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社会主义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社会主义是指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国家的调控和社会的协作,促进生产与分配的公平公正,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
科技创新指的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与应用,创造出全新的技术、产品和方案,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一、社会主义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与科技创新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首先,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动力。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社会主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动科技人员更加关注社会需求,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还能够通过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手段,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基础和保障。
二、社会主义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发展社会主义和科技创新是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
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科技创新,社会主义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加强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社会主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通过采购政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有利于实现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加强社会主义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需要加强协同机制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积极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和制度保障,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其次,要加强产学研合作。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应该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
论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 变 成 了政 治 理 性 。 术 被 用 来 建 立 新 的社 技
l 关 于科 学技 术 在 社 会 发展 中的 地
位 和作 用 的争论
随 着 知识 经 济 的到 来 , 学 技 术在 社 会 科 富 的 巨 大增 长 的 同时 . 起 了 日益 增 多 的 社 引
谐 社 会 的 今 天 , 确理 解 科 学 技 术 的本 质 特 正 征 、 面 理 解 科 技 在 社 会 、 治 和 经 济 发 展 全 政
中 的 地 位 和作 用 具 有 重 要 的理 论 意 义 和 现
学者杰伊 ・ 福莱斯特 , W・ 他在《 世界原动力》
一
结果批评和浪漫 主义批评f 在汉斯 ・ “ 。 萨克斯
看 来 . 科 学 技 术 的 政 治 批 评 是 对 由科 学 技 对
书中. 用一 个 数学 模 型 表达 了人 口数 量 、 原
料 资源 、 资本 投 入 和环 境 污 染 的依 赖性 。 国 我
实意义。
术所 规定 的社会形式 、 对制度 的束 缚 、 对等 学 者 余 正 荣 在 上 世 纪 9 代 也 曾 指 出 :工 o年 ”
面 的 发 展 而 逐 渐 拓 展 而 来 ,它 批 评 物 化 斟 “
会 问题 。 使现代社会文明发展面临着诸 多的
潜在 危 机 。 术 界 对科 学 技术 的评 价 仁 者 见 学
仁 、 者见智。 智 11 反 科学 主 义 和 技 术 悲 观 主 义 对 科 学 技 .
学化 、 合理化 、 非个性化 , 以及在技 术文明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d el.A dte aae ̄ tee i ip vd t cnmcbnf r ip v gcnt t ,adt np m t t c t t p ge epy n ngn n l ls m r e , eeoo i ee taem r i os n y n e r o es iy o m r s hm v o h i s on al h o e h o e s
和 发展 。
关键词 : 学技术 ; 科 和谐社 会 ; 生产 力; 管理
中 图 分 类 号 :6 6 D 1 文献标识码 : A
Th v l p e t o ce c n c n l g s t e K e e De e o m n f S i n e a d Te h o o y I h y t i a m o i u o it o Bu l a H r n o s S c e y d
维普资讯
第 l卷 9
第2 期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会 科 学 版 ) 社
C A G H NU IE S YO C N EA DT C N L G (o aSi c ) H N C U NV R I FSI C N E H O O Y Scl cne T E i e s
它在生产力中却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
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 , 必将引起生产力诸要素 的深 刻变革 , 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征服和改造 自然的能 力,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劳 动 者 来 看 , 动 者 是 生 产 力 中 起 主 导 作 劳 用 , 活 跃 、 积 极 的 因素 。 生 产 力 中 物 的要 素 最 最
产力 的集 中体 现 和 主 要标 志 。我们 必须 深 刻认 识 ”
义 和谐 社会 摆 在 突 出 的位 置 。完 成 这一 阶段 性 目 标 , 依靠 生 产 力 的 大力 发 展 , 键 是 迅速 提 高 需要 关
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

成员分化十分明显 ,经济成分 、经济形式 、分配方式 、就业 渠 道 的行 政性 日趋 减少 ,社 会思潮 和人们 思想 多样 、多元 、多 变 ,一系列的社会经 济演 变 ,为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鲜活 的生气 和革命性 的力量 。到 20 年 ,我 国的人 均 国内生产 总 03 值 已经 突破 了 100美元 ,我 国社会 经济 处在 “ 展 的黄 金 0 发 期 ”。需要清醒 的是 ,基于中国的国情 ,改革之初 ,国家发展 政策 的重点在于经济 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性没有 得 到与经济发展相应 的重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我 国经 济 有 了 显著 发展 同时 ,各 种 社 会 矛 盾 也 逐 渐 凸 现 。 我 国疆 土 面积 达 9 O 平 方 公 里 ,幅 员 辽 阔 ,但 人 均 耕 地 6万 面 积 、淡水 资源 、林 木 面 积 、矿 藏 人 均 占有 量 都 明 显 低 于 主要 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 。是一个人 口巨大 ,资源相对短缺的 经济体 。众多的人 口压力决定 了我 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过重 工业阶段 ,未来 我国居 民要提 高消费档次 ,也无法绕开发展重 工业之路 。也就是说 ,一方面 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的资源 ,将 对我 国的现有资源构成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 ,我 国长期采用的 粗放式 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完全改变 ,处理不好必将导致我国 能源及 自然资源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对社会经济协 调发展形成 了瓶颈制约 ;加之当前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虽然 已经建立但 尚不完善 ,其市场机制性 障碍 明显,直接影响 着社会生产力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调 整速度缓慢 ; 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特别是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 、经济发 展与 社 会发展之 间的不平衡及其相关方面造成的分配就业 等领域 的 种种压力 , 使得与和谐社会不相协调 的矛盾不断显性化 ; 经济发 展和社 会发展过程 中, 对社会公共 事业投入不 足 , 成的科技 、 造 教育 、 卫生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失衡 与滞后 , 始终困扰 着我国国民经济 的总体发展 。 这种状 况及 一系列 的问题和矛盾 , 成为构建和谐社 会的阻力 和屏 障。 它不断提醒 并警告我们 , 片面 强调经济高速增长 , 忽视社会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发展 , 将直接影 响我 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及构建 和谐社会 目标 的实现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 出 ,坚持科等 发展是解决我 国当前经 鲁 济发展 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在 发展 的过程 中出现 问题矛盾是客观使然 ,不能因为害怕 出现问题 和矛盾我们今后 就不再发展 ,但这些问题 和矛 盾用 事实告诫 我们 ,科学预测 、 科学布局 、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关 键。
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除 了外 国势力 的渗透和 日本对 中国的逐步侵 略 ,社 会 内部人 口数量 和土地 资源之 间的不协调 ,始终是 影响 发展方 向的一个根本 问题 。当时 中国的农业 技
科 学 的 发 展 , 对 人 类 社 会 有 “ 刃剑 ” 的 效 应 。 尤 双
在 社会 发展 、人 口增 长 的过程 中 ,科 学技术 会 对可能 失序 的社会 产生 一种平衡 作用 ,从 而支撑 社 会 的持 续发 展 。在 历史 上 ,传 统社会 由于 缺乏科 技
创 新 ,社 会 资 源 和 财 富 的 增 长 不 足 ,社 会 的 不 和 谐 往 往 积 累 为 无 法 解 决 的 对 抗 性 矛 盾 ,最 后 导 致 天 下
科 学技 术在 构 建 和谐 社 会 中 的作 用
王 鸿 生
( 国人 民 大 学 哲 学 院 ,北 京 中 10 7 ) 0 8 2
[ 摘 要] 科 技 发 展 对 人类 社 会 的影 响 是 复 杂 的 ,这 种 影 响 也 不 会 完 全 按 照人 的 意 愿 来 发 生 。但 人 类 仍 不 会 放 弃 利 用 科 技 实 现 自身 目的 的愿 望 。发 挥科 技 在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便 出于 这 样 一 种 愿 望 ,在 某 种 程度 上 也 已经 成 了
20 0 9年 7月
西北师大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u n lo rh s r lUnv ri ( o il ce c s o ra fNo t we tNo ma iest S ca in e ) y S
J 12 0 u. 0 9
Vo . 6 No 4 14 .
第 4 卷 第 4期 6
科技领 域等 四个 方面 ,论述 现代科 技在 构建和谐 社 会过程 中的作 用 。
论科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二 、 技 是 推 动 人 类 文 明 、 会 和 谐 的 重 要 力 量 科 社
现代 社 会 , 技 成为 社 会发 展 的动力 核 。科技 是 生 产力 , 是 从 近 代 产业 革 命 发 生 以来 , 技 所 显 科 这 科
示 出 的最 巨 大 、 引 人 瞩 目 的 社 会 功 能 , 是 科 技 的 主 要 社 会 功 能 。 如 今 , 技 的 发 展 水 平 和 创 新 能 力 , 最 也 科
一
、
科 技 的 社 会 价值
关 于科 技的 价值 , 辑分 析派哲 学家克 莱 姆克 ( . . e e 认 为 , 逻 E D Klmk ) 在这 一 词 汇 下 面 , 涉及 的 内 所
容是复 杂的 , 理性 、 有 客观 性 、 主观性 、 纯科 学 性 、 用科学 等方 面口 (。 应 j ”。真善 美是 人类 的共 同追 求 , 科 技追求 真 , 道德 追求 善 , 术追求 美 。一 般来 说 , 方文化 把“ ” 艺 西 真 放在 第一 位 , 求 的顺 序是 真善 美 。他 追
河 北 青 年 管理 干部 学 院 学 报 20 0 9年 第 5期
论科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郭 占苗 ,黄 维 柳
( .江 西 农业 大学 人 文 与 公共 管 理 学 院 , 西 南 昌 3 0 4 ;2 江 西 农业 大学 ,江 西南 昌 3 0 4 ) 1 江 305 . 3 05
经济 、 政治 、 理 、 术等方 面 的积极作用 和影 响 。尤其是 儒家 思想对 善 的释 义最 为广 泛 , 伦 艺 不但 认 为人性 本善 , 还深层 次表现 为人 与 自然界 的和善 。
苏联 学者 N. 费罗 洛夫认 为 , T. 科技 的社 会价值 在 于科 技 与其它 社 会建 制 的相互 关 系方 面 , 过它 通 履行 的三类 社会 职能表 现 出来 : 第一 是文 化世界 观方 面 的职 能 , 二 是作 为 直接 生 产力 的职 能 , 三是 第 第
浅谈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浅谈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作者:曾红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6期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是无可言喻的。
正因为如此,世界很多国家把关注点放在科学技术上,期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助力于自身所处国家的发展。
中国也不例外。
在和谐社会提出之后,人们把焦点放在科学技术与和谐社会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上。
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重大作用。
在本论文中,笔者将以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深入分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技术;构建和谐社会;作用人人向往和谐社会;人们需要和谐社会。
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可以说,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程中,科学技术是“双面人”,利用得当,则能助推和谐社会发展进程;利用得不当,则阻碍和谐社会发展进程,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从总体上而言,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多为正面的。
但是,人们也应采取措施,避免科学技术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如此一来,可以最大化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以下笔者从两大方面分析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主要分为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
一、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促进作用(一)科学技术能够助力于和谐社会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科学技术能够助力于和谐社会经济建设,有效奠定物质基础。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中的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应突出人的作用,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只有公众主动参与到建设潮流中,社会才会有更大的资本促进其向前发展,奠定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而科学技术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足够吸引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产实践。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生产技术的更新具有助推作用。
生产工具是人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必需品。
科技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

领 域 中全 面 领 先 . 了 共 同 的 进 步 , 强 科 技 合 .为 加
作 十 分 必 要 , 且 未 来 的 信 息 高 速 公 路 、 际 互 而 国 联网络. 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使 为技 术 合 作 创
物 高 新 技 术 等 。 些 高 新 技 术 在 以 其 自 身 价 值 和 这
推 动 了社 会 生 产 力 发展 . 导致 生产 关 系 的革 命 性 变革 . 动 人 类 社 会进 入 经 济 繁 荣 时代 。 0世 纪 推 2 中叶 以来 基 于 对 不 可 再 生 资源 过 度 消 耗 和 生 态 环 境 急 剧 恶 化 的认 识 . 类 社 会 开 始 更 加 关 注 人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步 形 成 了 和 谐 、 持 续 发 展 的 逐 可 理 念 。 O世 纪 末 期 以 来 , 技 创 新 越 来 越 成 为 时 2 科
大 大 减 少 材 料 消 耗 和 环 境 污 染 . 能 源 开 发 为 人 新
类 提 供 取 之 不 尽 的无 污 染 能 源 , 工 合 成 材 料 缓 人 解 自然 资 源 紧 缺 状 况 , 兴 未 艾 的“ 字 城 市 ”以 方 数 , 覆 盖全 市 的 信 息 网 络 为 依 托 , 先 进 的 信 息 技 术 以 挖 掘 手 段 为触 角 , 刻 监 控 着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时 的 发 展 变化 , 确 地 预 测 着 人 类社 会 的 活 动 与 自 准
作 。倒 如信 息 科 技 领 域 , 何 国 家 都 不 可 能 在 计 任 算机 技术 、 电子技术 、 电子技术 、 纤技术 、 微 光 光 多媒 体 技 术 、 络 技 术 等 等 层 出 不 穷 的 高 新 技 术 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和谐社会也为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两者相互依存,辨证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和谐社会1 导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目标、任务、原则等进行了阐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依靠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科学技术。
所以我们必须理清科学技术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1.1 社会主义社会的内涵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2 科学技术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东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知识的科学体系。
“科学作为一个影响和反映精神生产力诸要素水平的‘综合性’要素是精神生产力,作为知识形态,属于一般生产力”。
[3](马克思以科学为例说明一般生产力)相对于直接的现实生产力,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
科学解决的是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提出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一般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方法和技能,如电工技术,激光技术等,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从本质上讲,技术是一种劳动的形态,是人类自身功能的对象化的产物,是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的。
技术是物质形态的东西,属于物质生产力,是可以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的现实生产力,技术解决的是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和自然界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的转变,历史的繁荣与衰败,社会的变迁与科学技术革命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5]。
2 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动关系2.1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2.1.1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引起的人类家园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悲观论者认为科技的异化带来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其实问题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使用科技的人,正是这些人对科技成果不合理的使用、误用或滥用造成了科技的妖魔化。
科学技术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
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学科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促使人们的视野由局部转向全局、由区域研究扩展到全球问题研究,为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知识支撑。
2.1.2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表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两大动力。
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和制度变革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从资本需求转向创新需求,这些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2.1.3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政治的和谐发展政治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
政治的参与性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实现形式。
政治的民主性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系统中其意志和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反映,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政治的开放性有助于增强政府与公众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政治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开放性。
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网上民意调查、网上听证等形式促进了人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通过网络很容易使人得到发言权、建议权、批评权,人民的各种意见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提供了参考,更加体现和谐政治的民主性。
再次,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电子政府的出现。
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提高了政府自身的效率和透明度,这样将有助于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政府的廉洁,体现和谐政治的开放性。
2.1.4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能力得到自由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居住条件、饮食营养、医疗保健、体育训练等,这些条件的提高和改善使人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水平的发展上。
主要是通过促进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改革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实现的。
由此可知,科学技术发展延伸了学校教育,使教育终身化,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2 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了科学技术发展2.2.1 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要求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
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然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
2.2.2 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避免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负效应科技是一把双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为我们带来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产生许多负效应。
我国科技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不可能为了避免科学的负效应而抑制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作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代表社会的和谐。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科技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我们理智的选择是既要推进科技发展,又要使其伴随而来的社会矛盾降到最小,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构建和谐社会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可见,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定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2.2.3. 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技,不可能与世隔绝,因此科学技术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虽然科学技术发展缩短和扩展了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应用的时间和空间,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一个和谐的社会通过确定现代价值观和道德评价准则,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同时创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这不仅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快转化,产生效益,而且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3 反思3.1 我国和谐社会应营建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第一,加强基础研究。
美国二战时期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布什博士曾经说过:一个在新基础科学知识上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国家,它的工业进步将是缓慢的,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不管它的机械技艺多么高明。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明显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
所以,我国应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第二,提倡工业研究。
工业研究不仅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且也能通过对学院与大学提供学校外的资助,有利可图地支持较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工作。
目前,我国在工业研究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企业发展规模及水平有关,但如果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加以指导和管理的话,工业研究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第三,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
我国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
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工作难及学费高的原因,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科技人才的质量。
我们应该适当地减免基础教育的学费,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让学生都能上得起学。
在高等教育方面,应该加大设立大学生奖学金力度;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切实做到唯才以用。
第四, 注重科技的国际交流。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我国举办,同时我国科技人员出席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的次数和发表的论文数也与日俱增。
但我国科技人员在很多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数量还是很少。
说明我国在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强,成果还不多,我国科技人员应增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公平与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的科技政策应该反映公平与民主的原则。
公平应体现在科技发展成果应该使公众分享,科技资源应该公正分配。
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其宗旨是提高亚非拉国家稻谷和小麦的产量这种革命是以不断地使用化肥并保证充足的人工灌溉为前提。
但小农户买不起绿色革命的新技术,而地主更愿意去采用这种技术。
随着这种技术的推广,最终导致成千上万的佃农从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上被甩了出来。
因此绿色革命虽然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却使许多贫穷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显然绿色革命没有体现科技的公正性,这是对科技万能论的一次有力的否定。
所以,在一个不和谐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发展有时非但不能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民主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科技体制中保持民主的约束机制,可以打破科学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为新一代的科技精英的涌现提供一种制度上的保证。
4 结语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社会诸多因素如社会生产、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文化等影响和制约着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社会各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科学技术发展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