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第八课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第八课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专题形式呈现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主要介绍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方面。

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三国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来处理教材内容:一是该阶段思想文化新成就的典型表现,包括教材的前三个子目: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二是教材的第四子目中外文化交流。

教师要注意这两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文化交流实际上贯穿于该阶段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文化是在交流中不断推陈出新的。

本课涉及时间跨度大,持续约700年,经历了从长期分裂到再次统一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遵循时序性的前提下,跨越朝代体系,用发展的眼光来考察这一时期诗歌、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流中佛教的传播,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文化的延续与变迁。

建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和“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该阶段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课后探究与拓展部分可以根据学情有选择性的作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评价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立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这一认识要建立在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基础之上。

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延续性和内在逻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核心素养割裂,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发展史实的了解,认识该阶段思想活跃,呈现出的多元色彩;2.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在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和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学会初步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3.能够在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新成就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这一时期文化多元、繁荣的原因,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这一时期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九年级历史上册_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课件_华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_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课件_华师大版

3、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应用有何意义?
(1)便利商业贸易活动; (2)直接促进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进步
1.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 ( B ) A.《神曲》 B.《马可•波罗行纪》 C.《一千零一夜》 D.《几何原本》 2.阿拉伯数字的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 分别是( ) C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C.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3.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的民族是( B ) A.波斯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蒙古人
欧洲人制造自己的火药武 14世纪上半叶: 器 ,用于实战 3、指南针: 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 12世纪后期,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往欧洲 10世纪末起,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 4、印刷术: 中东传入欧洲
意义:促进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数字
1、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2、阿拉伯数字是如何改进和传播的? 古代印度人 发明 中古阿拉伯人 改进 世界各地 传播
第8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
一、马可.波罗的东来
和平的方式
二、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三、阿拉伯数字
教学目标:
• 掌握马可· 波罗东来的史实 • 归纳中国四大发明对外传播的简况 • 掌握阿拉伯数字的发明、改进及传播 的情况,理解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一、马可.波罗的东来
意大利(威尼斯) 1、国家:
2、时间: 13世纪晚期 (中国的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
P52
二、四大发明外传
1、造纸术的外传:
东亚——南亚——中亚和西亚——欧洲
——美洲
正式西传: 751年,怛罗斯之战
意义: 对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作出了极重要贡献。
火药的外传
炼丹家发明火药; 唐末应用于军事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同步练习及答案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一、选择题1.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下面选项属于文明融合的是( )A.亚历山大东征B.希波战争C.罗马帝国的扩张D.马可·波罗来华2.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中国皇宫:大殿和房间都装饰雕刻着镀金的龙……材料中的“中国皇宫”是指( )A.唐朝的长安B.北宋的东京C.元朝的大都D.明朝的北京3.下列历史人物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或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记述了东方经历与见闻,后来激起欧洲人对东方憧憬和向往的是( )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大唐西域记》D.《马可·波罗游记》5.马可·波罗的书几次出版均被抢购一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另一方面,整个14世纪里,佛罗伦萨的街头都有被起名为“马可·波罗”的小丑,说着没人相信的大话以博众人一笑。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意大利人崇拜马可·波罗,纷纷给孩子起相同的名字B.意大利人嫉妒马可·波罗,故意丑化他C.意大利人既向往东方的财富,又怀疑马可·波罗的描述D.名字相同纯属巧合,无足为怪6.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0~9 这十个数码,创造它和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人分别是( )A.印度人、阿拉伯人B.罗马人、阿拉伯人C.阿拉伯人、阿拉伯人D.中国人、阿拉伯人7.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欧洲人的手。

”结合历史知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D.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科技成就8.“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马可·波罗远行中国的史实,告诉我们应该具有( )A.开放与交流意识B.爱国意识C.民主与法制意识D.历史是非观念9.下列有关古代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古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C.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向东方学习D.马可·波罗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
与文化交融》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八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文化交流和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2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

第8课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第8课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数码的发明使记数和计算变得简便易行。阿拉伯人吸收古印度数码,并编写出专门介绍 数码的书。大约12世纪传入欧洲,被误称为“阿拉伯数字”。此后,十个数码在世界各国流 行,成为通用的数字符号。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西方字母的渊源与发展
①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和交往; ②推动了数学等自然学科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定国号为元。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马可· 波罗东游
马可· 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
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威尼斯原属东罗马帝国,公元10世纪末建为独立的共 和国。),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他17岁时 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三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
C.犹太人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
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 评价:征服和扩张打破了各大陆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在 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的交往联系,但这种方式并不是主要方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行进在丝绸之路中的驼队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蒙古帝国
元 太 祖年 成建 立 吉蒙 思古 汗汗
1206

学家拉施特丁的《史集》中的插图。
由 其 元成三 太吉子 宗思窝 汗阔 窝去台 元世祖忽必烈 阔 世 即 台后大 成吉思汗战争图 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 汗 位 此图表现了成吉思汗的战争场面。选自波斯史 的孙子。1260年即蒙古大汗位。1271年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古代东西方的冲突与交往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古代东西方的冲突与交往

马可 ·波罗来华
和平往来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1.阿拉伯数字的最早发明人是( A.古代埃及人 B.古印度人 C.古巴比伦人 D.阿拉伯人

2.现代人类文明是在过去各区域文明冲撞和交融的 基础上形成的。下列四项中,明显区别于其他三项的 是 (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的扩张战争 D.马可·波罗来华
1.起止时间: 2、起因:
3.战争双方: 希腊—波斯 4.地位: 古代东西方的第一次冲突
5.著名战役: 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 6.结果: 以波斯帝国的失败而告终
波斯帝国
雅典 斯巴达
希 波 战 争
马拉松平原 希腊—波斯 公元前490年(第二次希 波战争)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马 拉 松 战 役
雅典银币
公元前334年
经过:
结果: 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马其顿
波斯帝国 希 腊
从雕像到影视,他无所不在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前336—前323 年在位),马其顿国王, 腓力三世之子。当时希腊 “最博学的人”亚里斯多 德作他的家庭教师,他向 老师学习了哲学、医学、 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自幼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特别爱读《荷马史诗》。16岁起,他就随父征 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 击败希腊联军。20岁,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 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 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亚 历 山 大 头 像
无坚不摧的马其顿方阵
当波斯遇到马其顿„„
伊苏斯之战 亚历山大大败大 流士三世
定都巴比伦
东征路线:扫荡小亚细亚 攻入埃及 回师占领 两河流域 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八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文化交流和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2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理解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文化交流、交融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科学精神】探究文化交流、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公共参与】努力学习、借签各民族、世界各国有益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课标要求】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马可·波罗国籍、来华时间、著作的名称;知道“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设计的对带“胡”字蔬菜瓜果的历史考证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可·波罗东游历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人民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活动、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难点:东西方和平交往的历史作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与马可·波罗有关的资料(含文字、故事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东西方的战争,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西方的关系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古代东西方文明通过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以各种形式不断交流,互相影响,创造出新的辉煌。

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去感悟一下。

(出示课题:第2课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和民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元朝时就有这么一个外国人,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作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

这个人是谁?是什么吸引他来到中国的?在那个自然条件及其恶劣的年代他又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课件显示第一目标题)一、马可·波罗东游(师导)刚才我听见很多同学说出了马可·波罗的名字,他是哪国人呢?(学生容易答出是意大利,并要求记住)为什么元朝时的中国对他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出示小标题)㈠马可·波罗来华背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7页内容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元朝疆域”图再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归纳:马可·波罗来华是在蒙古帝国已经建立、东西方陆路交通大开的背景下实现的。

国力强盛、交通方便、对外政策开明。

当时有很多像马可·波罗一样的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华。

(教师过渡)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曾到过中国,并受到元世祖的接见。

他们回到威尼斯后,经常给马可·波罗讲述东方动人的见闻,使得马可·波罗既羡慕又向往,他很想做一个商人漫游东方。

但我们知道威尼斯到大都路途遥远,那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出示第二小标题)㈡马可·波罗来华经过(出示活动的“马可·波罗东游路线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他经历的国家和地区,学生复述。

学生回答后要求在各自的《填充图》中填出,加深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识记)(师结合地图补充)这一路的艰辛困难,常人完全难以想象。

当他们到达阿富汗东北端时,马可·波罗由于适应不了高原山地的生活,不幸病倒了,只好停下来疗养。

一年后,马可·波罗恢复了健康,继续前进。

后来又面临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艰苦行程。

久病初愈的马可·波罗硬是咬牙克服了困难。

费时三年半,于1275年到达元代上都,最后终于到达大都。

从马可·波罗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讨论)(师导)既然马可·波罗带着羡慕和向往,历尽千心万苦来到中国,那他在中国的这十几年里都干些什么呢?(出示第三小标题)㈢马可·波罗在华经历(读教材,请学生概括马可·波罗在华经历)1.学习中国语言;2.受皇帝赏识做官;3.受皇帝之命巡游中国各地、出使亚洲一些国家。

可见马可·波罗不是一般地侨居中国,而是深入到了中国主流社会;积极参与了中国事务,这为他后来写《马可·波罗游记》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马可·波罗游记》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呢?它对西方有怎样影响呢?(指导学生看48页的小字,概括《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影响)总之《马可·波罗游记》它“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

它一方面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增强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社会动力;另一方面,游记提出了从欧洲可乘船到达东方的看法,破除了赤道无法穿越的误解,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

对此,你怎么看?(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弗兰西丝·伍德博士又一次提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

但我国史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根据许多史料的记载,认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

不过《马可·波罗行纪》中的文字记载,确实也有夸张的成分。

例如,书中说日本“君主有一大宫……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就言过其实了,反而证明马可·波罗并未到过日本。

他对日本的了解,充其量只是耳闻,并非目睹)(师导)其实在古代,既有象马可·波罗那样不远万里专程到东方充当文明交流使者的,也有许多无名无姓的普通人,默默地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做着贡献,这其中阿拉伯人是最值得称颂的。

为什么众多的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使者呢?(打出《12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传播文化。

由于阿拉伯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接合部,所以,它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亚非古国文化的养料,形成了兼有东西文明特征的阿拉伯文化)(师导)说到阿拉伯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会畅所欲言,越扯越远,老师要及时收心)对,刚才有同学说道了阿拉伯数字,它可是东方文明的重大成果啊,其西传到欧洲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的突出例证。

(课件显示第二目标题)二、阿拉伯数字的西传(师导)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学生看了书就知道是印度人发明的,提这个问主要是加强记忆)对,是印度人发明的(出示小标题)㈠印度人发明(师导)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中国历史,在阿拉伯数字普遍使用以前,中国人是用什么方式来记数的?(引导学生讲述早期人类结绳,刻木记事的故事)(师导)无论是结绳记事,还是刻木记事,都很麻烦。

还好古代印度人发明0~9十个数字。

(打出《原始阿拉伯数字》图片,那些蝌蚪似的数字和今天的阿拉伯数字有较大的差距)这套数字系统最先只有1、2、3、4、5、6、7、8、9,当时还没有“0”。

“0”这个数字,在那时还是一个黑点。

后来,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化,“0”才正式出现。

直到那时,这套完整的数字才真正形成。

古印度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十个数字,还创制了与之配套的十进位计算法,这是印度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这个贡献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指导学生讨论)(师导)大家说得都有道理。

的确,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的推广对推动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这套数字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呢?(学生基本都能说出原因,出示小标题)㈡阿拉伯人的传播(师导)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把他随身带来的印度制作的天文表献给了当时的国王。

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也就在这个时候介绍给了阿拉伯人。

因为印度数字和计算方法简单而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并且逐渐地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创造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了。

到后来,人们虽然弄清了“阿拉伯数字”的来龙去脉,但由于大家早已习惯了“阿拉伯数字”这一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来了。

由此可见除了“创造”,“传播”的作用也很重要。

的确,阿拉伯人对数学研究的确作出了很多的历史贡献。

当时,欧洲正处在中世纪时代,宗教思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科学研究得不到发展。

欧洲的一些学者还是从阿拉伯传来的书籍中得到科学知识的。

通过这些书籍,欧洲人熟悉了几乎整个古代世界的数学创造。

可以说,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师导)其实,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贡献远不止改进传播了数字,他们还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贡献呢?(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确: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着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过渡)你们知道吗?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传入欧洲的过程中阿拉伯人也起了直接或间接的中介作用。

(出示第三小标题)㈢阿拉伯人在中国四大发明西传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过渡)四大发明是最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古代科技成就。

它们的外传离不开阿拉伯人。

(打出《丝路上的驼队》让学生仔细观察牵着骆驼的阿拉伯人,引导学生想象阿拉伯人是如何在日常贸易中直接或间接传递了四大发明的,组织学生讨论,老师适时肯定。

)(师导)当然,在传播四大发明的同时,阿拉伯人也从中汲取了养分。

就拿造纸术来说吧,公元751年巴格达建立了第一个造纸作坊,从此阿拉伯人用真正的纸张代替了纸草和羊皮纸作为书写材料。

9世纪时,阿拉伯境内已建起许多造纸“纸坊”。

这样阿拉伯文化和由阿拉伯人所继承下来的古希腊文化才被更好地保存了下来,并得以流传。

(打出《书写唐律的纸张残片》)总之,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课堂小结:(课件显示知识概要,教师概略讲述)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许多促进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也有因为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作出重要贡献的阿拉伯人。

这说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友好交往,古已有之,至今仍在发展;和平交往的意义广泛而深远。

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呢?(学生交换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作恰当的评价和点拨,然后简单概括①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

②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