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指导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上部结构资料某框架结构柱网图如下,柱截面为400*400mm 2,F1=724kN ,F2=1424kN ,F3=2024kN 。
(二)地质资料经探测,地层岩性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如下表。
地下水埋深为5m ,无腐蚀性。
层号土名状态密实度 厚度 密度 含水量 孔隙比 I P I L 压缩系数 标贯击数 压缩模量 mg/cm 3 % Mpa -1 N 63.5 MPa 1 人工填土 可塑 稍密 2 2.022 粉土 可塑 中密3 2.02 21 0.6 7 0.21 0.21 12 8 3 粉质粘土 软塑 中密 5 2.01 23.9 0.75 12 0.82 0.35 6.6 5.64 粉土 可塑 中密 2 2.02 25 0.66 11.4 5粉土可塑密实未揭开2.02250.6120.4F1 F2F2F1F2F3F3F2 F1F2F2 F1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1、选择持力层设基础埋深d=2.5m ,这时地基持力层为粉土2、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修正根据标贯击数N=12查表得:kPa f ak 156)140180(10151012140=-⨯--+=因为埋深d=2m>0.5m ,故还需对ak f 进行修正设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3m 。
查表得修正系数ηb =0.5,ηd =2.0 则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 a =f ak + ηd γm (d-0.5)=156+2×20.2×(2.5-0.5)=236.8kPa3、计算基础所需底面尺寸基础埋深d=2m ,分析该框架结构柱网布置图可知,柱子受三种不同荷载,把受荷载为724KN 的基础作第一类基础,受荷载为1424KN 的基础为第二类基础,受荷载为2024KN 的基础为第三类基础 (1)、第一类基础,其轴心荷载F1=724KN ,则有:m d f F b G a 69.15.2208.23674.072411=⨯-⨯=-≥γ取1b =1.7m ,因b <3m ,不必进行承载力宽度修正(2)、第二类基础,其轴心荷载为F2=1424KN ,则有:m d f F b G a 38.25.2208.23674.0142422=⨯-⨯=-≥γ取2b =2.4m ,因b <3m ,不必进行承载力宽度修正(3)、第三类基础,其轴心荷载为2024KN ,则有:m d f F b G a 83.25.2208.23674.0202433=⨯-⨯=-≥γ取3b =2.9m ,因b<3m ,不必进行承载力宽度修正4、验算软弱层强度和沉降量(1)持力层承载力验算1)第一类基础kPa f a 8.236=基底处总竖向力:KN G F k k 26.6805.2207.174.07242=⨯⨯+⨯=+基基底平均压力: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8.23638.2357.126.6802=<==+=(可以) 2)、第二类基础kPa f a 8.236=基底处总竖向力:KN G F k k 76.13415.2204.274.014242=⨯⨯+⨯=+基基底平均压力: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8.23694.2324.276.13412=<==+=(可以) 3)、第三类基础kPa f a 8.236=基底处总竖向力:KN G F k k 26.19185.2209.274.020242=⨯⨯+⨯=+基基底平均压力: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8.23609.2289.226.19182=<==+=(可以) (2)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1)第一类基础由43.16.5/8/21==s s E E 50.047.17.1/5.2/>==b z 查表得︒=47.21θ393.0tan =θ,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kPa z b z l P lb cd k 78.39)393.05.227.1()5.22.2038.235(7.1)tan 2)(tan 2()(22z =⨯⨯+⨯-⨯=++-=θθσσ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kPa cz 1015.22.205.22.20=⨯+⨯=σ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m KN zd czm /2.20=+=σγkPa f az 06.240)5.05(2.204.18.112=-⨯⨯+=验算:az z cz f kPa <=+=+78.14010178.39σσ(可以) 经验算,基础底面尺寸及埋深满足要求2)第二类基础由43.16.5/8/21==s s E E 50.004.14.2/5.2/>==b z 查表得︒=04.21θ385.0tan =θ,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kPa z b z l P lb cd k 18.56)385.05.224.2()5.22.2094.232(4.2)tan 2)(tan 2()(22z =⨯⨯+⨯-⨯=++-=θθσσ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kPa cz 1015.22.205.22.20=⨯+⨯=σ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m KN zd czm /2.20=+=σγkPa f az 06.240)5.05(2.204.18.112=-⨯⨯+=验算:az z cz f kPa <=+=+18.15710118.56σσ(可以) 经验算,基础底面尺寸及埋深满足要求 3)第三类基础由43.16.5/8/21==s s E E 50.086.09.2/5.2/>==b z 查表得︒=86.20θ381.0t a n =θ,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 kPa z b z l P lb cd k 69.64)381.05.229.2()5.22.2009.228(9.2)tan 2)(tan 2()(22z =⨯⨯+⨯-⨯=++-=θθσσ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kPa cz 1015.22.205.22.20=⨯+⨯=σ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m KN zd czm /2.20=+=σγkPa f az 06.240)5.05(2.204.18.112=-⨯⨯+=验算:az z cz f kPa <=+=+69.16510169.64σσ(可以)经验算,基础底面尺寸及埋深满足要求(3)、验算沉降量分析柱网布置图可得,只须验算四个基础的沉降量即可,分别设为a 、b 、c 、d ,如下图所示:ab cdehfg1)、计算基础a 的沉降kN mm l E r a aa/0544.088.07.184.011202=⨯⨯-=-=ωμδkN mm r E ab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ad/00557.06814.34.011202=⨯⨯-=-=πμδ mmF F F s ad ab aa a 25.55142400557.0142400557.07240544.0221=⨯+⨯+⨯=⋅+⋅+⋅=δδδ 2)、计算基础b 的沉降kN mm l E r b bb /0385.088.04.284.011202=⨯⨯-=-=ωμδkN mm r E ba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bc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be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mmF F F F s be bc ab bb b 06.78142400557.020*******.072400557.014240385.02312=⨯+⨯+⨯+⨯=⋅+⋅+⋅+⋅=δδδδ 3)、计算基础c 的沉降kN mm l E r c cc /0319.088.09.284.011202=⨯⨯-=-=ωμδkN mm r E cb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ch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cf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cd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mmF F F F F s cd cf ch cb cc c 55.99142400557.0142400557.020*******.0142400557.020240319.022323=⨯+⨯+⨯+⨯+⨯=⋅+⋅+⋅+⋅+⋅=δδδδδ 4)、计算基础d 的沉降kN mm l E r b dd/0385.088.04.284.011202=⨯⨯-=-=ωμδkN mm r E dg/00557.06814.34.011202=⨯⨯-=-=πμδ kN mm r E dc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da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mmF F F F s da dc dg dd d 23.7472400557.020*******.072400557.014240385.01312=⨯+⨯+⨯+⨯=⋅+⋅+⋅+⋅=δδδδ 5)、a 、b 两基础的沉降差mm s s a b ab 81.2225.5506.78=-=-=∆根据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允许值可知:[∆]=mm l 12002.0=。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柱下独立基础)

础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名:
号:
级:
指导教师:设计条件:
1、某框架结构建筑物设计安全等级为乙级,柱
网尺寸为6.5mX6.5m,柱截面尺寸为400mmX
400mmo经过上部结构验算,作用于基础顶面的 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及标准组合分别为
F=2520k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k=2800kN,Mk=80kN.m(逆时针),
eo=0.65,Il=0.5,Es=30MPa,fak=430kPa。
要求:设计该柱下基础
(提示:按照讲述的基础设计步骤进行, 注意需
要验算地基变形!)
地下水位在地面下6.0m处。
46.0〜10.0m,粘土,sat= 19kN/m3,e°=0.83,
Il=0.81,Es=6.0MPa,fak=280kPa;
510.0〜12.0m为淤泥质粘土,饱和容重
sat=仃.4kN/m3,fak=146kPa, 压 缩模量
Es=1.5MPa。
⑥12.0m以下为密实粘性土,sat=20kN/m3,
Hk=50kN(-),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由永久荷载控 制。
2、天然土层分布
10〜0.8m,填土, =仃kN/m3;
20.8〜2.0m,粉质粘土,=18kN/m3,Il=0.82,
Es=3.3MPa,fak=185kPa;
32.0〜6.0m,粉土(粘粒含量为8%), =佃kN/m3,Es=5.5MPa,fak=300kPa;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柱下独立基础)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设计条件:1、某框架结构建筑物设计安全等级为乙级,柱网尺寸为6.5m ×6.5m,柱截面尺寸为400mm ×400mm;经过上部结构验算,作用于基础顶面的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及标准组合分别为F=2520kN ;F k =2800kN,M k =逆时针,H k =50kN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由永久荷载控制;2、天然土层分布①0~0.8m,填土,γ=17kN/m 3;②~2.0m,粉质粘土,γ=18kN/m 3,I L =,Es=,f ak =185kPa ;③~6.0m,粉土粘粒含量为8%,γ=19kN/m 3, Es=,f ak =300kPa ; 地下水位在地面下6.0m 处; ④~10.0m,粘土,γsat =19kN/m 3,0e=,L I =, Es=,f ak =280kPa ;⑤~12.0m 为淤泥质粘土,饱和容重sat γ=m 3, f ak =146kPa,压缩模量s E =; ⑥12.0m 以下为密实粘性土,γsat =20kN/m 3,0e=,L I =, Es=30MPa,f ak =430kPa;要求:设计该柱下基础提示:按照讲述的基础设计步骤进行,注意需要验算地基变形一. 选择基础类型及材料选择柱下独立基础,基础采用C20混凝土,HPB235级钢筋,预估基础高度; 二.选择持力层确定基础埋深选择③号土层为持力层,基础进入持力层;基础埋深为2+=;三.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查表2-15得,;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为: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取柱底荷载标准值:F k=2800kN,M k=,H k=50kN;基础底面积为:由于偏心不大,基础底面积按20%扩大,即:初步选定基础底面积五.地基验算1.持力层地基承载力验算符合要求;偏心距:符合要求;基底最大压力:符合要求;2.抗冲切承载力验算1基底净反力:2判断冲切椎体是否在基础底面以内:基础有效高度:有垫层在基础底面以内;3计算参数符合要求;3.软弱下卧层验算⑤号土层为软土,需进行验算;查表2-15得,;由于,故应力扩散角.符合要求4.地基沉降计算第一层土:第二层土:第三层土:故计算时取至基底下第二层土;查表2-20可得:故取地基以下两层满足规范要求;查表2-18可得:满足要求; 六.配筋计算基底净反力:取18根直径20mm钢筋取18根直径16mm钢筋布筋如下图:。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是建立在土壤中,用于支撑楼房柱子的基础
结构。
设计一个合理的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
握基础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以下是一个基础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
一. 介绍
1.1 基础概述
1.2 教学目标
1.3 课程结构
1.4 难点强调
二. 土工实践
2.1 土壤力学基础
2.2 土壤分类与结构
2.3 土壤力学参数测定
三. 基础设计分析
3.1 负载分析
3.2 基础尺寸计算
3.3 基础安全性分析
四. 钢筋混凝土设计
4.1 混凝土本构关系
4.2 钢筋形态与尺寸
4.3 柱下独立基础钢筋配筋
五. 力学实践
5.1 梁设计原理
5.2 基础钢筋配筋实验
5.3 基础模型制作
六. 应用实战
6.1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某项目的基础设计
6.2 基础施工问题的解决
6.3 实战案例分析
七. 总结
7.1 课程回顾
7.2 应用展示
7.3 知识点强调
以上是一个基础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
该课程涵盖了土工实践、基础设计分析以及钢筋混凝土设计等主题。
在该课程中,学生将掌握基础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并在应用实战中掌握基础施工问题的解决方案。
独立柱基础课程设计

独立柱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独立柱基础的定义、分类及构造特点。
2. 学生能掌握独立柱基础的设计原理及计算方法。
3. 学生能了解独立柱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独立柱基础的设计计算。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基础工程的兴趣,增强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同感。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独立柱基础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3.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独立柱基础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和力学基础,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独立柱基础的定义、分类及构造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介绍独立柱基础的概念、分类(如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等),分析各类基础的构造特点及适用范围。
2. 独立柱基础的设计原理及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内容:讲解独立柱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荷载传递、地基承载力等,并介绍相应的计算方法。
3. 独立柱基础设计计算实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 内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独立柱基础设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独立柱基础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 内容:介绍独立柱基础的施工技术要求,分析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5. 独立柱基础工程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 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独立柱基础工程案例,分析其设计、施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地基基础设计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上部结构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安全等级、建筑布置、上部结构类型等)和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场地、地基岩土和气候条件等),结合考虑其他方面的要求(工期、施工条件、造价和节约资源等),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一、独立基础的设计内容与步骤(1)初步设计基础的结构型式、材料与平面布置; (2)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d ;(3)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k f ,并经深度和宽度修正,确定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 f ; (4)根据作用在基础顶面荷载 F 和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基础的底面积; (5)计算基础高度并确定剖面形状;(6)若地基持力层下部存在软弱土层时,则需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7)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建筑物和部分丙级建筑物应计算地基的变形; (8)验算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稳定性(如有必要时); (9)基础细部结构和构造设计; (10)绘制基础施工图。
如果步骤(1)~(7)中有不满足要求的情况时,可对基础设计进行调整,如采取加大基础埋置深度d 或加大基础宽度b 等措施,直到全部满足要求为止。
二、地基基础设计基本规定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1选用。
表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2.地基计算的规定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表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仍应作变形验算:①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l30 kPa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② 在地基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③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④ 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⑤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1000字为了设计一门高质量、高效益的柱下独立基础课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该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柱下独立基础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独立于整体结构的基础形式,通常用于支撑单独的柱子或支柱。
设计合理的柱下独立基础能够确保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一、总体目标和学习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和掌握柱下独立基础的概念和原理。
2.熟悉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流程和相关设计规范。
3.能够进行柱下独立基础的施工、验收和后续维护管理。
学习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土工材料及其物理特性。
2.熟悉基础设计的主要原则。
3.掌握计算柱下独立基础的荷载和荷载组合。
4.了解柱下独立基础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5.知晓柱下独立基础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柱下独立基础的概述和基本概念。
2.土工材料及其物理特性。
3.基础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确定荷载、荷载组合和地基承载力等。
4.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方法,包括承载力计算、地基基础的合理选型。
5.柱下独立基础的施工过程,包括土方开挖、灌注、固结等。
6.柱下独立基础验收标准及验收过程的相关知识。
7.柱下独立基础后续维护管理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达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基础知识、设计原则、计算方法等,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解能力。
2.案例研讨:通过课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和实际应用。
3.实验教学: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4.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深入掌握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等相关知识。
5.网络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资料下载、网络学习、在线答疑等服务,增加互动性。
四、评价方式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与学习目标相匹配,评价方式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柱下独立基础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班级:建工1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目录一、设计资料二、独立基础设计1、选择基础材料2、选择基础埋置深度3、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初步选择基底尺寸5、验算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6、计算基底净反力7、基础高度(采用阶梯形基础)8、变阶处抗冲切验算9、配筋计算10、确定A、C两轴柱子基础底面尺寸11、基础沉降一、本组设计资料:6#题B轴柱底荷载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F K=1883KN M K=218KN.M V K=90KN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F=2448KN M=284KN.M V=117KN持力层为③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kg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1.5m框架柱截面尺寸500mm*5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二.基础设计:1选择基础材料基础采用C25混凝土,HPB235级钢筋,预估基础高度0.8m2.选择基础埋置深度根据任务书要求和工程地质资料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厚约0.5m,含部分建筑垃圾。
②号土层:粉质粘土,层厚1.2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30kPa。
③号土层:粘土,层厚1.5m,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kPa。
④号土层:全风化砂质泥岩,层厚2.7m,中密,承载力特征值f ak=240kPa。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地下水位于地表下1.5m取基础底面高时最好取至持力层下0.5m,本设计取③土层为持力层,所以考虑取室外地坪到基础底面为0.5+1.2+0.5=2.2m,基础剖向示意图如下:3.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根据③土层为粘土层e=0.58 I L =0.78得ηb =0.3 ηd =1.6基地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3/23.162.25.0)104.19(2.0)1020(1205.018m KN r m =⨯-+⨯-+⨯+⨯=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 a 为(未考虑宽度修正)KPa d r f f m d ak a 15.224)5.02.2(23.166.1180)5.0(=-⨯⨯+=-+=η(上式d 按室外地面算起)4.初步选择基底尺寸取柱底荷载标准值F K =1883KN ,M K =218KN·m ,V K =90KN计算基础和回填土重k G 时的基础埋深:m d 425.2)65.22.2(21=+= 基础底面积为:=0A 23.1020725.1107.015.2241883m d f F G a k =⨯-⨯-=-γ 考虑偏心荷载的影响,基础面积加大范围为(10%-40%)此处按20%增大面积A=1.2A 0=1.2×10.3=12.36m 2初步选定基础底面面积A=l ×b=4.2×3=12.6m 2,且b=3m 不需要再对a f 进行修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黄晋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建筑系2011年10月9日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柱下独立基础设计二、设计资料1.地形:拟建建筑场地平整2.工程地质资料: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厚约0.5m,含部分建筑垃圾;②粉质粘土:厚1.2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N/m2;③粘土:厚1.5m,可塑,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N/m2;④全风化砂质泥岩:厚2.7m,承载力特征值fak=240KN/m2;⑤强风化砂质泥岩:厚3.0m,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N/m2;⑥中风化砂质泥岩:厚4.0m,承载力特征值fak=620KN/m2;表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表3.水文资料为: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1.5m。
4.上部结构资料:上部结构为多层全现浇框架结构,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500 mm,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
柱网布置见图1。
图1 柱网平面图5.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见表2;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见表3;表2 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题号F k(KN) M k (KN•m) V k (KN)A轴B轴C轴A轴B轴C轴A轴B轴C轴1 975 1548 1187 140 100 198 46 48 442 1032 1615 1252 164 125 221 55 60 523 1090 1730 1312 190 150 242 62 66 574 1150 1815 1370 210 175 271 71 73 675 1218 1873 1433 235 193 297 80 83 746 1282 1883 1496 257 218 325 86 90 837 1339 1970 1560 284 242 355 96 95 898 1402 2057 1618 231 266 377 102 104 989 1534 2140 1677 335 288 402 109 113 10610 1598 2205 1727 365 309 428 120 117 114表3 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题号 F (KN) M (KN•m) V (KN)A轴B轴C轴A轴B轴C轴A轴B轴C轴1 1268 2012 1544 183 130 258 60 62 582 1342 2100 1627 214 163 288 72 78 673 1418 2250 1706 248 195 315 81 86 744 1496 2360 1782 274 228 353 93 95 885 1584 2435 1863 306 251 386 104 108 966 1667 2448 1945 334 284 423 112 117 1087 1741 2562 2028 369 315 462 125 124 1168 1823 2674 2104 391 346 491 133 136 1289 1995 2783 2181 425 375 523 142 147 13810 2078 2866 2245 455 402 557 156 153 1496.材料:混凝土等级C20~C30,钢筋HPB235、HPRB335级。
三、设计分组课程设计人数为60人,根据以上所给资料及学生人数,共划分为20个组。
具体如下:第1组共10人,基础持力层选用③土层,设计A轴柱下独立基础;第2组共10人,基础持力层选用③土层,设计B轴柱下独立基础;第3组共10人,基础持力层选用③土层,设计C轴柱下独立基础;四、设计要求每人根据所在组号和题号,完成各自要求的轴线基础设计。
对另外两根轴线的基础,只要求根据所给荷载确定基础底面尺寸,以便画出整体基础平面图。
五、设计内容设计柱下独立基础,包括确定基础埋深、基础底面尺寸,对基础进行结构内力分析、强度计算,确定基础高度、进行配筋计算并满足构造设计要求,编写设计计算书。
绘制基础施工图,包括基础平面布置图、基础大样图,并提出必要的技术说明。
六、设计成果1.设计计算书(1)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2)确定基础底面尺寸,验算地基承载力;(3)对基础进行抗冲切承载力验算,确定基础高度;(4)对基础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验算,给基础底板配筋;2. 设计图纸(1)基础平面布置图(2)独立基础大样图(3)设计说明要求分析过程详细,计算步骤完整,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应具有条理性,图纸整洁清晰。
参考资料(1)《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第2版),赵明华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基础工程》(第2版),周景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混凝土结构(上)》(第2版),吴培明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题目: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黄晋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建筑系2011年10月9日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地基基础设计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上部结构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安全等级、建筑布置、上部结构类型等)和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场地、地基岩土和气候条件等),结合考虑其他方面的要求(工期、施工条件、造价和节约资源等),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一、独立基础的设计内容与步骤(1)初步设计基础的结构型式、材料与平面布置; (2)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d ;(3)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k f ,并经深度和宽度修正,确定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 f ; (4)根据作用在基础顶面荷载 F 和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基础的底面积; (5)计算基础高度并确定剖面形状;(6)若地基持力层下部存在软弱土层时,则需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7)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建筑物和部分丙级建筑物应计算地基的变形; (8)验算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稳定性(如有必要时); (9)基础细部结构和构造设计; (10)绘制基础施工图。
如果步骤(1)~(7)中有不满足要求的情况时,可对基础设计进行调整,如采取加大基础埋置深度d 或加大基础宽度b 等措施,直到全部满足要求为止。
二、地基基础设计基本规定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1选用。
表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2.地基计算的规定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表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仍应作变形验算:①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l30 kPa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② 在地基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③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④ 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⑤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表2 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的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物范圈注: ① 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 3b ( b 为基础底面宽度),独立基础下为1.5b ,且厚度均不小于5m 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② 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130<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一2002)第7章的有关要求;③ 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
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④ 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
3. 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在地基基础设计时,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置深度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相应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地基或斜坡稳定及滑坡推力时,荷载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 1.0 。
(4) 在确定基础高度、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三、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载荷试验确定(2)根据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按理论公式确定 (3)应用地区建筑经验,采取工程地质类比法确定当基础宽度大于3m 或埋置深度大于0.5m 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式中:a f ——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ak f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b η、d η——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3;γ—— 基底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γ(3/m kN ); m γ—— 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3/m kN );B —— 基础底面宽度(m);当宽度小于3m 按3m 取值,大于6m 按6m 取值;d —— 基础埋置深度(m);当埋深小于0.5m 时按0.5m 取值,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