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剑桥学派课件
两个剑桥之争资料PPT课件

新剑桥学派
(一)政策主张的特点 1、重点:解决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2、重视财政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的作用 3、对凯恩斯对付危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批评 新古典综合派频繁使用“相机抉择”政策干预经济
(二)抑富济贫的收入分配政策 1、抑富性政策主张 改革税制,实行高级差的累进税制减少富人的收入 没收性的遗产税和赠与税,避免贫富差距的代际累积
三、争论内容(政策主张)
4
新古典综合派
(一) 50年代:审慎的补偿性宏观经济政策 (二) 60年代:充分就业的增长性经济政策
1、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奥肯差距” 2、充分就业预算与“顺经济风向行事”原则
(三) 70年代:政策主张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多重调节经济目标的提出及其相互协调(松紧配合) 2、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针对个别市场区别对待的政策) 3、宏观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收入政策、人力政策等) 4、调节范围扩大(浮动汇率、外贸管制、消费指导、能源政策等)
(四)充分就业政策
1、实行针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其就 业和收入水平
2、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增加国内 就业岗位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4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否 要 继
比1950年增加了1.24倍。其他工业化 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也都
续 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
干
预
一、争论背景
(
第四讲新剑桥学派

第三节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一、关于收入分配政策和收入均等化措施
1、通过累进所得税、高额财产税等措施对财产多和收 入多的阶层征收更多的税,然后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给低收入家庭以适当补助,把花在军备上的钱拨给 民用,以提 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人民福利; 3、实行没收性财产税(给孤儿寡母留下适当的终身财 产所有权),把由此而获得的税收用于改进卫生、教育服 务; 4、政府预算中的盈余应被用去购买公司股票。
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取决于利润率水平,而利润率水平是
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r=R(1-w) 工资和利润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呈反方向变 动的。利润率越低,则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利润率越高,则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2、收入分配要受社会历史因素制约,它不仅和历史上形成的
胀”原因
的解释
新剑桥:从收入分配制度上的缺陷 和不同产品部门的不协调来解释。
8、从“资 本争论” 引起的
新古典:在理论上专门讨论资本计量问题的困 难是没有必要的,对总量资本没有定义 不意 味着在理论上不能使用资本这个概念。不必追 求完全的资本理论,而应把注意里集中于投资 的报酬率问题。
分歧
新剑桥:(1)资本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资本本身是商品,是由劳动创造出来 的,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真正的生产要素只 有一个:劳动。(2)资本,应该用一种和其 他商品同样的方法来确定,即还原为一定时 间的劳动量来确定。(3)人们心目中具有的 是怎样一种资本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经济形式。 即“资本寓意”。
三、经济增长理论
特点:
把经济增长函数的分析同收入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着重考察随着经济增长,分配结构将有怎样的变动趋势,
第三章 新剑桥学派

• 因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均在剑桥大学任教, 并且又与马歇尔为首的剑桥学派(即新古典学
派)的理论传统彻底决裂,故被称为新剑桥学
派。由于其主要成员斯拉法和帕西内蒂原籍意 大利,因此又被称为英国—意大利学派或意大 利—剑桥学派。又因该派宣称最终目的在于恢
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
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故又被 称为新李嘉图学派。主要代表有琼.罗宾逊、卡 尔多、斯拉法和帕西内蒂等。
• 其三,强调货币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混乱和不稳定的 重要因素
• 其四,更注重经济分析中的规范分析方法的运用。
二、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
• 新剑桥学派根据自己对凯恩斯主义理论 核心的理解,以收入分配理论为中心来 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一)收入分配理论
•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 第一,分配理论是要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
•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正在于这种收入分配 的失调。国民收入中利润与工资分配的格局由历 史条件所形成(历史上财产分配的不平等引起收 入分配的不平等),由经济增长而加剧。这样, 一方面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减少, 形成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另一方面少数工人由于 文化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还会发生绝对收入水平 下降,形成绝对贫困化。这种在社会进步,社会 财富增加的同时所出现的贫困被称为“富裕中的 贫穷”。这是引起资本主义社会中其他种种问题 的根源。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问题并不 是新古典综合派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收入 分配不平等。
的不合理性。所以,分配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是 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所占的相对份额如何决定 以及如何变动的问题。 • 第二,分配理论要以价值理论为基础。分配理论 与价值理论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对价值理论的研 究就不能解决问题。 • 第三,价值理应该是客观价值论。这就是说,作 为分配理论基础的不能是以主观评价来决定价值 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而应该是以客观劳动量来决 定价值的劳动价值论。正因为如此,新剑桥学派 的分配理论是由对客观价值论的探讨开始的。
第04讲:新剑桥学派经济学

带有欺骗性和有害性。
17
新剑桥学派的观点:对收入分配具有直接决定性作用的还
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社会制度形式及其 历史影响,其核心是一个国家的财产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 中,财产表现为资本,因而阶级冲突即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 冲突;分配问题亦即利润与工资关系如何确定的问题。凯恩 斯看到了西方社会现存财产关系的不合理性,但没有具体考 察社会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将这 些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引入分配理论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 工资和利润的分配关系,便成为新剑桥学派进行“新凯恩斯 革命”的重要任务。
6
价值论主要内容是: (1)对价值的概念作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说如果一 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就不具有交换价值。这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他提出,价值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价值不取决于数 量的多寡,而取决于生产财富的困难和便利。李嘉图实际上区分了价值和交 换价值两个概念。他把生产商品说耗费的劳动称作绝对价值,把一商品所具 有的能够换取另一商品一定数量的能力称作交换价值。 (2)坚持价值取决 于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原理。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它的 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但不管价值怎样分割都不会影响商品 价值量。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原理不会因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交换而失效。 (3)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的性质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首先,决定商 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但他所说的必要劳动,是指在最不利的条件 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其次,考虑了不同质的劳动、简 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如何决定价值的问题。最后,他区别了价值生产的直接劳
第4讲 新剑桥学派经济学
新剑桥学派

——玛乔里·谢泼德 ·特纳
罗宾逊扩展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凯恩斯的 风格;思想家与思想的丰富性;技术专家与技 术的精确性。所以,凯恩斯不欣赏希克斯,尽 管希克斯以IS-LM分析解释了凯恩斯);
张伯伦终其一生发展“垄断竞争”理论。
(二)直接原因
如何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
“中国似乎最终证明,共产主义并非资本主义 之外的一个阶段,而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1975年 性别原因 理论观点 政治倾向 “一只现代后凯恩斯主义理想的羊,披着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狼的外衣。”
1983年去世。
在遗嘱中要求将她的著述销售收入用于资 助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教育项目。
二、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
(一)凯恩斯渊源 1、坚持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和投资—
储蓄分析; 2、强调投资支出对经济活动水平的作
用和“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影 响; 3、认为凯恩斯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在于 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和收入分配的 不公平和不合理。
“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 乃在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 配有欠公平合理。”
经济危机的理论,承认“剥削是资本主义借以
毁灭自身这一过程的必需部分”。
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示”是长 期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哈罗德和多马的模型 不过是重新发现。
三、两个剑桥之争
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 (一)渊源 1933年,爱德华·张伯伦发表了他的博士论
文《垄断竞争理论》
剑桥大学杰出的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也发 表了《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学》
第十三章 新剑桥学派
主要内容:
一、主要代表人物 二、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 三、两个剑桥之争 四、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 五、一个简单评价
4-新剑桥学派(共37张)

•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及其理论渊源
– 新剑桥学派的含义及代表人物
•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其 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 西内蒂,约翰.伊特韦尔等人。
•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任 教,其理论又是以背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 的新古典经济学为特征的,所以叫做“新剑桥学 派”。
第3页,共37页。
• 附: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评
1、关于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问题:反对把凯恩斯的思想 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主张(zhǔzhāng)用古典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 的理论体系。
2、关于凯恩斯思想核心的问题:反对把收入支出模型当作凯恩斯
思想的核心,认为资本主义分配不合理的思想才是其理论的核心。
– 新古典综合派把原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结合 起来,以弥补凯恩斯经济学的不足。但是,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这种做 法提出了批评。
• 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的这种做法是对于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歪曲(wāiqū),是向 传统经济理论的倒退,因而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他们这些剑桥经济学家才是凯恩斯 经济理论的正宗。
• 这一式子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
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且两者呈反方向变动。
• 斯拉法的分析说明了剩余(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商品价值(或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的过 程;而剩余的分配则是与社会制度因素和生产关系有关的过程, 涉及到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 他们认为,凯恩斯的《通论》是努力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束缚中摆脱出来 的产物,只是凯恩斯做得并不彻底。而他们就是要纠正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 斯理论的歪曲,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弥补凯恩斯理论的不足并进行经济 学的第二次革命 。
第4讲 新剑桥学派

19
(3)斯拉法的理论。斯拉法于1960年发表了他将近3 0年的研究成果《用商品生产商品》。在这本小册子中,斯 拉法以精炼的文字、严谨的逻辑重新恢复了李嘉图的价值理 论和分配理论,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批判武器。 新剑桥学派也因此而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来返回李嘉图 的古典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由于这个原因,新剑桥 学派有时也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 [1]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2页。 [2]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 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 页。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凯 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 “从均衡观转向历史观”。 这打破了新古典均衡观对经济分 析的束缚,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 的特点,注意到不同时间经济的 区别,强调时间是一个历史过程, 过去是无法改变的和不可逆转的, 未来是不可确知的。 但是,明天发生的事是受今天的 行为影响的,而今天的行为又是 受过去的历史和对明天的预测支 配的。
10
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他的理论解释 了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图式, 根据他的理论可以建立“没有劳动价值论的 剥削论”。 著有《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 (10卷) 、 《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竞争条件下 的收益规律》、《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 论批判绪论》等。
11
一、理论渊源及其形成
(1)两个剑桥之争与新剑桥学派学派的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曾经把原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结 合起来,以弥补凯恩斯经济学的不足。但是,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这种做 法提出了批评。
琼.罗宾逊等人认为, 他们剑桥大学这些经 济学家曾经长期与凯 恩斯一起共事和密切 合作,是凯恩斯经济 思想的共同开拓者, 因而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 正宗。
03新剑桥学派

一、新剑桥学派理论的产生和特点现代凯恩斯主义在继承凯恩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凯恩斯的一些具体观点和主张作了许多修正和发展。
现代凯恩斯主义主要分化成两个支派:一个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新剑桥学派;一个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为中心的新古典综合派,因麻省理工学的所地也叫剑桥,人们有时也将这两大支派的争论称之为“两个剑桥之争”。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卡尔多(Nichohas Kaldor)、斯拉法(Piero Sraffa)、帕西内蒂(T·Pasinetti)。
由于这些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而他们的理论又叛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此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坚持最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进一步摆脱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理论的束缚。
他们承认资本主义的现实是垄断竞争而不存在自由竞争;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承认价格机制不能使市场均衡,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促使利润增长,而随着利润的增长,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更加不公。
他们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观点,主张改变社会各阶级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因此又有“凯恩斯左派”的称号。
新剑桥学派在经济理论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分析方法上采用历史观,抛弃均观;二是特别注重收入分配问题。
二、货币需求的七个动机新剑桥学派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仅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等三种动机不能说明全部现实状况,应该予以扩展。
英国经济学家悉得尼·文特劳布(S·Weintrarub)提出了货币需求七动机说,认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扩展为七个:1、产出流量动机;2、货币——工资动机;3、金融流量动机;4、预防和投机动机;5、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6、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7、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三、货币需求的分类与特点文特劳布认为,由于某些货币需求的目的、用途、特点基本相同或相近,并且其决定因素和影响面也大致相同,可以简要地将上述七个动机归纳为三类:1、商业性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有三个方面
(1)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
(3)斯拉法的理论
二、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和理论前提
1.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 观念; 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1.从均衡观转向历史观
争论的最终结果是,新剑桥 学派揭露和批判了新古典综 合理论体系中的一些逻辑错 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新 古典综合派的西方经济学主 流学派的地位。
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诞生的两个文献:
1)《资本积累论》 琼.罗宾逊(1956)
2)“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理论”卡尔多(英国 《经济研究评论》杂志1955-1956年第 23卷第85-100页)。
Sraffa,Piero 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生于意大利都灵。在都灵 读大学预科。由于征兵服役中断学习。1924年开始学 术生涯。曾任佩鲁贾大学和卡利亚里大学教授。1927 年转居英国,在剑桥大学任研究员。
斯拉法在研究方法上复兴了古典学派的思想,常 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者 。他试图找到 “不变的价值尺 度”,提出“标准合成商品”以分析商品的价值或价 格,并确定工资和利润的比例。他的理论同20世纪以 来西方正统的经济学理论相对立,被认为在资本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工资与利润分割模 式上都有独到的见解,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重大影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及其理论渊源: 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和理论前提 新剑桥学派的价值论与分配论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对“停滞膨胀”的解释 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新剑桥学派的学派含义及代表人物: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 要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 蒂,约翰.伊特韦尔等人。
Joan Robinson, 1903-1983
萨缪尔森这样评价罗宾逊夫人:
“琼· 罗宾逊对经济学的功劳非常之大, 因为她在这个学科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 许多贡献:不完全竞争、凯恩斯宏观经 济学、国际贸易、对马克思主义分析方 法的贡献和对它的批判、增长理论、经 济哲学,以及其他很多。”
斯拉法(1898~1983)
均衡概念是凯恩斯以前 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传 统观念,认为经济人在 市场中会理性地追求自 己的最大利益;而市场 自动调节的机制将使经 济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 家认为,凯恩斯革命 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 “从均衡观转向历史 观”。 这打破了新古典均衡 观对经济分析的束缚, 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 的特点,注意到不同 时间经济的区别,强 调时间是一个历史过 程,过去是无法改变 的和不可逆转的,未 来是不可确知的。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的 剑桥大学任教,其理论又是以背离以马 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新古典经济学 为特征的,所以叫做“新剑桥学派”。 由于其中的斯拉法,帕西内蒂等人原为 意大利人,所以该派又叫做“英国-意 大利学派”。
琼· 罗宾逊(1903~1983
琼· 罗宾逊(1903~1983)。她一生最大的贡献当数 不完全竞争理论的提出(同时提出这一理论的另 一位经济学家张伯伦因于1967年去世而与诺奖无 缘)。这一理论对微观经济学的贡献毫不逊色于 希克斯和萨缪尔森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仅凭此 一点,她就具备了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资格。 此外,她还尝试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应用到 增长理论中去。这一工作尽管最初是由哈罗德进 行的,但“琼· 罗宾逊的著作不仅更全面、更富 于启示,而且还包含了源于卡莱茨基而不是凯恩 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作为一位坚定的凯恩斯主 义者(尽管她被称为凯恩斯左派),她的成就也不 逊色于诺奖得主托宾和莫迪利安尼。
斯拉法(1898~1983)
斯拉法革命: 《用商品生产商品》
一、理论渊源及其形成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凯恩斯的《通论》。凯恩斯的理论主要 是以1920到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为背景的,存在着许多局 限性:
1.重短期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没有讨论长 期济增长问题,缺乏对经济波动作动态分析; 2.也没有讨论价值和收入分配问题; 3.也缺乏对微观经济的研究。
1953年琼.罗宾逊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 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该文引起了西 方经济学界的强烈反响和争论,酿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界著名 的“两个剑桥之争”。
挑战的一方是
以琼.罗宾逊为首的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 经济学家.
应战一方为
以萨缪尔森为首的美国马 萨诸塞州剑桥市(坎布里 奇市)附近的麻省理工学 院的一些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