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视频讲座
请教生命——于丹对话国宝中医 Word 文档

毛嘉陵撰文2009年3月12日下午,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演播室上演了一场中国式智慧的心灵对话:一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另一方是92岁的全国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和83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
他们正在为该台的《八点非常故事汇》录制有关中医养生和探索生命奥秘的特别节目——《请教生命——于丹对话国宝中医》(该节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协办)。
在录制现场,于丹与嘉宾和观众们一起看了北京电视台拍摄的介绍朱良春的行医经历和陆广莘蹦蹦跳跳上下楼梯的短片后,感到十分惊讶,称二老是“生命奇迹”的典范。
她说,二老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小,朱老就像七十来岁,陆老就像五十七、八岁。
由此感叹到:如何才能让二老的现在成为我们的未来?于丹接着说:“我想,二老这么精神的状况,会不会将普通人吓住了,很多人觉得可能到不了这个程度,因为自己既不懂中医,又不会养生保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误区,从空气到食品,存在着那么多的不安全因素,这该怎么办呢?”一、“良好心态”就是治病良药于丹首先从大家最关心的心理健康切入:“人吃五谷杂粮,都会患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患病后应当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朱老当即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一句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他解释到,要能做到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定,不追逐名利,不忧患得失,就能使自身抵抗力增强,免疫力提高,病邪也就不能引发疾病了。
“事在人为,莫道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
”朱老强调说。
他进一步阐述到,中医讲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皆从心中生,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大思伤脾,大悲伤肺,大恐伤肾。
因此,要保持心态平衡,知足长乐,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过份强求而自寻烦恼。
遇事退后一步,多做自我反省,这样很多烦恼就会自动解除。
朱老曾在中学时期患过当时西医没法治的肺结核,后经中医药治疗,并结合自身在精神和生活方面的调理,使疾病很快痊愈了。
由此,他立志学医。
在学医后,他体会到医生要解除患者的病痛,必须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积累经验。
2024年于丹的百家讲坛心得

2024年于丹的百家讲坛心得标题:对于2024年于丹的百家讲坛的心得体会引言:2024年的于丹的百家讲坛再次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作为一名参与者,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于丹先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学习经验和人生智慧。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于丹先生百家讲坛的心得体会,以期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正文:一、对于丹先生的学识和叙述能力的赞叹于丹先生作为中国的知名学者和教育家,他的学识广博深厚,这次的百家讲坛中,他向我们介绍了包括儒家、道家、佛家在内的诸多学派学说。
每一个学派的概念、核心思想以及历史背景,都被于丹先生深入浅出地介绍和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学说的内涵和影响。
此外,于丹先生的叙述能力非常出色,他的授课方式简明扼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概念,使得听众能够轻松理解。
通过于丹先生的讲解,我深感于丹先生的学识渊博和教学水平之高超。
二、对于丹先生的人生智慧的讴歌通过听于丹先生的讲解,我们还能够领略到他对于人生的独到见解和独特思考。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术研究,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他还结合中西方的哲学思想,解析了人生如何过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于丹先生的人生智慧触动了我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认知。
他教诲我们要遵循内心的声音,追求真善美,用心去感受美好的事物。
他还提到了个人的修养和品质的重要性,鼓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追求的人。
这些人生智慧给予我很多思考和启示,我将继续在生活中践行并积极推动。
三、对于丹先生的教育理念的认同于丹先生一直以来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强调人的发展和成长应该是多维度的,而不仅仅是传统教育中对于知识的培养。
他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
于丹先生还提到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品德、情感和艺术等。
他提倡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认同他的观点并希望将来能够在教育领域有所贡献。
观于丹感恩教育视频有感

观《于丹感恩教育》视频有感石河子市第五中学五(三)班李若愚《于丹感恩教育》视频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勇敢担当,爱与责任》,第二章是《成就别样的人生》。
看了《于丹感恩教育》视频后,我深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两则故事。
视频里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我记得上四年级时,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的。
这个寓言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跟一棵树是好朋友。
小男孩整天在树上荡秋千,摘果子,爬树干,甚至是发脾气在树上乱刻乱画,但是树却一点儿都不在乎。
每天他都盼望着小男孩来。
当小男孩长大成为一个少年时,他来到树下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对大树说:“我要上学,也要玩具,可我没钱,什么也没有。
”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果子摘了后卖掉,就可以买玩具了,而且不愁学费。
”孩子高兴极了,就爬上树把果子摘了。
以后孩子只会在每年秋天来摘一次果子,其余时间都没有来过了……我们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不正是像这棵大树一样吗?总是在不停的付出,而我们就像小孩只是从父母那里索取,很少回报。
听了这个故事,我要从现在开始在家里力所能及做些家务,帮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一些简单的事。
于丹老师还讲了什么是社会,并说明了怎样在社会中生活,她告诉我们,社会就将一锅煮开的水。
她还讲了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假如这儿有三锅烧开的水,把一个鸡蛋、胡萝卜和一堆干茶叶分别放进这三个锅中。
一个小时后,打开第一个锅,发现里面的鸡蛋不论是蛋清还是蛋黄都从软软的变硬了。
这就像被社会煮硬的人,他们只会蛮干,不求别人帮助;第二个锅里的胡萝卜,原本是硬硬的,现在却变软了,这就是被社会煮软的人,心地善良,但又有什么用呢?第三种人呢?看看茶叶吧,原本又干又丑的茶叶,在开水中变得饱满了,美丽的叶片舒展开来,更重要的是它把一锅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浓浓的香茶。
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就是成功的,不仅是自己得到了发展进步,而且还影响了周围的人,改变了周围的环境。
看完后,我想:我们现在是多么的幸福啊,但是有很多小朋友都不太关心父母的辛苦,不为以后的路着想。
著名文化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教育应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教育要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题为《传统与回归》的演讲中表示,中国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真谛不是教人混口饭吃,而是一个民族真正精神情感的树立。
以下为于丹教授演讲文字:谢谢大家!谢谢搜狐教育盛典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听过之前的三个分论坛,我要非常坦率的说,刚才的这个部分是我觉得最舒服的,大家有这个感觉吗?前面的两场论坛非常精彩,但是这一场让人觉得特别舒服,有一种特别和谐的气场。
精彩有时候是因为一种全神贯注,舒服却是一种价值的默契与和谐。
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刚才这场分论坛,我自己也沉浸在整个气氛里面,感觉意犹未尽。
我特别想听叶老师讲她们家的故事,我想听朱老师和余老师他们娓娓道来,当谈话中没有那么多直接目的的时候,人的状态就变成了价值本身。
这一次盛典给我的题目叫做《传统与回归》,去年我讲的题目是《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同属于归来的题目。
我先讲为什么叫回归?其实回归不是回到某一段时间,不是回到某一段历史,而是回归到一种状态。
为什么要回归?是因为我们曾经混乱过。
我们此前的一个世纪所遭遇的价值颠覆,让我们本来应该明白的事情现在混乱了,所以我们现在才要提回归。
回归不等于完全复古,大家都去磕头都去穿汉服就叫做回归了吗?我更喜欢中国人的一句话:“论心不论迹。
”一、回归身心健康关于回归,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第一,如果真的回归,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回归身心健康。
健康这个词应该是人生的一个底线,但恰恰变成了当前中国真正的奢侈品。
其实大家看一看,逢年过节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候,嘱咐最多的是什么?比升官发财更多的是健康。
互送的礼品什么最多?不管是真是假是否有效,健康营养品最多。
大家手机中转发最快的内容是什么?是真伪莫辨的养生的消息。
为什么要重拾健康?是因为今天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
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健康人?我觉得不占多数,绝大多数人会说自己是亚健康,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点身与心的不痛快,也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原由。
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视频】上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视频】上
于丹《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视频】.上.
介绍: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
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是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够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请收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
于丹《庄子心得》完整版

于丹《庄子心得》完整版于丹《庄子》心得之《庄子何其人》第一集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内容简介: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金圣叹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这样的一个人,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我们也知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
庄子这个人可以说在一个乱世之中,他从天地大道,直到人间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这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留到今天《庄子》这本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那么,在庄子的这部书里面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其实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 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翻开电视机,收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于丹教授的讲座。
看了她的讲座之后,我感受颇深。
今天早上7:40,于丹教授开场了她的讲座。
这次讲座的三个主题是: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第三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
一开场,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言: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天天跑到一棵树下去玩,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男孩长大了,他跑到树底下,说他想要钱,树把他的果子奉献给了他,树好快乐……一天,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间屋子保暖,树让他把他把他的树枝砍下来,树好快乐……过了很久,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艘船,环游世界。
树让他把他的树干砍掉,树好快乐……最后,他们快快乐乐的在一起。
这件故事也许是虚构的吧,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化:树就是我们父母,我们就是那个男孩,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爸爸妈妈;长大后分开了父母,经常不回家看望他们,难得回去一次,却是索取父母之时!难道我们就是应该向父母索取的吗?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爱是不能无限索取的,我们应该懂得孝敬父母。
过了一会,于丹教授又讲到:“她上大学的时候,曾和他的同学一起爬泰山,从凌晨开场爬起,就是为了看日出。
她不像其他同学呆在那里看日出,而是单独一人走后山的小路去看日出。
虽然上山的时候被密密麻麻的荆棘割出了许多道血口子。
但终究还是看到了日出。
于丹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阐述一个道理:首先,得学会让孩子去融入社会;之后,的学会让孩子自立、自强。
这样才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美妙的人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开展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2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
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感恩大自然。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设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在你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就没有新颖的氧气成分,就好比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知道别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保护花草树木,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鸦有反哺之义,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
于丹的讲座观后感(优秀10篇)

于丹的讲座观后感(优秀10篇)于丹的讲座观后感篇一李乐山说,要家长看一个片子,写一篇观后感,是于丹的中小学人格教育,网上搜到了,片子长度约2个小时,仔细的看了一篇,收获很大,感受如下:人格教育与建立正人生于丹以精神补钙为切入,分别从寻找生命的快乐与尊严、唤醒内心的强大与力量、勇敢承担爱与责任、成就别样人生四个环节,讲述中小学人格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于丹认为,学生要注意培养工艺能力、挫折能力、职业能力三大能力,目的就是构建一个人的创造力、可能性和和谐人际关系,从而成就一个能发现世界的自己。
我认为教育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是独一无二的领袖,而要做事先做人,通过正觉、正行为构建个人的正能量人格,成就自己正人生。
自己动手——创造力从学会付出开始。
为什么我们不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三个阶段,核心是乐,如何寻找到快乐?于丹认为从控制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构建让自己快乐的同时如何让他人也快乐的人格魅力。
孩子从学会自己动手开始,用创造力让被人幸福,这样的收获比付出更有意义。
比如鼓励让李乐山擅长快乐他人,比如为大家书写春联等方法,支持李乐山成长。
脚踏实地——可能性从不放弃开始。
为什么我们有时感到无力?于丹认为,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不要成为草莓族,而优秀不在于外表的个性和光鲜,要在于内心的'坚韧态度,更是在于是否拥有在挫折中如何修复生命的能力,坚信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有可能性。
学会爱——和谐人际关系从二个人开始。
为什么我们有时易走极端?于丹认为,是没学会爱,就无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好的表达和好的内容一样重要,从确定两个人的和谐开始,构建更多人的人际关系。
让孩子勇敢的承担爱和责任,大人和孩子要和一起成长,学会互相爱。
改变自己最难,老师让家长看这个片子,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做不到以上于丹老师讲的,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我们大人就和孩子一起成长吧,付出、不放弃、处理好与每个人和谐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视频讲座《感恩教育》观后感
【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
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
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
所以现在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
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
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二】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
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
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她精练的语言和
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
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
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
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
《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
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
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四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自信。
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在讲第一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颗粗壮的大树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来找大树玩,摘几个果子吃、摘几片树叶玩,大树都不生气,每天都盼着小男孩来和它玩,大树一天一天的盼着,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来找大树了,又过了很久他已经是个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恼的叹着气,大树说:“孩子啊,你怎么了?”小男孩说:“别人都有钱买新玩具我都没有。
”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卖钱吧。
”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
后来,小男孩于是好久都不来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树底下叹气,大树问:“你又怎么了?”“别人都有钱盖新房子、娶新娘,我却没有。
”“那你把我大的树枝都看下来卖钱吧。
”小男孩就照做了。
小男孩又是好久不来看大树,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气,“你学业也成了,房子也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大树问,“别人都去海外了,我却在家里待着。
”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于是,小男孩就把树干砍了坐船了。
有一天小男孩回来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大树问:“我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大树桩,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哎。
”“不,我回来,是因为想和你一起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
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