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学

合集下载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名词解释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2.民间药:也称草药。

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

3.民族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4.蕴藏量: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可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蕴藏量5.年允许量: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既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6.最大持续产量: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即在正常自然更新时所允许采收的最大产量。

7.3S技术: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三种技术的简称。

其中,遥感技术是基础,地理。

起辅助信息处理作用,全球。

用于辅助空间定位。

8.就地保护:是将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从而达到保护药用动植物资源的目的。

9.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

即将珍稀病危药用动植物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等,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10.道地药材11.外业调查:实地调查是取得中药资源蕴藏量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要在充分掌握被调查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农业林业牧业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切可行的调查路线和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

12.内业整理:是对野外实地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资料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并分析研究药材的历史资料和数据。

13.维药:维药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所长,并受到中医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历史上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过重要贡献。

二、简答题1.中药资源九大区域(关怀南海,浙川藏蒙维)2.主要民族药种类:藏蒙维傣壮药五大类3.药用植物的濒危程度划分为:我国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将濒危植物分为三个保护等级:即一级保护植物,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稀有濒危种类;二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稀有或濒危种类;三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一定意义的渐危或稀有种类。

中药资源学考研题库

中药资源学考研题库

中药资源学考研题库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来源、分布、生态习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科,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考研题库中出现的题目,供参考:1. 中药资源的概念:请解释中药资源的定义及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性。

2. 中药资源的分类:列举并简述常见的中药资源分类方法。

3. 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分析中国不同地区中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 中药资源的生态习性:探讨中药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生态保护来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中药资源的采集与加工:描述中药资源的采集原则和加工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对药效的影响。

6. 中药资源的鉴定:阐述中药资源鉴定的常用方法及其科学依据。

7. 中药资源的保护:讨论中药资源保护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保护策略。

8. 中药资源的现代化开发:分析现代科技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等。

9. 中药资源的国际贸易:探讨中药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情况及其对中医药国际化的影响。

10. 中药资源的法律与政策:概述与中药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中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11.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讨论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和实践。

12. 中药资源的科研进展:介绍近年来在中药资源学领域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

13. 中药资源与民族医药:分析不同民族医药中对中药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这些做法对现代中药资源学的贡献。

14. 中药资源的生物多样性:探讨中药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对中医药发展的意义。

15. 中药资源的伦理问题:讨论在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伦理问题。

通过这些题目的学习和准备,考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药资源学,并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些题目能够对准备考研的学生有所帮助。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重要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2、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对人体保健发挥作用的物质。

3、自然资源:①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②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资源4、中药资源的特点:①地域性:地道药材: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产量大的药用种类。

②再生性③共存性④多用性⑤可解体性5、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内容:{药用动物植物矿物资源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产量(含蕴含量)、资源更新}(1)重要资源调查的技术:传统调查技术:踏查和访问调查法、详查和样地调查法、统计报表、抽样调法现代调查技术: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3S技术(2)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①区划:地域性、综合性、宏观性②产地适宜性分析:单品种产地适宜性区划、单项地理生态因素区划、多项自然生态区划(3)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实行围栏保护封育)野生抚育:生理生态学研究、资源学研究、生物学研究(4)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应以药物开发为中心并进行其他多产品的开发(5)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6)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和监测问答题:请你为保护濒危药用动植物提出意见?答:1、要对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和进行产地适宜性分析,这样能因地制宜。

2、可以实行围栏保护封育。

3、合理开发利用研究4、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这样能取代那些濒危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第二章:传统的中药资源区划及其资源状况1、关药区:野山参、关黄柏2、怀药区: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3、浙药区:浙贝母、麦冬、玄参、白术、白芍、杭菊花、延胡索、温郁金4、川药区:川芎、川附子、川牛膝、川贝母5、南药区:广藿香6、蒙药区:黄芪、甘草、知母7、维药区:肉苁蓉、甘草、锁阳、阿魏、枸杞8、藏药区:冬虫夏草、大黄、甘松9、海药区:昆布、海藻、石决明、牡蛎第三章:中药资源自然属性的构成1、药用植物种类(87%)①藻类②菌类③地衣类④苔藓类⑤蕨类⑥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2、药用动物种类(12%)3、药用矿物种类(不足1%)第四章:中药资源的应用种类1、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2、民间药:也称草药,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止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3、民族药:我们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3700多种)(1)藏药(2)蒙药(3)维药(4)傣药(5)壮药(6)其他民族药第五章: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三大自然区域:(1)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最为明显(东部湿润)(2)西北干旱区域:以经向分布最为明显(西北干旱)(3)青藏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最为明显(青藏高寒)第六章:中药资源的垂直性分布1、植物的垂直分布受:山林的水平地带的制约、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地形、基质、局部气候等影响2、中药资源垂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一般山体越高,垂直分布的种类越多,种类的构成也越复杂②每一个山地的药用植物垂直分布带谱的基质与该山体所在地的药用植物水平地带分布类型是一致的,在一个山体只能看到它所在的水平地带以北的植物类型③从低温山地到高温山地,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有繁到简,垂直带的高度也逐渐的有高到底④从东部的湿润地区到西北的干旱地区,药用植物的垂直带谱逐渐由少到多,而垂直带的高度逐渐增高第七章+第九章:中药资源蕴藏量和中药资源调查1、①蕴藏量:是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的蕴藏量②产量:是指家种(养)的药用动植物的生产量③单体产量:指一株(只)药用动植物资源药用的平均产量④经济量:是指药用动植物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蕴藏量。

第一章中药资源学绪论资源调查规范化

第一章中药资源学绪论资源调查规范化

(二)各类药材的采收期及采收方法:
栽培的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入 药部位达到成熟,符合药用要求时,就要 从田间采回,采回的入药部位,经过加工 干燥就称为“药材”
1.根及根茎类:以根及根茎类充实肥大,而 地上部分生长减缓或枯萎为适收标志。植 物的营养物质已转移到根和地下茎中,此 时收获产量高、质量也好。一般在秋末10~ 11月进行,也有在早春萌发前挖掘的。
中药资源学
(一)中药资源及其范畴
1、中药资源的定义: 中药资源(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es) 是一定地区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 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广义的中药资源还包括人工栽培、养殖和 利用生物技术繁殖的药用植物、动物及其 产生的有效物质。
(5)经济量: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某种中药 资源有经济效益那部分蕴藏量。
(6)年允收量: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即 :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 收量。
药材蓄积量调查方法: 选择样地-确定样方-测量统计
两种蓄积量调查方法:
(1)投影盖度法
(2)样株法
第四节 中药资源更新调查
包括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调查两类 一、自然更新调查
二、中药材GAP产品的定义
中药材GAP产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 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 害化学合成物质或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 学合成物质,按中药材GAP要求制订的生 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 经检测、检查符合GAP要求和国家药典标 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中药材 GAP产品标志的产品。
5.花类药材:因种类而不同,在花蕾期采收 的有金银花、款冬花、槐花、丁香;在花 朵盛开时采收的有红花、菊花、西红花。 方法有割取或摘取法。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第一章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要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中药资源学:指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式、蕴藏量、品质、保护盒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动态规律,更合理的开发中药资源,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不断提供优质优量的中药材原料。

传统中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以传统中医药理论阐述药理药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加工炮制方法及使用形式的天然药物和人工加工产品。

民间药: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或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应用地区局限,缺少医药理论指导及统一加工炮制工艺。

民族药: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均有各自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药物。

中药资源的特征?(1)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可再生资源是中药资源的主体(3)中药资源与多种资源并存(4)中药资源具有多用性(5)中药资源具有可解体性(6)中药资源具有国际性。

●第二章我国的气候:我国形成强烈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东部地区季风性显著,西部地区大陆性强烈,温度和降雨变化大。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地球陆地表面,由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疏松表层,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北方钙土:甘草、枸杞、麻黄、苦豆子。

盐碱地:罗布麻。

酸性:肉桂、黄连、槟榔。

碱性:甘草、枸杞。

)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高山土壤,水成土壤。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

我国植被类型及特点:荒漠,草甸,沼泽(森林沼泽,灌木沼泽,草本沼泽)森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灌丛:高寒灌丛,落叶灌丛,常绿灌丛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中药资源与土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质地、酸碱度、水分状态和肥力水平等均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也对药材的产量具有一定影响(1)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2)土壤酸碱度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土壤生物对某些药用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作用(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状态,其中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比例,施肥等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要用活性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有一定作用。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

名词解释: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供作为传统中药、民族药及民间草药使用的植物、动物及矿物资源蕴藏量的总和。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时空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科学。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分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

可再生资源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资源危机是指矿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在世界和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逐渐显现出相对紧缺的趋势。

植被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植物构成植物界为数众多的任何有机体区系道地药材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特有的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中药资源保护中药区民族药中华各民族应用的天然药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

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判断题:民族药情况:17家中药材市场:安徽省亳州、河北省安国、四川省成都荷花池、江西省樟树、河南省禹州、湖南省邵东县廉桥、甘肃省兰州黄河、山东省鄄城县舜王城、陕西省西安万寿路湖北省蕲州湖南岳阳花板桥、黑龙江省哈尔滨三棵树、重庆市解放西路、广东省普宁广东省广州清平、广西玉林、云南省昆明菊花园中药资源调查对象:动物,植物,矿物三大区特点:论述:中药特征:1.有限性2.地域性或道地性。

3.复杂性. 4.成分的非单一性。

中药资源研究内容:调查的技术、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发展、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与检测。

中药资源研究任务:资源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定向培育、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资源开发、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科学管理中药资源的现状:保护政策法规:第十章分区原则:道地药材产区及其辐射区域。

中药资源学名词解释

中药资源学名词解释

中药资源学名词解释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科学,主要涉及中药材的生物学、
化学、药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中药资源学的核心概念的解释:
1.中药资源:指用于中药制药或中药研究的各种植物、动物、矿
物等资源,包括中草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预混剂等。

2.中药材:指用于中药制剂的原料,一般是指采自自然界的植物、动物或矿物,如花、叶、根、茎、皮、果实、虫、兽等。

3.野生药材:指在自然界中自然生长并采集的中药材,具备一定
的药用价值和采药价值,包括山野、河滩、丛林等野外资源。

4.人工栽培药材:指为满足药用需求而人工种植、培养的中药材,以提高产量、品质和保护野生资源为目的。

5.优质药材:指具备高药效和品质的中药材,通常包括生长环境
适宜、正常采收时间、适当处理和存储等要求。

6.种质资源:指中药植物的遗传资源,包括不同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或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

7.药材质量标准:为保证中药的质量和有效性,制定的对中药材质量的指标和要求,如外观、气味、理化性质、微生物质量、有效成分含量等。

拓展:
中药资源学的重要性在于对中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以确保中草药的供应、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研究中药资源的采集、加工、贮藏和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利用效率,同时保护野生药材资源,促进人工栽培和可持续利用。

此外,中药资源学还涉及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以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和一致性。

最后,中药资源学还包括对中药材药理活性和药效的研究,为中药研发和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

名词解释中药资源:通常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供中医药使用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总称,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矿物药资源。

道地药材:指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具有特定种质、特定产区、特有的生产加工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民族药:指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药材,民族药医疗体系独特,用药习惯和习用药用种类与中医中药有较大不同,包含了藏药、维吾尔族药和蒙药等。

样地: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所抽取样品的实体,在中药资源调查中称为样地,是进行精确调查观测的地块。

样方:在对密集分布的草本植物进行种类调查或药材实施采收时,受工作量限制,一般将区域范围较大的样地再划分成为若干小的单位,只对其中部分单位做详细观测,称其为样方。

药材蕴殿量:指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内某种中药资源的总蓄积量。

药材经济量:指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内某种中药资源有经济效益那部分蕴藏量,即只包括达到标准和质量规格要求的那部分量,不包括幼年的、病株或达不到采收标准和质量规格的那部分量。

药材年允收量:指平均每年可允许采收药材的经济量,即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可持续利用的采收量。

“3”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5”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其密切相关的专家系统ES 和智能决策系统IDSS。

就地保护:将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生产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从而达到保护药用动、植物资源目的。

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即将珍稀濒危药用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动物园、植物园、种植园内,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离体保护:即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来保存药用动、植物体的整体、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从实际出发,依靠富有远见的宏观调控政策、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确立中药资源发展战略与选择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人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芝“时珍尝疑芝乃腐朽余气所生,又如人生瘤赘,而古今 皆以为瑞草,又去服食可仙,诚为迂谬”
增加了新种类(374种) 曼陀罗花
三七:广西山中用治跌打损伤,军中用治 刀箭创伤。味甘而苦,近似人参。
Li Shih-Chen
• 1518-1593 A.D. • China’s greatest
naturalist • He wrote Bencao Gang
• 嘉祜本草:首次注重从非医药文献中搜取本草数 据,首次设“补注所引书传”。国家校正医书局 (1057年)。史上组织最严密、编写最严谨、成 效最大的一次官修本草。(文字收集、药物调 查)。
• 证类本草:重大特征:整理了大理经史文献中的 药物资料,宋以前的本草大多失传,但在本书在 被完整引用从而保留下来,为研究宋以前药学的 最完整、最权威的本草著作。
——“中国人在几百年前已勾画出20世纪的甾体化学家在 20-30年代取得的成绩”
重要本草
手抄本草向版刻本草转变 开宝本草:白字(阴文)、黑字(阳 文);强化文字标记:大字示正文,小字 示标记,唐本新增药物辍以唐附,开宝新 增药冠以今附,开宝新增注冠以今附。
• 图经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图谱。我国第 二次资源普查结果。
《本草经集注》
梁代——陶弘景著(公元452-536年); 第一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本草(公元500
年); 以《神农本草经》为据,增汉魏以后名医所
用药365种,共记载750种。 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补充,增加了产
地、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等; 原著失传,现仅敦煌石窟有序录和正文四条
• 千金翼方(补充) 太乙神精丹
炼丹与服石
炼丹:始于汉,盛于魏晋南北朝。 服石:
炼丹术
发现物质是可以变化的,认识到物质变化 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积累了一些关于无机物合成、分解的知识。 发现了水银、单质砷、火药、金液方、硫
酸等,以及铁对铜的置换作用。 发现了一些矿物的鉴别方法:如火焰法鉴
• 对陶注甚多批评,但尽量保持原貌,绝大 擅加改动,只将不同意见附记于后,尊重 传统。
• 为后世本草编写树立了典范,宋以后本草 多继承唐本草做法,对本草文献起到了保 存作用。
尚志钧 辑校
唐本草
清 光绪15年 傅氏日本版
• 千金要方
动物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南北朝深师运用鹿厣 改用羊厣)
谷皮治疗脚气病 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重视妇科、儿科
• 基源为纲,附品为目
• 标明为纲,列事为目:事分八项:释名、 集解、辨疑、修治、气味、主治、发明、 附方。
纲目之特点
数据收集广泛
立言以破惑:证类本草“备录诸家异同, 亦不能断其是非”如人肉、红铅方。
考证详实:纲目以后,明清本草倾向于临 床药学。
凝水石:据别录考证为盐精石(矿物白钠镁矾与其他盐类 的集合体)。“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Mu, first extensive book on herbal medicine
本草纲目 金陵本
纲目之不足
绘图粗糙; 药物形态、产地等部分的记载简单; 迷信:灵床上鞋、孝子衫等放入本草。
• 全书3卷,记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 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延年益寿,无毒,可久服,如 人参、麦冬;
中品:防病补虚,无毒或有毒,如黄 芪、五味子;
下品:治病,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如乌头、大戟。
清·孙星衍 孙冯翼 同辑
黄连治痢、常山截疟、海藻消瘿、大黄荡 涤肠胃…… 。
1058年开始,1062年成 书。 根据实物,绘图解说。 药780,附图933幅。
尚志钧 辑校
《经史证类本草》
• 北宋——唐慎微编写,简称《证类本草》(1082,-1108); •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其以前的其它书籍均已缺失或由后
人从后来箸作中整理所得。 • 载药1744种。收方2900余首,以方证药。 • 所引240余种(经史、地志、笔记、诗赋、佛书、道藏书
第二讲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概论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民国 当代
内容
先秦时期
• 1 最初药物知识的形成:原始时期,人们接触动物、 植物、矿物,产生药物反应或中毒现象,使原始人在 觅食方面有所选择。为治疗疾病,人们对自然物的药 效和毒性引起注意。“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是对药物知识萌芽的形象概况。 2 关于药食同源问题:药物的发现是伴随着人们寻找 食物的过程,因为人们最初最早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 因此最早发现的药物也多为植物药。早期发现的药物 不少既是药物以是食物。 随着渔猎生产以后,人们以 发现了动物药。原始社会未期,采矿的兴起,人们又 发现了矿物药。
• 如何首乌:…但疗风湿诸疾,颇验。在滋 下益精方用之亦效。今当从本经,味苦涩、 微温、无毒者是矣。
金元时期
特征: 1 侧重于应用,如《汤液本草》。故这 一时期为大型综合型本草。具有明显的 临床药学特征。 2 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索之风,建立法 象药理学模式。对本草学产生了消极影 响。
原因
• 北宋医经、本草是考试医官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医者将医学理论与用药联系起来, 探讨药物治疗的原理。
等)。《海药本草》、《雷公炮炙论》、《本草拾遗》。 • 此后由政府又派人修订了3次,加上了“大观”、“政和”、
“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发行,是现存最早的原著完整 的本草。 “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 也。”——李时珍
• 绍兴本草:重点是突出主要功效,直接评 价疗效(本草上少有)
宋代
• 和剂局方:北宋设立国家药局,是我国乃 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 秋石:苏沈良方。龙脑、樟脑的制备(升 华法)
• 宋代本草的特征:以整理资料、搜索药物 品种、基源考证为主。
• 梦溪笔谈—秋石
“小便不计多少,以布绞去汁,每小便一担桶,入皂角汁 一盏,用竹急搅,令转百千遭乃止,直候小便澄清,白浊 者皆碇底,乃徐徐撤去清者不用,只取浊脚并作一满桶, 又用竹搅,更候澄清,又撤去清者不用,十数担不过取得 浓脚一二斗。其小便,须是先以布过滤,勿令有渣。取得 浓汁,入净锅中煎干,刮下捣碎,再入锅,以清汤煮化, 乃于箕中,淋下清汁,再入锅熬干。”
先秦时期
文字的产生,使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 字记载。 五十二病书
我国的第一部方书,据今约2200年历史,载方约300个, 药物240余个。 不仅涉及药物的使用,偶也记载药物产地、形态等。 如堇:采集时间、加工及储藏方法、药用部位、原植物 形态(茎叶大小、颜色、叶脉)、味道、结实时间、生境 等。
秦汉时期
西 汉 时 期 : 出 现 了 药 学 专 著 ( 如 : 药 论)。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特 征:1 首创三品分类法。2 首次出现药物 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
• 最早的本草著作,著于汉代(公元前 206-220);
• 著者不详,原著早已失传,现在所见 均为明清人的辑本;
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
纠正过去本草中错误
天麻《拾遗》“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 子如青葙子,子性寒,作饮去热气。”时珍“陈氏说乃一 种天麻草,是益母草之类也,嘉右本草误引入天麻下耳”
巴豆“汉时方士言道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名医采入 本草,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谬一诬,陶氏信为 实言,误矣,又云人吞一颗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
2 《本草拾遗》:大量收载民间药,首创宣、通、补、 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中药临床分类的 先端。
3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了本 草学的内容。
尚志钧 辑校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唐新本草》等; 作者为苏敬等(共22人), 因为是当时朝廷指派修订和颁行(公元659年),是我
• 药理一词,始见于《本经集注》。属药理 内容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等 内容则最早见于《本经》。北宋以前并未 将上述理与中药功效联系起来。中药理论 发展远落后于医学理论。
• 将《本经》中的简单理论用于解释具体药 物功效的药理体系始于北宋。如龙眼(益 智)“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
• 宋徽宗赵佶《圣济经》专设药理篇。分性 味、法象两大部分。经验药理、文化药理
《汉书·平帝纪》 “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 文、历算、钟律…、本草、以及五经…者”聚集 京师。
《汉书·游侠传》楼护 “通医经、本草、方术数 十万言”汉末本草与医药、方术完全分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
1名医别录等 朱墨分书 泾渭分明,本末不乱 2 本草经集注: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药学的主要成 就。 3南朝《雷公炮制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 我国本草学新分支的产生。
别钾盐(陶氏:硝石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 云是真硝也) 发现一些化学药物:轻粉、甘汞(氯化亚 汞)、红升汞等药物 疮疡、疥癣。
研制了一些化学仪器:丹炉、丹鼎、石榴 罐(蒸馏器)、甘锅等。
炼丹术西传成为炼金术,对世界化学作出 了重要贡献。
炼丹是世界化学的先驱:“整个化学中最重 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根源)就是 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李约瑟
法象药理
• 法象药理是中医早期“援物比类”思维的 产物。
• 《圣济经》药理篇将本草家和非本草家的 用药理论融为一炉。从而法象药理学正式 进入中药药理。
• 北宋儒学注重格物穷理,此风也渗入医药 界,同时法象药理学的介入也扩大了格物 穷理的范围。
明代
《本草纲目》:集我国十六世纪药学成就之大成。对本草史及 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发挥。古代本草之颠峰。 关于本草纲目的版本:共三个系统15个版本。 1 金陵本:1593年刊行,王世珍 为后世各个版本的祖先。 2 江西本:1603年如人卫校点本。1957,1977版。 3 武林钱衙本:1640年 全面修订,改动多达800处,失真。美观, 流传200余年。 4 张绍棠版 1885 改图 精美; 1974年以后改用夏良心版 其他本草:白猿经、滇南本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