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科普:新剑桥学派
浅析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浅析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新剑桥学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派别,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凯恩斯的思想,即货币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将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状态。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进行浅析。
一、新剑桥学派概述新剑桥学派是由约翰·罗宾逊和尼古拉斯·卡尔多尔分享创立的,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凯恩斯论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意在批判新古典派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对于市场缺陷和政府作用的认识。
新剑桥学派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萎缩和失业问题上,政府干预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货币金融学说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的核心是主张货币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货币供求关系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转效果。
该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活动的总货币需求量不平衡,是经济失衡和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因此,衡量货币供给和需求是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前提。
新剑桥学派强调财政政策,认为国家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才能解决经济问题。
三、货币供求关系新剑桥学派提出经济学中的货币供求关系是经济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市场利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货币市场的投资效果。
信贷机构的货币发放和监管部门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
四、政策混合新剑桥学派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的重要性。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政策利率和货币量调节来控制货币供给和需求。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来影响经济活动。
通过将政策利率和财政政策结合,政府可以对市场经济产生更有利的影响,增加政府的减贫和增长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五、总结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强调了货币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并着重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之间的混合运用上。
政府的角色在市场经济中不容忽视,其对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监管是维持稳健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第四讲新剑桥学派

第三节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一、关于收入分配政策和收入均等化措施
1、通过累进所得税、高额财产税等措施对财产多和收 入多的阶层征收更多的税,然后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给低收入家庭以适当补助,把花在军备上的钱拨给 民用,以提 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人民福利; 3、实行没收性财产税(给孤儿寡母留下适当的终身财 产所有权),把由此而获得的税收用于改进卫生、教育服 务; 4、政府预算中的盈余应被用去购买公司股票。
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取决于利润率水平,而利润率水平是
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r=R(1-w) 工资和利润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呈反方向变 动的。利润率越低,则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利润率越高,则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2、收入分配要受社会历史因素制约,它不仅和历史上形成的
胀”原因
的解释
新剑桥:从收入分配制度上的缺陷 和不同产品部门的不协调来解释。
8、从“资 本争论” 引起的
新古典:在理论上专门讨论资本计量问题的困 难是没有必要的,对总量资本没有定义 不意 味着在理论上不能使用资本这个概念。不必追 求完全的资本理论,而应把注意里集中于投资 的报酬率问题。
分歧
新剑桥:(1)资本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资本本身是商品,是由劳动创造出来 的,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真正的生产要素只 有一个:劳动。(2)资本,应该用一种和其 他商品同样的方法来确定,即还原为一定时 间的劳动量来确定。(3)人们心目中具有的 是怎样一种资本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经济形式。 即“资本寓意”。
三、经济增长理论
特点:
把经济增长函数的分析同收入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着重考察随着经济增长,分配结构将有怎样的变动趋势,
新剑桥学派

——玛乔里·谢泼德 ·特纳
罗宾逊扩展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凯恩斯的 风格;思想家与思想的丰富性;技术专家与技 术的精确性。所以,凯恩斯不欣赏希克斯,尽 管希克斯以IS-LM分析解释了凯恩斯);
张伯伦终其一生发展“垄断竞争”理论。
(二)直接原因
如何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
“中国似乎最终证明,共产主义并非资本主义 之外的一个阶段,而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1975年 性别原因 理论观点 政治倾向 “一只现代后凯恩斯主义理想的羊,披着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狼的外衣。”
1983年去世。
在遗嘱中要求将她的著述销售收入用于资 助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教育项目。
二、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
(一)凯恩斯渊源 1、坚持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和投资—
储蓄分析; 2、强调投资支出对经济活动水平的作
用和“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影 响; 3、认为凯恩斯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在于 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和收入分配的 不公平和不合理。
“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 乃在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 配有欠公平合理。”
经济危机的理论,承认“剥削是资本主义借以
毁灭自身这一过程的必需部分”。
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示”是长 期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哈罗德和多马的模型 不过是重新发现。
三、两个剑桥之争
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 (一)渊源 1933年,爱德华·张伯伦发表了他的博士论
文《垄断竞争理论》
剑桥大学杰出的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也发 表了《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学》
第十三章 新剑桥学派
主要内容:
一、主要代表人物 二、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 三、两个剑桥之争 四、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 五、一个简单评价
4-新剑桥学派(共37张)

•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及其理论渊源
– 新剑桥学派的含义及代表人物
•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其 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 西内蒂,约翰.伊特韦尔等人。
•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任 教,其理论又是以背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 的新古典经济学为特征的,所以叫做“新剑桥学 派”。
第3页,共37页。
• 附: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评
1、关于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问题:反对把凯恩斯的思想 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主张(zhǔzhāng)用古典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 的理论体系。
2、关于凯恩斯思想核心的问题:反对把收入支出模型当作凯恩斯
思想的核心,认为资本主义分配不合理的思想才是其理论的核心。
– 新古典综合派把原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结合 起来,以弥补凯恩斯经济学的不足。但是,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这种做 法提出了批评。
• 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的这种做法是对于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歪曲(wāiqū),是向 传统经济理论的倒退,因而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他们这些剑桥经济学家才是凯恩斯 经济理论的正宗。
• 这一式子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
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且两者呈反方向变动。
• 斯拉法的分析说明了剩余(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商品价值(或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的过 程;而剩余的分配则是与社会制度因素和生产关系有关的过程, 涉及到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 他们认为,凯恩斯的《通论》是努力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束缚中摆脱出来 的产物,只是凯恩斯做得并不彻底。而他们就是要纠正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 斯理论的歪曲,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弥补凯恩斯理论的不足并进行经济 学的第二次革命 。
03 新剑桥学派

第三章新剑桥学派关于新剑桥学派主要掌握三点:1.新剑桥学派的形成(新剑桥学派的兴起背景和理论渊源)及其代表人物2.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商品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与滞涨理论。
3.新剑桥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第一节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一、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新剑桥学派又叫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是与新古典综合派尖锐对立的当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支派。
之所以称为新剑桥学派,是因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他们的理论是以叛离“剑桥学派”(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为特征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1.琼·罗宾逊(Joan R o binson,1903——1983年)是新剑桥学派的领袖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
在经济学上她居于至少是前无古人的位置:(1)她是迄今为止所有伟大经济学家中惟一的女性;(2)她是伟大经济学家中惟一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1)生平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原名琼•瓦奥莱特•莫里斯(Joan Violet Maurice),于1903年10月出生在英格兰坎伯利的一个富有的军官家庭。
1922年10月,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27年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从1929年起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
195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 1965——197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主持剑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讲座,是剑桥许多大学生最崇拜的学者之一。
1971年9月30日退休,转任名誉教授,1983年去世。
她曾经受教于凯恩斯,并与凯恩斯共事多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琼·罗宾逊是凯恩斯理论的积极追随者与倡导者。
1937年出版的《就业理论引论》和《就业理论文集》,被认为是理解凯恩斯理论的较好的入门书。
(2)著作[1]《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年); [2]《就业理论文集》 (1937年)[3]《就业理论导论》(1937年) ; [4]《资本积累论》(1956年)[5]《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42年); [6]《经济增长论文集》(1962年)[7]《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又叫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是与新古典综合派尖锐对立的当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支派。
之所以称为新剑桥学派,是因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他们的理论是以叛离“剑桥学派”(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为特征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年),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1908——1986),皮罗·斯拉法(Piero Sraffa,1898一1983年)。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追随者对若干理论观点的理解和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分歧,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结果,属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两个流派。
一个是试图把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调和起来的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另一个是强调凯恩斯与新古典理论对立,以凯恩斯经济学“正宗”的继承者自居,并决心将“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英国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就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理论渊源:(1)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剑桥学派继承了凯恩斯的“投资一—储蓄分析”,强调投资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作用。
新剑桥学派认为,《通论》第24章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的论述,以及推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的观点,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要点。
(2)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对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实际上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是新剑桥学派的理论基础。
卡莱茨基在1933年发表的“经济周期理论大纲”一文,提出了几乎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相同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并把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等因素引进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作用和影响。
新剑桥学派

(Joan Robinson)(1903~1983) Robinson)(1903~
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有史以 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 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 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 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
一、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
(一)两个剑桥之争 两个剑桥: 两个剑桥: 以英国剑桥大学为基地的新剑桥学派 以位于美国波士顿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 和哈佛大学为基地的新古典综合派
)(1+r)+LaW= APA (AaPa+BaPb+┄+KaPk)( ┄ )( ) )(1+r)+LbW = BPb (AbPa+BbPb+┄+KbPk)( ┄ )( ) )(1+r)+LcW = KPk (AkPa+BkPb+┄+KkPk)( ┄ )( )
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关系: 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关系: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 在凯恩斯理论中,投资决定储蓄, 在凯恩斯理论中,投资决定储蓄,而不 是相反。 是相反。 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易波动
(3)方法论的分歧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研究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来源于经济权力的 分配 经济权力的分配受历史 政治 制度等 影响
新古典综合派:制度等环境既定 新古典综合派:
美国:5%的人口掌
握了60%的财富
中国:1%的人口
掌握了全国41.4% 的财富。
2.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库兹涅茨的倒U 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 收入差距→消费→经济增长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增加GDP中劳动者报酬的比重 增加GDP中劳动者报酬的比重 完善收入调节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收入分配的三个层次
新剑桥学派

将(3)移项整理后,可写成下列形式:
P/Y =(I/Y)/(sp -sw)- sw /(sp -sw)(4)
在卡尔多的模型中,收入分配和资本积累是直接相关的。当sp和sw既定时,资本积累率(I/Y)直接影响着利润在收入中的份额(P/Y),也可以说,投资量直接决定着利润量的大小。卡尔多运用这一模型所反映的各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两个基本问题: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和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各种因素。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经济模型都是在其特定的假设前提下得出的。帕西内蒂定理及其悖论的争论正是源自各自不同的前提假设。在帕西内蒂的收入分配模型中,自然增长率Gn和资本-产出比K/y被认为是保证了工资大于0的动态均衡。帕西内蒂认为,如果前一条件得不到满足,经济将会陷入长期的凯恩斯失业状态;如果后一条件得不到满足,经济将会陷入长期的通货膨胀状态。
在卡尔多分析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时,收入分配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为它直接影响到积累率的大小。在(4)中,如果sw和sp既定(同时资本产出系数也既定),积累率的任何上升(也就意味着收入增长率的上升),必然要求利润在收入中的份额增大,反之亦然。卡尔多将式中含有的1/(sp-sw)这一系数叫做“收入分配的灵敏度系数”,因为它表明了积累率的变化对利润在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影响。sp-sw之间的差额越大积累率变化对利润份额的影响就越小;sp-sw的差额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如果帕西内蒂定理成立的话,那么建立在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就存在着错误。新古典综合学派代表人物萨缪尔逊和莫迪利亚尼在1966年《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文章,题目为《新古典和更一般模型中的帕西内蒂悖论》。他们认为帕西内蒂的结论不具有一般性。萨缪尔逊和莫迪利亚尼把帕西内蒂得出的结论称为“帕西内蒂定理”,相对应地,提出了“反帕西内蒂定理”,即利润率和收入分配的决定只取决于工人的储蓄倾向,而与资本家的储蓄倾向无关。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帕西内蒂定理只是在其特定的范围内资本家拥有的资本量是正的,则它最终的增长率将小于整个系统的增长率。这就是反帕西内蒂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在英国有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在美国有:保罗·戴维逊、西德尼·温特布、阿弗雷德·艾克纳等。
新剑桥学派以历史的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创立了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主张政府经济政策的根本点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实现收入“均等化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新剑桥学派概况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第二次大战后,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之中,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学者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主张,由于他们的理论观点完全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
他们都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
其中琼·罗宾逊和卡尔多是这个学派的实际领袖。
琼·罗宾逊和斯拉法作为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成员琼·罗宾逊和斯拉法,在20世纪的20年代曾是马歇尔理论的积极支持者,但同时又发展了马歇尔学说。
例如,他们创立了垄断竞争理论。
在凯恩斯《通论》发表后,琼·罗宾逊转而追随凯恩斯,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积极鼓吹者。
她所著的《就业理论引论》、《资本积累论》、《经济增长的理论》、《经济学异端》等著作,被认为是根据凯恩斯经济学并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作品。
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则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观点系统阐述经济问题的一本入门书。
目前,琼·罗宾逊是新剑桥学派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在她的晚年研究生涯中,曾经想把马克思、凯恩斯和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
但并没有实现这一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卡尔多卡尔多(1908年--),1930年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留校任教;1947年担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研究及计划小组组长;1949年起任剑桥大学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稳定与增长论文集》、《经济政策论文集》等。
他与琼·罗宾逊在分析方法上虽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之间仍有基本的相似性。
例如,他们都以凯恩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收入分配失调作为考察的重点,都把收入分配理论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斯拉法斯拉法(1898年--),早在1936年以前,就是以马歇尔为首的剑桥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曾写过一些论文对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经济理论提出了修正。
他长期从事《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的编辑和考订工作。
1960年,他的名著《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出版。
这本书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认为是对李嘉图--马克思价值论的"重大发展",并对新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琼·罗宾逊认为,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正是以斯拉法的学说作为进一步探讨价值和收入问题的依据。
她把斯拉法的这本着作的出版称作经济理论上的"革命"。
帕西内蒂帕西内蒂的贡献被认为是在卡尔多理论的基础上,对收入分配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丰富了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追溯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自然要提到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斯基的理论。
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之前,卡莱斯基在1935年就以波兰文发表了几乎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相同的理论。
他把社会分为两大阶级,国民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分析引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分析,把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的作用结合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变动和分配所起的决定作用。
这些对新剑桥学派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罗宾逊对卡莱斯基非常推崇,她说:"卡莱斯基的论述在某些方面是比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更为真正的'通论'"。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新剑桥学派的思想基础。
例如,新剑桥学派师承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坚持有效需求原理;强调投资支出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决定作用。
正因为如此,他们自命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嫡传。
他们将凯恩斯《通论》第24章中关于社会哲学的思想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化。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是不均等的,因而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坐收利息的食利者阶层,只要消灭了这个食利者阶层,资本主义社会就可以改观,走向"文明生活新阶段"。
对新剑桥学派有影响的,还有长期在剑桥大学工作的意大利经济学家斯拉法。
斯拉法在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的一书,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新剑桥学派对斯拉法的这本著作极为推崇,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体系回到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
所以,这个学派有时又有"新李嘉图主义"之称。
3、两个剑桥方法论之争中的新剑桥学派的特点新剑桥学派在理解凯恩斯理论的问题上与新古典综合派有着根本的分歧,而在方法论的论战中,该学派表现出理论分析的特点。
(1)以"历史观"代替"均衡观"。
新古典综合派从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寻觅补救凯恩斯经济学之术,它把后者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前者的微观经济理论加以综合,在方法论上基本上接受了马歇尔的均衡观念,并糅合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观念。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虽也谈到"不确定性和"预期",却是轻描淡写。
他特别强调的是均衡及其稳定性,确认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一般均衡的制度","是一种逐步接近均衡的价格和生产的制度。
"他的微观经济分析,基本上就是马歇尔供求均衡价格及其引申而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
他的宏观经济分析,则强调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相交的均衡点。
所以,"均衡观"可以说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分析方法。
新剑桥学派严厉地指责新古典派背弃了凯恩斯的"历史观",该学派的旗手琼·罗宾逊指出:"在理论方面,《通论》的主要论点是打破均衡的束缚,并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昨天和明天的区别"。
就这个世界和现在说来,过去是不能召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
"这后两句话,是新剑桥学派分析方法的基点,所谓"过去是不能召回的",即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种事件均有着历史与制度的根源。
所谓"未来是不能确知的",即要考虑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因为未来实质上是不能确定的,所以严格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的。
经济生活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公认惯例来处理的。
"(2)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理由,反对"综合"宏观与微观经济学。
新剑桥学派的观点是:新古典综合派采取的是返回凯恩斯以前经济学的均衡论传统去,用微观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市场分析来"填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空白",于是就拼凑起一个杂种的宏观--微观理论。
在这里,似乎不仅总需求和总供给是从一个均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更高的均衡状态的,而且每一个个别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也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所以,这种分析的实质是,"综合"已经回到凯恩斯以前的市场均衡论的传统上去。
这完全破坏了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新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是:凯恩斯经济学作为一种宏观的经济理论,所缺乏的是价值论和分配论,凯恩斯本人也不曾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探讨,因此,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那就应当研究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在价值理论方面,关键在于价值本身是否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价格主要应该由生产条件来决定,而不能把价值视为主观的。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从方法论说,他们主张摒弃新古典派的均衡概念(不论是马歇尔的还是瓦尔拉斯的),树立“历史时间”概念。
罗宾逊认为“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于从“均衡概念”向“历史概念”的转变,《通论》的基本观点是打破均衡论的束缚,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过去是不能逆转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
罗宾逊认为人们一旦承认一种经济是时间中的存在,历史是从一去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将来前进的,那末,以钟摆在空间来回摆动的机械比喻的“均衡”就站不住脚,整个新古典派的传统经济理论就需要重新考虑。
与之相联系,这个学派强调“不确定性”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存在就是和这个“不确定性”有密切联系;对生产、就业、收入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投资之所以易于发生波动,正是由于这个“不确定性”。
他们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一些教科书里把传统的均衡概念恢复起来,移植到凯恩斯理论中去,忽视“不确定性”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一种倒退。
其次,他们坚持凯恩斯对新古典派理论作过的一些批判,如摒弃萨伊定律和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总是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假定;摒弃储蓄支配投资的传统观点,坚持投资支配储蓄的凯恩斯观点等。
再次,他们彻底否定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新古典派分配理论,认为这个传统理论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收入不均的现状辩护的,在逻辑上是一种循环推理。
他们也用斯拉法的生产价格论否定新古典派的主观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
②从不均衡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动态分析。
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历史时间中增长的经济,但它的增长过程是很不稳定的,因而处于不均衡状态是常规。
为了说明这种不均衡,他们在分析步骤上首先确定为保证经济按稳定的比率不断增长所需的条件。
他们在哈罗德“有保证的增长率”(即可以保证经济不断地稳定增长的增长率)公式Gω=S/V(Gω是有保证的增长率,S是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V是资本-产出比率)的基础上,把社会储蓄倾向(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S,分解为利润收入的储蓄倾向Sp和工资收入的储蓄倾向Sω;"滞账“在很大程度上是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的后果。
从政策主张讲,新剑桥学派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所奉行的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