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

合集下载

“还原”悟情“比较”品景——《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初探

“还原”悟情“比较”品景——《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初探

摘要:历来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一向重“言”不重“文”,教学重点一般放在疏通字词上,而忽略了作为文学史上经典文本的“文”的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可以更好地走进文本,挖掘出经典文本中的价值。

在阅读中,采用“还原法”感悟中心,“比较法”品味语言,可以更好地解决文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文言之趣。

文章以八年级上册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探讨还原法、比较法等文本细读的策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19)08-0057-02收稿日期:2019-05-06作者简介:巩盼盼,女,福州第十中学二级教师。

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有效尝试,是对作品语言、结构、细节进行细致、深入的感知、阐述和分析。

文本细读要求以文本为中心,以语言为切入点,读出作品的艺术和主题,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

文本细读作为有效阅读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文言文言简意丰,在遣词造句上都颇下功夫,用细读法回归文本,可以更好地解决文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文言之趣。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4字,细读之后却发现这84字字字珠玑。

文章不管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作者的“闲人”情怀展开,紧扣中心选材。

文中对月色的描写,虽然只有三句,却成为千古写月名句。

另外,本文还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比如情景交融。

所以立足于细读文本,把“悟情”和“品景”作为本设计的教学重点,从文本出发,又跳出文本启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本文就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探讨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一、一字一句总关情:还原法“悟闲人情怀”一篇文章,我们去解读和品析,不管是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或主旨的把握。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学生不难找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文章直抒胸臆的中心语,这句话也很好理解: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都有,只是缺少像我和张怀民这样的闲人罢了。

孙绍振解读《阿长与山海经〉》

孙绍振解读《阿长与山海经〉》

孙绍振:《阿长与〈山海经〉》解读开头两段,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分析的。

但是,用还原法,是可以提出问题来加以分析的。

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以阿长这个名字作为关键词,作还原来分析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鲁迅不是说过,文章写成以后,至少要看两遍,要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吗?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因为阿长,在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不但有长妈妈的,而且有周围人的精神密码。

按照还原法,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

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

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

也不是她的绰号。

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

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

问题、矛盾,通过还原,就不难提出来了: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

这是很可悲的。

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

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从研究方法来说,这样的分析,已经提供了可讲性,但是,还可以扩展一下,力求结论有更大的涵盖面。

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在《阿Q正传》里,对阿Q的名字,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名字,也有同样的细致用心。

祥林嫂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叫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后来她又被抢了亲,被迫嫁给了贺老六,在贺老六死了之后,她又一次回到鲁镇。

《阿Q正传》教材解读

《阿Q正传》教材解读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教材解读:“吴妈”形象的双重还原《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吴妈是一个着墨不多却又极其重要的人物形象。

她不仅是阿Q恋爱悲剧的主角,也是阿Q命运悲剧的制造者。

很多老师往往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讲解吴妈形象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吴妈,阿Q 就不会离开未庄,也不会沦为“强盗”,直到被枪毙。

然而,仅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解读吴妈形象,显然是肤浅和片面的。

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废笔极少,他善于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因此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形象在他的作品中都可以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关于作品解读,孙绍振先生曾提出“还原解读法”:“把潜在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发现差异和矛盾。

”(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笔者深以为然。

在此将借助这一方法,从心理还原、背景还原的角度对吴妈形象做一番深入分析。

心理还原:“集体无意识”与“精神分析”西方叙事理论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功能型”和“心理型”。

“功能型”是指将人物看成情节的“行动者”,“心理型”是指将人物视为具有心理可信性或心理实质的人。

对于吴妈这一人物形象的“功能型”分析,许多前辈已经做了不少研究,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笔者试从“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分析”两个方面对吴妈“心理型”的一面进行分析还原。

阿Q的恋爱闹剧发展成悲剧,是二人的“集体无意识”造成的。

不管是阿Q还是吴妈,他们都无意识地自觉维护男尊女卑的纲常名教。

因此,阿Q才会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这也是他瞧不起并欺负小尼姑的深层心理原因。

同时,阿Q内心深处又不自觉地深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

当小尼姑诅咒其“断子绝孙”时,阿Q“传宗接代”的伦理意识便被激活,于是便跪倒在吴妈面前说出“我要跟你困觉”的话来。

许多人认为这是阿Q性意识的觉醒,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以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解读欧·亨利作品《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以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解读欧·亨利作品《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126《名家名作》·研究陈锐睿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如《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等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其中,《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作为欧·亨利笔下少数的悲剧性作品之一,其特殊性不言而喻,但小说的亮点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情节、逻辑的巧妙设置。

下面以孙绍振的文本解读理论来分析小说的独特之处。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纽约西部的红砖房地区,一男子寻找爱妻五个月未果,身心疲倦,却依然坚持不懈地穿梭于纽约各地。

为了便于继续打听爱人的消息,他租赁了一间昏暗潮湿、破败不堪的房间。

在房间里,他隐隐闻到一股来自爱人身上的木樨草香。

他欣喜若狂,仿佛爱人就在附近。

于是,他疯狂地四处寻找,向女房东询问是否有一位左眼眉上有痣的女孩在这儿住过,在得到房东的否定回答后,残存的一点希望如泡沫般破灭了。

他发疯似的堵上房间里的每一条缝隙,打开煤气阀,绝望而去。

而在小说末尾,从房东与其他房东太太的谈话中得知,不久前一位女孩在男主人公租赁的房间里结束了生命,这位女孩正是男人疯狂寻找的左眼眉上有痣的爱妻。

但贪婪、残酷的房东太太并未告知这位男主人公事实。

最终,男子随心爱的妻子而去。

孙绍振认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是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揭示出来,人物突然被思想照亮,前面的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变化[1]。

的确,在故事的结尾,男子由一个痴情的爱人变成一名受骗自杀的被愚弄者,女房东则由房间的拥有者、出租者变为“人们堕落的帮凶与悲剧的缔造者”[2]。

话少而意无穷,这是欧·亨利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叙述故事不是简单地陈述故事情节内容,而是在文章的最后把思考留给读者,使读者沉思。

欧·亨利在结尾处常常利用这样的只言片语,使读者获得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的双重享受。

当然,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大师,除了在结尾处反转的妙处之外,故事的细节中也有打破常规等高超的手法。

孙绍振、钱理群对话:回到文本

孙绍振、钱理群对话:回到文本

孙绍振、钱理群对话:回到文本时间:2004年11月24日地点:厦门主持:陈日亮(特级教师)背景:孙绍振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

钱:我觉得,具体到“闽派语文”的“求实、创新、去蔽、兼容”八个字,我非常同意,孙先生刚才说的,这八个字里的关键是“去弊”。

这个“去弊”,我想做两个层面的解说。

一个层面,是根本性的教育目的的“去弊”。

就是我们的教育怎么样能让学生直面学生自我的心灵,直面自我的生命。

而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是遮蔽了,使学生不能直面自己的心灵。

我很同意张文质先生他们提倡的“生命化教育”。

教育的本质它是提升人的生命的,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孩子(学生)内在的生命体验、美好的情思把它挖掘出来,提升起来。

就是善于直面自我、直面自己的生命,要“去弊”,就是把教育当作驯服工具式理念之蔽。

另外一个呢,具体到我们语文教育来说,具体到过去或者当下弊病来说,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直面文本。

而且,只有直面文本才能直面生命,直面自我。

而我们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文本被遮蔽了。

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孙先生说的,“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

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所以我说是“形式主义”啊,花样百出的各种)说难听点啊,各种各样的“表演”。

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

我昨天晚上聊天,听说现在很多学生,你一篇文章讲完了,他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我吓了一大跳。

(笑)如果学生不阅读文本,不把文本读通,这个老师恐怕是基本失职。

怎么样直面文本?“去弊”!让学生直面文本。

而文本的核心在我看来是语言。

就是怎么样直面文本,直面语言。

我们当然可以具体讨论,是哪些东西具体妨碍到我们不能去直面这个文体,直面这个语言。

所以,我理解的所谓“去弊”,就是为了直面文本,直面语文,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

陈:钱老师刚才讲的这几个“直面”,非常深刻。

那么老师们听了这些呢,可能很快就会联系到我们自己。

乱花渐欲迷人眼 细读才能入胜境

乱花渐欲迷人眼 细读才能入胜境

矛盾中探奥秘细微处见精华——《名作细读》的内容阐述和教学借鉴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又叫做“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书的主要内容是对经典文本进行微观解读,孙教授认为,文本解读是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尤其是对初中学生而言),指出学生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的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

我认为,这种细读建立在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矛盾中探奥秘,细微处见精华”,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下面主要谈一谈孙教授对文本解读的主要方法和观点(主要针对文学作品),以及对实际教学的借鉴作用。

一孙教授对文本解读的主要方法是:用比较和还原的方法去发现作品矛盾。

他认为,经典解读的关键不在于分析矛盾而在于揭示矛盾。

语文老师应该把作品放在一系列作品的比较中来观察差异,以便找出矛盾的切入口,不能满足于一篇篇孤立的讲作品,如果确实没有现成的作品可比,可用还原的方法分析单篇作品。

1还原方法的阐述和运用。

还原方法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形态还原出来,从而揭示矛盾。

还原的对象有两种,第一种是语义还原;第二种,还原的是文学作品的人物和景物。

先说第一种语义还原。

他认为,一方面,语言既是工具性的又是人文性的,两者在具体的作品中并不是统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一些个性化的文学语言上,这些语言在具体语境中带着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并具有特殊的含义,这和词典的规范意义形成矛盾,分析这样的矛盾可以辨认出作者深层的、潜在的情感。

“语义还原”具体操作就是:找到关键词语,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差异和矛盾,看特殊的心灵奇观。

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一段写道,“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还原一下“乐园”的本义,应该是大家公认的美好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

如果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就把它当作是“乐园”,这样形容是否恰当呢?这就发现了作品的矛盾之处,从全文来看,“乐园”是少年鲁迅感觉中十分美好的地方,带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文本解读的六个方法

文本解读的六个方法

文本解读的六个方法一是提领法。

这个方法来自于张庆先生,他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中说:掰碎了讲,好的课文就变得七零八落,我奉献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领就是衣领,就是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

诗歌有诗眼,文章有文眼,抓住了诗眼文眼,抓住了这个关键字,关键词,以此为切口就能把握整首诗、整篇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情感、主题、艺术。

这篇复杂的文章就变得简单明了,用杨九俊院长的话叫通透。

二是还原法。

还原法来自于孙绍振先生,他在自己的《文学的演讲》当中提出来叫还原。

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

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抓住矛盾,就能切入到文本内部深处。

三是原型法。

什么叫原型呢?就是原型结构。

许荣泽先生在《小说课》这本书当中说:我们可以让每个人三分钟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写小说不难,他提供了一种故事的公式。

就是先有个主人公,主人公有一个目标。

然后他要遇到阻碍。

遇到阻碍他要努力去解决这个阻碍。

然后得到一个结果,当然这个结果往往一开始并不是成功的,不是好的结果。

然后一次、两次、三次不成功。

突然之间在绝望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意外。

这个意外之后呢,就发生了一个转弯,一个转折。

于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目标实现了。

这叫七个问题的公式。

阅读和写作其实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解读作品就是要穿过文本的故事内容,揣摩作者的故事构思,把握这一类文本的原型结构和作者的心智模式。

这样的阅读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变得聪明起来,变得像作者一样聪明。

这个有点像什么呢?像看魔术。

外行就看看,很惊叹。

但是内行去看,要看门道:变魔术的绝招是什么?秘诀是什么?你看到了这一点,你也会变了,你就变聪明了,你就不会上当了。

四是见人法。

我们经常说文如其人,文章就像一个人。

所以我们读文章其实就是读人。

这个方法来自于王荣生先生《散文教学教什么》:散文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及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

读《文学文本解读学》有感

读《文学文本解读学》有感

读《文学文本解读学》有感近日,读了孙绍振、孙彦君著的《文学文本解读学》,觉得晦涩难懂,很多理论知识,都是懵懵懂懂的,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又读了王崔舟老师的《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这本书选取了小学语文的经典课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且通过教学设计,让解读与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结合《文学文本解读》第十一章提到的“隐性矛盾的还原”的理论知识,谈谈对矛盾分析策略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一、细读文本,发现矛盾孙绍振认为,“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

”文本解读,要善于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

可见,进行细读文本,发现矛盾,是解读的一个好方法。

王崔舟老师以《慈母情深》为例子,运用矛盾分析法解读文本,提炼出文中的三对矛盾,分别是“给钱多与没有钱”、“给钱多与挣钱难”、“挣钱难与“乱”花钱"。

解读这三对矛盾,让学生明晰,文本背后想要表达的意图、抒发的情感以及传递的思想。

王崔舟老师详细具体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引起我的思考,在我现在任教的六年级的课文里,哪些文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读文本呢?首先我想到了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穷人》,在这篇小说里,也存在着跟《慈母情深》类似的矛盾,如“桑拿很穷与却收养孩子”的矛盾;“天气很恶劣与屋里温馨”的矛盾;“孩子很饿与渔夫打鱼却一无所获”的矛盾。

还有这个学期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那个星期天》也有三组矛盾:“小男孩想出去玩与妈妈很忙”的矛盾;“小男孩等待时间很长与时间过得很快”的矛盾;“妈妈想带孩子出去玩与没有时间”的矛盾。

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冲突,文中隐藏的内涵与意蕴自然就能体会到了。

二、研读文本,比较矛盾细细品读王崔舟老师分析的三对矛盾,王老师在提炼矛盾过程中,是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来的。

文中“我”的母亲心甘情愿地给我“大笔钱”买“闲书”,“旁边一个女人”说:“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这个女人的话说出的是广大读者的心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我们不妨采用孙教授的还原法,对剪刀进行功能还原,就裁剪加工,产生新的物态而言,又似乎未尝不可。

再用孙教授的联系观点解读文本:春风像剪刀进行裁剪加工一样……也还是顺理成章的。

这里的关键是对“剪刀”这个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取其理,而不取其形。

也许它的“巧妙”就在于与“碧玉”、“丝绦”取其形态特征的不同。

2.通过物性还原谈《景阳冈》和《草船借箭》的艺术假想孙教授强调:艺术允许是假定的,不一定真实。

有假定,有想象,才有魅力,才能动人。

所以艺术不一定是真实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如:“千里啼莺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

能见千里吗?再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就不真实,却很动人:武松举起哨棒朝虎打去,打在树枝上,哨棒断了,他急了眼,扔开哨棒,“两只手顺势把大虫顶花皮?I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子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按进泥坑里去,……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轮起铁锤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血来”。

把大虫打做一堆,这里就不真实。

虎是猫科动物,猫科动物被按住头,屁股就会扭过来帮忙,爪子也会迅速抓到前面。

这样武松就会被老虎伤害。

要制服它,除非一手按老虎头,一手按老虎屁股。

如果这样,就只能是僵持状态,不可能把老虎打死。

武松打虎的一连串动作都是假想的,不真实的,却很动人。

但假中有真,以下几点是真实的、可信的:武松打虎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碰上的;他多疑,不相信别人――店家告诉他山上有吊眼白额虎伤人,只准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他不相信,认为“你留我在家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来唬吓我”,“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上写两行字”,要过往客商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他又认为“这是酒家鬼诈,惊吓那等客人”……这符合江湖人士的性格;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既怕死,又爱面子――走上冈子“行到庙门前……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必吃他耻笑,不是好汉……怕什么!且只顾上山去看怎地!”是硬着头皮上去的;他也有麻痹大意的时候――日色渐坠,还没遇上虎,“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什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见一块光挞挞的大青石……却待要睡……”;就在这时,老虎来了,不打它,它就要吃掉你……打虎棍断后,他超常发挥,把老虎打死了,当了半小时英雄;他是人,力气也有用尽的时候,打完虎,“手脚都苏软了”;也有悲观失望的时候――武松“挣扎下冈子去”,“见枯草中钻出两只大虫来。

武松道:啊呀,我今番罢了!”……这些都是真实可信的。

武松在体力上超人,心理上是凡人。

这正是假定中的真实性。

假定的英雄,又不失人的本性,可以按人的本性理解:多疑――怕死――爱面子――麻痹――惊慌――超常发挥――悲观失望。

我们不妨说孙教授在解读中采用了物性还原的方法:一是将文本中老虎的性格特点还原到自然界中真实老虎的性格特点;二是将文本中武松的人物个性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

向我们揭示武松打虎文本中的真实成分和虚构成分。

孙教授就这样在解读中自然地表现了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真实是一种美,艺术离不开真实;也并非只有真实才美,艺术允许想象。

这就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观点,又列举了鲁迅评《三国演义》的例子:“至于写人,便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孙教授认为:这里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是可以有异议的。

如果鲁迅在世,可以对话。

因为人物的塑造,允许有艺术假想。

诸葛亮这个人物还是可以说是塑造得好的。

他好在能表现人的心理。

他是在人的心理环境中成功地表现出来的。

我们不妨通过“草船借箭”看看诸葛亮的心理环境:一是面对周瑜的忌妒――周瑜不允许别人高过自己,不惜对诸葛亮痛下杀着,要他半个月造10万支箭,否则,军法无情;二是自己要尽忠――要促成孙刘结盟,不能逃跑,也逃跑不了,这就要凭智慧,在夹缝中生存;三是有超群的智慧――既能知彼知己,善于用兵,又懂天文,预知三天有大雾,善于利用天气;四是敢于冒险――草船借箭,因为他要求生存,必须冒险。

恰好遇到多疑的曹操,因此他成功了。

以致后来周瑜被活活气死。

临死之前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

在这种心理环境下,诸葛亮的多智并不妖,是合理的,具有真实性。

你可以说:假如曹操不那么多疑,直接出兵,诸葛亮就是死路一条。

正因为如此,才能表现诸葛亮的多智,他能知彼知己,曹操必然多疑,为什么?――他输不起。

你也可以说周瑜可以不那么忌妒,也就不会气死。

这是艺术的典型,周瑜没有死,至今这样的人还很多,生怕别人高过了自己。

这就是艺术假想,这种假想表现了真实的人性,睿智的诸葛亮自信、冒险,在这里也是符合人性的,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在这里,孙教授采用人物个性还原的办法,让我们设身处地,感受到才智超群的诸葛亮在此情此景,自信、冒险的真实可信。

他别无退路,又认定了曹操不敢出兵,所以兵行险着,放手一搏,终于成功。

在解读分析过程中,顺便对鲁迅批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提出了异议,表现出一个文艺批评家的真知卓见和追求科学的精神。

3.通过背景还原谈《荷塘月色》的主题孙教授进一步运用他的还原法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了新的解读:有人说是反映作者的苦闷:在4.12反革命政变,对革命者实行大屠杀后,是背叛革命,还是坚持革命的矛盾心情,表现小资产阶级的?厢逍睦怼H绻?是这样,那么,朱自清的个性特点在哪里?小资产阶级的?厢逍睦硎遣皇嵌家谎??革命不革命的问题,上班的时候不能思考,在自己的家里也不能思考吗?离开了老婆也还在想革命不革命吗?有人解释:文中不是讲要自由吗?这就有一个对自由的理解问题。

自由不只是相对政治的专制而言,也可以相对哲学的必然而言,也可以相对作风的纪律而言,还可以相对伦理的规矩而言……不能一见到自由,就解释为政治的。

写作是一种假定,对外界可以充耳不闻,自由自在。

那么,作者在自由地想什么?――想的是江南采莲的事情:想的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的嬉游光景;――想的是“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采莲人;――想的是热闹风流,这是革命不革命的内心骚动吗?不称夫人,也不称太太,称妻,对老婆极不尊重。

一个人出去――不带太太,是因为写的就是不带太太的文章。

这就要运用联系的观点,看朱自清的生活。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

娶了两个老婆,感到家里不自由,又跟父亲有矛盾,于是到杭州教书――校长与他父亲是老朋友,工资都给他寄回了家里――又跑到北京――当时他父亲又要他回去――精神上感到受压抑,因而追求生活上的自由。

1924年,朱自清还和闻一多商量:要不要加入国民党。

可见,他本来就不是一个革命者,怎么会在革命受到挫折之后,一下子要革命了呢?其实就是想生活轻松一点。

这就是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

这种感情很特殊、很新鲜、也很深刻。

深刻的情感往往与理性有关系。

所以阅读欣赏过程中,不仅有审美,还有审智。

有智慧就深刻、有哲理。

在这种解读过程中,孙教授采用了人物活动背景还原的方法,引导我们回到朱自清先生的生活中去,联系他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理解文本,正本清源,把握了文章的真实主题。

孙教授的还原法简单、易学,又行之有效。

他虽然命名为是经典文本的解读方法,但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应用到所有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去。

悉心地还原事物,运用联系的观点研究矛盾,必将成为阅读与欣赏的万能钥匙。

陈堂君,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常熟。

本文编校:老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