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生平简介复习过程
司马迁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的历史资料一、司马迁基本情况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被世人称为“历史之父”。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监管国家典籍,另外天文历法也是其职责,类似钦天监),司马谈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继承其父对《史记》的编纂。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1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又称司马季,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之魁。
他是《史记》的主要撰写者,被后人尊称为“史家之祖”。
司马迁出生在汉朝初期,他的家族世代都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当时著名的学者马融,向他学习文学和历史知识。
后来,司马迁进入宫廷担任宦官,但因为拒绝为宦官效劳,遭受了酷刑和羞辱。
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痛苦的经历中,司马迁开始着手撰写《史记》,这部巨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先河。
他在撰写《史记》时,秉承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不偏不倚地反映历史真相。
他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分为纪、传两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先秦历史、秦汉历史以及历代帝王的传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经过,还对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能进行了评价,形成了独特的史传结合的叙述风格。
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历史学家学习的范本。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对后世史学理论和史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史家之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鼻祖,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司马迁知识点总结

司马迁知识点总结一、生平简介司马迁出生于汉武帝时期,他出生在一个世家望族家庭。
司马迁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酷爱读书。
他十四岁时随父亲游学,开始学习史学、经史百家等历史书籍,并受到古人思想启发。
司马迁二十岁时回到家乡,开始撰写《春秋》和《从繇、伯阳论》等书,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历史学才华。
司马迁三十岁时,随父亲前往长安,开始著述《史记》,历时十二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奉为典范,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后来司马迁曾在司马通、葛洪、张汤等诸多历史学家的影响下,不断扩充修订《史记》,直至去世时,把这部巨著的字数扩充到五百余篇、五万馀言。
司马迁虽然身为士大夫,深受尊崇,但他因对当时政权的批判而多次遭受牢狱之苦,最终因身心疲倦,在绝望和失意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司马迁毕生致力于历史学的研究与著述,留下了《史记》这一不朽的名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却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的一代宗师。
二、《史记》的特点和价值《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纪传体:《史记》以纪传体写成,即采取年表与史传相结合的形式。
其中,年表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历史事件,史传则详细叙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这种体裁的史书,前所未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精炼简练:《史记》语言简练,用词精确,文辞优美。
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凝练地把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进行了详尽全面地记述,而且他的史料广泛,信辩审严,在当时中国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
3. 史实翔实:《史记》记述史实翔实,且遵循“实录”的原则,严肃正经。
《史记》记载的历史事件虽然有偏颇之处,但大多数史实仍然是客观真实的。
因此,《史记》重在辩证,不拘泥于表面。
4. 世传文学:《史记》的文字朴实清丽、雄浑壮美,风格与传统汉文明白而原朴的文学风貌相吻合,且又有唐诗和宋词的清丽风韵。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简介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司马迁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前145年 - 前86年),字子长,汉族,出生于汉朝。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功不可没,他所著的《史记》堪称是中国历史学的里程碑,对后世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事迹司马迁生于一个世家,家族世代从事历史学。
他的父亲司马谏,曾任汉朝的太史令,使司马迁从小就接触到历史文献,并培养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小时候的司马迁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并且勤奋好问,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家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34年,司马迁开始拜师学习,他的师傅有著名的学者杨伯峻和韩安国。
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司马迁读书勤奋,广泛涉猎史籍,并开始着手整理历史资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父亲去世,司马迁被聘为汉朝的太史令继承父职。
从这时开始,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研究中,并开始着手编写自己的历史著作。
二、《史记》的创作与意义司马迁耗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自己的巨著《史记》。
这部巨著共分为十二本,又分为一百三十篇,涵盖了自传体史书、十二国春秋、三代世家以及六国年表等内容。
作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西周至秦朝的历史,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经典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他注重事实考证,采用了多种史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使《史记》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司马迁对待历史的坚持和全面性的研究,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出色的文艺才华。
他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得整部著作在文学价值上也具备高度的艺术性。
《史记》不仅对后世历史学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部作品不仅扩展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还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一历史司马迁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司马迁知识点归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汉族,河南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谈之后第三子,司马尚之孙,司马错之子,司马颀之父。
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史家之冠。
他撰写了《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严密而系统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归纳总结初一历史课程中所学的司马迁相关知识点。
一、司马迁的背景与生平司马迁出生于汉武帝时期,他所处的时代是汉朝初期和中期。
司马迁的家族在政治上地位显赫,他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广泛涉猎史书,对历史充满了热爱。
他的父亲司马错曾担任过官职,这也为司马迁进入仕途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司马迁的父亲曾经被红衣大族所害,司马迁家族一度陷入了困境。
司马迁的生平经历饱经曲折,但他始终对国家和历史保持着忠诚与热爱。
二、司马迁的学问与著作司马迁对历史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造诣。
他的著作《史记》是一部集纪传体史书于一体的宏大著作,被誉为中国史家的鼻祖。
《史记》分为纪传体的本纪部分和功过纪传体的世家、列传部分。
司马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教训。
他用纪实的笔法将历史事件还原,以准确的事实和独到的见解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成就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三、《史记》的重要性与影响《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记》对汉朝及以前的历史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整理与总结,填补了中国古代史籍的缺憾。
其次,司马迁以纪传体的方式书写,使历史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成为后世文学作品、戏剧和电影的重要素材。
此外,《史记》对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确立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司马迁的思想与贡献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和独特见解的思想家。
他在《史记》中对历史的研究和反思贯穿着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司马迁的历史精编

司马迁的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司马迁的历史资料一、司马迁基本情况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今陕西南)人,一说(今)人,中国伟大的、、。
他被世人称为“历史之父”。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
他曾几次同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的风土人情。
其父为(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监管国家典籍,另外天文历法也是其职责,类似钦天监),司马谈渊博,曾“学官于,受易于,习道论于黄子”。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
公元前104年(元年),与天文学家等人共订“”。
同年开始继承其父对《史记》的。
公元前99年(二年),出击,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获罪被捕,被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着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记诸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记礼、、、、天文、、、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文名司马迁别名:司马子长国, 民族:汉族出生地:龙门出生日期:公元前145年逝世日期:不可考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品《史记》《报任少卿书》官职:太史令.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
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15-16] 回朝为官: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父授遗命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洛阳)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
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
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着啊。
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
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
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
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
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
私淑古今贤
讨论改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自建立以来已经102年了。
汉室建立之初,诸事草创,大部分都沿袭了秦朝的制作。
历法则采用了较为贴近的《颛顼历》。
尽管如此,《颛顼历》对朔、晦的计算亦与实际情况相异。
[35] 于
是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公孙卿以及壶遂等人向汉武帝进言说:“《颛顼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因该重新定制历法。
”。
而御史大夫儿宽恰好懂得经学,汉武帝便命令儿宽去与众博士商议修改历法等事情[36] 。
并于同年,命令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人讨论定制《汉历》。
[37]
遭受腐刑
史记得传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
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
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
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
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
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46]
主要成就编辑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47]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思想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天文
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
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
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名言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家族世系编辑
历史评价编辑
汉代: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
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
《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