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

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引言:大遗址遗迹是指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文化遗迹,代表着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化认识极为重要的遗址。
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这些重要的遗址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问题。
一、遗址遗迹保护的重要性与挑战1.1 重要性大遗址遗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通过其保存的物质遗迹,我们能够了解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深入思考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演化。
这些遗址所包含的信息对于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挑战然而,大遗址遗迹面临着多重保护挑战。
首先,大遗址遗迹多位于自然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因此遭受到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威胁。
其次,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带来了新的压力,导致大遗址遗迹面临着过度开发、琐碎的商业开发、庸俗化的威胁。
此外,贫困和不发达地区往往缺乏保护资源和专业知识,使得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二、大遗址遗迹保护的方法与实践2.1 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对大遗址遗迹的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对大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管理,合理规划遗址遗迹保护区,并加强对大遗址遗迹的监管和维护。
2.2 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工作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工作,可以更好地了解遗址遗迹的状况和面临的威胁,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这包括对遗址遗迹的传统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研究,对环境变化对遗址遗迹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2.3 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提高公众对大遗址遗迹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也非常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传递遗址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公众对遗址遗迹的关注和关心。
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到遗址遗迹的保护和维护工作中,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4 联合国际社会共同合作大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可以起到重要的协调和支持作用,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资金援助等方式,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大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概述:大遗址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遗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国内外,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就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保护与保护理念A.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背景与现状1. 国内大遗址保护的初期阶段主要以保护为主,更加注重保护建筑、修复遗址等。
而国外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更加注重全面保护,包括建筑物、景观环境及附属文物等的保护。
2.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对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有所差异,但都将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注重实践与科研的结合。
B. 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十分重要,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
2. 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但需注意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防止过度开发破坏遗址。
二、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方法A. 遥感与数字化技术在大遗址研究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大遗址的勘探和调查,提供大量数据支持,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
2.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创建遗址的三维模型,增强研究和保护的效果。
B. 考古学与学科交叉研究1. 考古学研究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核心,可以从遗存中获取文物、人类活动的信息。
2. 学科交叉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大遗址的研究,例如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A. 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1. 城市化进程中遗址保护常常被忽视,导致大量遗址被破坏。
2. 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评估,合理纳入遗址保护的要求,保障遗址的完整性。
B. 大遗址保护与公众教育1. 大遗址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支持,但公众对大遗址的认识普遍较低。
2. 可加强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大遗址价值的认识,培养遗址爱护意识。
结论:当前,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遗址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忽视以及公众对大遗址认识不足。
浅谈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浅谈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摘要: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国家遗址公园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制于其政治背景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家遗址公园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
在其大环境和大背景下,为进一步发扬传统历史文化、适应大众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对遗址文化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方式应该要做出相应地调整和转变。
本论文首先阐述保护和利用国家遗址公园的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国内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结合遗址公园保护的原则和方法,找到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的措施,重要体现遗址公园在保护与利用中带来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国家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1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尤其是对城市公园的需要日益提高。
而遗址资源也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和利用,遗址文化的当代价值也逐渐被挖掘和利用。
面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对历史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和开发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和保护用地之间的问题,如何做好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1]。
目前,国内遗址公园建设的工作繁杂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充分做好既保护又更好的利用。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文化遗址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做好遗址公园的设计对遗址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重要的作用和效果,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谐发展,实现真正地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遗址保护全面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引领作用,为了显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对遗址的重视和保护,秉承着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资源为主要原则,让大遗址保护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并推行至整个社会中,让保护遗址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气[2]。
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保护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实现了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新的传承,并且有效合理运用了资源,实现平衡发展。
浅谈大遗址保护及利用

浅谈大遗址保护及利用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发扬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此方面也一直都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当中的难点问题。
大遗址作为我国的文化原生态保护地,伴随着近些年的旅游产业的进步,得到了长足和稳定的发展。
但是,随着市场化的不断运作以及旅游产业的膨胀式扩张,导致大遗址在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利用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其特殊性做简要概述,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进而提出更好地对大遗址保护及利用的对策。
旨在为我国发展和保护大遗址历史文化产业贡献些许的力量,和为今后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大遗址保护利用大遗址不仅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赋予了大遗址以全新的经济学特征。
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对于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
因此,具有着特定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成为了全新的消费服务主要资源。
对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意义已经爱当前达成了共识,但对大遗址的利用,则势必会涉及到一定的成本。
另外,大遗址本身都具有着相应的性质,都进一步突出了大遗址的经济学特点。
因此,研究对大遗址的保护及利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与社会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大遗址保护及利用的现状与特殊性1.大遗址保护及利用现状大遗址,指的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当中,规模最大、文化价值最高的大型的文化遗址、遗存与古墓葬等,鉴于大遗址所具有的规模,使得对其的保护与利用直接主导着社会经济与利益。
同时,大遗址都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蕴与信息量,结构也均表现出复杂的态势,因此,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同地方城乡建设和土地规划整合为一体。
现阶段,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保护受到了全社会以及政府的重视,使得历史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利用的成效有了极大的提高,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的文化遗产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摘要: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尊重,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保护意识和机制的完善、保护科技的应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
第一部分:保护意识和机制的完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得以兴起,离不开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机制的健全。
保护意识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它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重要性。
同时,保护机制的完善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执行保障。
从中华文化遗产事业研究频道的设立到各级政府的设立专门机构,中国一直在努力完善保护机制,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二部分:保护科技的应用保护科技的应用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技的进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在文物保护方面,利用红外线、激光扫描等技术进行文物的保护修复,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
同时,保护手段的创新也为文化遗产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数字化技术为例,通过将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研究中国的文化遗产。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拓展。
首先,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研究。
通过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传说和故事,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
其次,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重。
保护只是第一步,利用是保护工作的延伸和展示,只有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再次,要注重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研究。
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品,更是凝聚着社会、经济和民族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冲突,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利用等。
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培养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旅游学刊 TOURISM TRIBUNE第 19 卷 2021 年第 4 期双月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杨丽霞 ,喻学才(东南大学旅游学系 ,江苏南京 210096)男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
[ 摘要]本文通过对 1994 年以来有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 7 个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 关键词]文化遗产 ; 保护; 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5006 (2021) 04 - 0085 - 07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在 1972 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提出的 ,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 ,之后不断发展 ,又引入文化景观和口述及非物质遗产与之并立。
本文所指的文化遗产 ,为研究需要把 3 者均包含在内 ,统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对其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 ,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日益强烈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事情亦大量存在 ,出现了保护和开发、传承和利用等方面的辨析和论争。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这方面存在大量的文献 ,本文主要通过对 1995 年以来的规划建筑、社会科学、地理学、博物馆学、旅游学及各大学学报等类别的 60 余种学术期刊、109篇论文的检索、统计、分析 ,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文化[ 收稿日期]2021 - 05 - 17 [ 作者简介] 杨丽霞(1980 - ) ,女 ,东究生 ,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 喻学才 (1954 - ) ,南大学旅游学系硕士研遗产保护经验的借鉴研究、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的研究、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经营管理的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先进技术的研究、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65个世界遗产地。
这些世界遗产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见证,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然而,在保护与利用方面,中国世界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以期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发展。
目前,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以下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尽管中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力度不够、监管不严等问题依然存在。
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保护与利用难以形成合力。
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专业人才队伍的缺乏,使得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受到制约。
社会参与度低:公众对世界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参与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过度开发: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张家界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了遗产地的生态平衡。
游客承载量过大:由于游客数量过多,给遗产地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
缺乏科学规划:部分旅游设施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破坏了遗产地的整体风貌。
针对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保护世界遗产的安全。
健全管理体制:建立统高效的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形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机制。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高社会参与度: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价值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
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以世界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游客承载量,保护好遗产地的生态环境。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而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并使其价值在新的时代 得到提升 ,不但延续和弘扬法国传统文化 ,而且也为 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17 - 18 ] 。
(3)意大利 。意大利的一些大遗址则把考古遗 迹的维护和文化 、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结合为一 体 ,从而具有动人心魄 、震撼力强的魅力 [ 19 - 20 ] 。对 于建筑遗址特别重视其环境的保护 ,严格遗址及其 周围的地形地貌 。世界遗产地费拉拉将 9公里长的 古城墙护城河遗址作为环城公园严格保护下来 [ 21 ] 。
2. 亚洲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1)日本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日本对大遗 址投入较大力量进行史迹公园建设 ,许多遗址在考 古发掘工作完成以后 ,都进行了保护利用的建设 ,现 已建成一大批环境风貌协调 、各具特色的史迹公园 。 日本历史公园的建设方法主要有露天保护 、覆罩保 护 、地上复原 、陈列和发掘现场展示 。即使对同一类 遗址也采用了不同的展示方法 ,如吉野里瓮棺葬既 有地面原状展示 ,也有对其结构的不同展示 [24 - 26 ] 。 由于日本对大遗址采取保护与利用协调共进的方 式 ,既保护了大遗址 ,又发掘了新的旅游资源 ,为旅 游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 (2)韩国 。韩国注重文化遗址的原貌保存 ,严 格保护文化遗址及其周围环境 ,不允许盲目开发 。 一些古墓群 、古窑址保存完好 。 [ 27 ]
孙凤岐在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上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地段内的人文和自然方面的积极因素根据现状进行功能分区不仅有效保护了遗址而且也体现了遗址公园的时代气息处理好了创新与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的遗址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开放式旅游休闲空间址和护城河连成了一个水面围绕的树木浓密的环城遗址公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出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巨大为了保护其城市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将汉长安城规划建设成全面展示汉长安文化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环境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世界级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圆明园的性质为遗址公园主要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遗址环境格局主要建筑遗址历史信息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 ,国内提出了许多关于大遗址的保护与利 用方式 ,包括整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与利用 。整体保 护与利用主要有以下 4 种方式 :一是将整个遗址区 建成遗址公园 ,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 ,建成旅 游景区 ,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 ,四是将遗 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结合 ,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 业园区等 ;局部保护与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 2种 :一
(4)美国 。在遗址保护方面主要是遗址区与绿 色廊道相结合 ,在大区域内运用遗产廊道的保护模 式对遗址进行整体保护 。遗产廊道内部可以包括多 种不同的遗产 ,它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到首位 ,同时 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 ;遗产廊 道不仅保护了线形遗址 ,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 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 ,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 复和保护 ,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址重新 焕发青春 ,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为城乡居民提供 休闲 、游憩 、教育等生态服务 [ 22 - 23 ] 。
(1. 泰山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 山东 泰安 271021; 2. 西北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 :大遗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本文剖析了国内外关于大遗址的 内涵界定与价值评析 ,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最新实践经验 ,对国内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的模式进行了系统综述 ,并提出了今后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大遗址 ; 保护 ; 利用 中图分类号 : K8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2447 (2007) 03 - 0016 - 05
保护大遗址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 ,遗址保护 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对大遗址的人为损伤和破坏 ,减 轻或延缓自然力量的影响 ,使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 息真实长久地传递下去 ;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 挥大遗址的价值 ,更有效地保护大遗址 。近年来 ,国 内外的专家对大遗址的内涵 、价值以及如何保护与 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模及文物遗存情况的前提下 ,从建设陵区生态农林 业入手 ,实现大面积的森林覆盖 ,开辟为邯郸近郊的 森林公园 ,创造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培育成新 的经济增长点 [ 36 ] 。
关于遗址如何定义 , Angkor认为遗址是人类历 史上的杰作 ,在建设发展 、艺术和景观等方面产生巨 大影响的遗迹 [2 ] 。 Peter Howard认为遗址是指在一 定的区域内 ,建筑等物质形体几乎破坏殆尽 ,且具有 较高文化内涵的遗迹 [3 ] 。国际上通用的是联合国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遗址的定义 ,将文 化遗产分为三类 ,遗址是其中之一 ,是指从历史 、美 学 、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 人类工程 ,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 地带 [4 ] 。喻学才认为遗址是前人留下的具有社会 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等人类活动遗迹 ,是历史 的化石 ,文明的碎片 ,文化的载体和旅游的对象 [5 ] 。 大遗址的概念是我国独有的 ,反映了现代中国保存 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基底性特色 。 1997 年国务院在 《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采用了“大遗 址 ”的提法 。陈同滨认为大遗址的概念主要运用于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指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 、文物价 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 、遗存和古墓葬 [6 ] 。孟宪民 认为大遗址是祖先以大量人力营造 ,并长期从事各 种活动的遗存 ,是大规模的文化及环境遗产 ;大小是 相对而言的 [ 7 ] 。
第 27卷第 3期 2007年 9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NORTHW ESTERN POLYTECHN ICAL UN 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127 No13 Sep12007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李海燕 1 , 权东计 2
2. 亚洲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1)日本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日本对大遗 址投入较大力量进行史迹公园建设 ,许多遗址在考 古发掘工作完成以后 ,都进行了保护利用的建设 ,现 已建成一大批环境风貌协调 、各具特色的史迹公园 。 日本历史公园的建设方法主要有露天保护 、覆罩保 护 、地上复原 、陈列和发掘现场展示 。即使对同一类 遗址也采用了不同的展示方法 ,如吉野里瓮棺葬既 有地面原状展示 ,也有对其结构的不同展示 [24 - 26 ] 。 由于日本对大遗址采取保护与利用协调共进的方 式 ,既保护了大遗址 ,又发掘了新的旅游资源 ,为旅 游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 (2)韩国 。韩国注重文化遗址的原貌保存 ,严 格保护文化遗址及其周围环境 ,不允许盲目开发 。 一些古墓群 、古窑址保存完好 。 [ 27 ]
一 、大遗址的内涵与价值
1. 大遗址的内涵 大遗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成我 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也最能体现我国文物古 迹特色和优势 。目前 ,在中国世界遗产的预备申报 目录中 ,有许多大遗址列队其中 ,例如 ,汉长安城遗
址 、唐大明宫遗址 、安阳殷墟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遗 址等 。
而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并使其价值在新的时代 得到提升 ,不但延续和弘扬法国传统文化 ,而且也为 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17 - 18 ] 。
(3)意大利 。意大利的一些大遗址则把考古遗 迹的维护和文化 、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结合为一 体 ,从而具有动人心魄 、震撼力强的魅力 [ 19 - 20 ] 。对 于建筑遗址特别重视其环境的保护 ,严格遗址及其 周围的地形地貌 。世界遗产地费拉拉将 9公里长的 古城墙护城河遗址作为环城公园严格保护下来 [ 21 ] 。
二 、国外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的实践经验
国外许多国家在遗址保护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 ,但各国在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上又各具特色 。
1. 欧美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欧洲是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 , 19世纪初就已开 始从搜求古物艺术品转为完整的发掘 、保护 、展示大 遗址 ,与美化城市相结合 。 (1)德国 。德国保护大遗址主要方法是建立公 园和博物馆 。例如 ,明斯特的城墙已经全部被毁 ,该 城在原城墙所在位置修建了环城带状花园 ,以树木 花卉进行植物造景 ,同时配以游乐休闲设施 ,既作为 城墙的标识和纪念 ,又向游人初步展示了古城墙的 宏大规模 ,也为游客提供了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法 兰克福把城墙遗址建成有高大树木的公共绿地 ,其 中布置了良好的步行道 。在德国 ,古建筑遗址在历 史文化遗迹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对其开发利用最有 效的办法就是就地建立博物馆 、展览馆 、缩微景观 , 或者择其一二重要者予以恢复重建 ,例如 ,柏林的夏 洛滕堡宫博物馆就是在遗址原地进行了同比例全面 的修整恢复 [ 14 - 15 ] 。 (2)法国 。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是世界 上十分出色的 ,法国不搞人工历史景观 ,认为那是伪 古董 [16 ] 。如今 ,法国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对那些特殊 的历史建筑遗产的修复 ,而是致力于对历史地段内 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于遗址的再利用 ,从
18
西北工二是将部分遗址建 成遗址博物馆 。
1. 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整体遗址保 护模式 ,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而且通过公 园的建设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当地的居民 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弘扬古文明 、展示 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孙凤岐 在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上充分发掘和利用 了地段内的人文和自然方面的积极因素 ,根据现状 进行功能分区 ,不仅有效保护了遗址 ,而且也体现了 遗址公园的时代气息 , 处理好了创新与保护的关 系 [28 ] 。俞孔坚提出将元大都城垣遗址建成集元代 历史文化的遗址公园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为居民提 供开放式旅游休闲空间 [ 29 ] 。合肥保留了城墙的原 址和护城河 ,连成了一个水面围绕的树木浓密的环 城遗址公园 ,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 30 ] 。权东计提 出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巨大 ,为了保护其城市 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 ,将汉长安城规划建设成全面 展示汉长安文化 ,集文物保护 、旅游开发 、环境建设 为一体的综合性世界级历史文化遗址公园 。 [ 30 - 32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圆明园的性质为遗址公 园 ,主要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 、遗址环境 、格局 、主要 建筑遗址 、历史信息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 [33 ] 。 2. 旅游景区 由于许多遗址区处于风景名胜区之中 ,在风景 区开发的过程中 ,将遗址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 点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 ,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 。张 树枫认为青岛的琅琊台遗址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 和自然景观 ,利用其自然 、人文资源 ,综合开发特色 旅游产品 ,形成集历史文化 、山海风光为一体的特色 旅游景区 [34 ] 。黄光宇提出将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 修复保护与陈列展览结合起来 ,将遗址的保护与建 设南山风景区 、开展旅游事业结合起来 。充分保护 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 ,逐步开发周围丰富的风景 、文 物资源 ,形成高品质的集自然 、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 游景区 [ 35 ] 。 3.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位于城市郊区的遗 址区 ,尤其以墓葬区为主 ,将陵墓的保护与城市森林 公园的建设相结合 ,不仅防止了遗址区的水土流失 , 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郝良真认为赵王陵地处 邯郸市近郊的荒山秃岭中 ,在查清赵王陵的建筑规
我国现存许多不可移动文物是处于遗址状态 的 ,无论是古遗址还是古墓葬都属于大遗址的范畴 , 大遗址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由于大 遗址的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 ,历史环境已不在现 , 其价值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物古迹逊色不少 ,但多 数大遗址尚存宏伟的景观 ,还有丰富的文物和遗迹 的埋藏 [1 ] 。目前 ,在我国 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中 ,属于大遗址的有 412 处 ,其中古遗址 285 处 ,古墓葬 127 处 。面积由几万平方米至几百平方 公里 ,时代多集中于新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汉 代和唐代 。大遗址的地域分布亦极不均衡 ,总体上 是中部最多 ,西部次之 ,东部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