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课件完整全套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

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1895年出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他从小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了和平的信念。
1921年,他开始创作写诗,1929年,发表《山岗》并获奖。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再次应征入伍,因发表反战文章和散发反战小册子等行为,同年9月在马赛被捕。
经纪德等作家的营救,不久被释放。
他再次复员回到故乡马诺斯克继续写作。
195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屋顶上的轻骑兵》发表。
1953年,获摩纳哥文学大奖。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成电影。
二、相关背景这篇小说的原文题目为《这植树的人,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
据绘本最后一页的作者简介,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是退回了稿子。
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
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有人还在好奇故事的真实性。
让·乔诺回信说,写的是故事,布菲是虚构的。
三、基础知识慷慨无私帐篷废墟干涸坍塌缝隙刨根问底酬劳沉默寡言山毛榉敬佩琢磨微薄不毛之地呼啸富饶溜达戳四、理清故事情节,划分结构层次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明确: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按时间顺序写的。
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就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06散步-莫怀戚(解析版)

专题06散步-莫怀戚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7月27日,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和六年级上册第十课。
散文《家园落日》也曾选在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短篇小说《孪生中提琴》入选“2010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短篇小说。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
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但不善于写诗。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奸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举重若轻,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
读他的作品,好像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一个坏笑挤了一下眼睛。
让人愉悦、很舒服、很满足。
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二、背景链接这篇文章写于1985年。
我父亲刚去世。
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
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
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
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三、基础知识【词语】:委屈【注音】:wěi qū【释义】:①du屈意迁就。
②zhi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指责而心里难dao过。
③使受委曲。
④不好的待遇。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教案完整全套【含习题解析答案】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教案完整全套【含习题解析答案】一. 教材分析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包含了本学期所学的重点知识点,如重点词汇、语法、阅读理解、作文等。
通过本专题的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语文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还存在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巩固。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作文写作技巧的指导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句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如PPT、教案、习题等。
2.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语文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对本学期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呈现,如重点词汇、语法等。
通过具体的例句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如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篇阅读材料,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中考人教部编版语文复习课件:第1篇 第1部分 七年级上(共60张PPT)

• 【佳句赏析】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虚写。运用互文、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洋 溢着饱满的激情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 达了他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通过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 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和饱满的激 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第 10 页
• 【针对训练】 • 1.(2019·江苏淮安中考)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 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
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饱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②融情入 景,表达了诗人的关切、担忧之情;既点明题目,又为后二句抒情做好铺垫。 • 2.(2020·江苏淮安中考)《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 解。 • 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切忧虑,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 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还有愿陪伴朋友一路前行的深情安慰。
第 11 页
•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 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 示例一: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 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思 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 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第 12 页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总复习-课件

4. 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__年__与__时__驰__,__ ,意__与__日__去__,_____ ,遂__成__枯__落__,____ ,多_不__接__世_______ 。
5.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3. 《观沧海》中勾勒海岛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感受的
诗句是: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4. 《次北固山下》流露作者对家乡、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想象奇特,表现作者对朋友关切、 同情和思念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10.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 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11.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12.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二、理解性及运用性默写
(运用奇特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
1. 《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2. 《次北固山下》中通过“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的 优美诗句,把江南浩淼平阔、清风和顺、波平浪静的景色 表现得淋漓尽致。
14.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15.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
《山居秋暝》王维 16.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 17.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 18.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志南和尚
部编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上 期末专项复习 标点符号、语法及病句(含应用文) 习题课件 PPT

12.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生命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创造。②只有属于生命的创造,就 能彰显生命存在的价值。③创造有大有小,意义也有轻有重,但只要 努力过,创造了,就无怨无悔。④应当明白:失败不会击垮自己,平 淡不会淹没自己,面对失败、接受平淡,这样你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 生命。 (1) 第①句应在“创造”前面加上“能否”。 (2) 第②句应将“就”改为“才”。 (3) 第④句应在句末加上“的最高处”。
D.去年全市有 500 多名交警在路上为春运保驾护航,交通事故减少了一倍。(把 “一倍”改为“一半”)
【解析】A 项,“30 多个”既可指“学校”,也可指“志愿者”,可将“30 多个”移至“学校的”之后。
1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有些网络平台对出售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完全没有起到监管。(在“监管”后加上“作用”) B.几千年来,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 往开来的宗师。(删掉后一个“不”) C.国强则民安,我们之所以得以享受安稳生活的原因,是因为有强 大的国力,我为我的中国人身份自豪。(删掉“的原因”) D.我们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 思考和鉴别的能力。(把“思考”和“鉴别”互换) 【解析】D 项,可删掉“和鉴别的能力”。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

专题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盲聋哑人。
主要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乐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二、相关背景一岁半,海伦·凯勒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7岁,海伦·凯勒考进了美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
大学期间,她开始写作。
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
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
三、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搓捻(cuō niǎn) 怦怦(pēng) 脾(pí)气譬如(pì) 感慨(kǎi)捡起(jiǎn)绽开(zhàn)争执(zhí)惭愧(kuì)悔恨(huǐ)激荡(dàng)奥秘(ào)拼凑(còu)企盼(qǐ)灵魂(hún)截然不同(jié)疲倦不堪(juàn)混为一谈(hùn)2.掌握下列词语的释义。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食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四、体会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
(1)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明确: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次北固山下》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诗人无意说理,描写的景物中却蕴含自然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 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说明新事物必定取代 旧事物。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以乐观、 积极的力量。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作者______王__湾是______唐__代诗人。
10.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 含的哲理,并写出阐述相同哲理的诗句。
此联写景蕴涵深刻哲理。形象地写出夜退日出, 冬去春来的变化,突出时间过得极快,含蓄传 达出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阐述相同哲理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 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 何处。
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表现了游子 之思。
(2)江春入旧年。
以临近春节,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 现了游子之思。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 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 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12.有学生将“海日生残夜”中的“生”误写为 “升”,请你说说用“生”的妙处。
“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从 大海上孕育而出的情状,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 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
(1)这两句诗表现了时序交替(或:时间变化、季 节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2)示例一:这两句诗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 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 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 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自然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