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_一场对湘西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

合集下载

改土归流的影响有哪些

改土归流的影响有哪些

改土归流的影响有哪些改土归流是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之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改革,那么你了解改土归流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改土归流的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改土归流的影响改土归流的影响重点在于加强了清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之间的改编与统治,改善了当地人民落后的思想与生活方式,改变了长久以来落后的土司割据的局面;也促进了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改土归流的影响也在于将各少数民族叛变的几率降低,有利于统一各个少数民族与清朝之间协调发展。

由于在清朝前的历代王朝在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这加剧了当地的阶级矛盾;政府官员凭租农地以谋取私利,导致民不聊生,土司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清朝前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人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而实施改土归流的实质就是在少数民族的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度,这是利国利民的举措。

雍正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后,在西南部分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而改土归流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显露,从府,州,厅,县,开始清查户口,设立了统一的税制,并且在改土归流的地区建立学校,使得清朝逐渐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改土归流是清朝时期最大的一次土地改革,也加强了清朝的统治已经各种战争,虽有利有弊,但改土归流的影响对少数民族的人民来说十分重大,它促进了清朝政府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改土归流的经过改土归流是在大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政策;当时西南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

土司占据所有财产,人民依附于土司,受土司的严重剥削。

土司制度也严重阻碍了当地政治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意味,一些大土司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王侯,这严重威胁大清的统治。

雍正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于是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那么改土归流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改土归流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于人民受到的剥削严重,改土归流一经推行,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对于一些安分守己的土司,雍正帝认为可以不改,以免人民受失业之苦。

改土归流时期的湘西开发及其社会历史变迁

改土归流时期的湘西开发及其社会历史变迁

第32卷第6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1月Vol.32,No.6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11改土归流时期的湘西开发及其社会历史变迁*龙先琼(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 要:湘西开发历史悠久,土司统治时期既开启了新的开发进程,又产生了历史的不平衡性;改土归流时期,原土司区开发历史进程加快,广大苗区“屯政开疆”,也进入新的开发历史时期,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古代湘西社会的历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关键词:土司统治;改土归流;开发;社会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6-0041-05作者简介:龙先琼(1963-),男(土家族),湖南保靖人,历史学博士,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一、土司统治时期开发的历史局限湘西土司制度孕育于五代,形成于宋,滥觞于元,完善于明,沿袭于清初。

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彭士愁被授为溪州刺史。

后周显德三年,其子彭司裕袭溪州刺史。

从此,彭氏世袭土司制度在湘西统治了八百多年。

土司制度的施行,湘西地方土司的权力加强了,土司执掌军政大权,改职官为流官担任。

这种“土流间用”、“夷汉共活”、“以土为主”的治理格局,既有利于朝廷对湘西的统治,便利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也有利于湘西地方社会的相对稳定。

所以,土司时期湘西开发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湘西地区,普遍采用牛耕,包谷、高梁、豆类等农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开始传入湘西,带动了生产发展。

农业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增多了。

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辰州布衣张翘等人联名向宋朝延上书,称“五溪”之地的辰州、锦州、溪州、富州等地“有良田数万顷”(宋史·蛮夷,卷493),认为可以大力开发。

改土归流时期的湘西开发及其社会历史变迁

改土归流时期的湘西开发及其社会历史变迁

改土归流时期的湘西开发及其社会历史变迁【摘要】湘西改土归流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背景复杂,同时也是湘西开发的开始。

本文将从湘西开发的历史演变、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湘西社会历史变迁的特点、湘西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湘西人文历史的传承等方面展开讨论。

湘西的开发对中国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湘西改土归流时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留存下来的湘西文化遗产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这篇文章将探讨湘西改土归流时期对湘西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影响,以及留存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

【关键词】湘西改土归流时期、湘西开发、社会历史变迁、改土归流政策、经济发展、人文历史传承、影响、意义、文化遗产、西南地区、历史演变。

1. 引言1.1 湘西改土归流时期背景湘西改土归流时期,即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是湖南省西部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清廷实行了一系列土地制度的改革,旨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提高税收和军事管理效率。

而湖南省的湘西地区作为边陲重镇,自然成为改土归流政策的重点对象。

在改土归流时期,湘西地区实行了土地兼并制度,将原本散布在山间的土地整合为大片,由国家统一管理和征收税收。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这一政策也导致了许多农民丧失了原有的土地所有权,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湘西改土归流时期背景复杂多样,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湘西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1.2 湘西开发的重要性湘西开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湘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区域,其开发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地区的开发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湘西独特的人文历史。

湘西作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其开发能够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湘西的开发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弘治年间城步改土归流的原因及其结果

明弘治年间城步改土归流的原因及其结果

明弘治年间城步改土归流的原因及其结果刘志阶弘治十五年(1502),明朝中央ZF即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

距城步苗匠“改土归流”140多年的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ZF才对湘西实行“数土归流”,贵州苗区的“改土归流”则是张秀眉领导的咸同起义以后。

城步苗区“改土归流”为什么如此之早?它与李再万领导的苗民起义有何关系?结果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土司制度是隋唐羁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边疆各族多“内附”,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置黔州,唐王朝为了笼络各族首领,在南方各族地区普遍建立羁縻州,任用各族首领为刺史,从贞观到开元(公元677—741年)的一百多年中,唐王朝在南方各族地区建立的羁縻州多到851个(苗族简史,42—43页)。

宋代在南方各族建区,仍然实行“树其酋长,使自镇抚”的羁縻政策。

南宋王朝由于正权不稳,开始用官职来笼终各族首领,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许多土官都受到封赏,后来成为大大小小的土司。

因此,土司制度最早始于南宋,元代普遍实施,明代发展完备,清初继承,成为当时封建王朝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制度。

而湖南城步苗区“改土归流”,则施行于明朝中期。

此时,就整个西南地区而言,正是土司制度发展完备的阶段。

城步为何就实行“改土归流”。

为何土司制度在此地未曾经过限权、削弱、以致走向衰落,最后导致消灭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与湖南城步苗区苗民不堪明王朝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暴发的多次起义有关。

据《武冈州乡土毒·瑶种志》记载:明洪武四年武冈中州侗蛮扬清甫反。

洪武二十四年武冈苗叛。

永乐十一年武冈苗叛。

正统元年横岭苗劫绥宁,正统十四年苗叛,新宁侗苗杨文伯应之。

荣泰元年苗占武冈,转入靖州。

景泰二年,参将陈有遣部指挥汪败苗贼于武冈。

景泰二年九月侗苗复扰武冈,杨友遣绥宁县丞冯旺抚降之。

景泰二年十一月广通壬微蝶阳宗壬微措反,诸苗复叛,陈友败苗于武冈之千田。

景泰二年十二月诸苗受微旨以众二千从蒙能攻武冈,总督王来,总兵梁瑶等连战破之,荣遥入广西称蒙王,景泰五年二月,蒙能率军五万余人,浩浩荡荡打回黔东,屡败官兵。

土家族地区_改土归流_之我见

土家族地区_改土归流_之我见

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之我见苏晓云清雍正年间在土家族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是土家族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使土家族地区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土司统治, 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土家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就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特点、社会作用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元代统治者建立全国政权以后, 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遂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治理。

元代在宋代羁縻制度的基础上, 创立了一套土司制度, 以此来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此时, 土家族地区设立了许多军民长官司。

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土司制度, 有明一代统治者在土家族地区设立了永顺宣慰司、保靖宣慰司、桑植宣慰司、容美宣慰司、酉阳宣慰司以及施南宣抚司、散毛宣抚司、思南宣抚司等大小土司数十个, 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沿袭下来。

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1 土司制度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是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土司制度的创立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土家族地区的管理, 维护土家族内部的团结, 促进土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一定的适应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司制度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土司制度的腐朽性、落后性越来越明显, 它愈来愈成为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障碍。

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土司之间的仇杀及对邻近地区的掠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 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灾难。

土司制度后期, 各土司为了自己的利益, 相互劫掠, 彼此仇杀不断。

如桑埴土司向国栋恃强负固, 与容美、永顺、茅刚诸司相互寻衅仇杀; 漫水土司与酉阳冉氏土司也为争夺地盒而多年干戈不止。

保靖土司彭御林率土兵“以追缉泽蛟为名, 潜与容美土司田如、桑植土司向国栋勾结, 率土兵抢虏保靖民财”, “焚村桩六十余处, 掠走男女千余人”。

①土司间“一世结仇、九世不休”, 而广大土民则“民不堪命”, 深受其害。

如何认识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

如何认识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

如何认识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江西/王顺先“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旨在消除割据纷争,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要理解掌握这一概念,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土”指土司。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土司可以世袭,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

但他们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

“流”指流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不世袭、有品级、有一定任期的官员。

历史上把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1、明朝开始改土归流。

明成祖朱棣是实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

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朝廷派遣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担任官员,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

但明朝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2、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不仅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也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1726年,雍正帝采纳了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对自动交印的土司,政府加以赏赐,或给予官职。

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或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安置。

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设立保甲、屯兵,推行统一税制,建立学校,兴科举,修道路,使清朝统治深入到边远偏僻地区。

尽管少数地区还残存着土司制度,但影响大大削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彻底废除。

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掌握着地方上的行政权,可以世袭,有的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很容易形成一股股割据势力。

这些割据势力严重阻碍中央政令的畅通,也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民族国家的统一,必然被统一的趋势所不容。

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加强了明清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明朝清朝在西南大力推行的改土归流是怎么一回事

明朝清朝在西南大力推行的改土归流是怎么一回事

明朝清朝在西南大力推行的改土归流是怎么一回事元明两代,都在西南实行高度自治的土司制度,虽然中央政府在当地具有名义上的主权,当地的土司也要定期向朝廷进贡。

但是中央政府并不对其进行直接的统治,而是高度保障其自治权,其统治结构、政治制度一切照旧。

整个元朝都在西南实行这种自治的土司制度,但到了明朝中叶,这一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那就是西南地区日渐出现变夏为夷和土司反叛的现象,万历三大征中的播州之乱就是典型,同时,西南子弟不知读书也成为了严重的现象,中原文化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弱,而文化语言的隔阂必然带来政治上的分离趋势。

因此,从明代中叶开始,明清两代王朝开始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试图逐渐消除土司制度的弊端,开始在西南实行和中原一样的郡县制,由高度自治到中央直接进行统治。

改土归流总体上是一个横亘明清二代的过程,要想推行这一制度,不能操之过急,因此改土归流是逐步的,缓慢的,直到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才基本结束。

曾经的云南土司府一、在西南地区推行儒家文化,逐渐变夷为夏明清二代改土归流的第一步,就是在西南地区推行儒家文化,只有当地有了和中原一样的文化认同,中央王朝才有统治的基础。

因此,必须先要解决认同性危机,将西南的少数民族们变夷为夏。

朱元璋就说:“朕惟武功以定天下,文教以化远人,此古先哲王威德并施,遐迩咸服者也。

”朱元璋虽然马上得天下,但他深知治天下还要靠文化和意识形态,要想稳固西南,必须先进行教化。

因此洪武十年,朱元璋对前来朝贡的西南地区土官下令:“命谕其部众,有子弟皆令入国学。

1395年,朱元璋又命令礼部:“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

”朱元璋竭力让土司们的子女接受传统儒家教育,以建立对中原王朝的认同。

朱元璋很重视文教之后的明朝皇帝,也都继承朱元璋的这一政策,到了正德年间,明朝规定土司的子女“其不由儒学读书习礼者,不听保袭,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如不学者,不许承袭。

”直接规定如果土司子女不学习儒学,则不许继承土司之位。

“改土归流”的成功与失败

“改土归流”的成功与失败
土 目都 是 大 大 小 小 的 封 建 领 主 ,他 们
不彻底 的改革,表面上大 的土 司是 不
复存在 了,但土 司制度并没有被 完全 根 除。其 中的一个重要原 因就在于 ,
它脱 离 了民族地 区的实际 ,强制性地 将 所有土 司裁废代 之 以流 官政权 ,而 这根本 就是 一条行不通 的路。 《 清会 典 ・ 官》 中记载有鄂 尔泰的这样一 职 段话 : “ 不论有无过犯 ,一概勒令 若 改流 ,无论 不足 以服人 ,兼 恐无以善
官 方 文献 中则 称 之 为 “ 官 ” 。 流
传接 ,支 系不明 ,争夺 由起 ,遂至酿
成 变 乱 ” 。加 上 土 司上 层 手握 重 权 ,
计 ,在雍 正 、乾 隆、嘉庆 、道 光几朝
大量裁 汰土司之后 ,贵州 仍然有为数
不 少 的土 司保 留 了下 来 ,仅 长 官 司 就
有 6个 。 5
播州土 司的废 除 ,终结 了杨 氏在
这 一地 区长 达 七 百余 年 的 统 治 ,也 宣
既无追赃抵命 之忧 ,又无 革职 削地之 罚 ,可 以有恃 无恐地为所欲 为 ,发展
到 “ 贵 川 广 恒 以土 司为 治乱 ” 的 程 云 度 。 事 情 演 变 到 这 一 步 ,从 根 本 上 铲 除土 司 ,将 其 辖 地 纳 入 直 接 统 治 ,便
必须知道 ,那就是 “ 改土归流” 中的
“ ” 和 “ ” 指 的 都 是 封 建 时代 的 土 流
后。如果相 安 ,在土无异 于在 流 ,如 不相安 ,在流亦无异于在土。” 事实上 ,除 了声名显 赫的那 些大
土 司 外 ,在 许 多 中小 土 司统 治 地 区 , 急风 暴 雨 式 的 “ 改土 归流 ” 之 后 ,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聚练/~…q,5,r’
《毒立垒。

&彝气.H≯监兰女,一j专题]神秘独特悠远深邃的湘西文化
TIONALITIE¥FORUM…。

…。

…?j:I?■,oj=: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以《翦除夷官,清查出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事》一折上奏清世宗,提出了“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的改土归流方法,建议。

以用兵为前锋治其标,以根本改制治其本”的原则,采取计擒、勒令投献、兵剿三种模式实行改土归流。

建议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首肯,一场旨在“在一时须尽服其心,计百年须常慑其胆,然后可绥靖一方,永远宁贴”的“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迅速开展。

地处西南与内地交界处的湘西土司,在形势压力下,自然交出了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于中央。

“改土归流”并非是“拯土民于水火,救土民于倒悬”的民族解放,而是中央王朝以直接统治取代间接统治的一次政治制度改革。

在我国封建社会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的封建
专制制度,既无能力也没必要将深山
僻野的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其直接统治
范围。

“欲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
疲易使之众而得梗化之氓,诚何益
哉。

”就是当时统治者心理的真实写
照。

因而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授以
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等武职
或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世
代相袭,“以土官治土民”,形成了土司
制度。

但当封建制度发展到其顶峰时,
既无法征税,又不可驻军,只能以世袭
土司实行间接统治的土司制度,显然
是不能被强化的。

大一统”专制制度所
容忍。

明朝建立后不久,封建统治者就
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永乐年间,明成祖
朱棣就以湖广思南、思州两个宣慰司
因争地积怨仇杀为口实,出兵镇压,废
两土司,改其地为思南府。

朱棣成为实
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

但明朝改
土归流因有明一代北部边境始终不靖,
仅在局部进行,土司制度仍实行于西
南绝大部分地区。

清朝在康熙帝平定
三藩之乱后,稳固了北方边境,解决西
南地区土司割据一方的问题,自然提
上了议事日程。

康雍乾时期强盛的国
力,保证了雍正及后继者“改土归流”
政策的推行,土司制度的终结也就瓜
熟蒂落了。

“改土归流”的性质,决定
了改土归流后的封建政权采取的措施
是对封建统治的强化,这种强化必然
对湘西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任何地区文化的形成必须有其特
定的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历史
传统,外来文化等,均构成其生成机 万方数据
神秘独特悠远深邃的湘西文化[关注・聚焦/专题】薹鋈篓主篓三:兰:薹:2二:兰二兰:!:三兰三:二二兰三:三!二三二:二:=竺三唑!竺兰垒兰堡堕’竺!竺!至-"k薹三三墨‘扎≯mt曲缸坤“{,1一j,I—d}一t…j‰?#i}!i~~,一……‰t,二}….u‰.¨¨n}一,--f}………………一。

-、_蕾l~一产
制。

“改土归流”前,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历史传统等因素决定着湘西地区文化的进程和特点。

“改土归流”后,外来文化改变了原地区文化发展的进程。

湘西土司的确立,可追溯至五代晋天福四年(959年),彭仕愁被楚王马希范封为溪州刺史始,在其后八百余年的时间内,湘西地区一直处于土司制度的治理之下。

雍正五年(1727年),永顺宣慰使彭肇槐迫于形势纳土,被授以参将职安置于江西。

保靖宣慰司彭御彬、桑植宣慰司向国栋皆因不识时务,被“因暴参革”,分别流放于辽阳、河南。

封建制度文化随土官的流徙和流官的进入而强制性地生成。

清廷以湘西各土司之地设永顺府,下辖四县:永顺、保靖、桑植三司地分设为永顺县、保靖县、桑植县,割永顺白崖洞长官司和保靖大喇长官司地设龙山县,府治永顺县城。

为防苗之需要,在保靖司原辖之地设立了乾州、凤凰、永绥三厅。

永顺府督捕同知驻古丈坪,后改设为古丈坪厅。

县之下,则以里甲制取代了原土司实行的旗长制,如原属保靖的大喇司,在割属龙山县后设
▲土司王德政碑/撮:卢瑞生为大喇里。

改土归流后设置的永顺、保
靖、龙山、桑植四县及乾州(今吉首
市)、凤凰、永绥(今花垣县)、古丈坪
(今古丈县)四厅的行政名及地域沿袭
至今,构成了现行政建置的格局。

随着府、县行政建制的设立,一批
封建文人也随之进入湘西地区,应科
举制度的需求,他们开设学馆,充任塾
师,执教为业,形成了私塾、义学、书
院的教育体系。

雍正十年(1752年)永
顺灵溪、老司城、勺哈三地各设义学一
所,其后,龙山、保靖、桑植等地相继
设立义学12所。

1734年,永顺知县李
瑾建桂香书院,并兼任山长,为永顺县
学。

各县县学也相继建立。

1736年,涂
世法在永顺塔卧首开私塾,私塾迅速
发展,人口密集村镇常年有三五所,永
顺府治灵溪镇则多达十余所。

1738年,
知县徐正恩建试院,开考秀才。

1761
年,永顺知府张天如将桂香书院改名
崇文书院,为永顺府学。

府学为地方官
学的最高管理者,设有训导、学政等职
主管教育和考选等事务。

“雍正间设学
额,乾隆设痒生额”,且以土三客一的
比例录取。

至乾隆年间,竟至“永顺虽
新辟之地,而汉土子弟读书应试无殊
内地,”应试者“不下千有余名”。

官办
府、县学与民办义学、私塾的教育,使
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湘西得以
广泛传播,培养出了对封建道德伦理
自觉遵守、对封建政体恭从不违、对封
建秩序大力维护的卫道者。

以谋取功名为诱惑的儒家文化教
育,不仅要让苗蛮之属“使之沐浴于诗
书礼义之中”,而且还要让其。

徐改其
桀骜顽劣之习”。

府县各级官员,更不
遗余力地强行终止与其价值观不符的
少数民族文化。

雍正八年,永顺知府袁
承宠在《(详革土司积弊略》中,列举应
革积弊共2l条,广泛涉及婚俗、跳摆
手舞、祭祀、传统居住、服饰等民族习
俗,明令“分别服制,革除唱和”、“不
供奉祖先,令写天地君亲牌位”。

保靖
首任知县王钦命则接连发布“示禁短
衣赤足”、“示禁婚嫁襁贞”、“示禁白布
包头”、“示禁火床同居”等告示,令“各
宜遵奉毋违”,并咒之日“倘有不遵者.
即系犬羊苗猓”。

在封建教育的诱导和
各级官府的禁止下,湘西少数民族文
化亦“归流”于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
封建文化,而导致了诸如土家族语言、
服饰等民族文化符号的逐渐消失。


至于有了“昔所谓生苗皆为熟苗,所谓
熟苗皆为汉民”之谓。

改土归流前,湘西地区以刀耕火
种的原始农业为主,“不甚种稻谷,即
种亦不知耕耘。

”改土归流后,地方官
员鼓励土民开垦种植,发展经济。


司之官山任民垦处,凡可垦之荒山,
听民自垦自报,土民开垦的土地,只
需交纳一定数额的秋粮即可据为己
有,永为世业。

出现了“改土后人民
四集、山皆开垦”的局面。

随着。


不出境、汉不入峒”禁令的消除,府、
县官府还招内地汉民进入湘西地区开
荒种地,汉民进人湘西,随之带入了
新的农作物品种,各种农具和生产技
术。

牛耕、兴修水利、田间按季节播
种、施肥、除草、适时排灌等耕作技
术的推广,水田耕种超过了“火畲”,
稻谷种植较为普遍,被冠之为“正
粮”,原传统的旱地作物却被称之为
“杂粮”。

农耕文化的兴起,使湘西地
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土归流”是针对土司制度,仅
限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改
革。

值得注意的是,土司制的推行及废
除,都是在少数民族主政中央王朝时
进行的,这应该是站在少数民族自身
的立场上,对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
考虑的结果。

但不论封建统治者目的
如何,“改土归流”对湘西文化的影响
极其深远。

不可否认它导致了民族文化
的迅速同化,但它消除了割据,打破了
闭塞,促进了交流,使湘西少数民族群
体逐渐融入了社会主流圈,形成了
大一统国家共识的文化意识、伦理道
德、价值观念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作者简介:罗维庆。

吉首大学
张家界学院副院长) 万方数据
改土归流:一场对湘西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
作者:罗维庆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刊名:
民族论坛
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FORUM
年,卷(期):2008(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minzlt20080800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