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第四章
《传播学教程》目录总结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禾逵刖 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 种饕 绞絇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与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是必然的.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②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①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②再现的媒介系统.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③机器媒介系统.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①前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②后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①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与,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与,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与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2、象征符的特性①人工符号,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既可表示具体事物,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③非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3、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4、符号意义的分类①明示性和暗示性;②外延和内涵;③指示性和区别性.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①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②受众的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而受众个体却依照各自背景理解和解释符号意义,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③情境意义: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不具备的意义,并制约符号意义.6、传播情境的定义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7、人类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通过象征符传达象征意义来实现.8、象征性互动理论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③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9、象征性社会互动①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作为象征性互动过程的传播能扩大传播双方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②意义交换的前提: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对传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共通的理解和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第四章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③评价: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正确;b.不足: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合适;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过程.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①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b.大众传媒〔传播者〕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③评价: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①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②内容:③评价:a.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b.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4、传播过程的特点①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是传播者和受众的意义〔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②序列性: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③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各要素〔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接也是其结构特点,各环节〔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5、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①〔美〕赖利夫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②内容:③意义:a.表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传受双方都可被看作一个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身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孤立,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在更大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社会政、经、文、意识形态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大众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传播系统.b.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微观、中观、宏观〕既具独立性,又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B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①〔德〕马来兹克《大众传播心理学》②内容: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该系统各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a.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与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b.影响和制约受众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c.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受众对媒介的印象〕.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6、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把传播看作是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故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7、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式"①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a.与人的体质有关的"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上,与社会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②人际传播:特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传播是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大众传播: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双方与其活动都受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的制约.8、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范畴;②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的精神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态;④传播学研究要把信息"交流"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交往联系起来.—总之,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第五章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渡边一央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生理学过程的角度〕●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播区别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2〕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3、人内传播的的特点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是外部环境〕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人内传播的性质合结果,也必然对其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还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是在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4、"主我与客我"米德、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1〕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3〕"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体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4〕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5、"自我互动"布鲁默,美国,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象征互动论》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2〕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3〕"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而是新的.4〕"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说明,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也同自己本身进行传播.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5、"内省式思考"米德1〕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2〕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3〕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一个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进行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因此,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4〕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2、人际传播的动机:1)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3、"镜中我"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组织》1〕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2〕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3〕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4、人际传播的特点1〕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3〕双向性强,反馈与时,互动频度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是一种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传播活动.〕5、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1〕对社会来说,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2〕对个人来说,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3〕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6、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集中在: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镜中我"、"主我与客我"、"社会模仿"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普与"7、社会化——指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认"的过程.1〕从个人角度讲,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3〕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社会观念的形成.8、自我表达——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与低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9、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1〕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而精神传播需要物质载体,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2〕媒体即任何能够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手段.3〕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传播活动时,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他的传播渠道广,手段多.人际传播,是真正意。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主我(I)和客我(me):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接收装臵:感官 传递装臵:神经 处理装臵:记忆、思维 输出装臵:语言、动作、表情、行为等
3、传播的功能
拉斯韦尔,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
付环境、传递遗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 与功能》;
一般: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4、传播学能做什么?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
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传播的类型
一般: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传播; 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 传播;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加涅)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呈现侧记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正 确性的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组织者:使用引导性材料,来帮助对学习内容建立定向 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发生在先,称:‚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 上位组织者:渐进分化策略 下位组织者:逐级归纳策略 并列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
4、网络时代的教育传播变革
时空关系变化,打破原有传播结构; 传播要素变化: 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 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方式变革:一对一、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三、教育传播学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 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 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传播学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教育技术4.课程地位:专业限选理论课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7.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导论二、课程目标该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的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知识,目的在于让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了解并理解传播的含义、传播的模式、传播的组成部分、传播的效果原理,并能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传播现象,分析教育过程,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2.陈述传播的类型3.解释传播的功能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第一节传播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传播的类型;传播的功能;第二节教育传播教育传播的概念; 教育传播的演进;第三节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教育传播的定义; 教育传播的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概念:系统、教育传播系统、要素、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
2.阐释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3.解释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会构成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并举出实例。
4.阐明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
第一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第二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第四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教育传播控制系统;教育控制系统的特性;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说明概念:模式、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教育传播过程2.阐释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3.阐释拉斯韦尔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宣伟伯模式等4.阐释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5.阐释三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传播学基础》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象征符特点:(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产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0象征符是可以通过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的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符,也称为副语言。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5、意义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符号的分类a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b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c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7、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倡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他去世后出版的论文和讲稿集《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下理论的形成养生了重要影响。
8、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教育传播学 (3)

教育传播学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2.南国农的传播功能界定:沟通、协调、教育、娱乐3.传播学的奠基人和主要贡献(1)施拉姆1.创立了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标志着传播学的产生2.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30多部论著,500多万字)3.推进传播学的教育,扩大传播学在学术界的影响。
4.传播学的创始者(2)拉斯韦尔(政治家):1.“5W”模式、2.“社会传播”、3.“内容分析法”著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贡献:5W传播模式who(传播者)【控制分析】-says what内容【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渠道【媒介分析】-to whom 受者【受众分析】- with what effects 效果【效果分析】缺点:将传播归于劝服性过程;忽略反馈;忽略外环境对传播的影响;忽略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3)卢因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群体动力论”强调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2.“把关人”把关人:信息通过把关人,被否定即停止传播,被肯定继续传播,由媒介传递给受众。
(4)拉扎斯菲尔德1.“两级传播”理论大众媒介将信息传递到意见领袖,信息由意见领袖到一般受众。
2.实地调查法(5)卡尔·霍夫兰1.“实验控制法”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2. 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否定“子弹论”,子弹是媒介信息,受体是大众;提出影响说服效果三因素:说服者条件、信息本身说服力、问题的排列技巧。
1.※什么是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的特点和方式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方式(类型):(1)自学传播(2)个体传播(3)课堂教育传播(4)远程教育传播(填空)3.教育传播学的定义和性质※定义: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人奇事: 奇人奇事:麦氏的独门幽默
• “媒介即信息”是他最有名的警语,最先出现于《关于新媒介的研究报告》打字稿中, 并不显眼。 • 1964年,出书《理解媒介》,“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成 了第一章的标题。 • 经常自嘲:人们读这本书通常只看一下第一章的标题就不再看下去了。于是1967年 写了一本书,就叫做《媒介即按摩》(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 这样还不过瘾,他对message一词还没有作弄够,因此在1969年写《反方向的风》 一书中提出“媒介即混乱时代”(The Medium is the mess age)。 • 到此还没完,他继续玩,在1972年写《把握今天》一书来了个“媒介即大众时代” (The Medium is the mass age)。 • 再后来,还有“媒介即以我为尊的哲人”(The Medium is the me sage)。 • 此外,还有“媒介及以妈妈为尊的哲人”(The Medium is the ma sage)。 • 终于,他把message所有的变体、拆分玩腻了,也被无数的学阀骂够了;就开始玩 medium,来了一个“无聊即信息”(The tedium is the message)。 • 1978年,他又和他的朋友莱文森私下里说:“无聊即大众时代”(The tedium is the mass age)。 • 1980年,他玩够了文字游戏后,“憨笑九泉”。
• 教育传播媒体: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
• 一张白纸是不是媒体? • 一盒空录像带是不是媒体? • 一个生物标本是不是媒体? • 列举你所知道的媒体类型。
二、教育传播媒体的类型
• • • • • 发展历史分类 印刷与否分类 感官功能分类 物理性质分类 技术特点分类
1、发展历史分类
• 传统教学媒体: 教科书、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 等; • 现代教学媒体: 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网络 等;
讨论: 讨论:教育媒体的类型特点
• • • • • 视觉媒体优点、缺点,应用方式; 听觉媒体优点、缺点,应用方式; 视听媒体优点、缺点,应用方式; 交互媒体优点、缺点,应用方式; 综合媒体优点、缺点,应用方式;
4-3 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与利用
• 4-3-1 教育传播媒体观 • 4-3-2 教育传播媒体选择模型 • 4-3-3 教育传播媒体的教学策略
4-2 教育传播媒体
• 4-2-1 教育传播媒体概述 • 4-2-2 教育传播媒体功能 • 4-2-3 教育传播媒体特性
4-2-1 教育传播媒体概述
• 一、教育传播媒体概念 •媒体概念
• 媒体(media、媒介):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 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好的翻译,也是一种优秀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达、雅:Humor;massage;
• 韩复榘的笑话: –今天到场的人数十分茂盛,敝人实在很感冒, 你们都是大学生,懂得七八国的英文,我不懂 这些,今天真是鹤立鸡群了。 • 本人姓“陆”,大陆的陆: –哦,姓路,“大路朝天”的路?
关于记忆与推测的编码 关于记忆与推测的编码实验 编码实验
• 45名学生在一起观看一场车祸的电影片断。 • 每放完一个电影片断,就有1/5的学生需要回答“汽车的速度有多快?” – 两车互相接触到对方的时候,车子的行驶速度有多快? • 平均估测速度是31.8公里/小时
数字媒介的信使,IT 数字媒介的信使,IT时代的先知 ,IT时代的先知
•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思想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不久就被人遗 忘,以至于当他在1980年的最后一天去世的时候甚至没什么 人注意到。但是,到了下一个十年,事情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从风口浪尖到寂寂无声到再次冲上风口浪尖,这个过程颇有 戏剧性。 • 世界范围的……热,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 代,时间不长。目前的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 代中后期。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
•
当改变问题的编码方式时: – 两车互相撞到到对方的时候,车子的行驶速度有多快? – 两车互相碰撞到对方的时候,车子的行驶速度有多快? – 两车互相相撞到对方的时候,车子的行驶速度有多快? – 两车互相撞碎到对方的时候,车子的行驶速度有多快?
贝丝.洛夫等的有趣实验(1974) 贝丝.洛夫等的有趣实验(1974)
的
2、经验之塔理论
•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 •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 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 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 位于“塔”中的那些视听媒体,比上层言语和视觉 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空限制,弥补下层直 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 • • • 光学投影教学媒体:投影片 电声教学媒体:收音机; 电视教学媒体:电视机; 计算机教学媒体:
5、技术特点分类
• 非数字化教学媒体; • 数字化教学媒体;
数字媒介的信使,IT 数字媒介的信使,IT时代的先知 ,IT时代的先知
• 1964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加拿大教书匠一举成名。那年, 他所著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立马给整个西 方乃至全世界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以至今天余波未息。 • 这位来自加拿大的传播学教授,据说知道他的思想的人远比 读过他的书的人多,因为他擅长用简短有力的短句来高度浓 缩自己的思想,比如“媒介即讯息”“地球村”。他曾经因 为《机器新娘》以及后来出版的《理解媒介》而奠定了在传 播学界的地位,并在1960年代风光一时。
1、媒体是人的延伸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 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 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劝学》 • 笔是手的延伸; • 书是眼的延伸; • 广播是耳的延伸; • 电视的眼和耳的延伸;
2、媒体即信息 • 媒体是信息;
三、教育传播媒体的功用
• 功能:传递信息、存储信息、控制学习; • 作用: –给教学提供具体经验 –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 –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 –优化教学和教育过程
4-2-3 教育传播媒体特性
• 一、教育传播媒体一般特性 • 二、教育媒体的类型特点
一、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特性
• • • • • 呈现力:时、空、运动、颜色、声音; 重现力:记录、保存、重放; 传递力:超时空; 可控性:媒体操控有难有易; 参与性:交互性与情感性;
1、编码
• 发送端:把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 信源编码(信息到符号)到信道编码(符 号到信号);
编码
• 密码本:对信息加密,使之成特殊符号 和信号; • 比特流:对信息编码在符号,再转换成 数字信号:0-1;
2、译码
• 接收端: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 包括信道译码(信号到符号)和信宿译码(符 号到信息意义);
译码: 译码:符号的能指与意指
3、信道
• 空间信道:声光电; • 线路信道:网络线路系统;
二、教育传播通道
• 通道传递的是教育信息; • 信宿是特定对象—学生; • 信源端主要对象—教师;
色彩对比
1、学生-教师 学生• 学生—受传者: –视觉:色觉、色调等; –听觉:音调、响度、音色、声音长度; –嗅觉:; –味觉:酸、甜、苦、咸、辣等; –触觉:冷、热、痛、硬度、光滑度等; • 教师—传播者: –口语、板书、体态等传统方式; –媒体辅助手段:投影、电视、计算机课件。。。;
2、印刷与否分类
• 印刷媒体: 教科书、挂图、辞典、杂志、报纸等;
• 非印刷媒体: 电子传播媒体、非印刷传统媒体;
3、感官分类
• • • • 听觉媒体:口头语言、广播录音; 视觉媒体:板书、挂图、模型等; 视听媒体:电影、电视等; 交互作用型媒体:程序教学机、微格教学训练 系统等;
4、物理性质分类
4-1-3 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畅通
• • • • 增加教育信息量 培养教育传播人员 培养学生获取能力 ……
一、增加教育信息量
• • • • 增大增强信息量的效果:电视广告; 增加信息量,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如何理解“聪明”二字? “脑白金”
二、培养教育传播人员
• 优质传播教育信息; •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 • 纠正教育传播误区;
动词 撞碎 相撞 碰撞 撞到 接触 平均估计速度 40.8 39.3 38.1 34.0 31.8
三、信道干扰
• • • • • 线路不佳; 设备不良; 环境不好; …… 对敌电讯干扰、破坏通讯设备……;
四、译码干扰
• 丢了解码本?解码器出现了错误?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课堂中的“F4”现象: –追星族:是明星偶像? –电脑员:是电脑键盘? –化工师:是化学名词?
4-1-2 教育传播通道的干扰
• “掘井得一人”、“三人成虎”:谣言何来? • “哑语接龙”小游戏,说明什么传播现象? • 看手势听描述来猜事物或成语说明了什么传播现象?
一、信源干扰
• 信源混乱、质量不高;
• 教育信息的虚假性与错误性;
• 多信源的同时出现; • 高考出现的错题;
二、编(译)码干扰
4-2-2 教育传播媒体功能
• 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观 • 戴尔(Dale)的经验之塔 • 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与作用
一、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观 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观
•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 • 《认识媒体:人体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 《媒体就是信息》; The media is the message
1、经验的层次
•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Audio visual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methods in teaching》 的 录音、 录音、 广播、 广播、照片 –做的经验 电影 –观察的经验 的 电视 展览会 –抽象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