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两则》课件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6 成语故事二则 望洋兴叹|湘教版 (共7张PPT)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6 成语故事二则 望洋兴叹|湘教版 (共7张PPT)

这则成语故事 告诉了你什么道理?
到自己的渺小
数自己了。
河神顺着流水向东走去,一直走到了北海。他向东
一望,看不到海水的边际。海洋比起自你是己怎来么,理解真是不知
要大多少倍啊!
“耻笑”这个词语 的?可以把它换成
河神仰望着大海,向海神发出什这么样词语的而感使叹句子:“我总
以为自己最了不起,要是不到您这意里思来不变看?一看,我就会
永远受到人们的耻(chì)笑啊!”
望洋兴叹
夏天,雨水汇聚(jù)到了黄河,河面宽阔,水流 奔涌。
于是,河神便洋洋自得起来,以为天下最壮观的就 数自己了。
河神顺着流水向东走去,一直走到了北海。他向东 一望,看不到海水的边际。海洋比起自己来,真是不知 要大多少倍啊!
河神仰望着大海,向海神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总 以为自己最了不起,要是不到您这里来看一看,我就会 永远受到人们的耻(chì)笑啊!”
望洋兴叹
夏天,雨水汇聚(jù)到了黄河,河面宽阔,水流 奔涌。
于是,河神便洋洋自得起来,以为天下最壮观的就 数自己了。
河神顺着流水向东走去,一直走到了北海。他向东 一望,看不到海水的边际。海洋比起自己来,真是不知 要大多少倍啊!
河神仰望着大海,向海神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总 以为自己最了不起,要是不到您这里来看一看,我就会 永远受到人们的耻(chì)笑啊!”
洋洋自得 望洋兴叹
仰望感叹
读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种说法,再仿写一句。
(1)海洋比起自己来,要大得多。 (2)海洋比起自己来,真是不知要大多少倍啊!
_____比起_____来,真是_____________!
望洋兴叹
夏天,雨水汇聚(jù)到了黄河,河面宽阔,水流
奔涌。

《成语故事》ppt课件

《成语故事》ppt课件
总结词
传承历史文化、丰富语言表达、促进文化交 流
详细描述
成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 成语,人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 成语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使用成语可 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此 外,成语还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助于不同
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03
成语故事的教育意义
诚信教育:以“一诺千金”为例
总结词
通过“一诺千金”这个成语,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详细描述
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遵守诺言、信守承诺的故事,强调 了诚信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孩 子认识到诚实守信的品质是建立信任和友谊的基础,是成长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亡羊补牢:故事的起源与含义
总结词
讲述了一个人失去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 故事,强调及时纠正错误的重要性。
VS
详细描述
战国时期,楚庄王因沉迷酒色而荒废朝政 ,导致国家衰败。大臣孙叔敖用“亡羊补 牢,未为迟也”来劝诫楚庄王及时纠正错 误,重振国家。后来楚庄王听取了孙叔敖 的建议,励精图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 一。这个成语比喻出了问题之后及时纠正 ,避免同样的问题再发生。
画蛇添足:故事的起源与含义
总结词
讲述了一个本意画蛇比赛却因多余动作而失败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过头。
详细描述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家人举行画蛇比赛,谁先画好谁就赢。其中一人很快画好了 蛇,却因自认为无人能及而给蛇添上了脚。结果这个多余的动作导致他输掉了比 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过头,反而弄巧成拙。
02
精选成语解读
一鸣惊人:故事的起源与含义
总结词

《成语故事》PPT优质课件

《成语故事》PPT优质课件

《成语故事》PPT优质课件•成语故事概述•常见成语故事解析•成语故事中的智慧与启示•成语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成语故事目录CONTENTS01成语故事概述成语的定义与特点定义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具有固定的词序和词义,通常由四个字组成,表达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道理。

特点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和文化内涵,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精华。

成语故事的来源与分类来源成语故事来源于古代典籍、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分类根据不同的来源和内容,成语故事可分为寓言类、历史类、神话类、文化类等多种类型。

成语故事的教育意义传承中华文化成语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启迪智慧成语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培养品德成语故事中塑造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形象,他们的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可以为人们树立榜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提高语言能力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部分,学习成语故事可以提高人们的汉语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02常见成语故事解析刻舟求剑故事来源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寓意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人不能死守教条。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守株待兔故事来源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故事内容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成语故事二则PPT课件

成语故事二则PPT课件
齐军三次擂 鼓后,曹刿是怎 样做的?
鲁军
齐军
拦住
第一次
不要理睬 第二次
士气旺盛 士气衰退
一鼓作气
说说曹刿为 什么要在敌军第 三次鼓响后,才 擂鼓迎战?

第三次
士气低落
练习
勾践 俘虏 扣押 屈辱 舒适 拆除 鲁国 进攻 擂鼓 疲乏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2)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3)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向鲁(lǔ)国发动了进攻 (ɡōnɡ)。齐国的攻势很猛,形势十分危急。鲁国有个叫曹 刿(ɡuì)的人,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就去见鲁庄公。
曹刿向鲁庄公陈述了自己破敌的办法,鲁庄公听取了他 的意见,同他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
说说这场战争 的双方分别是谁, 战争开始时的情况 如何。
一鼓作气
受尽屈辱
在这段受尽 屈辱的日子里, 他会想些什么呢?
勾践回国以后,把以前舒适的床铺拆掉,把柔软暖和 的被褥搬走,在地下铺上柴草,每天就在柴草上睡觉。他 还在房梁上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用舌头尝尝它的苦味。 勾践这样做是让自己不忘过去失败的耻辱和教训,激励自 己把国家治理好,积蓄力量,报仇雪耻。
勾践会怎样 治理国家?怎样 积蓄力量?
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向鲁国的军队发起进攻。鲁庄公 见了,想下令军队迎击。曹刿急忙拦住他说:“不行,等一 下!”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擂鼓之后才 反击呢?曹刿说:“打仗要靠将士的勇气。齐军第一次擂鼓 的时候,士气旺盛;第二次擂鼓的时候,士气开始衰退了; 第三次擂鼓,士气就更加低落了。等到敌人疲乏时,我军出 击,一鼓作气,就取得胜利。”
赦免:减轻或 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屈辱:受到的压 迫和侮辱。

《成语故事二则》ppt课件(2篇)

《成语故事二则》ppt课件(2篇)
2.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回答: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 (2)“那个人”指谁?“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
一点儿也不着急? 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 “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
3.读第三段。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 是说没有用? 没有用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
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 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 成语故事?
上面图片中的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 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 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 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刻舟 求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 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为什么? 2.假如坐车人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用
上“只有……才……” 3.如果你的朋友发生了像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他
不听劝告,你会怎样帮助他?
课文小结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 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 远也达不到目的。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 “南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 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
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思?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对牛弹琴-[优质PPT两则]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对牛弹琴-[优质PPT两则]

有一天天气晴朗,公明仪带着琴来到郊外。 远处有一条黄牛正在吃草,公明仪顿时来了
灵感。
他摆好琴,拨动琴弦,对牛弹起琴。听到这 么优美的曲子,老黄牛一点反应也没有,只
管低头吃草。
公明仪失望极了,人们安慰他说,不是你弹 的曲子不好,而是你弹的曲子牛根本听不懂,
公孙明叹了一口气。
只好抱着琴回家去了。
“这里也不行!还得搬家!”不久,孟母把 家迁到书塾附近。
书塾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有礼貌,孟子都学 会了。
他和小伙伴玩耍时,又遵守秩序,又讲究礼 貌。
“嗯,这才是我的孩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后来,孟子成为一位大圣人!
思考
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 选择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 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战国时代,孟子小时候的家靠近墓地。
所以他学会了很多祭奠动作。
“不能让孩子在这个地方住下去。”
于是孟家就搬到城镇里去住。
新的家就在集市边上。
孟子就模仿商人做买卖,你吹牛我夸口,把 商人的模样学得惟妙惟肖。
“这里也不行!还得搬家!”不久,孟母把 家迁到书塾附近。
书塾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有礼貌,孟子都学 会了。
思考
这个成语故事的寓意是: 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所以 我们说话要看对象,对思 想太过简单的人讲深奥的 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战国时代,孟子小时候的家靠近墓地。
所以他学会了很多祭奠动作。
“不能让孩子在这个地方住下去。 ”
于是孟家就搬到城镇里去住。
新的家就在集市边上。
孟子就模仿商人做买卖,你吹牛我夸口,把 商人的模样学得惟妙惟肖。
他和小伙伴玩耍时,又遵守秩序,又讲究礼 貌。
“嗯,这才是我的孩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21.成语故事二则

21.成语故事二则

21.成语故事二则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题、前、昨、数、算、志、棋、弓” 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成语的意思。

难点:联系学习实际生活读感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请学生说一说对“一字之师”的理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讲故事“一字之师”,说说你听懂了什么?2.看课文,给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卡片展示,逐一板书。

题目前面作天数学算术2.师范读,生跟读。

3.议一议,哪些读音需要注意。

4.卡片随机抽读。

5.出示认读字。

四、试读课文,熟悉课文。

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恿4.为什么“昨夜一枝开”比“昨夜数枝开”?好六、自读自悟,感悟升华。

1.你对齐几有什么看法?对郑谷又有什么看法?2.从齐几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七、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观察生字在天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易混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说说“一字之师”是什么意思。

2.“ 一字之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初读课文,熟悉新课。

1.学习<<专心致志》,借助拼音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

3.小声跟录音磁带读课文。

三、板书生字,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逐一板书。

2.教师领读,学生跟学。

3.学生互相交流掌握读音。

4.学生交流三个生字的自形。

5.指导田字格书写。

6.继续学习认读字。

卡片展出4个认读字。

学生根据拼音试读。

交流较难掌握的生字读音。

老师指导认读。

四、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1.“秋”的第一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2.第二个学生又是怎样学棋的?3.他们的结果怎样?你喜欢哪个学生,为什么?第三课时、给下面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字。

《成语故事》PPT课件[优秀课件]

《成语故事》PPT课件[优秀课件]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 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 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21教育网
课堂练习
1.拼一拼 写一写
fèng lù làn
(俸
) (滥 )竽 充 数

sāi
táo

)帮 (逃 )走
子腮
21教育网
我 来 组 词 下了许多情节简单、含义深刻的小故事。
21教育网
21教育网
精读课文
二、 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了什么事?
《滥竽充数》讲战的国是时候 _______不__会__,南郭先生 ______混_吹_不_竽_下___去却混在乐队里充 数,后来_____________,只好 偷偷溜走了。
21教育网
精识读字课解词文
三、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故事的起因是 什么?
战国时候,齐宣 王喜欢听吹竽,他总 喜欢叫许多人一齐吹 竽给他听。
21教育网
识字解词
2.故事滥竽充数说的是谁呢?他是怎样滥 竽充数的?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 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 ,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 ,装出一副会吹的样子,居然 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21教育网
21教育网
精读课文
3.齐湣王与齐宣王的一样爱好吹竽, 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 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
我 来 组 词 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
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21教育网
精读课文
五、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为什么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能在齐宣王面 前一次又一次混过关? (1)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 一齐吹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3、黔敖是什么人?灾荒之年他做 了什么? 黔敖是一个财主,家里囤积了许多粮 食。他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向饥饿的 路人傲慢地施舍粥喝。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4、饿汉为什么宁肯饿死,也 不接受财主的施舍? 因为财主傲慢无礼,不尊重饥民, 饿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正是他有骨 气的表现。
课Hale Waihona Puke 详解8成语故事两则
资料宝袋
《陶潜传》,即记载陶渊明 生平事迹的传记。《晋书》 和《宋书》均有《陶潜传》, 都对陶潜的生平、主要活动 和文学作品进行了介绍,内 容略有不同。
资料宝袋
陶渊明(352年—427年 ),字元 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 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人。东晋伟大的诗人。曾任江州祭酒、 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 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 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 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
资料宝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据传 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 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 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预习检查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字词乐园
晋代陶权肯拦且恭 乘委迎辞粮舍简
字词乐园
嗟来之食 恭恭敬敬 施舍 功名富贵 趋炎附势 傲慢 颗粒无收 大做文章 囤积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趋炎附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嗟来之食:泛指有侮辱性的施舍遥。 囤积:为投机倒卖而把货物存起来不卖。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不庸俗,有
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课文详解
导入新课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 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 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来 智慧的结晶。今天让我们一起读两则成 语故事吧。
字词乐园
上下结构的字:贫 晋 肯 恭 委 舍 恭:最后两笔的点不能少些一个。
陶:最后一笔竖不要丢掉。
字词乐园
会认的字:
晋 权 歹 拦 恭乘 章 粒 黔 囤 勺
字词乐园
多音字:
近义词:
shě 舍得 施舍--- 布施 恭敬--- 尊敬 舍 反义词: shè 房舍 粗俗--- 高雅 傲慢--- 恭敬
普( 普通 )
狼( 恶狼 )
随堂练习
2、解释词语并造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1、《不为五斗米折腰》讲的是关于谁 的故事?他当时的身份是什么?
晋代陶渊明。 彭泽县当县令。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2、根据注释,理解“五斗米”的意思。 五斗米:当时县令每 月的俸禄。泛指俸禄 微薄。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3、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这年冬天,郡太守派一名督邮到彭 泽县来督察。
心灵感悟
饥荒年月,一个饿得要死的人, 看见路旁的食物居然不吃,原因就是 “为食者”的态度不诚恳,说明此人 是有骨气的。这也启示我们,做人一 定要有骨气,正如松竹梅菊之有风骨。 今天,我们如果有了这种骨气,什么 困难与挫折都可以战胜。
随堂练习
1 、比一比,组成词。 肯( 肯定 ) 垦( 开垦 ) 晋( 晋代 ) 拦( 阻拦 ) 栏( 栅栏 ) 粮( 粮食 )
3、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
灰吟》)
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
说》)
心灵感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 节,为世人作出了楷模,与那些贪官 污吏的腐败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成为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 义贞操为重,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 所改变的座右铭,将永远被后人所称 颂。
写法点拨
这两个成语故事,来源于历史事实, 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 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 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 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 之路。
拓展提升
有关骨气的名言名句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 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白药)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6、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发展 为成语。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 里小人折腰。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 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食嗟来之食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1、《不食嗟来之食》讲的是关于谁的 故事?
春秋时期 一个饿汉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庄稼颗粒 无收,许多人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课文理解
5、饿汉的做法可取吗?说说 你的理解。 (一)可取。不食嗟来之食,保持 自己的人格完整和气节上的不屈;值 得赞赏;例子,闻一多宁肯而死不接 受国民党的救济。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二)不可取。忍辱负重能屈能伸 大丈夫之志也。例子,越王勾践卧薪尝 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二者皆忍辱负 重励精图治,最终大业有成; 孰是孰 非很难辨别清楚。有人认为为了大义可 以舍弃一切;有的人则认为生命或者事 业高于一切,为此不拘泥小节。
图解结构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
不同流合污 淡泊功名 《不食嗟来之食》 做人要有骨气
概括主题
陶渊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 败官场同流合污, “不为五斗米折腰” 比喻 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概括主题
《不食嗟来之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 事:春秋时齐国出现灾荒之年,一个饿汉 因为不接受财主傲慢的施舍而饿死。这个 故事启示我们: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 要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4、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
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 彭泽县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 陶渊明被县吏拦住,要求穿官服参见督 邮。
课文详解
课文理解
5、故事的结果如何?
陶渊明不为吃这县令的俸禄而向势 利小人低头,于是交出官印,写了辞 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 彭泽遥。
课文详解
补充资料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 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 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 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 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 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