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
3.7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解析

雷暴
• 雷暴的生命史:〔1〕进展阶段〔积云阶段〕: 低层气流辐合,上升气流进展,形成积云体。 〔2〕成熟阶段:上升气流不断进展,雨滴增大, 产生降水,地面形成雷暴高压。〔3〕消散阶段: 云体中的下沉运动占据了主导地位,雷暴云减弱 消散。
• 雷暴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气压涌升,气温急降, 风向突变,风力猛增,雷电交加,阵性降水,持 续时间几特殊钟。
平均移速30~ 40Km/h。 数天。
无明显日变化。
龙卷〔Spont〕
• 定义:是大气中一种小范围、猛烈对流旋转的 空气涡旋。一般与强对流云相伴消逝。发生在 水面上称水龙卷,在陆上称陆龙卷。
• 范围:小尺度系统,水平几十到几百米,最大 不超过1Km。垂直800~1500米。
• 外形:在对流云底犹如“象鼻子”一样的漏斗 状云柱。
雹和龙卷。 3. 天气要素:风向突变,风速剧增,气压
猛升,气温陡降。
飑线天气形式
飑线与冷锋的比较
飑线
冷锋
尺度:中尺度天气系统,几十 天气尺度,达数千公里。 到几百公里。
天气:天气恶劣,变化猛烈而 大范围长期坏天气。 短促。
移速:比较快,是冷锋的2~3 倍。
生命史:几特殊钟到十几小时。 日变化:明显,上午弱,午后
雷暴及雷暴高压
飑线〔Squall line〕
飑线定义:有假设干排列成行的雷暴单体 或雷暴群组成的狭窄强对流天气系统.范 围:宽度小于1Km,长度几十公里到几 百公里。生命史:几特殊钟到十几小时。
飑线的天气特征: 1. 飑线与雷暴高压相伴而产生,高压的前
沿就是飑线。 2. 天气现象:雷暴、暴雨、阵性大风、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龙卷的天气特征
动力气象学要点.

动力气象学要点.名词解释1、β平面近似及f 平面近似;所谓的β平面近似是对f 参数作高一级的近似,其主要内容是:⑴当f 处于系数地位不被微商时,取常数=?0f f ;⑵当f 处于对y 求微商时,取常数==βdydf 。
采用β平面近似的好处是:用局地直角坐标系讨论大尺度运动将是方便的,而球面效应引起的f 随纬度的变化对运动的作用被部分保留下来。
在低纬度大气动力学研究中,取0f ≌0,f ≌βy,这称为赤道β平面近似。
f 平面近似:这是对地转参数f=2Ωsin ?采用的一种近似。
在中纬度地区,若运动的经向水平尺度远小于地球半径时,可以取常数=?0f f ,即把f 作为常数处理,这种近似称为0f 近似。
这种近似完全没有考虑f 随纬度的变化。
2、斜压大气与正压大气;斜压大气是指:当大气中密度的分布不仅随气压而且还随温度而变时,即ρ≡ρ(P ,T),这种大气称为斜压大气。
所以斜压大气中等压面和等密度面(或等温面)是相交的,等压面上具有温度梯度,即地转风随高度发生变化。
在中高纬度大气中,通常是斜压大气。
大气中斜压结构对于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正压大气是指:当大气中密度分布仅仅随气压而变时,即ρ≡ρ(P),这种大气称为正压大气。
所以正压大气中等压面也就是等密度面,由于p=ρRT,因此正压大气中等压面也就是等温度面,等压面上分析不出等温线。
由此,也没有热成风,也就是地转风随高度不发生变化。
3、地转偏差与地转运动;地转偏差是指实际风和地转风的矢量差,地转偏差和水平加速度方向垂直,在北半球指向水平加速度的左侧。
地转运动是指等压线为一族平行的直线时的平衡场,在地转运动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科里奥利相平衡。
4、Rossby 数与Rossby 参数;Lf U Ro 0==水平科氏力尺度水平惯性力尺度,称为罗斯贝数,它是一个无量纲参数, yf y y f f f β+=??+=00)/(若Ro 《1,表示水平惯性力相对于科氏力的量级要小得多,则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科氏力的量级相同(这被称为地转近似的充分条件及其物理意义);若Ro ~1,则水平惯性力、科氏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量级相同;若Ro 》1,则水平惯性力远大于科氏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惯性力量级相同。
中小尺度气象学总结

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1、中尺度气象学:水平尺度: 10-1000km对象:中尺度环流系统内容:中尺度环流系统的结构、形成和发展演变规律、机制及其分析预报方法意义:①许多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都是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
②中尺度气象学是甚短期预报和临近预报的理论基础。
(长期>10天,中期3-10天,短期1-3天,甚短期0-12h,临近0-2h)③中尺度环流系统是大气环流重要成员(大尺度背景场依存条件)2、天气系统的尺度划分:(一)经验分类法(经典方法)小尺度系统(雷暴、龙卷)和大尺度系统(锋面、气旋)中尺度系统(飑线、中气旋等)(二)动力学定义可利用罗斯贝数(Ro)和弗劳德(Froude)数(Fr)来描述大气的时空尺度。
Ro = U/fL (惯性力/柯氏力);Fr=U2/gL(△ρ/ρ)(惯性力/浮力)(三)实用(几何)分类3、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尺度:水平尺度在2-2000km之间,时间尺度在几十分钟至几天之间。
范围很宽。
性质不同。
(2)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取V~10m/s,H~10km,对α,β,γ中尺度W分别为10-1m/s, 100m/s和 101m/s,垂直速度、散度、涡度都比大尺度运动大1到几个量级。
(3)地转偏向力和浮力的作用:中尺度运动中,地转偏向力和浮力的作用都必须考虑。
大尺度运动:地转偏向力重要,浮力可略小尺度运动:浮力重要,地转偏向力可略中尺度运动:地转偏向力和浮力都考虑(4)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关系:质量场(气压场)适应风场。
大尺度运动: 风场适应质量场(气压场)。
中尺度运动: 质量场(气压场)适应风场。
第二章地形性中尺度环流1、中尺度大气环流系统分为:地形性环流系统、自由大气环流系统2、地形波:一般把气流过山所引起的气流称为地形波。
3、地形波的基本类型:层状气流(山脉波):山脉上空的平滑浅波 ,风小。
驻涡气流(驻涡):山脉背风面的半永久性涡旋,山顶以上风速大。
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课件 第1章+中尺度数值模拟-绪论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α中尺度 β中尺度
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演变机 理和监测预报技术研究
γ中尺度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乳山个例 12小时 时段强降 水预报图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北京
山东 半岛
南京
基于15km粗网格数值模式
“今天下午,本市局部 地区有时有雷阵雨”
设置专门的中尺度观测网 。如美国在1966年就设置了中尺度观测 网,高空站距28km,每隔1.5h或3h施放一次探空仪,地面站距20-30km。 日本、瑞典、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建立了试验监测网。
我国也分别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四个地区 建立起中尺度监测网,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自动地面站。
CISP (英国,2007)
TOMACS (日本,2010-2013)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美国国家天气局强天气预报研究计划(WoF)
观测雷达回波
观测
高分辨率(1km)实时试验预报
预报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三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计划“973”项目
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 机制和预测理论研究
需要定时、定点、定量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研究方法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新的探测工具的使用和加密观测 野外观测实验 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模式的发展及应用 动力学研究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新的探测工具的使用和加密观测:
雷达、卫星、新型飞机、大气风廓线仪 ,另外也利用声雷达、激 光雷达、微波辐射仪、灵敏微压计、天电观测等 。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

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1、中尺度天气系统: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比常规探测站网小,但比积云单体的生命周期及空间尺度大得多的一种尺度。
即水平尺度为几公里到几百公里,时间尺度由1小时到十几小时。
2、划分依据及分类:1)早期的经验分类天气系统——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空间尺度分别为:106m、105m和104m时间尺度对应为:105s、104s和103s2)依据物理本质对天气系统进行分类(动力学分类方法)依据无量纲数罗斯贝数Ro 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T的尺度分类行星尺度、气旋尺度、中尺度、积云尺度、小尺度3)Orlanski的综合分类(观测与理论分类)大尺度(α、β)中尺度(α、β、γ)小尺度3、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2)气象要素梯度大;3)散度、涡度与垂直速度;4)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5)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6)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第二章地形性中尺度环流1、中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类:地形性环流系统、自由大气环流系统2、地形波的基本类型主要依赖风的不同类型(1)层状气流小风、层状气流。
平滑浅波,波动只发生在山脉上空的浅层,向上很快消失——山脉波(mountain wave)(2)驻涡气流:在山顶高度以上风速较大时,可能在山脉背风坡形成半永久性的涡动,上面则有气流的平滑浅波——驻涡(standing eddy)(3)波动气流当风速随高度增大时,在背风坡出现波动气流——背风波(lee wave)。
背风波可以伸展到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
(4)转子气流:在背风波出现时,当垂直方向有风速极大值出现时,则会形成转子气流(rotor streaming)。
驻涡和转子是背风波的特殊形式!3、背风波的形成、特征及大气条件背风波是地形波的一种类型,由于障碍物引起空气垂直振荡而造成的。
特征:波长:1.8~70km之间,多为5~20km左右。
波长一般随高度而变,高层较长,低层较短。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

26
END
27
10
1. 早期的经验分类
天气系统——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 空间尺度分别为:106m、105m和104m 时间尺度对应为:105s、104s和103s
11
2. 依据物理本质对天气系统进行分类
(动力学分类方法)
• Emanuel(1983)依据无量纲数罗斯贝数Ro和拉格朗日
时间尺度T的尺度分类,其中 Ro 2 fT
在西风切变环境中典型涡 管与对流单体相互作用的 示意图
(a) 初始阶段:此时涡管在上 升气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对涡偶
(b) 分裂阶段:此时分裂的上 升气流使得涡管向下倾斜, 形 成下沉气流,出现两对涡偶。
其中左上角图示为环境风分布、 柱状箭头表示风暴相对气流的 方向,粗实线代表涡线,环状 箭头表示旋转,阴影箭头表示 促使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发展 的外力,垂直方向上的虚线区 为降水区。
1) 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 2) 气象要素梯度大; 3) 散度、涡度与垂直速度; 4) 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 5) 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 6) 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
16
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 按照Orlanski的划分标准,中尺度系统的水
平尺度在2km~2000km之间,时间尺度为几十分钟 至几天之间。
着重要作用。
23
§1.4 中尺度运动方程组
du 1 p fv
dt x
•
运动方程:
dv 1 p fu
dt y
dw 1 p g
dt z
Hale Waihona Puke 忽略湍流扩散的 大气动力学和热 力学基本方程组
• 连续方程: d ( u v w) 0
中小尺度气象学总结

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1、中尺度气象学:水平尺度: 10-1000km对象:中尺度环流系统内容:中尺度环流系统的结构、形成和发展演变规律、机制及其分析预报方法意义:①许多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都是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
②中尺度气象学是甚短期预报和临近预报的理论基础。
(长期>10天,中期3-10天,短期1-3天,甚短期0-12h,临近0-2h)③中尺度环流系统是大气环流重要成员(大尺度背景场依存条件)2、天气系统的尺度划分:(一)经验分类法(经典方法)小尺度系统(雷暴、龙卷)和大尺度系统(锋面、气旋)中尺度系统(飑线、中气旋等)(二)动力学定义可利用罗斯贝数(Ro)和弗劳德(Froude)数(Fr)来描述大气的时空尺度。
Ro = U/fL (惯性力/柯氏力);Fr=U2/gL(△ρ/ρ)(惯性力/浮力)(三)实用(几何)分类3、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尺度:水平尺度在2-2000km之间,时间尺度在几十分钟至几天之间。
范围很宽。
性质不同。
(2)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取V~10m/s,H~10km,对α,β,γ中尺度W分别为10-1m/s, 100m/s和101m/s,垂直速度、散度、涡度都比大尺度运动大1到几个量级。
(3)地转偏向力和浮力的作用:中尺度运动中,地转偏向力和浮力的作用都必须考虑。
大尺度运动:地转偏向力重要,浮力可略小尺度运动:浮力重要,地转偏向力可略中尺度运动:地转偏向力和浮力都考虑(4)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关系:质量场(气压场)适应风场。
大尺度运动: 风场适应质量场(气压场)。
中尺度运动: 质量场(气压场)适应风场。
第二章地形性中尺度环流1、中尺度大气环流系统分为:地形性环流系统、自由大气环流系统2、地形波:一般把气流过山所引起的气流称为地形波。
3、地形波的基本类型:层状气流(山脉波):山脉上空的平滑浅波,风小。
驻涡气流(驻涡):山脉背风面的半永久性涡旋,山顶以上风速大。
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

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1、中尺度天气系统: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比常规探测站网小,但比积云单体的生命周期及空间尺度大得多的一种尺度。
即水平尺度为几公里到几百公里,时间尺度由1小时到十几小时。
2、划分依据及分类:1)早期的经验分类天气系统——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空间尺度分别为:106m、105m和104m时间尺度对应为:105s、104s和103s2)依据物理本质对天气系统进行分类(动力学分类方法)依据无量纲数罗斯贝数Ro 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T的尺度分类行星尺度、气旋尺度、中尺度、积云尺度、小尺度3)Orlanski的综合分类(观测与理论分类)大尺度(α、β)中尺度(α、β、γ)小尺度3、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2)气象要素梯度大;3)散度、涡度与垂直速度;4)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5)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6)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第二章地形性中尺度环流1、中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类:地形性环流系统、自由大气环流系统2、地形波的基本类型主要依赖风的不同类型(1)层状气流小风、层状气流。
平滑浅波,波动只发生在山脉上空的浅层,向上很快消失——山脉波(mountain wave)(2)驻涡气流:在山顶高度以上风速较大时,可能在山脉背风坡形成半永久性的涡动,上面则有气流的平滑浅波——驻涡(standing eddy)(3)波动气流当风速随高度增大时,在背风坡出现波动气流——背风波(lee wave)。
背风波可以伸展到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
(4)转子气流:在背风波出现时,当垂直方向有风速极大值出现时,则会形成转子气流(rotor streaming)。
驻涡和转子是背风波的特殊形式!3、背风波的形成、特征及大气条件背风波是地形波的一种类型,由于障碍物引起空气垂直振荡而造成的。
特征:波长:1.8~70km之间,多为5~20km左右。
波长一般随高度而变,高层较长,低层较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1、中尺度天气系统: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比常规探测站网小,但比积云单体的生命周期及空间尺度大得多的一种尺度。
即水平尺度为几公里到几百公里,时间尺度由1小时到十几小时。
2、划分依据及分类:1)早期的经验分类天气系统——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空间尺度分别为:106m、105m和104m时间尺度对应为:105s、104s和103s2)依据物理本质对天气系统进行分类(动力学分类方法)行星尺度、气旋尺度、中尺度、积云尺度、小尺度3)Orlanski的综合分类(观测与理论分类)大尺度(α、β)中尺度(α、β、γ)小尺度3、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2)气象要素梯度大;3)散度、涡度与垂直速度;4)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5)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6)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第二章地形性中尺度环流1、中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类:地形性环流系统、自由大气环流系统2、地形波的基本类型主要依赖风的不同类型(1)层状气流小风、层状气流。
平滑浅波,波动只发生在山脉上空的浅层,向上很快消失——山脉波(mountain wave)(2)驻涡气流:在山顶高度以上风速较大时,可能在山脉背风坡形成半永久性的涡动,上面则有气流的平滑浅波——驻涡(standing eddy)(3)波动气流当风速随高度增大时,在背风坡出现波动气流——背风波(lee wave)。
背风波可以伸展到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
(4)转子气流:在背风波出现时,当垂直方向有风速极大值出现时,则会形成转子气流(rotor streaming)。
驻涡和转子是背风波的特殊形式!3、背风波的形成、特征及大气条件背风波是地形波的一种类型,由于障碍物引起空气垂直振荡而造成的。
特征:波长:1.8~70km之间,多为5~20km左右。
波长一般随高度而变,高层较长,低层较短。
随风速而变,风速愈大,波长愈大。
波幅:指流线的峰、谷之间的距离。
背风波的波幅可在几 百米至2km 之间。
一般在0.3~0.5 km 。
与波长无一 定联系。
当波长与山脉形状一致时,振幅最大。
垂直速度:一般为2~6 m/s ,最大可达15 m/s 。
波长为13km 的背风波的垂直速度最大。
第三章 自由大气非对流性中尺度环流1、 重力波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发生的天气条件、对天气的影响定义: 重力波是因静力稳定大气受到扰动而产生的惯性振荡的传播,属于横波(质点扰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分类:重力外波——由外部条件作用下存在的重力波;重力内波——当外部条件被限制时,存在于流体内部的重力波 ;惯性重力内波——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基本特征:在大气中经常发生重力波(或重力惯性波),它的频谱很广,周期、波长、移速差别很大,从周期10分钟,气压振幅只100微巴的高频波,到周期为几十小时,或者气压振幅达几毫巴的大振幅波。
产生的天气条件:稳定层(或逆温层);具有明显的风速垂直风切变;通常而言,Ri<0.5,Ri 越小重力波振幅越大。
重力波的作用①可触发对流②可引起晴空湍流 (CAT ,clear air turblence)③高低空能量传输④不同尺度之间能量交换2、风速垂直切变与重力波发生发展的关系 在基本气流随高度变化,即 的环境中,扰动会受到风速垂直切变的显著影响,风速垂直切变愈强,影响愈大。
3、锋与锋生锋——通常指具有强大水平温度梯度和较大静力稳定性以及较大气旋性涡度的狭长地带。
长度约为1000 km ,宽度约为 100 km 。
锋长度属于中尺度系统的范围。
锋生、锋消:锋的形成(加强)——锋生锋的消亡(减弱)——锋消4、中尺度高空急流急流:一条强而窄的准水平的气流带。
低空急流:700 hPa 左右的急流高空急流:一般指对流层上部的急流。
具体强度标准 一般是规定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 m/s ,风速水平切变量级为每100 km为5m/s ,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 5~10 m/s 。
第四章:中尺度对流系统1、定义: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泛指水平尺度为10-2000km 左右的具有旺盛对流运动的天气系统。
0u z ∂≠∂2、分类:按天气现象分类:暴雨、暴雹、飑线按系统结构分类:孤立对流系统;带状对流系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按运动状态分类:移动性、静止性和准静止性对流系统3、孤立对流系统有三种基本类型:普通单体雷暴、多单体风暴与超级单体风暴。
普通单体雷暴:通常将一个强上升区(垂直速度>=10m/s,水平范围十至数十千米,垂直伸展几乎达到整个对流层)称为一个对流单体。
伴有强烈放电现象的对流系统称为雷暴;只有一个对流单体构成的雷暴系统叫做单体雷暴,亦即普通单体雷暴。
单体雷暴的发展经历塔状积云、成熟、消散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云内的垂直气流、温度和物态等几个方面。
雷暴系统一般随最低5-8km 高度的环境平均风移动。
伴随有阵风、阵雨、小雹等强天气现象,时间一般比较短暂。
多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muti-cell storm)是由一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命期短暂的对流单体组成,是具有统一环流的雷暴系统。
通常在风暴移动方向上辐合最强,从而促使沿阵风锋附近新的上升气流发展。
然后每个新生对流单体又经历其自身的发展过程。
多单体风暴中的单体呈现有组织的状态,这与新单体仅出现在一定的方向上有关,否则,便会呈现无组织的形态。
在多单体风暴中,个别单体的传播可能有三种不同方式:1)个别单体向平均风左侧传播;2)个别单体向平均风右侧传播;3)个别单体随环境风移动。
超级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super-cell storm)是指直径达20~40km 以上,生命期达数小时以上,即比普通的成熟单体雷暴更巨大、更持久、天气更猛烈的单体强雷暴系统。
它具有近于稳定的、高度有组织的内部环流(图4.11)。
并且连续地向前传播可达数百公里。
超级单体的雷达观测:1)在RHI(距离-高度显示器)上有穹窿(无或弱回波区)、前悬回波和回波墙等特征; 2)在PPI(平面位置显示器)上有“钩”状回波(图4.12)龙卷风暴产生龙卷的强风暴系统称为龙卷风暴(tornadic storm),它的风暴云十分高大并有明显的旋转性,通常是一种超级单体风暴。
下击暴流对流风暴发展成熟时,会产生很强的冷性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便形成风速达17.9m/s(~8级)以上的灾害性大风。
Fujita等将这种局地强烈下沉外流气流称为下击暴流(downburst)。
下击暴流的雷达回波通常显示为钩状回波和弓状回波。
下击暴流一般产生在中等到强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下。
产生下击暴流的对流风暴的种类较多,尺度变化较大。
第五章中尺度带状对流系统1、概念:带状对流系统指由对流单体侧向排列而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2、分类:常见的带状对流系统有飑线(温带飑线、热带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和台风附近的中尺度雨带等类型。
3、飑线:一种带(或线)状中尺度系统是非锋面性狭窄的活跃的雷暴带(或不稳定线);其中有许多雷暴单体(其中包括若干超级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是风向、风速气压、温度等突变的狭窄强对流云带;为破坏力的严重灾害性天气。
4、飑中系统:指飑锋(飑线)、飑线前低压、雷暴高压、尾流低压。
一般在成熟阶段才同时出现。
5、中尺度飑线的分类及其特征1)具有前导对流线和尾随层状云区以及具有由前向后和由后向前两支入流的飑线飑线的前方有一支由前向后的入流迎着飑锋上升,到高层分裂成向前和向后的两支气流,其后部中层则另有一支由后向前的入流。
在由前向后的气流中,由于老单体衰亡,形成宽广的尾随层状云区。
由于在高层不断有冰质点从对流区向后飞落到尾随层状云区中,加上在尾随层状云区中包含着次级环流造成的上升运动,因此在尾随层状云区下方仍有明显降水。
2)后部建立型飑线这类飑线经常发生在西风带高空槽前,是中纬度最典型的飑线。
它们通常由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组成。
这类飑线的南端由于风的垂直切变形势有利于新对流的发展,因而使飑线不断伸长;而在飑线的北端,各单体不断衰亡,衍变成层状云,并沿高空风向东北方向延伸而形成大片砧云。
这种飑线的特点是砧状云伸向飑线前方,而在飑线后方没有层状降水区。
中层上升气流的逆切变倾斜,低层暖湿空气入流和中层干冷空气入侵以及飑线后方低湿球位温的下沉气流等。
6、热带飑线热带飑线是由排列成带的成熟积雨云(对流区)和层状云组成的。
在对流云带前方不断有新对流云生成,而在对流云带后方,老的对流云消亡,形成宽阔的尾随层状云区。
飑线前方低层有高温、高湿空气流入飑线对流云区,云顶可高达16一17km。
尾随层状云区前范围可达200km以上。
与中纬度飑线的区别为:不存在引导层;最强对流回波出现在对流层的下层。
7、大气中飑线的触发机制:①高空槽后型②高空槽前型③“阶梯”槽型第六章锋面气旋及台风附近的中尺度雨带1、暖输送带定义:在槽前辐合区的边界上通常可以看到一支狭长的云带。
这是由来低纬度低空对流边界层的暖空气在其逐渐向北、向上运行,升入到对流层中、高层时所形成的。
由于这支狭窄的气流具有朝极地方向和朝上输送大量热量以及水汽和动量的作用,所以称为“暖输送带(WCB)”。
暖输送带一般具有下述持征:1)它的位置一般处在冷锋前头,然后上升到地面暖锋上面。
西边界清楚,东边界不太清楚;2)暖输送带经常与一条低空急流相对应;3)暖输送带通常几千千米长,属于一种天气尺度系统。
2、冷输送带(CCB) :定义:它起源于气旋东北部的高压的外围,是一支反气旋式的低空入流。
其作用:将把北方冷空气气向南方输送。
3、锋面附近的中尺度雨带的类型及划分依据中尺度雨带粗略可分为三类:U型、L型和D型。
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的浅层对流称为U型,出现在对流层低层的浅层对流称为L型而直展深层的对流则称为D型。
这三类雨带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类。
其中U型可细分为暖锋雨带、锋前冷涌雨带和冷锋雨带。
L型可细分为窄的冷锋雨带和暖区小雨带(横向和纵向雨带),D型可细分为暖区雨带和锋后雨带。
4、暖锋雨带的云物理成因:在暖锋上的浅层对流云中冰质点不断生长和落出。
他们落进在对流云下面的层状云中,通过聚集而生长,并促进层状云滴冻结,造成较大的冰质点密度,从而引起该地区较强的降水。
5、对流云发生在位势不稳定被大尺度上升运动所释放的地方。
6、地形雨的降水机制:第一类:宽尺度的上坡降水。
地形性的强迫上升运动导致凝结和降水。
第二类:越过小山时降水增强。
从先前存在的云中下落的降水物,再由局地性地形上升所形成的低层碎云内冲刷的结果,在越过小山时降水出现增强。
第三类:由于日射引起上坡加热造成上坡风,从而造成山峰上的对流云)7、台风是一种近圆形和具有暖心结构的热带气旋性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