:值得怜悯;可爱;可惜。

月华:月光;(二)理解鉴赏 阅读《春江花月夜》 ,回答下列问题3. 划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并简述诗歌的脉络。

明确: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 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 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从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 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本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月亮升起—月下美景—月下思妇—月亮落下)作为全 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 抒写情思的依托, 表里兼顾, 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4. 试概括诗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 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旨)5. 请根据开头的八句诗句,结合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象, 不少于 200 字。

明确:(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 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 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 茫茫的一片。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二、方法指导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三、预习导引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5、根据诗意,划分本诗的层次(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四、预习疑难:五、课堂学习导入语: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1、诵读指导①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②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③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开头八句,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第二部分为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为余下二十句,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的离愁别绪3、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5、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明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表明天不知天上宫阙,仿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欣赏诗的景物美:读诗歌前八句,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明确: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7、领悟诗的哲理美: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看到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明确: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8、鉴赏本诗的情感美: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9、春江花月夜中中心景物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月亮,结构上起线索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10、月亮是诗歌的主要意象,结合本文及所学课文思考一下月亮意象的深刻内涵?明确:第一、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再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第二、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如“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江潭落月复西斜”等句;有代表性的还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第四、展示广阔情怀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第五、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明月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表现空间之美11、作者是如何将景、理、情融为一体的,结合具体诗句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明确: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12、你对本诗的内容有何评价?学完本诗你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写下你的心得体会六、课外阅读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热闹欢乐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这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在诗中,春天的热闹映衬了女子的青春美丽、欣喜欢乐,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抒情强度美丽的相思带上了苦涩的滋味,但正是因为这份苦涩表现了纯粹爱情之美鉴赏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他仅仅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离别之后,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简单的梳妆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看看她不知何时,有几只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画衣”的主意诗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春季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桃红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在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南方落雨北方落雪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白居易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燧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⑤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扫中国大陆便使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的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⑥北方的风雪中,大豆高梁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明确:分别从南北方的名胜、民居、山河、人物典故传说、诗词名句、戏剧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了南方的的秀丽(柔美)、北方雄健(粗犷)的特点2、②、③段罗列了不少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如“断桥”“桃花”“斗篷”“墓草”等等,却不直接写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样写,一是与首段的“雨”、“雪”相衔接,只有景和物才能承接“落雨”“落雪”,行文丝丝入扣(2分);二是具体点明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引发我们联想起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典故传说,使文章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含蓄,更具文学色彩(3分)3.第⑤段写南北气候,寒风暖气来来回回“反攻”“打入”“占领”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这样写,强调南北关系密切、互补和谐;呼应了上文“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为第⑥段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点明“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作了铺垫4.文章末尾,作者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作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明确:文章末尾运用比喻,以黄河长江比喻祖国大地南北儿女,以同归大海比喻中华民族的融合,形象生动,含意隽永,表达了华夏儿女对团结和谐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制作人:课时:2课时【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即景抒情诗专题阅读指导: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1“风格特点”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但也不排除直抒胸臆类的即景抒情诗。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董大》高适)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

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

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景物,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内心的悲壮便透景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只不过还没有明白而已。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接抒情,诗人处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景为情服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

因此,在整体理解即抒情诗的时候,必须从这类诗歌的整体风格入手,充分体味景特的特征,感悟诗人由此景生发了怎样的感情。

只有准确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含义,才能读懂即景抒情诗。

2表达技巧由于即景抒情诗具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如果从表达技巧方面对这类诗歌进行赏析,一般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种表达技巧。

1、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客观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抒情方式。

就即景抒情诗而言,赏析时就不得不关注景物的特征与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如“柳”与“留”,例如常见的意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体味诗人的情。

例如,杜甫的《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触动了诗人自身的境况“艰难苦恨”、“潦倒”,可谓是触凄凉景生悲苦情。

2、融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运用融情于景的的手法的诗歌,往往只有景语,而没有情语,尽显诗歌含蓄的特点。

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四句都是写景,而且句句与自己的处境暗合,景物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感。

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讯,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所见的自横之舟更是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

全诗不着诗人自情感的痕迹,却又读到诗人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3、写景的手法赏析即景抒情诗,除了需要明确景与情的关系外,还需要明确与写景有关的手法,这也是赏析的重点之一。

常见手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绘形绘色、烘托、衬托、渲染等。

如前文所说的《登高》,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边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再如2009年广州市二模语文试题中的《望罗浮》(翁方纲):“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

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

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

”为了多角度表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句就运用了绘形绘色的写景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 660-约 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3、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二、基础积累认读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滟滟( ) 霰( ) 扁舟( ) 砧石( ) 芳甸( ) 拂去( ) 皎皎( ) 喧闹( ) 碣石( )(二)识记字义: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1)滟滟随波千万里(2)月照花林皆似霰(3)愿逐月华流照君(4)鱼龙潜跃水成文(5)应照离人妆镜台(6)江流宛转绕芳甸(三)佳句诵读(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3)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何处相思明月楼?(5)________________,应照离人妆镜台。

(6)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探究1.“月亮”空灵、澄澈、高洁,它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或见证历史的悲凉,或演绎生命的绝唱,或渲染离别的情怀,或倾诉闺阁的幽怨,或烘托劫后的荒凉,或感悟人生的哲理,它是中国古代诗词的血脉和灵魂。

在本诗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对此应该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二课时三、内容探究3.有人说《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山水诗,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高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和主题1.真题示例:1.(2013·安徽省安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泗州东城晚望秦观渺渺孤城白水环,舶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丽画卷?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意境呈现出来。

答:【方法总结】1.解题思路(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感情。

(抓意象,探感情) 写景一般都是诗人抒发某种情感的基础,因而景物形象的特点往往与诗人情感的特点是一致的。

如李白《静夜思》的前两句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暗暗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2)分析意境韵味,品评诗人情调。

(析意境,品情调)意境是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幽清明净的意境,融合了诗人王维闲适、恬静、热爱隐居生活的思想情趣。

鉴赏意境的步骤是先描绘画面,再概括意境特点,然后赏析诗人的情感。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透表面,挖含义)古代诗词常常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得快,实质是写诗人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2.答题模式景物形象的特点+特点的具体分析+诗人的情感【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霰(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 同仇敌忾(kài)B.滟滟(yàn) 内讧(ɡōnɡ)恪守(kè) 垂涎三尺(xián)C.碣石(jié) 谄媚(chǎn)懦弱(nuò) 莘莘学子(shēn)D.扁舟(piān) 创伤(chuànɡ)联袂(mèi) 戛然而止(ɡǎ)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C.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4.《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感情不包括( )A.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B.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C.真切的生命体验。

D.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节选诗歌,完成6~7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6.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答: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阅读以下诗段,回答8~9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