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5年级语文《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22四季之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上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作为译文,在单元体系中有其独特性,这篇选文不仅遣词造句上更适合儿童学习,而且字里行间渗透着日本俳句这一传统文学样式的特点,内容浅近易懂,结构工整规范,语言隽永质朴,但在看似朴素的语言中却隐藏着作者特有的习作密码。
1.文体特点《四季之美》是一篇随笔散文,依次例举了春夏秋冬相对应的四个时刻,作者心性敏感,四时转换,美的格调自然不同,但不变的是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爱;文章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总分构段方式,每个自然段以一句话统领,句式相同。
2.文化底蕴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曾任女官,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熟读《汉书》《蒙求》等汉文著作,才华不凡;《枕草子》是日本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是放在身边随时做记录的小册子,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真实性、随意性以及片段性的特点。
3.语言表达文章语言简洁,没有长篇大论,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是一处景,静态描述的同时也穿插景物的动态之美;作者没有选择每个季节最具代表性景物,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从女性细腻的体验出发,给读者以独特的韵味;文风明快,描写景物时积极和谐,春天的黎明是色彩美,夏天的傍晚是诗意美,秋天的黄昏是温暖美,冬天的早晨是闲逸美。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红晕"“鱼肚色”等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2.梳理作者所写的四季景物,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
3.借助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4.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借助图表,梳理四季景物,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2.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情感,感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一:走近作者,初知内容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选自《枕草子》。
“枕"是枕头,“草子”是草稿本,所以“枕草子"的大致意思是放在枕边的笔记本。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重难点: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2. 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季,分别是春、夏、秋、冬。
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景色,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有的同学说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充满了生机;有的同学说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去游泳、吃冰淇淋;有的同学说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实累累;还有的同学说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打雪仗、堆雪人。
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而这些魅力也被许多文人墨客写进了他们的作品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眼中的四季之美。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四季之美吧!二、生字学习旷(kuàng):旷野、旷课、旷日持久。
造句:我喜欢在旷野中奔跑,感受大自然的宽广。
怡(yí):怡人、怡然、心旷神怡。
造句:这里的景色怡人,让人心旷神怡。
凛(lǐn):凛冽、凛然、大义凛然。
造句: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依然坚守岗位。
冽(liè):凛冽、清冽、寒风凛冽。
造句:冬天,寒风凛冽,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逸(yì):安逸、逸闻、闲情逸致。
造句:他过着安逸的生活,却总是感到空虚。
三、书写指导:1. 黎: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禾"的捺变点,“勹”的撇画舒展。
2. 晕: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日"写得扁一些,“冖”宽而扁,托上盖下,“车"的长横在横中线上,撇画伸展。
3. 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氵”呈弧形,“木"的横画在横中线上,撇捺舒展,“人”的撇画穿插到“木"的撇画下方。
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第7篇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写“九”和“无”。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出示苹果树,认读苹果树上的字,巩固字词。
2、第一次提出学习目标(1)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请你把你自己喜欢的季节读一读。
等一会儿,比比谁最能干,把儿歌读得最好听。
(2)春天有什么特点?要用什么感情读第一小节?表演读(3)为什么喜欢夏天?夏天有什么变化?表演读。
(4)为什么喜欢秋天?表演读(5)为什么喜欢冬天?表演读.(6)背诵课文。
二、展示学习成果(17分钟)1、展示课文第一小节。
生: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
生:小草绿绿的,嫩嫩的。
生:我要用高兴,自豪的感情读第一小节。
生:我能读得比他更好。
生:我会表演读。
2、展示第二小节生: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到了,荷花开了,很美。
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很美。
生:我想读第二小节。
生:我想跟他比赛读。
生:我会边读边表演。
3、展示第三小节。
生:我喜欢秋天。
因为秋天到了,好多果子熟了,我们可以吃到好多的水果。
生:秋天到了,谷穗弯了。
生:秋天到了,农民获得了大丰收,很高兴。
生:我能用高兴的心情来读第三小节。
生:我能表演读。
生:我想跟他比赛读。
4、展示第四小节。
生:我喜欢冬天。
因为冬天到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生:小雪人很顽皮,很好玩。
生:我能用顽皮的语气读这一小节。
生:我想跟老师一起表演读。
5、小结:大自然不仅给我们带了了美,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生自由发言)师:是啊,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我们的大自然……。
)6、展示背诵课文过渡:同学们,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把它存在小脑袋里好吗?生:我喜欢春天这一小节,我会背第一小节。
《四季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反思

22《四季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反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文字表达的独特韵味;4.结合背景,理解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初步培养品鉴散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教学难点:结合背景,理解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整体读一读,初步感受文本内容、情感及表达的特点。
(一)读课题,了解作者回顾第七单元的收获:明白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从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二)分段朗读,读好叠词和表示心情的词语,初步感受语言特点抽查:红晕、微微的红晕、漆黑漆黑、翩翩飞舞、窠臼,读对难懂的词。
抓住叠词和写心情的词,体会作者的心情。
(三)关注篇章结构,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在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重要信息,这就是独特的时空视角。
(板书: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每一种时空视角下作者又写了什么景物。
学生说春夏秋冬的事物。
总结:刚才我们所说的就叫整体概括。
学习一篇课文,我们要留心文章的结构,这往往能帮助我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关注动态描写,读一读,感受景物变化中四季的独特韵味。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借助动态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变化、感受韵味1.想象画面针对散文,我们原来有怎样的阅读方式?从文中读出自己感情,读有特点的字词;关注文中代表心情的词;从动静描写中关注作者的心情。
师补充:我们还可以把文字想象成画面。
【播放微课:怎么读出文字描绘的景象?】微课内容简介:借助《山居秋暝》,带着学生从“顺着文字想画面”“抓住关键词感受画面的变化”两个方面去边读边想象。
引导学生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去朗读文段。
2.体会变化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抹残阳”,她是位很有文学修养的女孩子,而且她眼中的画面一直在变化。
部编5年级语文《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4篇

部编5年级语文《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4篇第一篇: 部编5年级语文《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学会两种笔画,认识“口、禾、雨、月”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运用课件揭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朗读、背诵环节,让学生动起来,在愉悦中完成读的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法对话交流法【教学媒体】1、课件、生字卡片、头饰、磁带。
2、引导学生课前收集四季的图片,了解每个季节的特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演示: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一起来看动画片好吗?(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课文中的四季美景图)看到图,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四季的景色可真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诗歌。
(板书课题)2、展示: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你喜欢哪个季节?请你把课前收集到的图片展示给组内的同学看。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想法?(板书课题)二、对话平台1、欣赏:每个季节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吧!2、识字: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办法把字音读准,边读边画出生字。
(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前后桌读,同座读,组内读。
)⑵出示“圆、秋、雪、肚”4个带拼音的生字(将这四个字的偏旁涂上红色),这些偏旁你认识吗?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偏旁的?这些偏旁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生字有什么不同?⑶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座交流识字方法。
(先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再互相检测)⑷请你来当小老师,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比如:“说、是”是翘舌音;禾+土=秋,月+土=肚,口+十=叶;“是”和“足”“惊”和“就”长得像,别记混了等等。
)⑸开火车认读生字和生词。
部编5年级语文《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部编5年级语文《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1000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四季的特点及其带来的不同景象和变化。
2. 学会基本的描写和感知四季的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自然界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爱护环境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环境。
2. 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通过四季的特点及其带来的不同景象和变化来培养学生对四季的感知和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知四季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进行基本的描写和表达。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四季景象,并进行感性的体验和思考。
2. 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表达,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将学生带到窗边或室外,展示四季不同的景象,引导学生感性地体验四季的美丽和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探究四季的特点1.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四季的特点和区别,并板书。
2. 教师出示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四季带来的不同景象和变化。
3. 学生配合教师演示四季的变化,如“雪花飞飞”、“万物复苏”等。
步骤三:学习古诗词1. 教师介绍古代文人的诗词,如“寒露”、“雪梅”等。
2. 学生欣赏古诗词,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3. 学生朗诵古诗词,并结合四季的特点感性地理解诗意,加深对四季美的理解和感知。
步骤四:描写四季之美1. 联合体验法:学生分组,在校园或周围环境中实地观察和体验四季美丽之处,交流所见所感。
2. 图画联想法: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图片或画面,描述和描绘四季之美,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步骤五: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小组内同学扮演四季的代表,展示各自角色的特点和表现。
2. 引导同学互相欣赏和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四季之美的图画或展板,并进行展示。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五年级上册第22课《四季之美》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四季之美》是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
本文虽篇幅短小,所写景致不多,而且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但结构匀称,尤其是作者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感受细腻,选材视角独特,营造了美的氛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课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动态描写的任务。
而感受作者“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是为单元作文“——即景"作准备的,这是个难点,因为学生能写时间跨度较大的景物变化,但往往不善于捕捉瞬间微妙的动态。
因此,本课教学时,细腻的动态描写要放大来指导。
纵观整个统编教材,本课是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也承担着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的初步培养,四季之美,指向“美",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去感知、体会、品味。
学情分析与设计理念对于景物描写的文章,五年级学生的理解是感性的,很难走进文字深处,难以领会文本表达的秘妙。
因此,先将学生引入文本,感受景致的美。
接着,带领学生跳出文本,通过句子对比、换词,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再在文意兼得的基础上,重新回到课文,朗诵积累,感受理解就会有了质的提升。
如此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语文要素才算是真正的落了地,生了根,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蒙蒙细雨”“点点归鸦"等叠词的特殊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段落。
3.借助关键语句,想象画面,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之美。
教学重点借助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感受景物的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老师:细读文本,了解学生,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景物,自学生字词。
部编五上语文《四季之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1)

四季之美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联系上下文,读准“晕”“凛”等生字,理解“红晕”“凛冽”“闲逸”等词语。
(二)通过想象画面、比较阅读,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感受动态描写营造的氛围。
(三)创设情境反复诵读,积累语言,获得美的体验,初步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主动性。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摘录单。
三、教学过程(一)字词入境,初知四季之美1.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动静结合,猜读古诗。
根据给出的关键词猜古诗,诵诗句。
(集中出示四幅古诗插图)从四首诗中,你发现了什么?(2)想象画面,齐读课题。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四季之美》。
(板书课题:四季之美)想象着古诗中的画面,读好课题。
2.抽读课文,检查预习。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星级要求——“读正确”,相机纠正错误的读音,理解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以下字词:“红晕”的“晕”是多音字,看“晕”在字典中的解释,联系上下文,据义定音,巩固读音。
“着实”的“着”也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作“zhuó”。
“窠”是什么意思?交流理解。
“凛冽”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和偏旁,猜一猜。
3.串读首句,了解内容。
四季各有不同的美,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景物。
(集中出示各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读着这样的文字,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二)动态入画,品味春天之美1.聚焦景物,感受色彩。
(1)读中想象,发现景物。
自由读语段,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用“____”画出来。
(板书:景物)(2)交流反馈,圈画景物。
(板书:天空、红晕、彩云)结合交流,重点理解“鱼肚色”。
(3)想象画面,读出景物。
①自由读语段,想象画面。
春天的美,其实美在哪里?(提示学生关注色彩)②指导朗读。
读出画面,突出色彩,提出二星级要求——“读出景物”。
(评价重点:读好叠词,突出色彩)2.想象过程,感受动态。
(1)关注先后,发现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散文诗。
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
四季之美,作者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
这首散文诗结构简单,语言简洁,诗意含蓄,娴静委婉,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值得品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旷、怡、凛”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漆”等9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
3.理清顺序,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5.体会想象的妙用,能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四季的风景图,并配以和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
导语:大自然中四时的风景各异。
我们感受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欣赏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品味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更体验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情趣。
季节的交替,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和大家分享你眼中的四季之美吧!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
示例:生:我最喜欢春天。
因为春天从头到尾都给人以希望,小草破土而出,柳枝抽出嫩芽,花苞绽开笑脸,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我最喜欢夏天。
因为在夏天我可以到小溪捕鱼抓蟹,可以在田野里倾听鸟叫虫鸣。
生:我最喜欢秋天。
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麦浪金黄;你闻,瓜果飘香;你听,农民伯伯在哼着丰收的小曲。
生:我最喜欢冬天。
因为冬天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那是一种冰清玉洁的美、一种圣洁的美。
3.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新课。
小结: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
是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轮换,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一起去感受她笔下的四季之美吧!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明确:课题的意思是“四季的美”,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了解作者:清少纳言(约966—约1025)真实姓名不详。
日本平安时期著名女作家。
“清”取自她的家族姓氏“清原”,“少纳言”为她在宫中的官职。
清少纳言因家学渊源,自幼熟读《汉书》《蒙求》《白氏文集》等汉文著作,才华不凡。
她的随笔作品《枕草子》被后世誉为“日本散文鼻祖”,与《源氏物语》合称“平安文学双璧”。
◆相关背景:课文选自《枕草子》。
这部随笔作品执笔于清少纳言在宫中供职的时候,成书于作者离开宫廷之后。
作品记叙了她在宫廷里的所见所闻,虽然反映了社会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时代的忧虑,但更多的还是对皇后定子的赞美和对日本贵族社会的肯定。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①同桌交流读不准的字音,查字典明确读音。
◆易读错的音:“黎、凛、冽”都是边音,“凛”是前鼻音。
“晕”是个多音字,有“yūn”“yùn”两个读音,在本文中读作“yùn”。
②同桌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同桌合作读课文,交叉朗读,把课文读通顺。
4.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掌握难写、易写错的字。
◆难写的字:[黎]上下结构,“人”的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幕]“艹”横略长,向右上倾斜;“巾”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逸]“辶”平捺伸长,托住“兔”;“兔”的竖弯钩要圆润有力。
◆易写错的字:[黎]下部是“氺”,不要写成“水”。
[漆]右下部是“氺”,不要写成“水”。
[逸]被包围部分是“兔”,不要写成“免”。
(2)检测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难词预设:[朦胧]月光不明;看不清。
[成群结队]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
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比喻团结一致。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凛冽]极为寒冷,严寒刺骨。
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闲逸]恬静安逸;安闲舒适。
[和谐]配合得适当。
5.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题目是“四季之美”,作者笔下的四季各有什么特点?预设:本文写四季之美,结构简单,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描绘一个季节的景物特点。
对于学生来说理清文章的层次不难,难点在于了解每个季节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显示文章脉络的词句,找出时间节点,如“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其中的“春、夏、秋、冬”即为时间节点,这样就能清楚地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季节顺序)。
(2)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那个时候什么景物最美?明确:①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最美的景物有鱼肚色的天空、彩云。
②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最美的景物有明月、萤火虫。
③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最美的景物有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④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最美的景物有雪、霜、火盆。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圈画重要语句,与同学交流后在全班汇报展示,教师品析语句。
(1)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这句话描写了什么?有何特点?)预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系本段的第一句话。
可知这句话具体描写了春天的黎明;然后通过分析“泛、染、飘”这三个动词体会春天的黎明的动态美;最后,可分析出这是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明确:这句话描写了春天的黎明;通过“泛、染、飘”这三个动词写出了春天黎明的天空中色彩的变化,不仅展现了一种动态美,给人以美好的想象;而且体现出了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这两句话描写了夏季夜晚的哪些情况?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预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这两句话,抓住句中对夏夜的描写,谈谈自己的体会。
明确:这两句话描写了夏季夜晚的三种情况: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翩飞的萤火虫使夏夜显得更加迷人,“着实”一词更强化了这种美。
(3)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这几句话描写了哪些画面?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带给人怎样的感受?)预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这段话是以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然后分析描写的角度和画面的具体内容,最后谈谈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
明确:这几句话以时间顺序写夕阳斜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
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的,急急匆匆的归鸦和比翼而飞的大雁叫人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的,风声与虫鸣使人心旷神怡。
(4)阅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话的描写角度、主要内容和带给你的感受。
预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遍地铺满白霜”“熊熊的炭火”“一堆白灰”等词句,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然后从“清晨”和“中午”这两个词语可知,这段话是按时间推移的方式描写了作者眼中冬天最美的景色。
明确:这段话从视觉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清晨到中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落雪的早晨的静、白、美的特点。
3.深入研读,拓展运用。
(1)思考:作品为什么会打动你?你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吗?预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如语言特色、独特的写法等,明白它打动人的原因;然后要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可从写作角度、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最后从作者的情感体验来赏析。
明确:①语言精美。
②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
如“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此处作者是从“夏日黄昏的美”的角度来挖掘的。
用“夕阳斜照”作为背景,对归鸦那种急于回巢的情景加以烘托,在这种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致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体验,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内在韵致。
特别是一个“更”字,更强化了作者对秋景的体验。
方法拓展:融情于景是写作时常用的方法,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呢?①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具体写;②写景时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官感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③抓住景物独特之处,具体描绘;④表达自己的真切体会。
(2)想象: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深受作者感染,脑海里会想象出四季不同的美丽画面。
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在班级内交流。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优美句子展开想象,并启示学生联系生活经历适当拓展,开阔思维空间。
表达时要条理清晰,想象合理,传达出四季的情趣。
交流示例:师:本文的语言非常具有画面感,当我们在读那些描写优美的句子时,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自己在读某句话时想象到的画面呢?生:读“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一轮明月高悬,在漆黑的夜幕中撒下片片银辉,就像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近处的草地上、树丛里,许许多多的萤火虫提着灯笼悠然地翩翩起舞,和天空中那稀疏的眨着眼的明星遥相辉映。
师: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夏天的夜晚怎样的特点?生:静谧、有趣、迷人。
(3)运用: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过渡:同学们,刚刚通过深入研读课文,我们揣摩了本文能够打动人的原因——语言精美,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并学习了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现在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致介绍给同学们。
注意写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能给人以画面感,能引起同学的想象。
范文示例一:天气渐渐地转凉了,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飞落到草地上、小河上、庄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