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美术馆分析

合集下载

CarloScarpa卡洛斯卡帕精析

CarloScarpa卡洛斯卡帕精析

代表作品1
※ Querini-Stampalia瓜里尼基金会 在翻修(1961-1963)之前时常水患成灾,但在建筑师斯卡
帕的眼里,水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灵感的来源。他没有 把水拒之门外,反而让它在建筑里流动得更加自由,更加戏剧 化:水从水道入口的铁栅门流入,沿着墙进入展室,走道成为 了桥。不同潮位的水在分级的地面上涨落,构成了不同形状的 图案只要时间在流淌,新与旧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文艺复兴 时期的意大利人布鲁乃涅斯基、阿尔伯蒂、伯拉孟特、帕拉弟 奥都曾在旧里加新,但斯卡帕的创造性使他的“新”在“旧” 中显得如此动人。
路易斯·康:在斯卡帕的作品中,的确有许多地方可以找到康的影子, 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气质。除了在个人特性上斯卡帕与路易·康有着相同 之处外,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于节点和装饰的看法不谋而合。斯卡帕总以百 般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设计,以至这些设计都必须臻于完美,每个要 素都要准确而完美的结合,他喜欢使用自然的材料,让所有的节点暴露, 并使之具有装饰的价值。路易·康则更是强调“节点是装饰的起源”。
※ 布里昂家族墓园 入口廊——相交的两个圆 左右两侧——向左导向焦点:夫妇
幕,向右导向私密的冥想厅。左侧开口 向上,无限深远且开放的空间效果。
右侧开口向下放开,配合其后的墓园 高墙,压迫性的将人们的目光收束在近 点,塑造静逸、私密的氛围。
暗示的隐喻+富有叙述意味的路径。
代表作品5
※ 布里昂家族墓园 冥想亭
斯卡帕力求创新。他对历史关注,在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之前对各个方 面营养的吸收,可以从各种细节中体现出来,但所有这些都不是不加思索 的抄袭。当别人的建筑语言被斯卡帕吸收的时候,他必然会融入自己的思 想、自己的符号,形成自己的语言,所有的东西都和过去的有着明显的区 别。他追求与众不同,避免任何琐碎,任何不加评论、不情愿地依赖传统。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
红砖美术馆作为北京市最具影响力的美术馆之一,其标志设计理念体现了对现代艺术的尊重与创新。

标志的设计以红砖为主题,寓意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当代艺术的探索。

首先,红砖美术馆标志以红色为主色调,这不仅是因为红砖是北京传统建筑的代表,更是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积极向上的象征意义。

红色代表着热情、活力和创造力,与美术馆的使命和愿景相契合。

其次,标志的设计以几何形状和线条构成,简洁而富有现代感,这体现了美术馆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和推崇。

几何形状和线条的运用使标志具有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呈现了对于艺术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标志中的红砖图案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的致敬,更是对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红砖美术馆作为一个现代艺术机构,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传递艺术的力量和价值观。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艺术和文化的尊重与探索,也展现了美术馆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和推崇。

这样的标志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图形符号,更是美术馆对于自身使命和愿景的表达,也是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希望红砖美术馆能够继续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艺术爱好者和大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

浅谈北京红砖美术馆建筑改造与设计方法

浅谈北京红砖美术馆建筑改造与设计方法

浅谈北京红砖美术馆建筑改造与设计方法摘要:建筑本身与场所被历史赋予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所与建筑又被寄托更多新的期望。

作为一个装修改造项目,自然不能对其原有结构做出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自然就会将目光聚焦于室内外空间环境的改造与设计之上。

红砖美术馆秉承以一种“随形制器”的设计为原则,希望给游览者一种“巧在其中”的独特感受,既要将建筑总体布局与环境统一,让人们觉得建筑本身仿佛就生长于这片土地上一般,又希望在空间表达上让使用者体会到设计者“大巧若拙”的设计匠意,这就需要将原始建筑的先天性条件与将欲制造的器物意象进行匹配。

关键词:山水;观法;自然建筑;建筑化;诗话空间位于北京的红砖美术馆属于以装修报批立项的一个建筑改造型项目,这种项目在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反思思潮中有着特别的代表性作用,建筑本身与场所被历史赋予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所与建筑又被寄托更多新的期望。

作为一个装修改造项目,自然不能对其原有结构做出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自然就会将目光聚焦于室内外空间环境的改造与设计之上。

红砖美术馆秉承以一种“随形制器”的设计为原则,希望给游览者一种“巧在其中”的独特感受,既要将建筑总体布局与环境统一,让人们觉得建筑本身仿佛就生长于这片土地上一般,又希望在空间表达上让使用者体会到设计者“大巧若拙”的设计匠意,这就需要将原始建筑的先天性条件与将欲制造的器物意象进行匹配。

这种贯穿匠心的设计初衷也随之贯穿了约8000平米的室外景观空间的营造。

笔者将从室内、建筑、景观庭院三个方面浅谈对于此项目的理解与感受。

一、“红砖”之于美术馆的意义通常来说事物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来源自首次见到的第一感受,而对于建筑而言首先引入眼帘的必然是外形与色彩。

但是对于红砖美术馆这种占地面积约20000平米的建筑空间组合而言,想要一眼看全或者概括总结其形式结构特点显然达不到,但颜色可以。

红砖美术馆的名字就已经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这和设计者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特点合方式一样,即将古典园林中文学的品题,匾额。

红砖美术馆分析

红砖美术馆分析
红 砖 美 术 馆
董 豫 赣
——
简朴而自由——Βιβλιοθήκη 豫赣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1967年生人。 先后就读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美术 学院;依次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现为北 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因年幼淘学,家境贫寒,及长时方知书中天地之大之 妙。然沉迷于专业,便无意于其他。 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因无意参加取得学位 必须的英语六级考试,未获博士学位
v
二层的空间展示 《第三警察局》剧本、 设 计草图等文献
二层空间中框景的运用
o
走廊
景观部分
一段拱廊
走廊尽头
寻根溯源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 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
谢谢
为教师,亦为建筑师。 专职为教师十二载,著有专著两本,分别为《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 筑》;在《建筑师》、《时代建筑》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辅业为建筑师二十载,主要作品有“水边宅”(2003,河北遵化)、“祝宅” (2007,北京)、“清水会馆”(2007,北京)、“红砖美术馆”(2013, 北京)。 其中,“水边宅”入选2002年上海双年展,“清水会馆”入选2008年德国 “活的中国园林展”并做专题演讲。 从早年对西方建筑理论及空间的痴迷,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的 研究,“清水会馆”成为转向的重要契机。
水边宅 2003,河北遵化
清水会馆(2007,北京)
平面图
红砖美术馆
建筑改造自原地的大白屋,它简陋而巨大。临街墙面阵列着的六米见 方洞口,将内部墙壁侵蚀得不成样子,简易钢架棚顶上,贯穿南北的 条形天窗,虽是光线充足,但直射的阳光和投影,外墙改造是最关键 的问题。改造后的功能为美术馆,庭院部分涵盖餐饮、办公、北部园 林则提供游憩。

浙江美术馆及红砖美术馆案例分析PPT

浙江美术馆及红砖美术馆案例分析PPT
持续创新与改进
两馆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通过引入新技术、优化服务流程等 措施,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05
结论
对现代美术馆建设的意义
创新设计理念
浙江美术馆和红砖美术馆 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创新 理念,为现代美术馆建设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突出文化特色
两所美术馆都注重突出地 方文化特色,通过展示当 地艺术家的作品,传承和 弘扬地方文化。
3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美术馆将积极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实现可 持续发展,同时倡导绿色出行等环保理念。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浙江美术馆及红砖美术馆对现代美术
馆建设的启示
建筑设计的启示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注重观众体验
浙江美术馆和红砖美术馆在建筑设计 上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使美术馆 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提高了整体 的美观度。
两馆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观众的参 观体验,通过合理的动线设计、舒适 的观展空间以及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 提高观众的满意度。
拓展观众群体
美术馆通过举办各类活动 和展览,吸引不同年龄、 背景和文化层次的观众, 拓展了观众群体。
对未来美术馆发展的展望
1 2
数字化与智能化
未来美术馆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 用,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和互动性。
社区化与多元化
美术馆将更加注重与社区的互动和合作,实现资 源共享,同时呈现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藏品来源
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征 集,也有部分为购买所得。
藏品种类
包括古代和近现代书画、 民间艺术品、陶瓷器等。
02
红砖美术馆介绍
美术馆概况
成立时间:2012年
地理位置:北京市朝阳区

红砖美术馆解读(未完)

红砖美术馆解读(未完)

红砖美术馆解读(未完)红砖美术馆,是⼀个不容易读懂的建筑。

就像莎⼠⽐亚的哈姆雷特,⼀千个⼈眼⾥有⼀千个哈姆雷特,⼀千个⼈眼⾥有⼀千个红砖美术馆。

本篇⽂章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红砖美术馆⼀红砖美术馆概况⼆园林设计在红砖美术馆中的运⽤三红砖美术馆⾥空间的营造⼀红砖美术馆概况1.1背景。

红砖美术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它是由企业家、收藏家闫⼠杰和曹梅夫妇创办,由北京⼤学教授董豫赣设计完成的。

1.2平⾯总布局与功能分区。

美术馆以湖为界,分为南部的建筑部分和北部的庭院部分。

建筑部分⽤红砖砌筑,为美术馆的展览区,对外开放区‘庭院部分⽤青砖砌筑,为艺术家的⽣活区,休憩区。

建筑部分,在功能上有美术展厅、发布厅、咖啡厅、会议厅等等。

1.3在建筑材料上的特⾊在建筑材料上引领了材料向传统的回归,⽤最传统的材料建造出变化多端的⽴⾯纹理和空间感受。

1.4在空间营造上的特⾊在空间感受上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带给⼈丰富多变的空间感受。

红砖美术馆的庭院部分运⽤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原理,创作了⾮常美的兼具时代感和古典美的环境。

⼆红砖美术馆庭院部分的园林设计计成在《园冶 · 兴造论》⾥说,“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之谚乎?⾮主⼈也,能主之⼈也。

”《兴造论》是《园冶》的开篇第⼀章,讲设计之⼈在园林中的作⽤。

设计者的思维不应拘泥于各种外在条件。

⼀块地放两间显宽,放三间⼜窄,怎么办,两间半好啦!园林⾥景⾊不⾜有什么关系,能看见远⼭、近树,互相借景⼜何不可?这就是园林设计的最重要的思维,“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冶》是中国园林的⼀本重要读物,分为相地、⽴基、屋宇、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掇⼭、选⽯、借景⼗⼀个章节。

我们以《园冶》这本著作的这些主要的部分来分别看看红砖美术馆在从些⽅⾯来看是如何活⽤了古代园林设计思想的。

2.1先说相地。

相地的基本理论是说园林应根据所需情况选择适⽤的⽤地,“得景随形”。

2.1.1怎样在城市中造园,使得园林⾥⾃成⼀派安静的体系,将喧闹的城市隔绝开呢?红砖美术馆的⼟地属于城市地。

浙江美术馆及红砖美术馆案例分析PPT

浙江美术馆及红砖美术馆案例分析PPT

展览效果与观众反馈分析
浙江美术馆展览效果
浙江美术馆的展览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高度评价,有效提升了美术 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红砖美术馆展览效果
红砖美术馆的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 对于推动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观众反馈与改进建议
通过对观众反馈的收集和分析,两家美术馆了解到了观众的需求和喜 好,为今后的展览策划和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改进建议。
风格差异与共性探讨
风格差异
浙江美术馆和红砖美术馆在建筑设计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浙江美术馆更注重 江南水乡特色的展现和现代与传统元素的结合,而红砖美术馆则更注重工业遗址 的再利用和红砖与混凝土的组合。
共性探讨
尽管两者在建筑设计风格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注重空间布局与流线设计、室内 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以及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同时,两者也都融合了现代 设计元素和传统建筑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和历史文化价值。
浙江美术馆可能会继续加强社会教 育功能,推出更多面向不同年龄段 和群体的公共教育项目,提高公众 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红砖美术馆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学术研究与交流深化
红砖美术馆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与国内外艺术机 构和学者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当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展览品质提升
红砖美术馆有望持续提高展览品质,策划和举办更多具有 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展览,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
03 展览策划与实施对比
浙江美术馆展览策划及实施情况
展览主题与定位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
浙江美术馆注重展示浙江地域文化和现 代艺术,通过常设展区和临时展区相结 合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艺术面貌。
浙江美术馆在展览实施过程中,注重 观众体验,通过灯光、音效等多媒体 手段,营造出沉浸式的艺术氛围。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
红砖美术馆作为北京市的一处知名艺术场所,其标志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艺术
与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标志的设计以红砖为主题,寓意着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珍视。

同时,标志中的线条和图案则展现了现代艺术的风格与活力,象征着美术馆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展示场所。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红砖是北京城
市建筑中常见的材料,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美术馆选择红砖作为标志的主题,表达了对于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同时,标志中的线条和图案则展现了现代艺术的风格与活力,象征着美术馆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展示场所。

这种设计理念将历史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体现了美术馆对于艺术传统与当代创新的尊重与关注。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还体现了对于艺术与文化的热爱与呵护。

标志中的
线条和图案简洁而富有力量感,展现了艺术的美感和韵律感。

这种设计理念彰显了美术馆对于艺术的热爱与呵护,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尊重与推崇。

同时,标志的设计也给人以开放与包容的感觉,象征着美术馆作为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欢迎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作品与观众。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艺术与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对于艺术与
文化的热爱与呵护。

它以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和图案,展现了对于艺术的美感和韵律感,同时又寓意着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珍视。

这种设计理念将历史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彰显了美术馆对于艺术传统与当代创新的尊重与关注。

红砖美术馆标志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对于美术馆的一种象征,更是对于艺术与文化的一种呈现与传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了很多之前只在案例里看到过的地
方。

建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SOHO
建筑作为改造项目是很优秀的,
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

细分析的是红砖美术馆,
总体来说是震撼的,
赣的主持下得以形成今天的面貌:
怀拥园林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的当代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
Red Brick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红砖概况
项目名称:红砖美术馆
项目地点:北京市顺义区孙河乡顺白路一号地国际艺术园
项目功能:美术馆
基地面积:3900㎡
总建筑面积:6000㎡建筑、8000㎡庭院
设计师:董豫赣
一、设计师简介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与童明、葛明、王澍一起被业界称为“园林四友”。

为教师,亦为建筑师。

主要作品有水边宅(2003)、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红堡(2006)、祝宅(2007)、清水会馆(2007)、红砖美术馆(2013)。

其中,水边宅入选2002年上海双年展,清水会馆入选2008年德国“活的中国园林展”并做专题演讲。

从早年对西方建筑理论及空间的痴迷,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的研究,清水会馆成为转向的重要契机。

水边宅(2003,河北遵化)清水会馆(2007,北京)
二、红砖美术馆简介
建筑改造自原地的大白屋,它简陋而巨大。

临街墙面阵列着的六米见方洞口,将内部墙壁侵蚀得不成样子,简易钢架棚顶上,贯穿南北的条形天窗,虽是光线充足,但直射的阳光和投影,外墙改造是最关键的问题。

改造后的功能为美术馆,庭院部分涵盖餐饮、办公、北部园林则提供游憩。

美术馆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以红砖为基本元素,辅以青砖和屋瓦,打造出了一座半室半园的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

在这里,供游客观赏的不仅是馆内的展品,整个美术馆都能作为一个艺术品,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独特的建筑语言与创新的园林景观为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发生、碰撞、呈现,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多种可能性。

作为对西方建筑与景观专业分离的批判,红砖美术馆的建筑与庭园设计分三部分展开:
一方面,以白居易的《大巧若拙赋》对“巧”的匠心要求,将原有大棚的简陋空间,改造为意象密集的美术馆展示空间;另一方面,为改观当代景观图案式设计的乏味,本设计借鉴中国园林长达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经验,并尝试经营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密集意象;作为对封闭美术馆与北部山林间的过渡,庭院部分的设计,作为对之前设计的清水会馆的思考延伸,尝试着将生活场景更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以此庭院部分连接北部园林与南部的建筑部分。

三、空间塑造
红砖美术馆作为一号地的地标性建筑,主体建筑包括:地上部分设置有八个展示空间包括三个集儿童活动、公共教育等功能在内的休闲空间,一个接待大厅,一个艺术衍生品空间;地下一层配有三间适用于影像作品(资料论坛图库)的放映室;而院内部分则设置有学术报告厅、餐厅、咖啡厅、会员俱乐部等配套功能区域。

接下来我将从材质、光影和框景的运用、曲折空间四
个方面来分析红砖美术馆的空间塑造手法。

(一)材质的纯净统一
与周边土地相结合、在原有环境中生长,采用红色砖块作为基本元素,辅以建筑上屋瓦和青砖的使用。

穿行在各个砖砌的展馆和建筑之中,更让人深深体会到砖瓦的空间感和年代感。

大面积的重复使用同一种砖材,使建筑形态趋于纯净的同时,通过丰富砌筑方式、形态的规律,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感受。

砖材的组合别具匠心而又各有特色,用砌砖形式的变化来丰富立面,毫无附加的装饰,建筑
墙面上砖的转角,是这座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而立面上的砖,也是可以进行转变的,一方面可以做凹凸的肌理,制造动势,另一方面可以做构造的变化,打破墙面的整体感,制造视觉的断点。

作为一个改造项目,大棚立面现状均布6m高的洞口,美术馆的匠造意向,却是封闭的展墙及照耀展墙的余光。

如同折屏的墙体折线,在洞口内穿行转折,它未曾改变原有洞口,却得到了双倍的展墙,以及三角形内的良好顶光。

(二)框景与反复
计成在《园冶》中说“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

框景的作用在于把景色统一于镜框内,以简洁朴素的镜框为前景,将游客的视线汇聚于所框之景上。

而园林中的框景,意义就在于一步一景的美妙体验,是造园家的灵魂。

反复使用的框景手法能使建筑形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形式美,让镜框自身也成为一景。

北部园林中的一段窄廊就用了反复框景的手法,清晰的表达了空间的节奏,使原本狭长无趣的走廊变得趣味无穷,甚至有一种镜面的错觉。

同时,圆形的构造也与入口相对应。

(三)光影
体块式的建筑阴影通过切割、穿插、叠加,营造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从而凸显了建筑实体的体量特征。

被切割过的影子不但极具韵律感,还形成了建筑立面上的丰富细节,增强了尺度的亲切感,同时也表现出墙砖的厚度。

(四)曲折空间
如果说外立面的转折角是妙手偶得之,那室内的转折角有一半必定是人为的设计了。

首先,我们从平面图可以看到:展馆部分南北两侧的外墙都是有转折的,这是旧址新造的结构决定的,无疑成为了红砖美术馆的一大特点和设计出发点。

展示空间地平高度是低于走廊高度的,为的是游客在走廊里也能纵观展厅,获取一个大体的印象。

因此,从走廊到展厅,建筑师设计了两个对称的坡道,而顶面也对应坡道发生角度的倾斜,创造了一个曲折的空间,使原本沉闷的通道变得生动有趣,与平面结构上的转折达成形式的一致。

四、中部庭院——美术馆与园林的过渡探讨
作为美术馆和北部园林间的过渡地带,中部庭院想要打造的是一个纯粹建筑和纯粹园林之间的渐进那庭院,一个涵盖休闲和办公的多功能空间。

让游客逛完美术馆后能有一个精神缓冲的放松区域,可以进行聚会、休息、游玩等活动。

调整好心情从而到达北部园林,进一步欣赏造园的艺术。

庭院现在的地形特点狭长,其技术性的要求是必须有4m的消防通道与尽端的12m见方的停车场遂将此回车场投射以方庭意向,且于周围散植林木藤萝,以弥补回车场间难以植树的缺憾;后庭中段,为遮蔽邻居别墅的夜色霓虹灯,因地狭长而置入一狭长小教庭。

小教庭西部有十字架的墙壁,考虑了咖啡厅的未来经营——想要把对面果园餐厅不能尽纳的外国顾客吸引入庭。

庭院的设计,作为对之前的清水会馆的思考延伸,尝试着将生活场景进行更准确的表达。

院内部分设置有多功能厅、餐厅、咖啡厅、会员俱乐部等配套功能区域。

五、北部园林——“应物象形随形制器”
为改观当代景观图案式设计的乏味,设计借鉴中
国园林长达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经验,并尝试经营出可
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密集意象。

计成认为,城市地造园,首先要造山高水低的差
异意向,然后再处理建筑和林木的关系。

总的来说,
就是“造景”。

北部园林延续以砖结构为基础的构造元
素,打造了十七孔桥、槐谷、藤圆庭等具有代表性的
景观。

因中途甲方忽然慷慨购置九块巨石,于是“随
形制器”,分别以“嵌入墙中以流泉用、涡旋藤萝以敝
山林意、浮于池中以成岛想、矗于岸边以成宋画之屏
风之念”。

园林中也多处采用框景的手法,一如上文提到的
一段窄廊就用了反复框景的手法,清晰的表达了空间
的节奏,使原本狭长无趣的走廊变得趣味无穷,甚至
有一种镜面的错觉,同时也与入口相对应;还有十七
孔桥北侧的墙,立面上交错开了圆形和矩形的门洞,
墙的里面其实也别有洞天,但是在桥上只能窥见一方
天地,利用了游客的好奇心将他们吸引到园子的更深
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