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答题技巧归纳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1.结构上:要把握好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
开头要能吸引读者,结尾要能总结全文,
中间部分要层次分明,突出主题。
2.内容上:要能体现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要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要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3.写作手法上:要善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特别是要运用好细节描
写和情感描写,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语言上:要运用好语言的基本功,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表达清晰等。
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5.答题技巧上:要掌握好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和命题规律,结合具体题目进行针对性答
题。
同时,要注意审题和答题的规范性,认真阅读题干,抓住关键词句,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6.阅读方法上:要运用好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
情,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同时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描写,以增强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记叙文答题技巧

6、谈谈句子或段落、标题的作用: (1)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的开头, 作用是总起下文(或总领全文);句子或段落 在文章的中间,作用是承上启下;句子或段落 在文章的结尾,作用是总结全文。 内容上的作用:写出了……(扣住 中心来写) (2)标题的作用: 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不一定每篇文章 都是这样),表面意思,深层含义。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答题原则: 1、答案一律在文中寻找,尽量用原文 回答,除非需要自己概括的题目。 2、踩点得分。 3、扣住作者的情感答题。
二、各题型答题技巧:
1、概括事件: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或者的写作手法(也叫写法、表现手法):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 对比、想象等。 5、描写方法: (1)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 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作用:突出了某个人 物的某种性格或某种心理。(人物描写角度:正面 描写、侧面描写。作用同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2)景物描写角度:视觉、嗅觉、听觉、触觉、 味觉。 景物描写(也叫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渲 染了……的氛围;衬托出某个人物的某种心理;为 下文写……(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赏析句子:先找修辞,没有修辞再找用的好的形容词、 动词、叠词(叠词的作用:增强节奏感,写出了……)等 等。 附: 常用修辞及作用: 比喻、拟人,把……比作……(或:把……当做人来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偶(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排比(三句以上句式相同 的句子),增强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反复,强调了…… 对比,将……和……做对比,突出了…… 夸张,写出了…… 反问,增强语气,写出了…… 3、理解句子(或者理解文章的标题):先理解表面含义, 再扣住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深层含义。
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

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
记叙文答题技巧:
1.理清故事情节结构:在回答记叙文题目时,首先要理清故事
的情节结构,确定故事的起承转合,以便能够有条理地进行叙述。
2.把握故事的主题:记叙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或情感,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揭示出来。
在回答题目时,需要把握故事的主题,将故事情节与主题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3.运用描写和对话:记叙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是展示故事情节和
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需要灵活运用,以丰富故事的内容。
在回答题目时,可以引用故事中的描写和对话,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4.注意篇章结构的安排:在回答记叙文题目时,要注意篇章结
构的安排,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要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发展要有递进和高潮,结尾要有总结和反思,使文章具有完整性和较强的感染力。
套路模板:
1.开头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概括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中间部分:具体叙述故事的经过,包括起承转合的情节展开
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可以借助描写和对话,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高潮部分:描述故事的高潮部分,突出故事的冲突和紧张感,吸引读者的关注。
4.结尾部分:总结故事的发展过程,并可以进行感悟和反思,
呼应故事的主题。
注意:套路模板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宜完全套用,需要根据具体的题目和故事情节进行灵活调整和扩展。
记叙文所有答题技巧

记叙文所有答题技巧
记叙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在考试中也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记叙
文所有的答题技巧:
1. 了解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等。
2. 抓住叙事重点:在考试中,要重点强调记叙文中的叙事内容,
特别是要突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事件的发展变化。
3. 分析叙事结构:记叙文的结构有总分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事件驱动结构等,要分析其结构特点,并注意细节的把握。
4. 理解叙事手法:叙事手法包括描写、叙述、议论等,要分析其
手法作用,如吸引读者、突出人物特点等。
5.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记叙文的灵魂,要分析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等,并判断其性格、品质等。
6. 分析事件情节:事件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分析事件发展情况、转折点等,并判断其影响。
7. 分析叙事意义:叙事意义是指记叙文所要表达的寓意、象征等,要分析其意义作用。
8. 分析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等,要分析其
表达方式特点,并判断其情感色彩。
9. 分析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包括描写、议论、叙述等,要分析其
语言特点,并判断其风格倾向。
10. 分析主题:主题是记叙文的核心,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要
分析其主题特点,并判断其主题意义。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记叙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答题的时候,要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技巧【1】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全部)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一、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概括方法:(1)六要素串联法。
记叙文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八六要素串联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段落大意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标题扩展法。
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内容的高度概括。
读懂标题字面上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画,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
有些文章的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概括了文章的大衣,阅读时,直接应用或稍加整理,就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模式:记叙了谁(指人、单位、集体或事物)+做什么事(发生什么情况)注意点:这谁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例1:树篱后的父亲①我毫无方向感,经常成为全家人取笑的对象。
有次我们讨论人死后会怎样,儿子开玩笑说:妈妈,希望天堂里也有导游,否则你永远找不到通往天堂的路。
②我笑着告诉他,我一点都不担心:只要向着有树篱的山坡走,我就能找到天堂。
他惊讶地扬起眉毛,我给他讲了我父亲的故事。
③祖父早逝,父亲由祖母一手带大。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政府救济这回事,一家五口历尽艰难才活了下来。
贫苦的出身养成了父亲极度节俭的习惯。
④童年时,当我和两个哥哥得知别的孩子都有零花钱时,我们犯了个错误向父亲要钱。
父亲的脸板了起来:你们长大了,会花钱了,那么肯定也会挣钱了。
从此,需要钱的时候,我们只得帮邻居打零工,或是沿街叫卖自家种的蔬菜。
⑤直到我们长大成人,外出求学、工作,他的态度也丝毫没有改变。
我们兄妹三人都没有车的时候,只能乘长途车回家。
车站离家足足有两英里,父亲从没接过我们,哪怕天气极其恶劣。
有谁抱怨,他就摆出父亲的派头吼道:长了腿就是用来走路的!⑥我离家上大学后,每次回家都要走那段长路。
我并不在意走路,但孤身行走在公路和乡村小路上,我总是提心吊胆。
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如下:1.快速通读全文:在短时间内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而是要把握全文的脉络。
2.仔细阅读题目: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重点和要求,例如要求找出主要人物,关键事件,特定细节等。
3.回归原文:大部分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
在找到答案的关键语句后,要仔细阅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4.理解文章结构:记叙文的常见结构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理解文章结构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5.分析人物性格:记叙文中的人物性格往往通过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等方面展现出来。
要注意找出描写人物性格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6.理解主题思想: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理解主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要注意找出表达主题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7.注意细节: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对理解文章起到重要作用。
要注意观察文中的人物、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8.合理推断: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进行合理的推断。
要注意不要做出过于主观的推断,而要根据原文的线索进行合理推断。
9.组织语言:在答题时,要注意组织语言,使其简洁明了、准确无误。
可以采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语,也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改写。
10.检查答案:在完成答题后,要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和原文的线索。
如果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改。
以上就是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的一些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答题技巧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要素、扩题目、合段意体会写作意图,概括文章主旨:1、从文章标题入手。
作为统领全文的标题,有时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有时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对揭示文章中心的标题,只要稍加扩展、整理,即可作为答案。
2、从文章首尾入手。
开篇点题,文末总结,首尾照应,点明或突出中心,这是记叙文常见的写法。
所以从首尾两处提炼主旨,是行之有效的答题策略。
3、从关键语句入手。
这里所说的关键语句包括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含义隽永的语句等。
这些语句通常与主旨密切相连,有时可以直接拿来作答。
4、从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常是用来点明或深化中心的,提炼主旨时可重点品读。
5、从概括段意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各部分之中,可通过归纳合并得出中心思想。
6、从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和态度,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是提炼文章主旨的重要途径。
7、从表现手法入手。
如运用“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的记叙文,其主旨是显而易见的,稍作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1)理解标题的含义,我们应该先看标题的本义,即表层含义;再体会它的深意,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指代义、比喻或象征义等,考虑它与主旨的关系,是不是揭示文章的中心。
还要注意考虑它与文中人物的关系:是不是揭示了人物性格,是不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至于标题的作用(好处、妙处),则往往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交代主要人物形象;②确定文章说明(描写)对象,交代文章主要内容(中心事件);③揭示(暗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④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⑤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⑥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⑧富有哲理,引人思考;⑨具有象征意义;⑩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
⑪从修辞入手,先指出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该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标题作用。
文章顺序(一)写作顺序1、事情的发展顺序。
(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写的)2、按时间顺序。
(包括一年四季,一天早、中、晚,历史发展演变,个人年龄变化等)常用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3、按空间位置的变化顺序。
(包括地点的转移、上下关系、远近关系等)一般用于游记、参观记、写活动和写景物等文章。
4、按事情的不同方面顺序。
按事物的性质把内容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照分类顺序记叙。
常用用于说明文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5、逻辑顺序(常用于说明文)6、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总——分——总。
(二)叙述顺序1、回忆式或倒叙开头的方法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引人入胜。
(针对全文)2、插叙作用:(针对某段)①补充交代故事原因、背景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③与其他内容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④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⑤使文章曲折有致、富于变化3、补叙。
4、顺叙。
线索(一)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时间为线索。
包括一年四季,一天早、中、晚,历史发展演变,个人年龄变化。
2、以地点变换为线索,也叫“移步换景”。
3、以人物为线索。
以人物的某一特征或以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具体物品为线索。
5、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二)找线索。
1、注意文章标题,有时候标题就是行文线索,或者与线索密切相关。
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3、注意人物情感是否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4、注意段落开头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这类题,应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看清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空间;应在准确理解本句段含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感情态度进行解读。
最后注意它是否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准确理解句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等。
【例题】2理解句子或段落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一、思想内容上:(1)联系本句(段)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奠定感情基调。
(4)渲染气氛(5)点明中心(主旨);暗示文章主旨;升华(深化)主题;表明作者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画龙点睛。
(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
(7)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余味无穷、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二、结构上:句子或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题目考查的句子或段落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1、如果出现在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1)开篇点题,点明中心(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2、如果在中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总结上文或引出下文3、如果在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5)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首先,把原词还原到原文,找准词语所属的句子以及句子所处的位置,做到“词不离句”。
其次,应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词句的上下文和文章中心理解,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象征意义。
最后,理解出含义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语言环境。
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下列模式:“XXX”一词原指“XXX”,文中指的是“XXX”,生动地(准确地)写出了XXX。
(二)、理解词语的作用。
理解重要词语的作用主要指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要注意“四联系”,①联系本词(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②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③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④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
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下列模式:“XXX”一词原指“XXX”,文中指的是“XXX”,生动地(准确地)写出了XXX,从而起到了“XXX”的作用。
(三)、指代词的内容。
解答指代词的含义这类题时,要做到句不离段,在原文中找出句子所处的位置。
一般来说,所指代的内容就在这句话的前面,紧挨着的那句话就是答案;极少数情况下,句子后面也有所指代的内容。
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赏析是记叙文阅读最常见的题型。
主要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表达效果、描写角度、文章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
【知识点】1从修辞手法的赏析。
这是最常见的赏析角度,解答此类题型,需牢固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熟悉其答题套路。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所具有的喻体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是喜悦、赞美、热爱等情感)(2)拟人:把……当做人来写,赋予……以人的情感,使之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某物)的喜爱之情。
(3)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增强了……的感情(或突出了……或强调了……)。
(4)对比:通过……与……的鲜明对比,突出(或强调)某人(或某物)……的特点。
(5)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某人)……的态度(情感)。
(6)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
(7)反复:……一句反复出现,强调了(突出了)……的态度(情感),突出了文章中心。
(8)引用:给文章增添了情趣(诗情画意);表现(说明、证明)……,令读者信服。
(9)夸张:突出了某人(某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语:多数情况下是起讽刺作用。
【知识点】2从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最后合并分析结果,整理作答。
(1)对词语含义和用法特点进行解说。
(2)分析词语表现了描述对象……的特点(过程、技巧)。
动词:准确具体、生动传神形容词:生动形象、细致准确(3)体会词语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品质、精神、感情)(4)分析词语在表现文章中心方面的作用。
【知识点】3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1)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答题格式:1、运用了XX描写2、结合关键词,(分析)写出了……3、表现了……(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心情、思想性格、精神品质)侧面描写(一)侧面描写方法以景物烘托描写对象。
用其他人物衬托描写对象;或借助其他人物的反映,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用人物的外在衬托人物的内心、形象、形象等。
(二)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1)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2)烘托(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营造)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④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感情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⑥突出、深化作品主题学会用几个词: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社会风貌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⑤渲染气氛,为情节做铺垫⑥推动情节发展⑦突出、深化主题景物描写好的:开心、高兴、喜悦、愉悦、温暖、幸福、轻松、自由……恶劣:萧条、凄凉、萧瑟、失望、难过、悲伤、悲凉、孤独、紧张、恐怖、压抑……【知识点】4从文章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
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如简洁凝练、形象生动、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意蕴深刻、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
答题时可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
铺垫、伏笔与照应一、铺垫。
铺垫一般用于文章开头,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