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ddc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ddc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一、设计资料2号题○B----1轴柱底荷载:○1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F K=1615KN,M K=125KN·m,V K=60KN。

○2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F=2100KN,M=163KN·m,V=78KN。

持力层选用○4号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240kPa,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

二、独立基础设计1.选择基础材料基础采用C25混凝土,HRB335级钢筋,预估基础高度0.8m。

2.选择基础埋置深度根据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和工程地质资料选取。

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厚约0.5m,含部分建筑垃圾。

②号土层:粉质粘土,层厚1.2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30kPa。

③号土层:粘土,层厚1.5m,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kPa。

④号土层:细砂,层厚2.7m,中密,承载力特征值f ak=240kPa。

⑤号土层:强风化砂质泥岩,厚:3.0m,承载力特征值f ak=300kPa。

⑥中风化砂质泥岩:厚4.0m,承载力特征值f ak=620kPa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1.5m。

取基础地面高至持力层下0.5m,本设计取○4号土层为持力层,所以考虑取室外地坪到基础地面为0.5+1.2+1.5+0.5=3.7m。

由此得到基础剖面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基础剖面简图3.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查表2-15取b η=2.0,d η=3.0。

基地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180.520120-100.29.4 1.5110.23.7m γ⨯+⨯+⨯+⨯+⨯=()=13.683m KN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 a (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修正)为ak a f f =+m γηd (d-0.5)=240+3.0×13.68×(3.7-0.5)=371.33KPa注:上式d 按室外地面算起4.初步选择基础尺寸取柱底荷载标准值:F K =1615KN ,M K =125KN·m ,V K =60KN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柱下独立基础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柱下独立基础

标准文档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罗晓辉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 3 -二、不考虑地基处理和角边柱影响中柱的沉降验算 ......... - 3 -三、地基处理后边柱J-1基础设计....................... - 5 -四、地基处理后边柱J-2的设计......................... - 8 -五、地基处理后角柱J-3的设计........................ - 11 -六、地基处理后中柱J-4的设计........................ - 13 -七、地基处理后中柱J-5的设计........................ - 15 -八、基础结构布置平面图.............................. - 17 -一、设计任务书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方案。

材料采用C25,基底设置C15、厚度100mm 的混凝土垫层;配筋采用Ⅱ级普通圆钢筋。

承受轴心荷载的基础底板一般采用正方形,若偏心荷载则采用矩形底板,其长宽比采用1.2。

设计计算内容:(1)在不考虑地基处理和角、边柱的影响时,中柱按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基础底面积是否满足沉降要求?(2)若通过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深度从基础底面以下5.5m 内),使得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达到160kPa ,进行如下设计计算:1)根据地基强度确定中柱、角与边柱的(角与边柱需考虑100kN ·m 的力矩荷载。

力矩作用方向根据右手螺旋法则确定,且指向柱网平面惯性轴)柱下基础底面尺寸;2)基础配筋、冲切验算;3)完成有关计算部分的计算简图、基础配筋图等。

二、不考虑地基处理和角边柱影响中柱的沉降验算不考虑地基处理和角、边柱的影响时,中柱按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基底面积是否满足沉降要求?(1)按承载力确定基础尺寸由勘察报告可知,基础的埋深为2.4m ,持力层为粘土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基础⼯程课程设计--钢筋混凝⼟柱下独⽴基础设计《基础⼯程》课程设计⽬录1、钢筋混凝⼟柱下独⽴基础设计 (1)1.1 已知条件 (1)1.2 持⼒层的选择 (1)1.3 地基承载⼒特征值及修正 (1)1.4 确定基础底⾯尺⼨ (2)1.5 软弱下卧层承载⼒验算 (3)1.6 计算沉降量 (3)1.7 基础剖⾯设计及配筋计算 (5)1.8 绘制施⼯图 (7)2、桩基础设计 (8)2.1 已知条件 (8)2.2 桩的类型及截⾯尺⼨的选择 (8)2.3 桩端持⼒层、承台埋深的选择及单桩竖向承载⼒的计算 (8)2.4 确定桩数、间距及平⾯布置 (9)2.5 承台设计 (10)2.6 沉降计算 (13)2.7 绘制施⼯图 (15)设计⼀:钢筋混凝⼟柱下独⽴基础设计1.1 已知条件按照《基础⼯程》课程设计任务书(见附录)中的要求得知:竖向⼒609KN =9+600=k F ;⼒矩M=155KN ?m ;⽔平荷载H=10+9=19KN ;准永久组合F=609-50=559KN 。

1.2持⼒层的选择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以下简称《规范》),在保证建筑安全和正常使⽤的前提下,基础应尽量浅埋,⼀般情况下不⼩于0.5m 。

根据荷载和地基条件,应初步考虑以③层黏⼟层为独⽴基础的持⼒层。

基地埋深为2.0m ,选择矩形基础。

1.3地基承载⼒特征值及修正由表⼀知:黏⼟层承载⼒特征值为kPa f ak 190=、孔隙⽐58..0=e 、液性指数78.0=l I 。

查表(参3)2-15得:。

、6.13.0==d b ηη那么修正地基承载⼒特征值公式:()()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其中:基地以下⼟的天然重度:;3/20m kN =γ平均重度:基础底⾯以上⼟的加权()();3/5.190.28.96.192.08.9202.0201.1185.0m kN m =-?+-?+?+?=γ;基础埋置深度:m d 0.2=估计基础宽度⼩于3m,那么取b=2。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设计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时间:一、设计目的与题目1、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直强调和重视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基础设计任务。

该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经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大、中型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具备应用基础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浅基础和深基础的选型和埋深的确定、设计、计算方法;(2)能够运用数学、力学、土力学等知识对基础的基本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及公式推导,建立基本公式,并正确地通过验算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3)能够结合行业背景进行设计,解决工程中基本构件的截面设计及承载力校核问题,以及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地基变形沉降校验问题;(4)能够熟练使用专业相关规范和图集,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结合区域特点,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

(5)能够基于所学知识提出新型浅基础和深基础的结构,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内力分析和承载能力验算,论证设计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

2、设计题目兰州市区某教学楼为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网布置如图1所示,试设计该基础。

二、设计条件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面高程在1525.20~1529.23m 之间。

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布有:①杂填土层(Q4ml):总体厚度0.50~2.50m。

黄褐色,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含大量建筑垃圾、植物根系等,稍湿,稍密。

②黄土状粉土层(Q4al+pl):埋深 1.50~4.50m,厚度0.20~6.30m,层面高程1522.09~1527.45。

褐黄色,土质较均匀,孔隙、虫孔较发育,具水平层理,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稍湿-湿,稍密。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检核:
锥形基础截面面积
非少筋,符合要求。
基础大样图

(1)、确定基础埋深d
根据设计要求,基础持力层为土层③,故假定d=2500mm
由地勘资料中e=,可塑土:<IL<,查表(3-4),得ηb=,ηd=。仅对深度进行修正:
γm=
(2)、初拟地基尺寸b x l

②令A== m2
拟定底面尺寸b x l=2800mm x3000mm, A=
∵h=600 mm<800 mm,故Βhp=,基础混凝土采用C25,ft= MPa


∴h=600mm时,能够满足抗冲切要求。
⑹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地基样图
基底净反力
平面图
①内力计算
∵偏心距
台阶宽高比为
∴可以按照公式(3-51)以及(3-52)计算弯矩。
②根据《混凝土设计原理》,按照悬臂梁假设,对锥形地基进行配筋。
F(KN)
M(KN•m)
V(KN)
A轴
B轴
C轴
A轴
B轴
C轴
A轴
B轴
C轴
1
1268
2012
1544
183
130
258
60
62
58
2
1342
2100
1627
214
163
288
72
78
67
3
1418
2250
1706
248
195
315
81
86
74
4
1496
2360
1782
274
228
353
93
95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某住宅楼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某住宅楼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某住宅楼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某住宅楼柱下独立基础设计是建筑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技术要求较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进行综合把握,以确保设计工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为了解
决针对某住宅楼柱下独立基础设计计划而提出的技术问题,本文将会结合实际情况,从计
算基础、材料条件、施工工艺和运行状况等方面,提出独立基础的设计技术方案。

首先是计算独立基础的基本工程参数。

在某住宅楼柱下设置独立基础时,必须考虑不
同的抗压和抗拔强度和稳定性。

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设计基础高度、结构体积、材质类型
等参数,同时也要考虑项目总体费用,以确保基础性能和使用年限。

其次是材料和技术条件,根据不同的基础类型选用合适的材料。

同时,基础必须考虑排水、抗冻、抗裂等技术
设计,以及具体的施工工艺,才能确保基础的整体性能。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
制施工条件,保证基础结构和支护体系的完整性,提高建筑施工中的合理性和效率。

上述是某住宅楼柱下独立基础设计的一般设计准则,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设计时,必须按照本文中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细致的分析;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按照实际施工工艺的要求,确保施工质量和可靠性。

确保塔楼和楼宇支撑阻力对独立基础
的总体稳定性。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是建立在土壤中,用于支撑楼房柱子的基础
结构。

设计一个合理的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
握基础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以下是一个基础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

一. 介绍
1.1 基础概述
1.2 教学目标
1.3 课程结构
1.4 难点强调
二. 土工实践
2.1 土壤力学基础
2.2 土壤分类与结构
2.3 土壤力学参数测定
三. 基础设计分析
3.1 负载分析
3.2 基础尺寸计算
3.3 基础安全性分析
四. 钢筋混凝土设计
4.1 混凝土本构关系
4.2 钢筋形态与尺寸
4.3 柱下独立基础钢筋配筋
五. 力学实践
5.1 梁设计原理
5.2 基础钢筋配筋实验
5.3 基础模型制作
六. 应用实战
6.1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某项目的基础设计
6.2 基础施工问题的解决
6.3 实战案例分析
七. 总结
7.1 课程回顾
7.2 应用展示
7.3 知识点强调
以上是一个基础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

该课程涵盖了土工实践、基础设计分析以及钢筋混凝土设计等主题。

在该课程中,学生将掌握基础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并在应用实战中掌握基础施工问题的解决方案。

基础工程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基础工程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基础⼯程柱下独⽴基础设计任务书⼀、设计⽬的根据本课程教学⼤纲的要求,学⽣应通过本设计掌握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的原理与⽅法,培养学⽣的分析问题、实际运算和绘制简单施⼯图的能⼒,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设计原理的理解。

⼆、设计题⽬○B轴柱下钢筋砼独⽴基础设计三、设计分组成员四、设计资料(1)上部结构资料设计⼀多层现浇框架建筑物基础,按使⽤功能要求,上部结构的柱截⾯尺⼨设计为500×500mm2,室外地坪为天然地⾯,室内地坪标⾼⾼于室外地坪0.45m。

柱底荷载标准值如表1所⽰,柱⽹分布如图1所⽰。

表1图1(2)场地与地质条件资料建筑场地平整。

⾃上⽽下的⼟层依次如下:1号⼟层,杂填⼟,层厚0.5m,重度γ=18k N/m3。

2号⼟层,粘⼟,层厚2m,重度γ=19kN/m3,孔隙⽐e=0.68,液性指数为I l =0.78,可塑,稍湿,承载⼒特征值f ak=180kPa,压缩模量为15Mpa。

3号⼟层,淤泥⼟,重度γ=14k N/m3承载⼒特征值f ak=94kPa压缩模量为3Mpa。

(3)⽔⽂地质条件地下⽔位深度:位于地表以下2m处;地下⽔对混凝⼟结构⽆腐蚀性。

五、设计指导1、选择基础材料2、确定地基持⼒层与基础埋深3、确定地基承载⼒特征值4、确定基础底⾯尺⼨5、验算地基变形(需要验算沉降的验算沉降)6、确定基础⾼度h7、基础底板配筋计算书1、设计基本资料1.1⼟层结构:给定的场地条件如图2所⽰:1.2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 F 1730M 150m V 66K K K kN kN kN==?=1.3持⼒层的选择:持⼒层在此选⽤②号⼟层,根据已知资料可知该⼟层为粘⼟,层厚2m ,重度: 319/kN m γ=,孔隙⽐: e 0.68=,液性指数为: 0.78l I =,承载⼒特征值:180ak f kPa=,可塑,稍湿,压缩模量为15MPa 。

,柱截⾯尺⼨为500mm 500mm ?,室外地坪标⾼同⾃然地⾯,室内外⾼差450m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就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就是全面检验与巩固基础工程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过基础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一般形式的基础的设计,进一步理解基础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

设置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对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尽早进入“工程角色”。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反映了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1、设计资料1、地形拟建建筑场地平整2、工程地质条件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号土层:杂填土,层厚约0、5m,含部分建筑垃圾号土层:粉质黏土,层厚1、2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30kPa。

●号土层:黏土,层厚1、5m,可塑,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kPa。

❍号土层:细砂,层厚2、7m,中密,承载力特征值f ak=240kPa。

⏹号土层:强风化砂质泥岩,厚度未揭露,承载力特征值f ak=300kPa。

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1所示。

表1、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土层编号土的名称重度(kN/m3)孔隙比e液性指数I L黏聚力c(kPa)内摩擦角(°)压缩模量Es(MPa)标准贯入锤击数N承载力特征值f ak(kPa)杂填土18粉质黏土20 0、65 0、84 34 13 7、5 6 130 ●黏土19、4 0、58 0、78 25 23 8、2 11 180 ❍细砂21 0、62 30 11、6 16 240⏹强风化砂质泥岩22 18 22 300(1)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2)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1、5m5、上部结构资料拟建建筑物为多层全现浇框架结构,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

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

柱网布置如图1、1所示。

图1、1 柱网平面图6、上部结构作用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如表1、2所示,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如表1、3所示。

表1、2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表1、3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C30,钢筋采用HPB300、HRB335级。

2、设计分组根据以上所给设计资料及学生人数,将学生划分为6组。

分组示意如下: 第1组,共8人,基础持力层选用●号土层,设计A轴柱下独立基础。

第2组,共8人,基础持力层选用❍号土层,设计A轴柱下独立基础。

第3组,共8人,基础持力层选用●号土层,设计B轴柱下独立基础。

第4组,共7人,基础持力层选用❍号土层,设计B轴柱下独立基础。

第5组,共7人,基础持力层选用●号土层,设计C轴柱下独立基础。

第6组,共7人,基础持力层选用❍号土层,设计C轴柱下独立基础。

超过42人的,合到第6组。

3、设计要求每人根据所在组号与题号,完成指定轴线的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对于另外两根轴线的基础,只要求根据所给荷载确定基础底面尺寸,以便画出基础平面图。

要求分析过程详细,计算步骤完整,设计说明书面报告的编写应具有条理性,图纸整洁清晰。

4、设计内容(1)设计柱下独立基础,包括确定基础埋置深度、基础底面尺寸,对基础进行结构内力分析、强度计算,确定基础高度,进行配筋计算并满足构造设计要求,地基沉降计算,编写设计计算书。

(2)绘制基础施工图,包括基础平面布置图、独立基础大样图,并提出必要的技术说明。

5、设计成果1、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书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地基持力层与基础埋深度。

(2)确定基础底面尺寸,验算地基承载力(3)对基础进行抗冲承载力验算,确定基础高度。

(4)对基础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验算,确定基础底板配筋。

(5)地基沉降计算2、设计图纸设计图纸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平面布置图。

(2)独立基础大样图。

(3)设计说明。

三、课程设计参考资料(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基础工程》(第2版)周景星李广信虞石民王洪瑾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一、本组设计资料:③组B轴柱底荷载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F K=1815KN M K=175KN、M V K=73KN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F=2360KN M=228KN、M V=95KN持力层为③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kg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1、5m框架柱截面尺寸500mm*5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二.基础设计:1选择基础材料基础采用C25混凝土,HPB235级钢筋,预估基础高度0、8m2.选择基础埋置深度根据任务书要求与工程地质资料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厚约0、5m,含部分建筑垃圾。

②号土层:粉质粘土,层厚1、2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30kPa。

③号土层:粘土,层厚1、5m,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kPa。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地下水位于地表下1、5m取基础底面高时最好取至持力层下0、5m,本设计取③土层为持力层,所以考虑取室外地坪到基础底面为0、5+1、2+0、5=2、2m,基础剖向示意图如下:3、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根据③土层为粘土58.0=e ,78.0=L I ,查表2、6得 3.0=b η,6.1=d η基地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3/23.162.25.0)104.19(2.0)1020(1205.018m KN r m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af (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修正))5.02.2(23.166.1180)5.0(-⨯⨯+=-+=d f f m d ak a γηa KP 15.224=(上式d 按室外地面算起) 4.初步选择基底尺寸取柱底荷载标准值F K =1815KN,M K =175KN·m,V K =73KN计算基础与回填土重k G 时的基础埋深:m d 425.2)65.22.2(21=+=基础底面积为:=0A 294.920725.1107.015.2241815m d f F G a k =⨯-⨯-=-γ考虑偏心荷载的影响,基础面积加大范围为(10%-40%)此处按20%增大面积A=1、2A 0=1、2×9、94=11、928m 2 ≈12、0m 2初步选定基础底面面积A=l ×b=4×3=12m 2,且b=3m 不需要再对a f 进行修正。

5.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基础与回填土重为:12)20725.1107.0(⨯⨯+⨯=⋅⋅=A d G G k γKN 498= 偏心距: m l m G F M e k k k k 6.06100.049818158.073175=<=+⨯+=+=,0m in >k P ,满足。

基底最大压力: ⎪⎭⎫⎝⎛⨯+⨯+=⎪⎭⎫ ⎝⎛++=41.06112498181561max l e AG F P k kk k )98.268(2.166.221a a a KP f KP =<=安全 所以,最后确定基础底面面积长m 4,宽m 3。

6、计算基底净反力取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设计值:F=2360KN,M=228KN·m,V=95KN 。

净偏心距 m N M e n 13.023608.0952280,=⨯+==基础边缘处的最大与最小净反力)413.061(342360)61(0,max,min ,⨯±⨯⨯=±=l e lb F n n n p a akP kP 02.23532.158=7.基础高度(采用阶梯形基础)柱边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见下图)图2 冲切验算简图 (a)柱下冲切;(b)变阶处冲切l=4m,b=3m,m a m b a c c t 5.0,5.0===。

初步选定基础高度mm h 800=,分两个台阶,每个台阶均为400mm 。

0h =800-(40+10)=750mm(有垫层),则m b m h a a t b 3275.025.020=<=⨯+=+=,取ma b 2=因此,可得:mm a a a b t m 1250220005002=+=+=因偏心受压,n p 取KPa p n 02.235max ,= 冲切力:⎥⎥⎦⎤⎢⎢⎣⎡⎪⎭⎫ ⎝⎛---⎪⎭⎫ ⎝⎛--=200max ,2222h b b b h a l P F c c n l⎥⎥⎦⎤⎢⎢⎣⎡⎪⎭⎫ ⎝⎛---⨯⎪⎭⎫ ⎝⎛--⨯=275.025.023375.025.02402.235KN 31.646= 抗冲切力:75.025.11027.10.17.07.030⨯⨯⨯⨯⨯=h a f m t hp β KN KN 31.64644.833>=,满足 8、变阶处抗冲切验算m b a t 5.11==,m a 9.11=,mm h 350104040001=+-=)( m b m h a a t b 32.235.025.1201=<=⨯+=+=,取m a b 2.2=m a a a b t m 85.122.25.12=+=+=冲切力:⎥⎥⎦⎤⎢⎢⎣⎡⎪⎭⎫ ⎝⎛---⎪⎭⎫ ⎝⎛--=2011011max ,2222h b b b h a l P F n l=⎥⎥⎦⎤⎢⎢⎣⎡⎪⎭⎫ ⎝⎛---⨯⎪⎭⎫ ⎝⎛--⨯235.025.123335.029.12402.235 KN 94.455= 抗冲切力:35.085.11027.10.17.07.0301⨯⨯⨯⨯⨯=h a f m t hp β KN KN 94.45563.575>=,满足 9、配筋计算选用的HPB235 级钢筋,2/210mm N f y =(1)(1)基础长边方向,对于Ⅰ-Ⅰ截面(柱边),柱边净反力为kPap p l a l p p n n cn I n 46.201)32.15802.235(425.0432.158)(2min ,max ,min ,,=-⨯⨯++=-++= 悬臂部分净反力平均值:()()a Ⅰn n KP P P 24.21846.20102.2352121,max ,=+⨯=+弯矩: ()()c c I n n Ⅰb b a l P P M +-⎪⎪⎭⎫ ⎝⎛+=222412,max , )5.032()5.04(24.2182412+⨯⨯-⨯⨯= m KN ⋅=06.724 260,01.51087502109.01006.7249.0mm h f M A y ⅠI s =⨯⨯⨯==对于截面Ⅲ-Ⅲ(变阶处),有 ()min ,max ,1min ,2n n n Ⅲn P P l a l P P -++=()32.15802.235429.1432.158-⨯⨯++= a KP 89.214=()()121,max ,22241b b a l P P M Ⅲn n Ⅲ+-⎪⎪⎭⎫ ⎝⎛+=)5.132()9.14(289.21402.2352412+⨯⨯-⨯+⨯= m KN ⋅=02.3102601,62.46863502109.01002.3109.0mm h f M A y ⅢⅢs =⨯⨯⨯== 比较1,S A 与ⅢS A ,,应按1,S A 配筋,实际配160@18Φ则钢筋根数:2075.1911603000≈=+=n ,221.51085090205.254mm mm A s <=⨯=,所以配21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