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20课的词类活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作者】陈子昂【朝代】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望岳【作者】杜甫【朝代】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朝代】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朝代】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口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学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口技》教学设计《口技》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学习重点:目标2、3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3、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字。
《》是朝的编选的一部体小说集。
二、读文章,疏通文意1、加粗字注音。
少顷()哗()呓语()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宾客意少舒()yè屋许许声()( )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夫hōu声起()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夫叱()大儿声犬吠()hān声如雷()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口技人坐屏障中(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遥闻深巷中犬吠(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3、结合课下注释及字典,试疏通文意(先自行解决,疑问处小组内商量解决)【原文再现】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于( )厅事之( )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
少顷,但()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 )欠伸( ),其( )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详解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详解解读课内古诗预习《登幽州台歌》陈⼦昂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注释幽州:古⼗⼆州之⼀,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台,⼜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造的。
前:过去。
古⼈: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后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
涕:眼泪。
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限渺远,我深感⼈⽣⽆奈,独⾃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译诗】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远⼴袤,我独⾃感伤,泪⽔流下!相关要点⼀(1).请从“古⼈”和“悠悠”中选择⼀个进⾏解释。
(1分)(2).请描绘⼀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这个画⾯。
(2分)3.这是⾸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命悲歌。
诗⼈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答案(1)古⼈: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边⽆际,但看不到⼀个能赏识⼈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个即给1分)4(3分)把个⼈置放到⼴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显得渺⼩孤寂,从⽽产⽣⼀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⑴这⾸诗是诗⼈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的史事⽽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黔之驴》教案 语文版(2021-2022学年)

2、文章详写了,略写了,主要是通过写来衬托的特点。
三、课堂学习过程
1、分析虎与驴的形象:
1)找出刻画虎的词语,说说老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从动作、神态、语言中分析)
老虎的形象:
2)找出刻画驴的词语,说明了驴的什么特点?
驴的形象:
2、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想,解释故事的寓意。
二、自主预习
自读全文,解释加点字词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 )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 )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 )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课题
黔之驴主备执教录复备记上课时间总节数
课型
班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字音、节奏)。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故事大意.
重点难点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字音、节奏)。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故事大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资源与环境
教材、课件、音频、班班通、教师、学生、教室
3、文中写老虎对驴子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变化的句子是哪一句?
4、驴子充分暴露自己弱点的是哪一句?
五、课后拓展
1、课本剧大舞台
编演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同步讲义)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字,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2.背景链接。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七年级语文20课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20课知识点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七年级的语文课程是非常关键的,掌握其基础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七年级语文20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课文《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是一篇以草原为背景的抒情散文,描绘了父亲活在草原上的情景,以及作者对草原和母亲的感悟。
其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1.描写手法。
文章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手法,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壮美和母亲的深情。
2.修辞手法。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3.主题思想。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关于父亲和母亲的,让读者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课文《荷花》这是一篇以荷花为主题的散文,作者用跳跃的视角和深刻的感受对荷花进行了描写和表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花草的美妙与感人。
其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1.描写手法。
文章的描写手法生动而独特,流畅而细腻,富有感情色彩。
2.修辞手法。
文章中运用了如暗示、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章蕴含了许多意蕴。
3.主题思想。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关于荷花的,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
课文《游园惊梦》这是一篇介绍了文学家周作人梦境的故事。
在课文中,周作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仙境,展示了他对诗歌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理解。
其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1.描写手法。
文章的描写手法生动而深刻,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梦境之旅。
2.主题思想。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关于人生与诗歌的追求,让读者懂得人生有理想和目标的重要性。
3.韵律特点。
文章的语言节奏感强,语言平稳优美,既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又展示了诗歌艺术的韵律之美。
课文《草》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草的生命、草的意义和草与人类的关系。
其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1.描写手法。
文章通过具体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草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
2.修辞手法。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如比喻、拟人等,运用得当,表达了作者对草的热爱。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0课《口技》同步练习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0课《口技》同步练习《口技》一、基本知识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字这篇文章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2、通假字:(1)、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2)、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3、词类活用:(1)、会宾客大宴.(2)、不能名.其一处也(3)、不能指.其一端4、一词多义A、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择其善者而从之C、绝:以为妙绝也群响毕绝D、坐:满坐寂然口技人坐屏障中E、乳:夫令妇扶儿乳儿含乳啼F、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也5、古今异义:几欲先走:走:会宾客大宴:会:三、解释翻译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⑵会宾客大宴:会:⑶施八尺屏障:施:屏障:⑷众宾团坐:团:⑸妇拍而呜之:呜:⑹奋袖出臂:奋: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几:⑻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力拉:2、翻译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⑷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译:⑸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⑹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⑺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译:四、理解性默写1、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2、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五、精彩语段阅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原文填空⑴统领全文的文眼在“”这一句中。
⑵反衬“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的句子是:⑶写大儿被吵醒怏怏不快的句子是:⑷表现表演者进入第一个高潮的句子是:⑸写听众听得入迷的神态的句子是:2、本段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3、“犬吠”二字,起到的作用是:4、交代道具时连用四个“一”字,这是为什么?答:5、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声音的?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口技(浅层阅读+深层阅读+语文积累)课件 新人教版

侧面描写 宾客的反应
情节发展情况
变色出臂 股战欲走
意少舒
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
推向高潮
急 欲扬先抑
渐入佳境
平紧
铺垫衬托
缓
大 到 小
分而合 小到大
平 首尾照应
疏到密 密到繁
正面描写
口技表演中 声音的变化
5.课文中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这些 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
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 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 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 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 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
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 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失 去了自持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课时
深层阅读
1.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什么?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2.简要概括口技表演者描摹的三个场面。
3.作者通过描绘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艺术,表 达了什么主题?
本文通过对口技表演中 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 描摹,赞扬了口技表演 者的技艺的高超,反映 了我国古代口技表演者 的智慧和才能。
7.文中五次重复使用“百千”,有什么作 用?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急、 火猛。也渲染了人们的紧张和慌 乱。
3.通假字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同“座”,座位
4.一词多义
众宾团坐( 坐着 ) ①坐
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
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 ②乳
儿含乳啼( 乳头 )
百千齐作( 发出 ) ③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3分)
鬻之()留圉()姬侍()搔首()涿州()
骖乘()掳掠()岑参()敦厚()因敕()
惮之()击楹()恂恂()脉脉()敛手()
蹙额()锦衾()匿死()机杼()迢迢()
立斩以徇()纤纤素手()恶吏苛刻()
徙知端州()擢素手()饰名姝遗之()
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
B.知天长县亦知其名
C.立斩以徇善以少击众
D.由是搏击豪强子亦犹是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8分)
(1)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4)课将士注坡跳壕。
(5)衣素衣而出。
(6)将军角弓不得控。
(7)家书抵万金。
(8)奈何忧崩坠乎?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4分)
(1)文叔为白衣时古义:今义:
(2)亲党皆绝之古义:今义:
(3)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古义:今义:
(4)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今义:
5、下列四句诗是一首绝句,顺序已被打乱,请仔细推敲,按正确的顺序排列:(2分)
A.杨柳青情着低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正确的顺序:
6、根据原文填空:(4分)
(1)《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
(2)《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写长江出山峡,渡荆门,天开地阔,逼真如画的名句是,。
(3)在《春望》一诗中,诗人用“ ,”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思家者的具体形象,实质上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7.翻译下面文句(7分)
A、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译:
B、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译:
C、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译:
D、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译:
E、故人、亲党皆绝之。
译:
F、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
译:
G、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
二、文段阅读训练(40分)
(一)《包拯》选段(18分)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供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无言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 给下列句子划分恰当的停顿节奏。
(2分)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仿照例子,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段中另外两段话的意思。
(4分)
例:第一段:突出写包拯为官廉洁。
第二段:
第三段:
4.选段从多角度刻画人物,(4分)
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看,选段第一、二段是描写,第三段是描写;
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来看,第一段主要使用了描写,第二段则主要运用了描写。
5.人们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请结合第三段内容回答。
(2分)
6.根据你对包拯的了解,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二)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
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厦门亭侯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平董少平。
”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后特征为洛阳令特征:(2)而纵奴杀良人良人:
(3)使宣叩头谢主谢:(4)大言数主之失数:
2、翻译句子(3分)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3、文中划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4、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最能体现董萱的性格,从这段中可看出董萱具有什么精神?(3分)
(三)赵括纸上谈兵(2分)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
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率捕战,秦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
遂降秦,秦悉坑之。
⒈给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注音。
(2分)
①少时学兵法()②不将括即已()
③悉更约束()④数十万之众()
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2分)
①以天下莫能当()②括纯母问奢其故()
③而绝其粮道()④秦悉坑之()
⒊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分)
⒋根据短文内容,简要说出“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2分)
三写作(20)
解读寓言,一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寓意,二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寓言的
写作特点。
在此基础上对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
读《黔之驴》或《杞人忧天》,并写出分析、评价。
第七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1.略2.D
3. (1)认错 (2)随便,随意(3)到,往. (4)督促. (5)穿
.(6)拉,拉开. (7)值,相当 (8).为什么
4.(1)平民,百姓;白色的衣服(2)亲戚,亲族;指政党。
(3)妻子和儿女;男女二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4)暗中行贿疏通关系;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
5.A C D B
6.(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略
二、文段阅读训练
(一)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1)按照原先的制度,凡讼诉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2)(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
和包老头。
3、第二段:突出写包拯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三段:突出写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4、正面;侧面;动作;语言。
5、第一,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说明包拯为官刚正,仪表威严冷峻,极少有笑脸,让人们望而生畏。
第二,把他与阎罗王相提并论,实际也有比喻意味,因为包拯执法严峻,行贿通关系的人无机可乘,无孔可钻。
(意思对即可)
6、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
清官。
(意思对即可)
(二)
1、①特征:特别征召;②良人:平民,百姓;③谢:认错;④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2、陛下你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3、这是侧面描写,以老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萱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
4、这段描写表明董萱有据理不屈,不向权势低头的精神。
(三)
1、shào,jiàng,gēng,shù。
2、认为;缘故;截断;活埋。
3、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议论不定式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
4、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
三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