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作者:陈堂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9期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以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解读欧·亨利作品《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126《名家名作》·研究陈锐睿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如《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等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其中,《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作为欧·亨利笔下少数的悲剧性作品之一,其特殊性不言而喻,但小说的亮点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情节、逻辑的巧妙设置。
下面以孙绍振的文本解读理论来分析小说的独特之处。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纽约西部的红砖房地区,一男子寻找爱妻五个月未果,身心疲倦,却依然坚持不懈地穿梭于纽约各地。
为了便于继续打听爱人的消息,他租赁了一间昏暗潮湿、破败不堪的房间。
在房间里,他隐隐闻到一股来自爱人身上的木樨草香。
他欣喜若狂,仿佛爱人就在附近。
于是,他疯狂地四处寻找,向女房东询问是否有一位左眼眉上有痣的女孩在这儿住过,在得到房东的否定回答后,残存的一点希望如泡沫般破灭了。
他发疯似的堵上房间里的每一条缝隙,打开煤气阀,绝望而去。
而在小说末尾,从房东与其他房东太太的谈话中得知,不久前一位女孩在男主人公租赁的房间里结束了生命,这位女孩正是男人疯狂寻找的左眼眉上有痣的爱妻。
但贪婪、残酷的房东太太并未告知这位男主人公事实。
最终,男子随心爱的妻子而去。
孙绍振认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是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揭示出来,人物突然被思想照亮,前面的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变化[1]。
的确,在故事的结尾,男子由一个痴情的爱人变成一名受骗自杀的被愚弄者,女房东则由房间的拥有者、出租者变为“人们堕落的帮凶与悲剧的缔造者”[2]。
话少而意无穷,这是欧·亨利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叙述故事不是简单地陈述故事情节内容,而是在文章的最后把思考留给读者,使读者沉思。
欧·亨利在结尾处常常利用这样的只言片语,使读者获得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的双重享受。
当然,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大师,除了在结尾处反转的妙处之外,故事的细节中也有打破常规等高超的手法。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_龚帅

“可热闹是 他们 的,我 什 么也 没 出问题。”⑥如果说通过还原揭示 面,如《记承天寺夜 游》可以通过
有”,如果不能抓住这个关键句, 矛盾是“提出问题 ”,相对应的做 对“闲”的还原,从“摆脱世俗苦闷
就无从还原出“客观存在热闹”与 好微观分析就是“回答问题”,分 的豁达”到“闲适的人生境界 ”的
“而笔下那般静谧”之间的矛盾, 析出 深层矛 盾中所反映出的,成 价值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在历史
(二)孙绍振文本细读法中的 入 微 的 分 析 运 用 了 多 种 分 析 方 者以深刻的激发,并促成一门新
“分析”
法,并建构起了系统分析的七个 学科—— —“文本解读方法论”的诞
1.处于主体位置的“分析”
层次,从不同层面保证了分析的 生。
“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 可能性:第一,价值观念(真善美)
孙绍振的微观分析法具有原
文本读法
2015.04
学教育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龚帅
内容摘要: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是在呼唤“回归文本”却又苦无良策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这种解读方法可以 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盲目拓展”、“伪分析”等问题,孙教授结合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研究也为我 们展示了文本细读法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孙绍振文本细读法的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通过“学会微观分析” 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行性,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乃至文学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批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成 现出的特殊性内涵) 作比较并从 空洞的概念,把非常具体的、微妙
果,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就是典 其间寻找差异,二者不一样才有 的内涵揭示出来。去蔽的过程就
型代表。
分析的空间。这就对解读 《木兰 保证了还原的可操作性,从而保
文本细读的一把利刃——孙绍振还原分析法述评

《 还原 分析 和 微观 欣 赏 》
综上 所 述 , 所谓 还原 分 析法 , 靠 抽象 能力 , 据艺 术 形 即依 根
无效或低效的文本分析。 其原因之一 , 就在于有效的、 具有可操
作 性 的文本解 读方 法 的缺失 。要 进行 具体 分析 , 果没 有一 定 “ 如 的方 法论 的 自觉 , 则无 从下 手 。 面对 文学 经典 时 , 在 这种 困难 就 更 为突 出。 因为 文学 形 象天衣 无缝 、 乳交 融 , 些 在方 法论 上 水 一
语义, 然后将之 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 , 揭示出差异 / 矛盾来, 就
可 以分 析 了。”
— —
《 再谈“ 还原” 分析方法》
还原“ 也就 是 根 据 艺 术形 象提 供 的 线 索 , 未 经 加 工 的原 把 生 的形 态想 象 出来 , 出 艺术 和原 生 形 态之 间的 差异 , 了差 找 有 异 就 不 愁没 有利 刃
— —
孙绍振还原 分析法述评
。 肖元 凯 , 叶成 叶
( 宿迁市青华 中学, 江苏 宿迁 2 30 ) 2 8 0
【 摘 要 】近 些 年 来 , 绍 振 先 生 不 断 发 展 、 化 了文 本 细 读 的还 原 分 析 法 , 渐 成 一 定 的体 系 和 可 操 作 孙 深 并
深 刻 的分析 , 全 国产 生较 大 反 响 。20 年 , 在 02 主编 的 初 中实 验 语 文课 本在 教育 部 立项 。20 年 4 , 03 月 专著 《 谏 中学 语 文教 直 学》 出版 。
“ 还原 ”这与现 象的还原在精神上一致 , 更具有形而下 ( 但
的 操作 性 )也 就是 想 象 出未 经作者 处理 的原 生的 状 态 。 生的 , 原
运用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培育学生语言核心素养

运用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培育学生语言核心素养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言能力作为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更包括了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孙绍振教授提出的微观文本分析法为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微观文本的深度分析和解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在学生语言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运用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探讨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
具体包括通过深入分析文本细节,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
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探讨微观文本分析法在学生语言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实际效果和意义,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并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语言素养的现代人才。
1.3 研究意义微观文本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的细微之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要,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更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通过研究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解读能力。
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细微之处,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研究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在语言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的启示

乱 、 条 理 不清 晰 、 病 句 很 多 。 所 以 最 后 一 个 环 节 , 教 师 应 [2】刘少雪,张应强.高等教 育改革:理念 与实践 【M】.上海交通 大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求 每 个 学 生 根据 讨 论 情 况 和 老 师 的 评 点 当堂 写 出 一 篇 文 出版 社 ,2007.
章上交 ,锻炼 学生的书面表达 能力。这一环节要 求学生在 【3】杨德 广.高等教 育 学概 论 [M].上海 :华 东师范 大学 出版社 ,
体性 不是 由教 师 自己确 立的 ,而 是在激起学 生主体性 的过 程标准》中抽离 出来。
程 中发展起 来的,是 以自己的强势主体性来树立 的。
孙 教 授 的文 本 “细读 ”能 力无 与伦 比,在本 书 中 为
三、 重 视 文 本 的 审美 价 值
我们 展示 了他 的比较还原法 ,不仅形成 了系统 的理论 ,而
上 ,仅仅理解 为木兰 是个英雄 ,从而丧 失教师的 强势 主体 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等内容 。语 地 位 。 《课程 标 准 》指 出 ,教 师 的权威 不 是其 职 位给 予 文 的学 习不能 只关注 文本 的审 美价 值 、心灵 的塑造 ,它应 该 是
的,而是在师 生对话 的过程 中建立 起来 的。然而教师 的主 工具性 与人 文性 的统 一 ,语文 的工 具性从 来就 没有从 《语 文课
理
孙 绍振 《名作细读 微 观分析个案研 究》 的启示
◎柳 盼 盼
长 期 以来 , 文 论 界 对 文 本 微 观 分 析 既 缺 乏 理 论 研 究 , 行分析 ,往往 凭直觉去鉴 赏文学作 品。比如 抓住文本 的思 又缺乏实践 的可操 作性 。 《名作 细读——微观 分析个案研 想 内容作多方面 了解 ,抓住文本语 言做 深入细致地 品味, 究 》是孙绍振教授针对 此弊病而创作 的,他将 中学语文 教 抓 住 文本 的人物 形象 进 行深 入分 析等 。这 里 的抓住 “内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课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一直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
这样一篇经典童话,可以说有着永恒的魅力,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重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
今天,我就大胆地尝试运用孙绍振教授所讲的还原法与比较法来解读文本,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审美价值的还原与比较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这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在统编版教材之前,这篇童话一直定格在五六年级的课文。
去年,我任教三年级,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曾和同事发出这样的疑问:统编版教材为什么会这么大幅度地把这篇童话调整到三年级课文中去?与过去教材相比,同事表达了很大的不赞同,认为对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突然学这么长的一篇课文,一读起来有难度,二感悟有难度。
我也在思考教材编者的意图,当时所能想到的是联系《快乐读书吧》,认为编者这样调整无非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去大量阅读童话书籍,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欲望。
这次在工作室的推荐下,拜读了孙绍振教授书籍《如是解读作品》,读完这本书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现在我用孙绍振教授“审美价值”的还原与比较法来阐释我当时的疑惑: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的本原是什么?是要写给谁看的?我们在进行“还原”分析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还”,要“原”,将写作的意图“复原”出来,将所表现的生活“复现”出来。
我查找了安徒生本人的文献资料,现在用导演王越赴丹麦拍摄“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记录片时所说的这段话还原安徒生创作意图的一种解读:“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
安徒生出生贫苦家庭,11岁爸爸去世,妈妈改嫁,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
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
文本解读是孙绍振多年以来奋力开拓的一大学术领域,已产生较大影响力。
本文试图从他众多的文本分析案例中提炼出深层的“解读理论”,超越已有的从“语文教学”的视角认知“孙绍振文本解读”的传统研究模式,转而在文艺理论的本体框架内思考其存在价值。
首先全面阐述了孙绍振解读文本时的三大审美理念:追求审美的特殊性与唯一性、真善美的错位结构(为着叙述上的严谨,此部分也顺势包含了孙绍振“小说的错位理论”)、文学的三维结构理论。
之后,结合具体的文本案例,先是在“批判与建构”、“破与立”的理论视野中,细密深入地探讨了孙绍振的宏观文类理论,继而又详细解剖了孙绍振微观细读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孙绍振走上文本解读之路的“机缘所在”以及伴随而来的“话语转型”。
紧接着,回顾前文并结合当前的文学研究语境,系统性地阐述了孙绍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术个性及其对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建设的启示意义。
经过重重梳理,本文归纳出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的三大特色:敢于批判和质疑,重视思辨和创新;聚焦“情感”密码,深于情;重“实践”——创作实践和阅读实践,对“创作”实践尤为关注,是“创作论型”的解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