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合集下载

“文化传承”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文化传承”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文化传承”主题班会教案三篇文化传承主题班会教案班会一: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间: 30分钟: 30分钟目标: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 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书法、绘画、音乐、茶艺等3.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展示一幅优美的中国画或播放传统音乐。

2.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博大精深。

3. 分享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内容。

4. 与学生互动,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5. 结束:总结本次班会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

班会二: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时间: 40分钟: 40分钟目标: 通过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乐趣。

: 通过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乐趣。

教学内容::1.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茶道、京剧脸谱绘制、民间舞蹈等。

2. 对选定的传统文化活动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活动的起源、特点和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体验活动,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并体会其中的乐趣。

4. 引导学生在活动后进行感想分享,让他们表达对传统文化活动的思考与体验。

5. 总结本次班会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并传承下去。

班会三: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时间: 50分钟: 50分钟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教学内容::1. 回顾前两次班会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课件(共18张PPT)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课件(共18张PPT)

传统建筑
宫殿建筑
故宫、颐和园等宫殿建筑,展现了中
国古代皇家的权威与尊贵。 01
园林建筑
苏州园林、颐和园等园林建筑,展现
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03
寺庙建筑
少林寺、布达拉宫等寺庙建筑,体现
了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02
中 传国 承传 与统 发文 展化

传统文化的现状
传承方式多样
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承,保 持其活力和影响力。
化。
传统思想在现代社 会的体现
传统思想如儒家思想在现代社
会中的体现和影响。
谢 谢
中秋节是庆祝秋收和家庭团聚 的节日,习俗包括赏月、吃月
饼等。
端午节
端午节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 原的节日,习俗包括赛龙舟、
吃粽子等。
传统艺术
书法
以笔墨纸砚为工具,通过书写汉 字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绘画
以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 自然和人物的艺术形式,如国画、 工笔画等。
陶瓷
以瓷土为原料,经过成型、烧制 等工艺制成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器 皿和装饰品。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元素
与发展


概 述
传 统 文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 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独特的精神财富和物质 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外延
文化包括语言、文学、 艺术、哲学、道德、法 律、习俗、信仰等多个 方面。
文化的特点
文化具有传承性、多样 性、地域性、民族性等 特点,是民族认同和国 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中国传统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 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 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 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 文化[1]、华夏文明[2],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 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 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 ,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 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2019/11/12

弘扬传统节日的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宝贵资源。
2019/11/12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019/11/12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第一, 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第二,再者也 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 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 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2019/11/12
2019/11/12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 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 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 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 国2019/家11/12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文化班会5篇

传统文化班会5篇

传统文化班会5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涵储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优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以面是小编整理的五篇传统文化班会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传统文化班会1一、活动的主要内容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践行“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活动。

“忠”:以精忠报国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孝”: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为主线,贯穿培养学生生活真情、情感亲情等方面的要求;“雅”: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主线,贯穿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以及情趣、志趣方面的要求;“诚”:以诚实守信、以诚相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学校文化,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实践体验,使青少年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小青年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基本原则:一是贴近生活原则。

二是继承创新原则。

三是实践体验原则。

三、工作要求1、抓好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主题活动的推动者,更是活动的践者和示范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取信于学生,让全体师生成为“忠、孝、雅、诚”的行动者。

2、营造学校新文化。

理念表现出一种精神,精神体现出一种文化。

各班要通过这次主题教学活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推动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创新,为学生在学校生活营造学校的新文化,使其在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

3、创新活动方式。

各班在活动的组织中,要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做驱动,克服空洞的说教,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PPT课件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PPT课件

2020/10/14
ppt课件
AB B
B C
3
灯谜
5.谜题: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6.谜题: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7.谜题: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谜底:
8.谜题: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9.谜题: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10.谜题: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
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
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
国2020家/10/1级4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pt课件
11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
2020/10/14
ppt课件
15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 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 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 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2020/10/14
ppt课件
16

ppt课件
17

2020/10/14
ppt课件
18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2020/10/14
ppt课件
2020/10/14
ppt课件
中元节 七夕节 除夕夜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PPT课件

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 民间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 称赞。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
园林寺院、
钟塔庙宇、
亭台楼阁、
中国的传统文化---- 衣冠服饰
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笛子、流水》、《广陵 散》、 《平沙落雁》、

中国象棋、中国围棋, 对弈、棋子、棋盘; 对弈、棋子、棋盘; 对弈、棋子、棋盘; 对弈、棋子、棋盘; 对弈、棋子、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 文房四宝(毛笔、墨、 砚台、宣纸)、木版水 印、甲骨文、钟鼎文、 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 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 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
阴阳家 道家 儒家 法家
纵横家
墨家 医家 兵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 琴棋书画
知 识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 整,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
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中医
• 中医、中药、 •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 • 《脉 经》、《本草纲目》、 • 《千金方》《神农本草经》、 •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中国
传统文化 中国风 / 动态PPT / 框架完整 / 精美大气 / 可编辑

中秋节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班会6篇

中秋节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班会6篇

中秋节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班会6篇中秋节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篇1)活动目标: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体验民族节日的快乐。

2喜欢民族节日,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3知道吃月饼的意义,体会分享的愉快。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中秋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5阅读故事,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准备:1每一个孩子准备一块月饼,并请家长告诉孩子月饼的品名。

2民间故事《嫦娥奔月》活动过程:一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节日。

二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三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

问: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为什么?四观察月饼,通过分享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1月饼有很多种,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月饼?——引导孩子们从形状颜色味道来介绍。

2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呢?3老师小结。

五分享月饼。

活动反思:“认识中秋节”这堂课对于小班的小朋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嫦娥奔月这个故事小朋友也基本上听不太明白,但是大部分都知道要过节该吃月饼了,代表家人的团圆。

中秋节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篇2)活动目标:⒈学习用橡皮泥制作月饼。

⒉喜欢参与泥工活动,初步建立玩橡皮泥的常规。

活动准备:⒈人手一份橡皮泥泥工板稍大的圆形瓶盖若干。

⒉收集各种月饼盒。

活动过程:㈠月饼店开张⒈小朋友知道中秋节吗?中秋节要吃什么(月饼),我们来做月饼送给爸爸妈妈和你喜欢的人好吗?我们一起来制作月饼吧!⒉出示“月饼”礼盒,师幼一同观察月饼。

⒊中秋节,月亮圆圆,月饼也是圆圆的,上面会有一些美丽的花纹,有的还有漂亮的图案。

㈡做月饼⒈介绍橡皮泥以及泥工板。

⒉引导幼儿探索做月饼的方法:想一想试一试,怎样把橡皮泥变圆。

⒊个别幼儿示范探索的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团泥,按压等方法。

⒋允许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月饼:用手掌压或用工具压,然后用圆形瓶盖扣在泥饼上,按压成圆形;把泥直接填充到圆形瓶盖或者模具里并用手指按压,然后用手指在圆形泥饼上压出各种花纹。

中小学生《传承文化》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中小学生《传承文化》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待!”
教师:“很好!在制作过程中,你们不仅能够学到剪纸技巧,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美感。现在,让我们开始吧!”
注意事项:
1.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
2.注意使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视频资料、互动游戏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分享,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注意适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5.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培养他们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6.注意结合现代科技,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九、教学资源
1.教材:《中华传统文化》
2.视频:《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3.问卷:《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问答》
十、教学时间
1课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
教学重点:
1.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互动环节来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拿出一些传统乐器,如古筝或笛子,并邀请学生尝试演奏或聆听,然后讨论这些乐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学生:“我们可以请他们参加我们的庆祝活动,亲身体验。”
教师:“这个想法很好。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这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教学难点:
1.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法,讲述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设计
一、班会主题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设计背景
现在的媒体中充斥着大量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

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

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2、讨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
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
五、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出示幻灯片,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著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传统美德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绝对不可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我们必须去挖掘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7、下面我们从“礼”“孝”两方面讨论如何学习传统文化
(1)案例分析:某个学校在进行了传统文化学习后,规定,学生每天都要向孔子像行礼。

同学与老师见面时必须行礼,同学与同学见面也必须行礼。

对这件事,同学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引导:中国的传统礼仪中蕴含了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这里我们看一下古代先贤的一些观点。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之用,和为贵”“礼者,敬人也”
第一句话讲的是礼的原则: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第二句话讲的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
第三句话讲的是礼就是要尊重他人。

综合这些我们不难发现在礼仪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就是四句话:平等对等,有序有位,尊重他人,以和为贵。

这就是中华礼仪文化的核心精神。

那么我们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就要去挖掘这种礼仪文化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并将它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

目前世界上最讲礼仪的国家之一是日本,二战时的日本士兵们在
国内也是非常讲究各种礼仪规范的,但是当他们来到我中国。

带来的是野兽般的暴行,令人发指。

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礼只是徒有其表,他们并不理解礼的核心精神。

所以说,学习中国礼仪文化,不去挖掘核心精神,注定只是徒劳无功。

反过来说,当我们理解并将这种精神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无论你用哪种方式去呈现,你都做到了礼。

比如说见到别人,不一定非要行礼,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招呼都是礼。

(3)下面我来讨论一下“孝”,首先大家看一下弟子规“入则孝”篇。

共168个字,从很多方面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和方法。

有的同学甚至可以将弟子规全部背诵下来。

那么你真的学明白了弟子规了吗?大家先看一个问题:你觉得孝顺中的顺就是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意思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后,老师播放幻灯片,看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

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冒昧的问您一下,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
孔子立刻回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的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

如果一味的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孝呢?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养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结合孔子的话和我们会发现孝的精髓所在:那就是以恭敬的心、感恩的心,与父母相处,使父母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
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孝的含义后,我们再重新学习弟子规“入则孝”篇,我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8、同学们,通过这堂班会课,你们在今后会怎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呢?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1、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

2、要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去挖掘文化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

9、课外思考:1、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2、分析在京剧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本次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