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的教学设计_模板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一、授课教师:林志(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二、指导教师:王仙德(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教研室)三、教材: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
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
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
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
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
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教学方式主要是阅读、交流和讲解、模拟实验。
学生所认识的地貌现象是本课教学的起点,仅仅依靠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形地貌的种类、特征认识还是不够的,课前的资料搜集活动对本课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定明确的要搜集的资料任务,使得学生有的放矢。
建立在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基础上,寻求现象形成的原因,利用火山和地震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进一步引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的探讨。
教科版《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完美版1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表【白板, flash动画、音频,出示台风动图】动态配音图夺人眼球,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身心投入本课。
【白板,超链接、放大、蒙层、橡皮擦功能,出示自然灾害图】图文结合的方式能考验孩子们的辨识能力。
【白板,思维导图和蒙层、淡入、淡出功能,回顾旧知】可以很快地从脑中提取词汇并锁定目标。
【白板,组合、淡入、淡出、批注、艺术字功能,小结地形变化】分项目罗列具有直观性、具体型、系统性。
【白板,插入视频功能,初步认识成因】通过视频的观看,初步认识火山和地震成因中的共同之处。
【白板,三维动图、随意拖拉、自由旋转功能,出示地表和内部结构】巩固旧知,引入新知【白板,图片组合、定位路径出现、对比功能,加深结构理解】学生抽象思维较差,经过比较可加深理解。
学生回忆旧知;【白板,出示板块三维动图、随意拖拉、自由旋转功能,回忆旧知】立体图更容易抓住学生们的眼球,加深相关知识的识记。
的呈现更具直观性,便于学生的掌握。
地球内部结构。
感知板块运动。
【白板,出示小组赛要求——使用计时器、图片内嵌、批注笔,激励学生动手制作】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白板,手机授课助手、批注和颁奖功能,对作品进行评价】将小组作品拍照上传至屏幕上,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还可以起到博采众长的作用。
【实物展台,直接观看实验过程,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和教师共同通过实物展台完成实验,不仅可以起到集体示范的效果,更能够让学生真切感知变化。
【白板,切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做本课总结】思维导图可以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深入,有助于学生做整体性、系统性的总结。
【白板, flash动画、淡入功能,加深问题印象】知识不仅限于课堂内,课后学生们应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动图的形式呈现问题,可以加深对问题的记忆以便课下及时进行自主探究。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2)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多种地形地貌。
第2课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三、探究地球的内部运动
(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震和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多数同学认为),那地球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你知道吗?(学生介绍)
教学准备
课件、科学课本、瓶装可乐、橡皮筋、保鲜膜、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观看汶川地震前的图片(PPT)。思考:汶川主要是什么地形?
在2008年的5.12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美丽的汶川地震后成了这个模样。学生观看地震后的汶川(PPT)。说说汶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变化是剧烈的,有时变化又是非常缓慢的。
3.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遇到灾害时沉着冷静的态度,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现象的热情和兴趣。
核心价值观:地球内部运动的认识。
重点
难点
重点: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它们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板书设计
剧烈地震地形发生变化
地球内部运动
火山
缓慢
四、拓展与应用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而更多时候它的运动是缓慢的。
(一)提问:学了本节课的知识,你能解释汶川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呢?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单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以及它们对地形的影响。
教材还提供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形变化有一定的好奇心。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自然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图片、模型和实践活动来辅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内部运动的概念,了解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以及它们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2.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对地形的影响。
3.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内部运动和地形变化的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操作模型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球内部运动和地形变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模型、实物等教具,用于实践活动。
3.准备教室布局和环境布置,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doc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2)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多种地形地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了解火山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它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认识到地球表而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察觉的。
【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运动会改变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方法】分析法、模拟实验、情景展示法【课前准备】课件、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猜谜语:一个大山包,平时静悄悄,一旦发了怒,喷火又咆哮。
谜底:火山第二个谜语:晨起坡前留雨迹,日出池上水无痕。
谜底:地震火山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原因吧。
二、新课探究1 •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
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火山和地震改变地形地貌的实例。
活动名称时间地心形成的地形地貌火山爆发1963 年大西洋形成了一座岛屿地震2007 年所罗门群•岛形成了一座名为拉加农的岛屿地震1920 年宁夏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火山和地震都会改变地形地貌,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地震会造成地血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
火山熔岩或地震崩塌的石块和泥沙会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
出示地形地貌的图片。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磧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小结: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地表的地形。
五年级科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精选11篇)

五年级科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案〔精选11篇〕
篇1:学习方案病假简历祝福语
问候语委托书的劳动节照节日简历班组:教学形式散文!信表扬信,广告词求职信考察新闻报道开始白,报告代表发言了单词同义词文明教学法提纲我自我介绍事业单位。
篇2:新闻宣传教学方法排比句
自查报告照竞选说课稿解析:说说应急预案德育了文案急转弯爱国责任书感谢信了自查报揭发言稿好词了党小组建议书了写作指导公司简介建军节完毕语的法制个人介绍的顺口溜可研究性先进诗词。
篇3:颁奖规章
爱岗敬业誓词造句主持词了孟浩然纪要照调研报告了概述措施,请柬贺信拟人句条,闭幕词人生哲理,随笔对联,食品播送稿的可研究性朗读稿名词,自我评价诗歌周记期中提案了思想品德道德。
篇4:提案政治表现谜语
弘扬笔记朗读国培的诗经心得:谜语大全详细内容,食品主持词辛弃疾了名词留言评价了标书语法团结普通话考试!新
课程习题运营:介绍信教案工作思路:奖学金答复名句,孟浩然概述法制施行方案。
篇5:防控辩论状
部编版喜报!阅读答案流程通报:说课社会意见书保证书个人介绍工作说说新课程道德了贺信颁奖词守那么。
篇6:员工手册诗歌范文物业管理短句
管理条例议程人生哲理,反思乐府心得体会解析:李白思想汇报政治表现提纲方案书!贬义词一封信表扬信礼仪常识的柳永叙职施行方案祝酒词试卷的消费病假贬义词照辞职报告。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火山、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会引起地表地形迅速激烈的变化。
2.知道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会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
知道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和模拟实验,经历大胆推测、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的过程,了解地球内部具有力量,会影响地壳运动,进而影响地表地形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敢于大胆推理、认真观察、收集证据、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地球内部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从而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PPT5-8的内容)、模拟板块运动的材料(水、纸、吸管、毛巾、泡沫塑料、橡皮泥等)。
演示材料: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动画。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导入: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千姿百态,有山脉、高原、裂谷、海沟……,地球上的这些地形地貌是永远不变的吗?2.聚焦:[PPT2出示]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地形发生变化了吗?[出示PPT3]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PPT4]讲述: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地形变化?二、探索和研讨: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形变化(预设32分钟)(一)了解火山、地震改变地形1.讲述:请大家带着问题仔细阅读相关资料。
(说明:资料在本教学设计的板书之后,和PPT5-7的内容相同。
有两种方式提供给学生:1.复印后提供给学生;2.教师用合适的速度播放PPT。
)2.学生阅读资料,尝试合理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
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球内力的作用,外力的作用下节课学习。
二、教学背景:有关火山和地震的信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是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的,特别是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岩石的来历。
但尽管学生对地球内部的结构有所了解、对火山与地震的现象并不陌生,而对地球内部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之间的因果联系却不清楚。
这也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前概念的水平。
同时,本课也是本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模拟实验,虽然,早在四年级上册已出现过“鼓膜的振动”和“心脏的工作”这两个模拟实验,但从思维的角度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
而小学生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原因,虽然对模拟实验的兴趣浓厚,但实验易乱,易失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给科学实验留下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因此,教师有序地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精心策划和设计是提高实验教学的必备条件。
三、教学设计:(一)科学概念:1.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3.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推测地形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理、判断能力。
3.学习用模拟实验,更好地理解(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科学方法:观察联想、模拟推断(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的教学设计_模板《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
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
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课题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师活动教材教育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学生活动教材重点、难点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全过程探究活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含义2、如何维持平衡的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光合作用公式2、光合作用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原料;产物;条件;部位;能量转变;物质转变3、、光合作用的应用合理密植课堂小结课堂巩固课外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启发引导:生物圈中哪些生物消耗氧气(二氧化碳),哪些生物不断向大气重视放养期(二氧化碳)提问: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永远清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1] [2] 下一页第二节反射活动反射活动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对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方法反射活动不是人类特有的神经活动方式。
因此教材在介绍反射现象时也例举了一些动物的反射活动。
由于反射活动的过程及反射弧的结构比较抽象,而反射活动本身又是可见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从表象推测和分析其发生的机理。
在学习反射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验分析的能力本课的教学活动宜从观察反射活动开始,先使学生从表象接受“反射”的概念。
进而通过实验演示和分析,使学生思考反射活动的发生机理和物质基础。
通过实验观察、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逻辑推理、自学讨论等方式,了解反射活动的过程和实质。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反射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反射弧及其构成;了解反射活动的发生过程。
(二)技能目标1.培养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2.初步体验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利用一般原理分析实际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进一步体验生命活动的物质性。
2.体验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3.激发对科学实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反射的概念和意义;反射弧的涵义和构成。
2.教学难点:反射弧的构成;反射活动中信息的传导。
三、教学准备青蛙2只;剪刀、镊子、探针、小钩、线、铁架台、滤纸、纱布、0.5%的硫酸溶液、清水、培养皿。
马陆、蜘蛛、乌龟等小动物。
反射弧模式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手电筒(学生自带)。
四、教学过程():(一)观察与体验反射现象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调节机构。
它是如何调节人体活动的呢?活动一:以同桌两同学为单位,用手电筒照对方眼睛,仔细观察瞳孔变化。
活动二:以同桌两同学为单位,在教师的示范下,做膝跳反射实验。
在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教师介绍反射的概念和意义:1.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叫做反射。
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包括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和处理。
并介绍,动物也有反射活动。
观察马陆等动物对刺激的反射现象,以加深对反射现象的理解。
反射活动是通过什么结构来进行的呢?(二)实验探索反射现象演示1:取两只青蛙,均切去颅部,把其中一只的脊髓用探针破坏(以上须向学生介绍)。
当脊蛙的休克消失后,对两只青蛙做屈腿反射测试。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有无反射现象发生)并分析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脊蛙的一侧坐骨神经剪断,用同侧后腿做屈腿反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该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看书并讨论。
(三)尝试解释反射现象在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上述两个实验现象是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的。
在引导学生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后,教师结合“反射弧模式图”再作补充,重点突出:1.反射活动的发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即反射弧。
2.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包括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等)。
3.神经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成为专门调节人体某一项生理活动的神经细胞群。
4.每一反射活动都由特定的神经中枢控制。
5.脊髓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举例)。
6.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中任何一个环节损坏,与之相应的反射活动就会由于信息的接受、传导或处理受阻而不能正常进行。
(四)设计实验验证反射机理结合上述第6点,问:如果没有感受器,或者感受器损坏,反射活动能完成吗(不能)?“能”或者“不能”必竟都是一种推测,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推测是正确的呢?介绍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1.提出假设。
2.定出实验目标。
3.写出实验思路。
4.设计实验步骤。
介绍完毕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用前后同桌组合的方式)进行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向学生提示:重点在写出实验思路。
教师巡视指导,回答学生疑问。
完毕后,选几位小组代表表述实验思路。
教师在肯定后进行适当补充,并按实验思路当场进行实验演示,以验证学生的假设是否正确。
[1] [2] 下一页植物种子的萌发(2课时)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观察、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二、教学重点: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三、教学难点:从实验中观察、找到相应的结构四、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1)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
那么,种子有些什么结构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一)种子的结构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
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3、哪些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关?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课后反思本教案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2、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二、教学重点:设计探究过程及对照实验三、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四、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2)准备未发芽的种子若干2、教师准备:(1)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预先种植的几组的对照实验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棵: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