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临床路径
脑卒中(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
住院第9日
(术后第8天)
住院第10日
(术后第9天)
住院第11日
(术后第10天)
住院第12日
(术后第11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查看化验结果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复查头颅CT
复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评估头颅CT结果
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
完成病程记录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
主要护理工作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手术切口换药
如果有引流,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若引流不多,应予以拔除
高血压临床路径

高血压临床路径【正文】一、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本临床路径旨在提供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指南,以规范化和优化患者的医疗护理。
二、诊断1.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的定义:成人静息时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 高血压的分类: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2.高血压的初步评估- 病史采集:包括症状、既往疾病、家族史等。
- 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脏、肾脏等方面的检查。
- 实验室检查:血液生化指标、尿常规等。
3.确诊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评估血压的24小时变化情况。
- 靶器官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1.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控:低盐食物、健康饮食习惯等。
-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减轻体重等。
- 运动治疗:适量的有氧运动。
2.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利尿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性进行药物的调整和组合。
四、管理与随访1.目标血压控制- 平均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130 mmHg和/或舒张压<80 mmHg。
- 高危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120 mmHg和/或舒张压<70 mmHg。
2.随访与复查- 随访频率: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确定随访的时间间隔。
- 监测项目:包括血压、肾功能、血脂等指标的监测。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患者饮食指南、药物治疗方案等。
详细附件内容请参考相关附件文件。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原发性高血压:指无明显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大多数。
2.继发性高血压:指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少数。
高血压临床路径

高血压临床路径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ICD10:I10 11)诊断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进行诊断。
诊断要点1.症状: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患者。
发病隐匿,初期症状少,进展缓慢,多为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
常见症状为头晕、头胀、失眠、健忘、耳鸣、乏力、多梦易醒、易激动等等。
2.体征:血压升高是诊断高血压病的主要依据。
指南标准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轻度)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3.高血压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对人体造成危害除取决于血压本身外,还取决于其它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吸烟、高血脂、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50岁),指南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心脏器官受损情况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和很高危险组。
低危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上述危险因素。
中危组:高血压1级伴有1-2个上述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1-2个上述危险因素。
高危组: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上述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器官受损及相关的临床疾病(包括糖尿病)。
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进行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路径.docx

高血压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路径一、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 110. X02)(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07年ESC相关指南1 .临床特点: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及安静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即使血压已降至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2.分类:按病因分类: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按高血压升高类型分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舒张期高血压;按特殊人群高血压分类:老年性高血压,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07年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首先进行高血压分级,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 再根据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和并存的临床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对不同危险等级的高血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2.基础药物治疗:对于高危和极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对高血压及并存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降压药物包括:嚷嗪类利尿剂,8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抗醛固酮拮抗剂。
3.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对所有高血压的患者都应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保持健康心态,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
4.控制心血管的其它危险因素及治疗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
(四)标准住院日为W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110. X02高血压疾病编码。
2 .除外假性高血压。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高血压临床路径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一、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xx1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内科学(第八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高血压指南(JNC8)及欧洲动脉高血压管理指(ESH/ESC)。
1.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
规范的血压测定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见表1)。
表1 血压分类水平和定义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和<80 正常高值血压120-139 和(或)80-89 高血压≥140 和(或)≥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和(或)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和(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3.寻找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按心血管风险分层(见表2):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靶器官损害指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临床疾患指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4.除外各种继发性高血压。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xx11),3级高血压或需要住院的1-2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高血压的科学管理:临床路径与规范护理

高血压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原则:遵 循循证医学原 则,结合临床 实践和患者需
求
制定过程:多 学科协作,综 合考虑病情、 治疗方案、患 者意愿等因素
高血压并发症:心脑血管疾 病、肾病、眼病等
护理要点:监测血压、按时 服药、观察病情变化、及时
就医等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 压并发症的认识,增强自我
管理能力
高血压科学管理的实践与案例 分析
高血压科学管理的实践经验分享
临床路径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案例分析:分析成功案例,总结经 验教训,提高管理效果
共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交流平台:建立国际交流 平台,定期举办学术会议、 研讨会,促进交流与合作
共同研究:开展国际合作 研究项目,共同研究高血 压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和预防措施
推广最佳实践:推广国际 上先进的高血压管理经验 和最佳实践,提高全球高
血压管理水平
THANK YOU
汇报人:XX
提高高血压管理的普及率和效果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 的认识和重视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提高高血压患 者的健康管理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提高高血压患 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推进医疗信息化,提高高血压管理 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高血压科学管理的发展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医 疗机构、科研机构的合作,
原发性高血压:病 因不明,占高血压 患者的90%以上
高血压临床路径的建立与实施

高血压患者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我科室高血压患者收容较多,就这一特点,建立了高血压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实施中不断完善,在临床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临床路径的建立组织高年资护士成立高血压防护研究组,根据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心理特点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由高血压小组成员向科室低年资护士进行临床路径知识培训。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患者入院后根据既往病史的询问得知,即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介绍,解释路径表的内容、作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同时将该表发放给患者,让患者有充分的了解,责任护士每日记录、评价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
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对于收容的高血压患者列入高血压康复小组,入院介绍的同时发放高血压病知多少问卷调查,从而得知患者对高血压病的了解及诱因。
制定出个性化,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向患者发放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材料,包括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并发症的处理、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及毒副作用、运动的方式和时间、饮食的合理搭配、提高睡眠质量的技巧等。
责任护士提问式与患者沟通,给予知识的补充与修正。
在房间内播放高血压病的宣传片,内容主要以举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
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播放舒缓的音乐,用音乐营造大自然的感觉,是患者全身心的放松。
同时根据病人身体健康状况,鼓励病人参加一些适当的活动,如下棋、唱歌、自我按摩、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使病人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教会患者心理疏导的方法,如;声呼吸训练法等,根据医生的医嘱,为患者实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还咱正确的服药方法与时间。
熟悉各种降压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毒副作用,有针对性做好预防措施。
康复主护士组织3-5名患者进行PPT式讲课,脂在实现多层次了解与教育,夹生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病友间探讨高血压病相关的知识,互相取长补短,出院前,发放健康问卷,调查患者对高血压病的了解有无加深,;建立患者高血压康复档案,记录通讯方式;提供病区及相关康复组护士联系方式,便于患者咨询。
高血压临床路径

高血压临床路径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高血压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高血压病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I10.x00/I10.x03/I10.x04/I10.x05)无并发症者(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高血压水平分级(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高血压病(疾病编码ICD10:I10.x00/I10.x03/I10.x04/I10.x05),3级高血压或须要住院的1-2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1.个体化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2.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高血压病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I10.x00/I10.x03/I10.x04/I10.x05)无并发症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标准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高血压水平分级
(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 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血压病(疾病编码ICD10:I10.x00/I10.x03/I10.x04/I10.x05),3级高血压或须要住院的1-2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2.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1. 治疗目标:(1)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2)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3)年轻人或同时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
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120/80mmHg以下。
舒张压低于60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收缩压达标。
2.治疗方案:(1)根据患者心血管总体危险程度和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2)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3)药物治疗:①钙拮抗剂:长效制剂硝苯地平控释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短效制剂硝苯地片、尼群地平。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贝那普利。
③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氯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
④利尿剂(噻嗪类):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氨苯蝶啶、吲达帕胺。
⑤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
⑥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
⑦固定复方制剂:复方利血平口服常释剂型、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口服常释剂型、珍菊降压片。
新型复方制剂: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
(六)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基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尿酸、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
(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踝肱动脉指数、24小时动态血压、眼底检查。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NT-proBNP脑钠素、心肌酶三联、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钾。
(2)头颅CT、肾脏、肾上腺、颈动脉和肾动脉超声、CT、MRI。
(八)出院标准
1.血压达标。
2.症状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血压难以控制,考虑难治性高血压。
2.考虑继发性高血压,需进转院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3.治疗过程出现并发症,需要转科或延长住院时间。
二、高血压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I10.x00/I10.x03/I10.x04/I10.x05)无并发症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