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近代史中的责任与正确反思
中国近代史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近代史的问题与思考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一段很特殊的历史,中国社会在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走上了一条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今天,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又处在我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上。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如何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是今天历史工作者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不能认识过去,就无法把握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发展道路,正是与当时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错误认识有关本文拟就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人。
中国近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着重强调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是中华民族的斗争史,革命史,着重于宣扬资本主义国家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强调中国近代革命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方面,将单命等同于斗争。
但是,仅仅把八十年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解释为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无法涵盖这段历史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当对中国近代这段历史从整体上予以深刻的反思和认识,否则,既无法企向揭示中国近代史的深刻内涵,也无法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我认为,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斗争史,更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进步史;近代中国革命不仅有中国人民的斗争和及抗,更有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而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种发展和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近代是中国打破闭关自守的局面,融入全球一体化潮流的开始。
尽管国门的洞开不是中国人自我意愿的体现,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毕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顺应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划时代的进步。
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在当时具体的国情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延迟,甚至无法实现2、中国近代是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开始,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开端。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中国近代的划分是1848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历史,也还是中过不断奋斗不断进步的的历史。
也标志着中国落后西方了。
从制度上从经济发展上中国由一个主宰世界发展主流的国家变成一个被动适应的国家。
从一个先进的国家,从一个是外人学习的榜样国家到一个落后的国家,被动学习别过的国家。
在约公元2000多年前,夏朝建立了第一个王朝!而它的保护伞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这也是标志着有“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天下变成了一个家族的所有物了!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挥百万雄狮横扫华夏大陆,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封建国家。
创立了皇帝制,从此统一的华夏民族由此展开它轰轰烈烈的精彩路程!汉朝!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后人称之为大汉!在这个朝代中汉武帝挥铁骑将匈奴赶至到今天的中亚地区!而后闻名于世的大陆的交通的塞道“丝绸之路”的开通。
正式的沟通西方地区的道路。
“丝绸之路”到现在都有着重大意义。
这条道路是当时大汉和中亚、西亚、南欧地区各民族友好往来关系密切!这条大道承载着大汉和当时西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隋唐!封建时期的顶峰时刻!在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都达到顶峰!此时的长安是国际大都市!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它的地位如同现在的经济霸主纽约。
还有还是政治文化中心。
当时周边的国家都是隋唐的附庸!都以隋唐为主!以学习华夏文化为荣!到现在的时期,华夏儿女都以隋唐为荣。
隋唐遗留下的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史的瑰宝!李白杜甫是我们的骄傲!明清…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在这个时期封建君主制达到高峰…制度的腐化、落后。
经济的倒退、僵硬。
文化的禁锢。
闭关锁国、海禁、沿海居民的搬迁!八股取士、四书五经的断章取义腐朽读书人的思想!让他们变成愚民!政治上的大兴文字狱。
中国开始落后,一切开始落后与西方了!当中国还在用铁刀时,西方已经在用洋枪洋炮了!当中国还是一个腐朽的制度时,西方已经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当中国的人还在读之乎者也时,西方已经有了牛顿了、哥白尼!当中国还在用古老陈锈的工具时,还是用蜡烛时,还是马车时。
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学习总结

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学习总结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在学习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责任,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的历史使命是指中国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和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历史使命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责任。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发展,积极推动解决国际争端。
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合作共赢,致力于维护国际秩序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中国的历史使命也包括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和潜力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国致力于打造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全球经济治理作出贡献。
中国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包含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的责任。
中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致力于成为科技强国。
中国在人工智能、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全球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宣传中华文化,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了解和和谐。
中国的时代责任是指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需要解决包括人口、环境、资源等一系列的重大挑战。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这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中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面临着抗击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责任。
虽然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需要继续努力解决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学习总结

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学习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
这种历史遗产赋予了中国独特的历史使命以及时代责任。
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与责任,从而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
中国历史的使命在于实现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从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到现代的抗日战争,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对外侵略的压力和战争的痕迹。
然而,中国人民始终坚定地捍卫着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无论是千古一统的秦始皇,还是近代的北洋政府,他们都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这种历史使命构建了中国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团结意识。
同时,中国的历史使命也在于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古代的中国社会虽然存在着等级制度和封建专制,但是中国的历史上始终追求着社会的安定和民众的幸福。
王朝更替中的朝代更迭、历次革命运动以及现代的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也一直探索着如何实现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问题,如孔子的仁道思想和现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中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并不仅限于国内。
作为一个有着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国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维护,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并通过一系列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崛起和对国际舞台的参与,彰显了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在学习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
中国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沧桑,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勤劳、勇敢和奋斗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中国历史使命与责任的基础和源泉。
总之,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国家独立、领土完整、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以及国际角色等方面。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和收获

中国近代史学习心得刚开始上近代史时,不免有些疑惑。
这段历史,初中学过,高中也学过,而且,我是理科生,现在,上大学了,为什么还要像“炒冷饭”一样再炒一遍呢?在上课时,我很不情愿地翻看了书本,却十分羞愧地发现,对于这段历史,脑子里一片空白,当初几个老师谆谆教诲并不对我的长久记忆起任何作用。
重复学习次数的多少并不决定着学习的成果,不用心的学习终究是做无用功。
或许,这也印证了毛爷爷曾经所讲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也便端正了自己的学习动机,开始试着去了解历史。
我很惊讶的发现,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我知晓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中国的近代史革命是从1840年到1949年间。
从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的第一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中国就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道路。
从此,中国人民就饱受压迫,生活不再那么安逸太平了。
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大团结,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走向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这个改变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且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成果。
整个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一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
作为年轻的一代,应该“知古鉴今”,学习历史,给自己敲个警钟。
同时,我们还应该“以史为镜”,端正自己的思想,学习前人的智慧哲理,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足准备,寻找一个合适的前进方向。
中国近代史,一个跌宕起伏的历史,一段心酸难忘的历史,不时激发出我深埋许久的爱国情怀。
每次观看《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等有关视频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感觉,好似深沉,好似激励,好似心酸,好似振奋,万般的感受,说不尽,道不明。
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精心栽培的花朵,即将要走上社会,在不久的将来,是我们吐露芬芳绽放花朵的时刻,是我们回报祖国母亲最好的时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做一个有担当的青年。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3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
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
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
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个话颇有分量。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
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
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
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
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
中国近代史的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的心得体会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历史长河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我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也要融合外来的先进思想。
在19世纪,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和改革的双重挑战,中国人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制度需要变革。
然而,这次改革并非简单的革新,而是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先进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其次,中国近代史也是一个探索中国道路的历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尝试过吸收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制度,也曾尝试过推翻一切以西方为中心的制度,去探索一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这样的历程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先后经历了清末的改良派、辛亥革命、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但是,在这些不同的尝试和经验中,中国人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最后,在我看来,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是中国的“破茧成蝶”的历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飞跃,实现了社会制度、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和进步。
这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付出和坚持换来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强烈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力。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关键和最具历史意义的一个时期。
它见证了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社会和文化,向一个现代、开放的新时代所迈出的步伐。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以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回顾历史,我们要保持一种谦虚和清晰的态度,不断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为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学习总结

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学习总结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承载着动荡的过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中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是我们作为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在深入学习和思考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过程中,我深感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当牢记并努力践行的。
首先,中国的历史使命在于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
几千年来,中国面临过无数挑战和困难,但始终保持了强大的韧性。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着统一和稳定的特点。
从统一秦朝到明清两代的中央集权,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体制一直以来都试图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肩负着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其次,中国的时代责任在于为人类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承担着促进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责任。
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努力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学习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个体的努力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怀揣着无私的爱国之心,为国家的繁荣尽己所能。
我们应当牢记中国历史上辛勤劳动的先辈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在实现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对全球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行动和举措不仅仅影响国内,还对国际社会和全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在国际交往中展示中国的责任感和担当,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多边主义的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肩负的重任。
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全球发展的大局,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在近代史中的责任与正确反思
摘要:当代中国人受现今许多历史书籍的影响,对近代史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与不完全性。
而深入分析中国近代史发现,导致这样一段历史的发生,其责任不完全归于列强,中国民众自大的心态也是其原因之一。
因此,真正的爱国者在面对历史现实的同时,须正确地认识,并对其进行正确反思。
关键词:民众自大心态;民众责任;历史现实;历史反思
正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包公再生断案,中国人为一方,西方烈强为一方,在包公的眼里,我们应该是受害者。
灾难的起因就是列强贪心无度,以强凌弱;光这一条就足以让大家信服,可是我总觉得在认识近代史上,中国人对外责难得太多,对自己反思尤其是正确的反思太少。
比如鸦片战争,英国人贩卖鸦片,榨取中国人之钱财,后又以武力制服中国,使中国蒙受耻辱,这是事实,可是中国人在这前后有无责任呢?
1840年以前,广州地区的清朝官员的自大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很难找到踪迹的,1860年英法联军北京之役本完全可以避免,时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在这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交涉当中的言行是颇能代表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态度的,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但是这方面的内容传布并不广泛。
在大街上随便抓住一个学生你问他园明园是谁烧的,他可能会说是英国人、法国人;你再问他为什么烧,他可能会说他们侵略我们,再问他叶铭琛在这当中有什么责任,他可能会说叶名琛是谁?像蒋廷黻先生这样的人一辈子跟着国民党,他的政治立场是有争议的,但他是中国近代外交史方面的权威,在中国对外关系上他能够据实说话,得出的结论也相当客观,他的《中国近代史》不亚于建国后的任何一部同类著作;看他们的分析再结合人所共知的史实,我可以说,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失利有其必然性,这里面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士大夫的自大心理要负相当的责任;
前一段时间读了一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史所编的《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对义和团这一事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可是看一下公开出版的各种著作对义和团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真是让人触目惊心,说歪曲可能过了些,但片面是大量存
在的。
义和团事件涉及面很广,任何一刀切的做法都是很危险的,在这次事件当中,清政府被认为是反面的、负面的,但是最起码有两个例外:许景澄和袁昶。
1900年夏天对外是和是战最为清朝中央政府关心,据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记载,清政府不下三次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此事,许、袁二公都是极力反对开战,结果是众所周知的,杀一个日本书记生、杀一个德国公使,杀传教士,杀得都是外国人,因为我们恨外国人,杀也就杀了,可是那些教民又有什么罪呢?在八国联军进京之前,对这些普通教民的迫害也是骇人听闻的,可是我都上了大学了,还根本不知道这么一回事儿。
中国历史上,民众向来是与政治绝缘,政治是士大夫的事。
士大夫不了解世界大势,民众就更不用提了,所以在现在这个世界里,智识不开,信息不全下的民众是极易受鼓惑的。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政事就那么几个人说了算,遇到义和团这样的变局,搞砸了,那代价是极其惨重的,将几个士大夫杀八遍也担不起这责任。
应该说清朝的灭亡由于义和团而成为一种必然,而中国人的自信也是从那个时候丧失的,崇洋媚外是20世纪中国人心态的主流。
西方国家在近代欺压我们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他们的具体情况又不同。
俄罗斯和日本对我们影响甚大,俄罗斯掠夺我们的领土,对我们的领土完整造成巨大损害;日本残杀我国民,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在近代与这两个国家交往的时候都出现过很大的失误,如李鸿章太相信俄国人,引狼入室,屡屡被骗,我们对其外交的阴险性未能认清;又如日本,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对朝政策都是值得重新反思的。
分析我们的责任绝不是为侵略者的罪行开脱,而是让我们更加清醒,我们在今后的对外交往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我接下来想浅谈的一个关于正确反思的问题。
我认为就中国近代史而言,这其中最需要反省的是我们自大的心态。
一个人自大了就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个民族自大了就会对形势产生错误的判断,做出盲目的决策。
而所谓正确的反思则应站在宏观角度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就是站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家历史发展的横向关系看问题,拿中国近代史与西方近代史去比较。
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西方循序渐进的方式向资本社
会发展?中国是处在专制社会之下,却否定资本主义,直接走向俄式共产社会。
关于这个问题,袁伟时先生《近代中国转型之艰》中已经做出了详尽的论述。
其中截取一段:
“中国人应该正视:不但大清帝国的建立与英国革命同时,彼得大帝的改革也正好发生在康熙皇帝执政的鼎盛时期。
沉沦和上升的根由早已埋下,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负面因素难辞其咎。
”
在民族危机深重的1938年,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提问:“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庭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
从洋务运动、1898年变法到清末新政,晚清七十年的一批历史人物虽然未能意识到以上问题的全部,却意识到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被迫向西方学习,从总体上尚未逆历史潮流而动,然而从始至终他们跟不上历史潮流的脚步。
近代史学者袁伟时认为,晚清的当政者“是否能顺应历史潮流而采取改革与其步骤,这才是关键点。
”“如果在改革步骤上跟得上历史潮流,中国转型的成本就不会像现实这样地高昂。
”
他说,“中国人应该正视:不但大清帝国的建立与英国革命同时,彼得大帝的改革也正好发生在康熙皇帝执政的鼎盛时期。
沉沦和上升的根由早已埋下,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负面因素难辞其咎。
”
对于历史的反思,是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应该做的。
中国也不是只有袁先生一人在反思。
如果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批评就是崇洋媚外,斥为卖国,这纯属狭隘之见。
正确的反思,就是在找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如果不需要反思,思想就不可能进步。
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为什么不能向更多的先进国家学习呢?在晚清时期,西方技术也被斥为淫洋巧计。
现在已是航天时代了。
难道中国人还堕落到淫洋科技中去了?中国人的确到了应该全面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的时候了。
中国人要参与国际社会,就要学习英文,就要了解先进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各种宗教文化,哲学历史,现代教育。
只要对中国社会向世界发展有利就
要学习。
如果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根本没必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话。
那是否要回到改革开放的时代之前为好。
至少要回到华国锋时代?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识之士一直在不断地扩大反思的范围,特别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重新思考。
关于近代史,中国史学界早已抛弃了极左时期僵化御用的谬论,去伪存真,还历史真相。
把历史当成政治工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学术界远远走在文化教育界的前列。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有关正确评价近代史的论文,可称是汗牛充栋。
对于近代史中的各个事件的真相早有学界更多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萧一山著《清代通史》
陈旭麓著《近代史十五讲》
蔡美彪著《中国通史》
戴逸著《简明清史》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
世界近代史的历程,就是西方文明逐渐向世界各地渗透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各地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断冲突。
中国无一例外地被卷入这不可抗拒的世界大潮之中。
由于中国的近代文明落伍于世界发达国家,清廷官员固守旧制,慈禧乱政,而加剧了列强入侵中国这一被动的现实。
对于学界冷静的反思,却被“卖国”“汉奸”“新殖民主义者”的武断反驳所替代。
然而,接受历史现实,反思教训当然痛苦,但是十分可贵,特别是对于重新开始踏入国际社会的中国,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3】袁伟时,《文化与中国转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