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美术馆剖析共59页文档

合集下载

CarloScarpa卡洛斯卡帕精析

CarloScarpa卡洛斯卡帕精析

代表作品1
※ Querini-Stampalia瓜里尼基金会 在翻修(1961-1963)之前时常水患成灾,但在建筑师斯卡
帕的眼里,水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灵感的来源。他没有 把水拒之门外,反而让它在建筑里流动得更加自由,更加戏剧 化:水从水道入口的铁栅门流入,沿着墙进入展室,走道成为 了桥。不同潮位的水在分级的地面上涨落,构成了不同形状的 图案只要时间在流淌,新与旧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文艺复兴 时期的意大利人布鲁乃涅斯基、阿尔伯蒂、伯拉孟特、帕拉弟 奥都曾在旧里加新,但斯卡帕的创造性使他的“新”在“旧” 中显得如此动人。
路易斯·康:在斯卡帕的作品中,的确有许多地方可以找到康的影子, 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气质。除了在个人特性上斯卡帕与路易·康有着相同 之处外,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于节点和装饰的看法不谋而合。斯卡帕总以百 般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设计,以至这些设计都必须臻于完美,每个要 素都要准确而完美的结合,他喜欢使用自然的材料,让所有的节点暴露, 并使之具有装饰的价值。路易·康则更是强调“节点是装饰的起源”。
※ 布里昂家族墓园 入口廊——相交的两个圆 左右两侧——向左导向焦点:夫妇
幕,向右导向私密的冥想厅。左侧开口 向上,无限深远且开放的空间效果。
右侧开口向下放开,配合其后的墓园 高墙,压迫性的将人们的目光收束在近 点,塑造静逸、私密的氛围。
暗示的隐喻+富有叙述意味的路径。
代表作品5
※ 布里昂家族墓园 冥想亭
斯卡帕力求创新。他对历史关注,在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之前对各个方 面营养的吸收,可以从各种细节中体现出来,但所有这些都不是不加思索 的抄袭。当别人的建筑语言被斯卡帕吸收的时候,他必然会融入自己的思 想、自己的符号,形成自己的语言,所有的东西都和过去的有着明显的区 别。他追求与众不同,避免任何琐碎,任何不加评论、不情愿地依赖传统。

浅谈北京红砖美术馆建筑改造与设计方法

浅谈北京红砖美术馆建筑改造与设计方法

浅谈北京红砖美术馆建筑改造与设计方法摘要:建筑本身与场所被历史赋予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所与建筑又被寄托更多新的期望。

作为一个装修改造项目,自然不能对其原有结构做出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自然就会将目光聚焦于室内外空间环境的改造与设计之上。

红砖美术馆秉承以一种“随形制器”的设计为原则,希望给游览者一种“巧在其中”的独特感受,既要将建筑总体布局与环境统一,让人们觉得建筑本身仿佛就生长于这片土地上一般,又希望在空间表达上让使用者体会到设计者“大巧若拙”的设计匠意,这就需要将原始建筑的先天性条件与将欲制造的器物意象进行匹配。

关键词:山水;观法;自然建筑;建筑化;诗话空间位于北京的红砖美术馆属于以装修报批立项的一个建筑改造型项目,这种项目在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反思思潮中有着特别的代表性作用,建筑本身与场所被历史赋予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所与建筑又被寄托更多新的期望。

作为一个装修改造项目,自然不能对其原有结构做出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自然就会将目光聚焦于室内外空间环境的改造与设计之上。

红砖美术馆秉承以一种“随形制器”的设计为原则,希望给游览者一种“巧在其中”的独特感受,既要将建筑总体布局与环境统一,让人们觉得建筑本身仿佛就生长于这片土地上一般,又希望在空间表达上让使用者体会到设计者“大巧若拙”的设计匠意,这就需要将原始建筑的先天性条件与将欲制造的器物意象进行匹配。

这种贯穿匠心的设计初衷也随之贯穿了约8000平米的室外景观空间的营造。

笔者将从室内、建筑、景观庭院三个方面浅谈对于此项目的理解与感受。

一、“红砖”之于美术馆的意义通常来说事物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来源自首次见到的第一感受,而对于建筑而言首先引入眼帘的必然是外形与色彩。

但是对于红砖美术馆这种占地面积约20000平米的建筑空间组合而言,想要一眼看全或者概括总结其形式结构特点显然达不到,但颜色可以。

红砖美术馆的名字就已经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这和设计者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特点合方式一样,即将古典园林中文学的品题,匾额。

红砖美术馆分析

红砖美术馆分析

在观了很多之前只在案例里看到过的地方。

建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SOHO建筑作为改造项目是很优秀的,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

细分析的是红砖美术馆,总体来说是震撼的,赣的主持下得以形成今天的面貌:怀拥园林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当代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Red Brick Contemporary Art Museum红砖概况项目名称:红砖美术馆项目地点:北京市顺义区孙河乡顺白路一号地国际艺术园项目功能:美术馆基地面积:3900㎡总建筑面积:6000㎡建筑、8000㎡庭院设计师:董豫赣一、设计师简介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与童明、葛明、王澍一起被业界称为“园林四友”。

为教师,亦为建筑师。

主要作品有水边宅(2003)、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红堡(2006)、祝宅(2007)、清水会馆(2007)、红砖美术馆(2013)。

其中,水边宅入选2002年上海双年展,清水会馆入选2008年德国“活的中国园林展”并做专题演讲。

从早年对西方建筑理论及空间的痴迷,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的研究,清水会馆成为转向的重要契机。

水边宅(2003,河北遵化)清水会馆(2007,北京)二、红砖美术馆简介建筑改造自原地的大白屋,它简陋而巨大。

临街墙面阵列着的六米见方洞口,将内部墙壁侵蚀得不成样子,简易钢架棚顶上,贯穿南北的条形天窗,虽是光线充足,但直射的阳光和投影,外墙改造是最关键的问题。

改造后的功能为美术馆,庭院部分涵盖餐饮、办公、北部园林则提供游憩。

美术馆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以红砖为基本元素,辅以青砖和屋瓦,打造出了一座半室半园的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

在这里,供游客观赏的不仅是馆内的展品,整个美术馆都能作为一个艺术品,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独特的建筑语言与创新的园林景观为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发生、碰撞、呈现,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多种可能性。

红砖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妇女》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这是一组充满趣味的建筑这是一次对设计人的洗礼这是一篇不逗比的好文章不逗比才怪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想着跟媳妇带着孩子出去走走,但是苦于孩子太小,只能在近郊寻找一些适合转一转的地方。

苦寻之下让我感觉到,北京的近郊旅游发展越来越像样了。

在屏蔽掉青龙峡、红螺寺、什么山什么水什么潭的自然景观之后,还真的发现了个不一样的地方——红砖美术馆。

一句话总结来说就是BI格不仅仅出现在南锣后海三里屯,真正玩设计的人不是装BI,而是牛BI。

【总页数】2页(P84-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基于“眼前有画”的红砖美术馆分析
2.红砖美术馆公共空间的交流性研究
3.从红砖美术馆看传统砖筑结构的现代设计应用
4.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以红砖美术馆为例5.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以红砖美术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砖美术馆公共空间的交流性研究

红砖美术馆公共空间的交流性研究

红砖美术馆公共空间的交流性研究作者:***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0期摘要:红砖美术馆是以红砖为主要建筑元素设计的展览性空间,包括主要展示空间及园林式庭院部分。

展览空间属于美术馆中的固定空间,受到展品的制约,在空间设计上没有太多的变化。

本文主要研究红砖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对展示空间及庭院部分不作涉及,从红砖美术馆公共空间的空间形式、尺度、秩序、位置以及人的行为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红砖美术馆的交流性设计。

关键词:建筑元素;公共空间;形式;行为;交流性红砖美术馆是由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的董豫赣教授设计的,以北方常见的红砖为主要建筑元素,打造具有园林特点的展览性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整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红砖打造的展览性空间,后一部分是以青砖为主的园林庭院。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红砖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对红砖美术馆展览空间及庭院部分不作涉及。

只分析前面主要建筑空间部分,由于建筑空间上层未开放,笔者以一层空间为主要分析对象,从空间的尺度、形式、秩序、位置及人的行为特征来探讨红砖美术馆公共空间的交流性设计。

研究交流问题就是研究人的行为问题。

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活动,人在交流活动中充当交流的主体和客体。

哈贝马斯的交流理论认为,交流是“生活于社会中的‘现实的人’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一种能动性社会活动”。

[1]作为交流主体及客体的人来说,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对话,对话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中介,中介的形式多样,与你所处的环境、空间及位置相关。

因此研究公共空间的交流性问题要从空间的细分研究入手。

1 空间位置与秩序从红砖美术馆一层整体空间来看,红砖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即除开具有固定功能的展览空间、商业空间及出入口的接待空间外,在其入口的中间大厅的一个连接四周的无固定功能的空间。

通过笔者的观察,整个红砖美术馆的一层空间主要的交流活动都发生在这个主要的公共空间中。

在这个人流量最大的公共空间中设置了一个面积约为120平方米,下沉1.29米的圆形大厅,这个大厅除了举办重要发布会外,没有其他固定的功能,但由于所在位置人流量最大,成为一个承载主要的交流活动的地方。

浙江美术馆及红砖美术馆案例分析PPT

浙江美术馆及红砖美术馆案例分析PPT

展览效果与观众反馈分析
浙江美术馆展览效果
浙江美术馆的展览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高度评价,有效提升了美术 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红砖美术馆展览效果
红砖美术馆的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 对于推动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观众反馈与改进建议
通过对观众反馈的收集和分析,两家美术馆了解到了观众的需求和喜 好,为今后的展览策划和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改进建议。
风格差异与共性探讨
风格差异
浙江美术馆和红砖美术馆在建筑设计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浙江美术馆更注重 江南水乡特色的展现和现代与传统元素的结合,而红砖美术馆则更注重工业遗址 的再利用和红砖与混凝土的组合。
共性探讨
尽管两者在建筑设计风格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注重空间布局与流线设计、室内 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以及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同时,两者也都融合了现代 设计元素和传统建筑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和历史文化价值。
浙江美术馆可能会继续加强社会教 育功能,推出更多面向不同年龄段 和群体的公共教育项目,提高公众 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红砖美术馆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学术研究与交流深化
红砖美术馆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与国内外艺术机 构和学者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当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展览品质提升
红砖美术馆有望持续提高展览品质,策划和举办更多具有 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展览,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
03 展览策划与实施对比
浙江美术馆展览策划及实施情况
展览主题与定位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
浙江美术馆注重展示浙江地域文化和现 代艺术,通过常设展区和临时展区相结 合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艺术面貌。
浙江美术馆在展览实施过程中,注重 观众体验,通过灯光、音效等多媒体 手段,营造出沉浸式的艺术氛围。

小度写范文“微观”美术馆-红砖美术馆模板

小度写范文“微观”美术馆-红砖美术馆模板

“微观”美术馆|红砖美术馆配合本期杂志的专题,我们在微博上发起了关于“美术馆”的讨论,美术馆是个怎样的机构?美术馆如何介入当代人的生活?如何拉近美术馆与大众的关系?这都是大家讨论最热的话题。

@东方艺术・大家V:画值钱了,艺术市场火了,各种名目的美术馆也跟着多了不少。

美术馆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机构呢?如果从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这些方面考量,其实大部分只是徒有“美术馆”之名。

大家来谈谈―美术馆这个机构,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做的怎么样?@王璜生V:理想的美术馆建筑空间是怎样的?我认为:美术馆的空间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与人共在的空间,理想的美术馆空间应该是人能够在这样的空间中实现文化作为、价值和理想的空间。

君不见国际一些重要美术馆,空间并不大,也不豪华,也很有年头,但做出很多意义重大的文化贡献!@董冰峰V:我觉得现在,没必要苛求一个美术馆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应该反问,国内能具备美术馆成立和生长的土壤是什么?政策、体制、系统、资金等,可以说没一条可以具备。

美术馆的话题太大,传统的、现代的,还是当代的工作方向的艺术机构,区别又非常大。

@方振宁V: 按照国际美术馆业界的标准在衡量,中国没有一家合格的美术馆;如果从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出发,大多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项目只是为了给馆内的展览做推广,而没有真正从公共教育的社会责任出发做项目。

要称得上国际性标准的美术馆要有资深国际经验的策展人,必须进入国际策展网络,所策划的展览对展览的方向有影响,有研究团队,有顶级世界级收藏,和世界顶级美术馆机构平行对话,有向社会普及艺术的平台,是艺术信息的服务站,有接受大型国际艺术巡回展的能力,要有国际水平的出版物。

@徐飞_元典美术馆V:国外有300件馆藏才可称之为美术馆。

@颐想莲开V:博物馆美术馆实在是一个国家或机构最大的奢侈品,做的人既要有钱还要有文化品位。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博物馆,博物馆人要发现它,并努力实现它。

红砖美术馆中“小中见大”空间手法分析

红砖美术馆中“小中见大”空间手法分析
2 0 1 7碍. 6
沈 阳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S h e n y a n g J i a n z h u U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北 时 (
3 1 4) , 【 j _ 『 亭 立 于
似… J f l f 驳j 之 , 』 l l 5 - 得更 远 。
图 5 古 术 交何 绿 荫


水平 矾 离 小 同高度 , 离感 / 1 同 、 川,
何 园 内从地 面仰视 假 L l z ; 9 : 子( 见 8 ) , : 1 t 的 仰 视亦 I 达 到 同样效 果 。
用, 既是 对 中国传统 园林 的传 承 , 也 对 中国传 统 园林造 园手 法 向 当代 建 筑 、 园林 空
间过 渡具 有极 其重要 的 引导 意义 。 关键 词 : 传 统 园林 ; 红砖 美术馆 ; 小 中见 大 ; 空 间手 法 中 图分类 号 : T U 9 8 6 . 4 文献标 志码 : A
脱 明 的错 位 , 分 割 r视
域, 州 、 j 之 间 的距 离都 是 模 糊 的 , 给 人 M深远 的 感觉 。
图 7 俯 水 【 【 } I J 侨
图4 I t 1 - 小 交} l 『 』 北 望人 F ; I 框 景
刈‘ 1 %; J i t : 究f l I 』 园 内拍 摄 的 儿 张照 片 ,
图2 4 ) , 北 侧 栏 杆 在 视 觉 上 屏 蔽 了室 外 地
冯仕 达 先生 通过 苏州 留 园 ( 见图 1 ) 1 人 】 几 个案例 分 析 , 指 出遮 挡地 面 、 框景 、 框 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