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1)-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4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3)-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4天浅易文言文阅读(3)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9年中考四川南充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全集》)【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
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②缀.公卿之后()③莫逾自厌.()④迨.年事蹉跎()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当余之.从师也/乃记之.而去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其翼若.垂天之云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濯清涟而.不妖D.以.昭炯戒/可以.为师矣3.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二、陈涉世家陈胜王凡六月。
以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帏帐,课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陈胜王凡六月()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轻威()二、选出下列加点的“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B陈王斩之C涉之为王沈沈者D宫门令欲缚之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四、翻译句子。
由是无亲陈王者。
五、联系课文《陈涉世家》,说说你对陈涉的看法。
三、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021年九年级暑假作业:中考课外文言文与记叙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记叙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课外文言文:篇1:原文:《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习题:1.翻译文中重点虚词。
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虎见之()稍出近之()往来视之()益习其声()蹄之()断其喉,尽其肉()2.翻译文中重点实词。
窥之()虎大骇()益习其声()驴不胜怒( ) 蹄之( ) 虎因喜( )技止此耳( ) 因跳踉大阚( )3.翻译句子。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4.请从多角度分析本文寓意。
5.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并运用这三个成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1.用代词,代指驴代词,代指驴代词,代指驴代词,代指驴它的/驴的代词,代指虎驴的2.偷看害怕熟悉禁得住名词做动词,用蹄子踢于是罢了于是3.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4.启示:(1)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2)启示人们要敢于善于同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5.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驴虽然是庞然大物,但它外强中干,只有黔驴之技,面对机智的老虎最终必然黔驴技穷,摆脱不了被吃掉的下场。
(答案不唯一,意义相近即可)翻译: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
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初中九年级语文暑假作业题精选

2019初中九年级语文暑假作业题精选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回答文后问题。
(12分) (甲)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 王者何贵?曰: 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 所谓天者,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 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 辅之则强, 非之则危, 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 ①管仲: 齐桓公的贤相, 名夷吾, 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 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 亲附, 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又何间焉间: 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徧: _____▲_______(3)神弗福也福: _____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 ____▲________10.下列句中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百姓与之则安D.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 辅之则强, 非之则危, 背之则亡。
译文: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2分)(三)阅读查一路的《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完成13-16题。
(11分)每个人都有影响力查一路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
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 不够闪光和耀眼, 也不那么立竿见影, 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 一直种到97岁, 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
第10天 小说阅读-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0天小说阅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暑期作业》第13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2)-每日一题之2019快乐暑假高一语文人教版

第13天浅易文言文阅读(2)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9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释】①某: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流畅,痛快。
⑦解舟:退居江湖。
⑧奉谢: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D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课外)(含答案)

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外)一、【2019届湖北黄石初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已也皆朝于魏。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文侯:魏国君主。
②适:到……去。
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
④中山:中山国。
⑤击:文侯的儿子魏击。
⑥任座:人名。
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
B.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
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外来的(人),与“主”相对。
“上客”,即上等客人。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B.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C.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D.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文言文暑期练习九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暑期练习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暑期练习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实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阙处( )(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 )(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5、或王命急宣(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 )( )7、素湍绿潭( )8、绝巘多生怪柏( )9、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10、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1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3、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14、回清倒影( )15、哀转久绝( )二、虚词至于夏水襄陵 ( ) 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 )三、句子翻译。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翻译: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翻译:水陆草木之花(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濯清涟而不妖(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 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 菊之爱( ) 莲之爱( ) 牡丹之爱( )三、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谓菊,花之隐逸者也;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8、莲,花之君子者也。
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柳先生传一、实词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亦不详其姓字( )3、每有会意( )4、性嗜酒( )5、亲/旧知其如此( )( )6、或置酒而招之( )7、造饮辄尽( )( ) 8、曾不/吝情/去留( )( )( )9、期在必醉( ) 10、环堵萧然( ) 11、箪瓢屡空( )12、晏如也( ) 13、以此自终( ) 14、不戚戚于贫贱( )17、不汲汲于富贵( ) 18、衔觞( ) 19、若人之俦乎( )二、虚词因以为号焉( ) 或置酒而招之( )( ) 既醉而退( )以此自终( ) 不戚戚于贫贱( ) 不汲汲于富贵( ) 以乐其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无怀氏之民欤( ) 葛天氏之民欤(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天浅易文言文阅读(1)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2)若.朝华夕落若:(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
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4.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1.(1)固:本来;(2)若:像;(3)尽:全、都;(4)通:通晓、理解。
2.(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安”、“以”各一分,句意通顺)(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宜”、“省”各一分。
句意通顺)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1)读书务求成诵。
(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
(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试题分析】1.考查字词均较为常见,注意(1)“固”的本义为“坚固”,这里考查的是引申义“本来”;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中的“固”意义相同。
(2)“若”的本义是“理顺”,这里考查的是引申义“像”;与“门庭若市”中的“若”意义相同。
(3)“尽”的本义是“空,没有”,这里考查的是副词“全,都”,与“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义相同。
(4)“通”的本义是“通达”,这里引申为“通晓”;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通”意义相同。
2.第一句翻译注意“安”翻译为“怎么”,“以”必须翻译成“用”,而不是“可以”,“益”要翻译为“益处”,翻译后注意语句通顺;第二句中“此”作为代词要翻译为“这件事”或“这种行为”,“极”按照原文注释翻译,“宜”翻译为“应该”要前置,使语句通顺,“猛”的翻译要灵活,“省”翻译时注意联想“吾日三省吾身”,最后句意要通顺。
3.注意在原文寻找答题区间,确定题干出自第三行,询问原因,且使用了“故”字开头,属于总结句,所以上两行即为答案。
特别提起注意:不能只写少年时的原因,也要写成年后的原因,注意分条和语言组织。
4.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
【参考译文】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
(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
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
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
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
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
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
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渊论御马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俟①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谱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注]①佚(yì):通“逸”,逃跑。
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超越。
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编织。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乡.寡人曰(2)昔者舜工.于使人(3)然犹策.之不已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告子上》)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D.舜不穷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2)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或.谓君不善学()(2)吾悉能识.之()(3)但.识之而不思之()(4)不应而还.走()(5)李生故.寻王生()(6)谢.曰()6.用斜线“/”给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8.王生认为自己善学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李生认为王生不得法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
李生认为善学者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1)通“向”,从前(先前)。
(2)擅长(善于)。
(3)用鞭子打(驱赶)。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乡”:通“向”,从前(先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解析】C项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
A项,介词,把;介词,因。
B项,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D项,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语气。
3.(1)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
(2)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俄而”“厩人”“穷”“下”等字词的翻译。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解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如可从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的角度考虑作答。
【参考译文】颜回陪鲁定公坐在台上,东野毕在台下御驾马车。
定公说:“东野毕驾车(的技术),很好啊!”颜回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有纰漏了!”定公(听后)不高兴,对旁边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中伤别人。
难道君子也中伤别人吗?”颜回退下后,不大一会儿,管理马棚的人就报告说东野毕的马出了纰漏了。
定公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马上催促车去召回颜回!”颜回到,定公说:“刚才我说:‘东野毕驾车技术很好。
’您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有纰漏了!’不知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颜回回答说:“我是以治理国家的道理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