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教案
八年级上册美术 -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容,对中国画的形神、色彩、笔墨、形制有基本的了解。
体会中国画的形式美感,感受其蕴含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分析经典的中国画作品,感受中国画在美术语言方面所呈现出的形式美感。
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画的形式之美,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能初步感悟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在形神、色彩、笔墨、形制方面的表现特点和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了解蕴含在中国画形式美中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画作品的意境与情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笔、笔洗、中国画颜料、调色碟、生宣纸、墨汁、胶布、中国画图片、书画毡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牧笛》片段,提出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动画片有什么特点?生:是水墨动画,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师小结: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不仅因其历史深厚久远,大师巨匠其众如林,传世名作好似烟海,更重要的是它异常独特,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中国画的美深入人心,但它美在何处?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领略它的美?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画的形式美》。
(板书:中国画的形式美)2.出示实物国画,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中国画作品美在哪儿,引出形神、色彩、笔墨、形制等关键词。
(设计意图: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进一步分析中国画的形式美做铺垫。
)二、感受形神之美1.分析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问题1:画面中的人物在干什么?问题2:她们的形象与神态美在何处?(提示可以从动态、服饰、色彩、面部、发型、饰物等方面欣赏)生答,师总结:(1)发髻高绾,面孔白皙,眉清目秀,姿态优雅得体,衣物刻画舒展自然。
(2)动作——顾盼生姿神态——专注传神2.结合作品徐悲鸿的《马》,进一步引导学生领略“形神之美”。
美术教案美术作品教案

美术教案美术作品教案教学目标:培育学生的审美力量,进展终身学习的力量,自主学习及独立思索的力量,运用学问的力量。
培育创新精神,进展共性,培育学生喜爱大自然,喜爱生活的美妙情感。
重点:①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
②体会手绘线条表达的乐趣。
③培育和进展观看力量和表现力量。
难点:能够快速把握物象的特征,大胆坚决有共性的表达再现生活中见过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赏:看flash线条先生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这些线条有什么变化?组成什么图像?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外宾旅游遇到困难,语言不通怎样去帮忙他呢?(画一杯牛奶,一块面包)导出课题:(定义)手绘线条图像:是最为常见的绘画表达方式,是美术中的,他可以把表达不清晰的内容,直观的表现出来。
二、师生探究创新1、理解领悟师生共同感受:①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
②体会手绘线条表达的乐趣。
功能:叙事、说明、沟通、抒情、记录等功能。
是人类除口语,文字外的.“第三语言”。
2、探究性学习我来画大家猜嬉戏接力赛手绘线条图像的多种功能和在各种场合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把难以用语言表达和表达不清晰的内容,清晰地表达给对方。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具有丰富美感的艺术性,在没有文字消失以前,人们使用手绘图像传达和沟通今日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我们面临读图时代的挑战。
三、稳固练习动手动脑,表达体验表达: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用手绘线条图像大胆坚决地表达,发挥想象力,运用丰富的手法进展表达。
1、画一张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图。
2、告知大家你喜爱的服装款式。
3、展现你的房间布局。
4、失眠了,你能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出来吗?四、展现评价图片展现:明确手绘线条图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工具技法的约束,具有广泛的有用性。
图片参见课本8—9页。
共同赏析,沟通感受。
五、小结。
美丽的印纹美术教案

美丽的印纹美术教案美丽的印纹美术教案1教学目的、要求美丽的印纹1.通过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进行沾印,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纹理。
2.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
《美丽的印纹》3.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美丽的印纹》教学重点、难点体验用手、树叶等物体沾印产生的肌理效果。
利用肌理效果,组织画面美丽的印纹。
准备工作全开纸、水粉颜料(统一分配)、不同的树叶及图例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人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心来发现手的纹理,教师用手沾上颜料,在纸上印出美丽的印纹手纹,板书:mei li de yin wen美丽的印纹。
2.在黑板上挂一张全开纸,让学生沾上自己喜欢的颜料上台按印,体验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表述自己手上纹理的特征及手沾色彩、按印的感受。
《美丽的印纹》3.让学生讨论并说说除了手之外,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印。
三、布置作业1.团结协作;2.注意卫生;3.比一比,哪一组印得最美丽。
四、学生练习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展示小组作业,引导学生观摩,比一比,哪一组的图案最有意思。
五、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品,每一种物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纹理(出示有肌理效果的花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纹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利用它们。
1. 观察手心印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上台沾颜料按印,简述自己手上纹理的特征及手上沾色彩、按印的感受。
3.讨论。
分组协作、完成作业观摩作业,比一比,谁的作业最有趣,图案最有意思。
寻找生活中可以用来制作美丽纹理的物品,并说说自己对它的感受。
美丽的印纹美术教案2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物品印纹尝试实验,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2、利用敲印的表现手法,使学生对由于底面不平而产生印纹的美观从而感受形式美感。
3、学习操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否能简单地运用敲印的方法组织画面。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课前准备:学生和教师一起收集自然界中表面粗糙、有凹凸的物件。
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优秀4篇)

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优秀4篇)课时篇一课题: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导入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
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背影》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篇二一、教材分析: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19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9,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
父子生隙。
19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
当时他的父亲朱鸿均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卸。
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作者从北京赶至徐州随父回扬州奔丧。
作者从北京赶至徐州随父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与他父亲同车至浦口车站分手。
从文本看朱自清是抒写了在父病后不能侍候左右的歉疚进而表达作为儿子对父亲的眷念。
但是还有一个朱自清内衷的秘密:这就是朱自清想借此回忆使父子矛盾和解,朱自清对其父的纳妾很有意见内心很有不满绪。
加上妻子嫁到朱家后蒙受公婆尤其是作者庶母的委屈父亲还经常写信给朱自清说儿媳的不是;儿子不仅不批评媳妇反而写了记实小说《笑的历史》揭露了封建家庭礼教的苛严。
小学美术对称的美教案

小学美术对称的美教案【篇一:四年级美术《对称的美》】(一)教学目的:通过设计剪制蝴蝶,使学生掌握对称的基本规律,感受对称的形式美感,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增强对美的感受力。
(二)作业要求:1.第一课时:简制一只具设计意识的美丽的蝴蝶,要求左右对称。
2.第二课时:绘制一只对称的蝴蝶。
(三)教学重点:1.第一课时:对称的基本规律,感受对称的形式美。
2.第二课时:绘制对称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美的感受能力。
(四)教学难点:1.第一课时:简制具有对称美的蝴蝶。
(通过欣赏及演示解决) 2.第二课时:对称的绘制方法。
(五)课业类别:工艺制作课(六)用具准备:1.教师:挂图书学生作业剪子胶水塑料袋彩纸自制投影片蝴蝶标本2.学生:书剪子胶水 16开卡纸彩纸4张塑料袋(七)教学过程:第一节一、组织教学:环视全体,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1.欣赏对称的形象(挂图)目的:给学生初步印象。
由学生总结出几幅图的组织形式上共同的特点是“对称”。
2.板书:对称三、讲授新课:1.什么是对称:(1)请学生根据对称的形象总结出对称的含义。
(2)教师小结:对称是指按一条假设的中心线或中心点,在他的上下左右或周围配置大小、形状、颜色相同,方向相反的纹样,这样做成的图形就是对称。
(3)辨认对称与非对称图形。
目的:加强学生对对称的理解。
(4)学生列举生活中对称的物象。
2.对称的美感:(1)请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对称的形式美。
(2)教师小结:对称的物象具有一种规则、整齐、庄严、稳定的美感。
(3)板书:的美(补充完整课题)——规则、整齐、庄严、稳定。
(4)欣赏:进一步感受对称的形式美。
看书18页图片,投影片展示。
3.剪制作业的方法:(1)蝴蝶的总体认识:颜色、花纹、外形左右对称(投影片展示)(2)剪制方法:a.对折卡纸b.画剪外形c.对折彩纸d.剪花纹e.粘贴(要求一一对应)4.欣赏蝴蝶纹样,拓展思路(1)各组传看蝴蝶标本。
(2)没传看到和看完的同学看书19页的蝴蝶。
探究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文章标题:探究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一、前言美,是人类最早的追求和探索对象之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也不尽相同。
从古希腊的“形式美”到西方现代艺术的“概念美”,人们对美的追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艺术美和形式美作为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们对美追求的重要路径。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能真正领略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内涵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方面下功夫。
二、课程设计艺术美和形式美的概念并不是在小学阶段就能够完全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理解、感受。
同样是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课程内容中添加对艺术和形式美的介绍和解释,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艺术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技能所代表的美学意义;二是安排对艺术和形式美的主题学习,包括对于不同主题的艺术品的观赏研究、感性体验和思考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对艺术和形式美的兴趣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交互合作中展开对于艺术和形式美的探究和思考。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艺术品的剖析和解读,从艺术品所代表的主题、情感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艺术品的互动体验和反馈,包括对声音、光影和空间等因素的感知和处理。
四、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教育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必要手段。
在学习评价中,我们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感受体验和技能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估。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作品展示和演示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这样可以有效地考察学生在艺术和形式美方面的认知、感受和表现能力。
五、结语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京剧脸谱》美术教案

《京剧脸谱》美术教案《京剧脸谱》美术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在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脸谱艺术的美,激发创作兴趣。
3、鼓励幼儿用对称的方法来画京剧脸谱,并用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等表现京剧脸谱的特征。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5、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塑封好的半张脸谱若干(和幼儿人数相等)。
3、脸谱形状的纸人手一份、勾线笔、水彩笔、蜡笔等作画工具。
活动过程:(一)京剧欣赏教师放一段京剧片段让幼儿欣赏,引起幼儿对京剧的兴趣。
提问:1、刚才听到的是什么?(京剧)它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中国)老师小结:京剧,以前是专门在皇帝生日的时候演出的,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的国粹。
表演京剧的人不但要有一副好的嗓子唱戏,而且还必须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如翻、滚、跌、打、滚、爬等等高难度的动作。
大家都非常的喜欢看,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
外国人也很喜欢我们的京剧,所以中国人都为此自豪。
(二)脸谱课件欣赏通过课件欣赏多彩的京剧脸谱。
引导语:京剧人物脸上化的妆也很特别,叫脸谱。
脸谱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吧!(通过课件欣赏脸谱)边欣赏边提问:1、你喜欢这些脸谱吗?为什么?2、京剧脸谱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都代表什么样的人呢?(欣赏四种颜色的脸谱)小结脸谱的特点: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每个脸谱至少用了三种以上的颜色,色彩鲜艳、图案夸张,两边对称。
红脸代表忠诚勇敢的人;黑脸代表正直、充满智慧;黄色表示凶狠、残暴;白色表示阴险狡猾的坏人。
为幼儿后面的创作打好基础。
(三)第三环节:游戏《找朋友》教师出示半张的脸谱,请小朋友拿着半张脸谱去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变成一个完整的脸谱,贴在旁边的白纸上。
请几对好朋友上前介绍,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找到的?教师小结:京剧脸谱两边的颜色、图案、位置是一样的,所以京剧脸谱的两边是对称的。
小学美术《美丽的花挂毯》教案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将生活中的花卉元素融入美术创作。
举例解释:在讲解挂毯基本概念时,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挂毯实物或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挂毯的多样性。在教授设计原则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如拼贴彩纸、绘制草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这些原则。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设计想法。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挂毯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挂毯设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美丽的花挂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那些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挂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挂毯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称、均衡和色彩搭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挂毯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并理解其中的设计原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挂毯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对称、均衡和色彩搭配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彩纸拼贴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挂毯设计的基本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设计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美丽的花挂毯》这一章节的内容。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们探索挂毯设计的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美术教案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教学难点:形式美的性质和含义,并且了解他和美术及其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乞求神赐于力量。
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
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这就是形式美。
因此,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
到了古西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
比如,均衡、比例、对比、节奏、对称、和谐、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二、讲授新课(形式美的基本含义)首先,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
在现实生活和美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
给同学们提个简单的问题:"姑娘脸上的红色美不美"?教师总结:姑娘脸颊上的红色当然是美的,但是长在鼻子上,那就不美了。
在这里,形式的要素是红色,出现在姑娘的脸上,是标志青春健康的肤色,因而是美的,而出现在鼻子上则是一种病态,所以是不美的。
中外古代的美学和艺术创作很早就注意到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密切联系。
如《维纳斯》他表现的女神的美,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包含形式又包含内容,他的美存在于灵魂和人体的统一和和谐之中,因而成为内容和形式高度有机结合的典范。
其次,形式因为具有相对的审美意识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是因为在美术作品当中,除了题材和内容以外,形式自身还另有审美价值,是由形式自身的规律所决定。
就是指那些可以引起美感的特征。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当中,发现了一些美的规律,古代西腊人在建筑和雕塑的创作中非常注重符合美的规律。
比如象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他的第一个特征是,规则被认为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是达到完美的保证。
第二个特征是注重比例,并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现;二在各种理想的比例中,象我们知道的黄金分割就得到广泛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出他的高和宽,以及其他比例中,都精确的运用了黄金分割;象《维纳斯》其上身和下身的比例也非常接近黄金分割,0.382:0.618,从这些例子中可以说明西腊在造型艺术上非常注重比例。
他的第三个特征是灵活性,为了适应视觉需要,这些规则还可以修改,比如象人体比例,一般人都是七个头长或七个半头长,为了能更适应审美要求,把这种比例改为八个头长,这样一来,人体显的更加匀称、修长,但其上身和下身的比例还5:8的黄金分割的近似值。
这些规则是形式美的基础和依据。
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些形式法则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区分的更加精微细致。
所以,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下面,我们就列举并结合一些实例做简单的解释。
1、变化和统一:变化和多样是一种相当普遍使用的基本法则,他和整个宇宙对立统一的规律是一样的。
事物本来就是丰富多彩而又有变化的统一的整体。
在美术作品中,由于各种因素使美术形象变的不同,有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必须要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或主体部分,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形式,变化中带有对比,统一中含有协调。
例如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中,十二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均不相同,极富变化,然而画家把他们三人一组地分置于耶稣两边,使处于明亮背景前的耶稣对统一画面发挥统摄作用,室内建筑的透视线又进一步加强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
但是,过分的变化又是不美的,有人说:"如果人的脸孔是匀称的,那他是美的,但是生动的面孔必然有轻微的,不易觉察的变化,蒙娜丽莎那种含蓄不易觉察的微笑,被誉为永恒的微笑,而超过限度,那又变为一种难看的,丑陋的"。
因此在自然规律中,有秩序的程度是相对的,有秩序中包含着对比、平衡中包含不对称、静中包含着动……,这种规律体现在美术作品中,都会引起一种特定的形式美。
例如宋人所作的《秋浦蓉宾图》,上半幅的两只大雁,一只向右上方飞,一只向左上方飞,极富变化。
然而它们的动势又和蓉枝、荷梗的方向一致,使人感觉到,好象双雁在起飞的同时,那静止的芙蓉也在摇动,极富情趣和形式美感。
再如《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一段,上节课我们都运用美术作品的认识功能在画面中了解了很多信息,现在可以观察一下,这张画以客船过桥为中心,桥上下及两岸的各色人物,都为这一情节所吸引,由此而构成多样统一的热闹而紧张的生动场面。
2、对比与和谐:对比就是应用变化原理,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
美术形式中的对比因素很多,如大小、曲直、方向、黑白、明暗、色调、疏密、虚实、开合等,都可以形成对比。
和谐就是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就是指可比因素存在某种共性,也就是同一性、近似性或调和的配比关系。
和对比一样,和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看作品,指出作品中的对比,画家是怎样相互协调来达到和谐的?在林风眠的《静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平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然而由于黑白在画中起主导作用,画面仍是和谐的。
而潘天寿的《水仙》由于花丛方向与造型而使整体形式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及题字上又稍有变化。
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对比与和谐,常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导的地位。
3、比例与尺度: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形象中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抽象关系,就是比例和尺度。
比例中包含着数学的秩序,美的人体具有某种比例,在古代希腊就被发现并作为美的规范。
古希腊前期人体比例规范被确定为7个头长,到后期又确定为8个头长,而在时装设计中甚至是九个头长或九个以上。
同时,几何学中的黄金分割又被认为是美的比例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如刚欣赏过的雕塑《维纳斯》的上下身比例以及古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的建筑平面与正立面的长、宽之比,都是接近黄金比的。
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的《萨平妇女》的构图,也是按黄金分割的比例去安排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位置的。
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讲了山水画中山、树、马、人的大致比例。
古埃及的金字塔已经有严格的比例关系,胡夫金字塔的周长除以二倍塔高等于3.1416,与圆周率巧合。
在《芬奇论绘画》一书中达·芬奇认为:"美感应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之上。
"意思是说,尺度就是标准、规范,其中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意思。
例如建筑设计的原则就是要适应人的生活起居与审美的需要,人体的比例、画面的安排都要有一个适当的标准,就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尺度。
4、对称与均衡:对称是指整体的各部分依实际的或假想的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应关系,它具有稳定与统一的美感。
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动物都具有对称的外形,比如(学生回答:螃蟹、蝴蝶、人体)等,其中可分完全对称,具有很强的整齐感与秩序感,如贵州的《蜡染头巾》。
并不完全等量等形的对称,如马蒂斯的《蓝衣妇女》,是一种带有变化成分的对称,使人感到人物形象既稳重端庄,又自然生动。
还有一种回旋对称《见图》,辐射对称等(花瓣)。
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轴线或支点两侧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稳定、平衡就是均衡,其实就是不平衡对称。
如王雪涛的《牡丹》,右上方的花与左下方的枝叶就是依中间的重力支点形成均衡的。
马蒂斯的《静物》中,右边的盆花与左边的大块衬布构成均衡。
均衡的法则使作品形式于稳定中更富于变化,因而显得活泼生动。
5、节奏与韵律:节奏本来是表示时间上有秩序的连续重现,如音乐和舞蹈的节拍和节奏,节奏存在于客观现实生活之中,象火车的车轮声,人的呼吸,昼夜的交替都具有一定的节奏;人的心理情感活动会引起生理节奏的变化;艺术作品中的节奏具体体现在线条、色彩、形体、音响等因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能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进而引起心理情感活动。
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就会产生节奏感。
比如中国的古代塔,就非常象音乐一样具有节奏感。
欣赏《中国古代塔》这些一层层有规律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韵律是一种和协美的格律,"韵"是一种美的音色,"律"是规律,它要求这种美的音韵在严格的旋律中进行。
就象中国的书法一样就具有这种旋律感,一条美的弧线,它的每一阶段的形态要美,这种美又是在一定规律中发展。
线的弯曲度、起伏转折及前后要有呼应,伸展要自然,要有韵律感(秩序与协调的美)。
形象的反复、连缀、排列、对称、转换、均衡等,几乎都有严格的音节和韵律,形成一种非常优美的形式。
在美术中,韵律是指动势或气韵的有秩序的反复,其中包含着近似因素或对比因素的交替、重复,在和谐、统一中包含着更富变化的反复。
如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中的波状线与曲线所构成的冲浪形象,就充满强烈的韵律感。
如《朝元仙仗图》,在所有这些和谐的曲线中,蕴藏着极为复杂而完美的韵律美。
学生作品欣赏:《西斯庭圣母》《巴黎圣母院》提问:请指出这两张作品中五种形式美,教师小结。
课堂总结: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法则本身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
在西方美术史上,哥特式艺术大师对教堂建筑形式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和古西腊完全不同。
巴洛克美术为了强调动态和激情,也背离了古西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古典艺术的形式规范。
尤其是在现代艺术中,为了达到创新而打破传统形式法则的创作,更是层出不穷。
所以,我们对形式法则的理解,应该是作品产生的主观条件,更好的欣赏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