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迁简介

合集下载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一生活动可分作四个时期: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126年为第一时期。

司马迁自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降生后,度过了“耕牧河山之阳”的童年。

年十岁即开始诵读古文,后来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董仲舒研习《公羊春秋》。

他在这二十年间刻苦攻读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为后来的撰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至公元前108年为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司马迁主要过着游历生活。

二十岁那一年,他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曾经到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史记·屈原列传》),凭吊屈子的遗迹;浮于沅湘,上九嶷山,调查舜帝南巡的传说;“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史记·河渠书》),游会稽,探禹穴,考察大禹治水的功业;访姑苏,“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史记·春申君列传》),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至淮阴,寻访韩信的故里;“北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史记·太史公自序》),访问孔孟二圣的故乡遗俗;到彭城,参观项羽的故都;过薛,观看孟尝君的封邑;游丰、沛,巡视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故宅;适大梁,访夷门,收集信陵君的故事,考察秦魏作战的史迹。

这次漫游结束后,回到长安任职郎中。

文档:司马迁简介

文档: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1.司马迁的简单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又称司马季,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之魁。

他是《史记》的主要撰写者,被后人尊称为“史家之祖”。

司马迁出生在汉朝初期,他的家族世代都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当时著名的学者马融,向他学习文学和历史知识。

后来,司马迁进入宫廷担任宦官,但因为拒绝为宦官效劳,遭受了酷刑和羞辱。

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痛苦的经历中,司马迁开始着手撰写《史记》,这部巨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先河。

他在撰写《史记》时,秉承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不偏不倚地反映历史真相。

他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分为纪、传两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先秦历史、秦汉历史以及历代帝王的传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经过,还对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能进行了评价,形成了独特的史传结合的叙述风格。

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历史学家学习的范本。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对后世史学理论和史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史家之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鼻祖,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司马迁诗人简介

司马迁诗人简介

司马迁诗人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迁历史评价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迁历史评价

司马迁历史评价汉代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元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

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

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

以下是关于司马迁的详细人物资料简介。

一、生平经历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陕西韩城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负责掌管国家的历史记录和编纂。

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自幼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全国各地游历,考察历史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征召司马迁为郎中令,命其陪同将军李陵出征匈奴。

在此期间,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判入狱。

在狱中,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包括宫刑和死刑。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编写《史记》。

最终,他在公元前91年成功出狱,并继续担任太史令一职。

二、历史贡献1.创立纪传体通史的写作方式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种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开创了中国史学的纪传体传统。

在此之后,历代的正史、野史和地方志等都采用了这种写作方式。

2.提出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以人的活动和遭遇来展现历史的进程。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推崇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注重经世致用,即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变革。

他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

这些见解和建议对于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作为中国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影响和评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史学观和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评价司马迁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和学术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