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恐龙无处不在》课后练习 (2)

《恐龙无处不在》课后练习 (2)

《恐龙无处不在》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鸟臀目()褶皱()遗骸()天衣无缝()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三、课堂小结
《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想】《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

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恐龙无处不有》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题)

《恐龙无处不有》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题)

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⑪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1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11

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弄清文章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普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4.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弄清文章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科普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学生简介,教师适当补充)。

2.掌握重点字词(多媒体展示,学生认读,掌握音、形、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质疑探究(小组讨论,分析)。

1.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了解“大陆漂移”学说)(2)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3)恐龙为生物学范畴,“大陆板块”理论为地质学范畴,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明确本文说明顺序)2. 明确写作思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3.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 品味语言:“‘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这一句中“几乎”这一词语具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示范品析)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师生共同品析)3.学生自主品析六.课堂练习,明确方法(多媒体出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生物学)佐证紧密相连恐龙无处不有相互影响“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堂练习6《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堂练习6《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堂练习6《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初二语文《导学练》主备人:审核:课时:2 总课时:时间:年月号《恐龙无处不在》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运用;2、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3、体会文章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的主宰并不是人,而是一种生物,它们的名字是——恐龙。

但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呢,原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去寻求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鸟臀目()褶皱()遗骸()天衣无缝()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外语段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冯云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精通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4. 探究恐龙绝迹的原因。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恐龙起源于距今约 2.4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类。

它们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茂密一时,直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绝迹。

2.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恐龙主要分为兽脚类和蜥脚类两大类,其中兽脚类以暴龙、迅猛龙等为代表,身体修长,行动急迅;蜥脚类以梁龙、雷龙等为代表,身体巨大,颈部和尾部较长。

3.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恐龙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空中。

它们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繁殖生息,生活在各种气候条件下。

4. 恐龙绝迹的原因关于恐龙绝迹的原因,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包括大规模火山爆发、陨石撞击、气候变化等。

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是一次大规模的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绝迹。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同砚对恐龙的爱好,激发进修的热忱。

2. 进修:同砚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特征、生活习性和绝迹原因。

3.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以及恐龙绝迹的原因,梳理各种观点和理论。

4. 总结:同砚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熟识和见解,展示在班级上。

5. 拓展:同砚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恐龙的世界。

四、导学反馈:1. 请同砚完成一份关于恐龙的小测验,检验对知识的精通水平;2. 同砚可以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或制作一份关于恐龙的PPT,展示自己对恐龙的理解和钻研。

五、导学延伸:1. 鼓舞同砚开展恐龙化石的收集和钻研,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2. 组织同砚参与恐龙主题的科普知识竞争,拓展同砚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同砚将对恐龙有一个全面深度的了解,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和探究精神,激发同砚的进修热忱和动手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14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14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2、生字词积累
3、理解词义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六)小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多地要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阅读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主备人:审核:课时:2 总课时:时间:年月号《恐龙无处不在》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运用;2、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3、体会文章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的主宰并不是人,而是一种生物,它们的名字是——恐龙。

但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呢,原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去寻求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鸟臀目()褶皱()遗骸()天衣无缝()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外语段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冯云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9.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3分)答:10.“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答:11.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答: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答: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

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

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

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

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

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

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

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4.文章说明了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4分)15.根据第①②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3分)16.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17.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

(2分)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⑧段中“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瘟疫一样”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课后反思:《恐龙无处不在》导学练答案二、2·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3·因为每个大陆上都有恐龙,但是地球在四十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由合而分,于是,“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三、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大陆在漂移。

多少年来,地壳一直在进行着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的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阅读段一答案9、(3分)谈了三个方面:(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

(每点1分,要点概括恰当即可)10、(2分)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

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

(语意相近即可)11、(4分)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2分)。

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1分);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1分)(语意相近即可)12、(3分)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

(2分)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

(1分)(语意相近即可)阅读段二14.物种正在加速灭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评分:4分。

每空2分)15.a授粉b农作物c饲料植物(评分:3分。

每空1分)16.列数字作比较准确说明了地球物种消失速度之快(评分:3分。

每空1分)17.参考答案: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或维持生态平衡),(评分:2分。

只答“独特的作用”得1分)18.D(3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