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燃烧的热力学过程剖析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动机燃烧的热力学过程

15/21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和功可以相互转换,为了要获得一定量的 功,必须消耗一定量的热;反之,消耗一定量的功,必会产生一 定量的热。 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被成功地制造的。在热能与其他能量的 相互转换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遵循能量守恒原则。 1kg气体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所经历的过程中,如果气体与外 界交换的热量为q1-2,机械功为w1-2,内能的变化量为u2-u1,三 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可用能量平衡方程表示为: q1-2= u2-u1+ w1-2 mkg气体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所经历的过程中,则有 Q1-2= U2-U1+ W1-2 气体状态发生变化时,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到于其内能的增加 量与对外所作的机械功之和。
1/21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16/21
第三节
一、热力循环 二、循环评定指标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17/21
一、热力循环
定义:工质由某一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状 态变化又重新回到初始状态所经历的封闭过程, 简称循环。 循环可分为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 循环过程可用p—v图表示。
18/21
p-v图
2 1
2
v1
2
V1
13/21
一、功、热量和内能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件——第2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循环净功量
对空气:Rg=0.287kJ/kg.K, cv0=0.718 kJ/kg·K
空气质量: m
p1V1 RT1
1.01 0.287
105 10 3
0.014 288
0.0171kg
循环吸热量: Q1=mcv0(T3–T2) =0.017×0.717(1054-548)kJ=6.2 kJ
利用、、表示t
1 2
有
T2
T1
v1 v2
1
T1 1
23
有
T3
T2
p3 p2
T1 1
34
有
T4
T3
v4 v3
T1 1
5 1
有
T5
T1
p5 p1
求 p5 因 p1v1 p2v2
p5 v5 p4v4 两式相除,考虑到
p1
p4 p3 v1 v5 v2 v3
p5 p1
p4 p2
2.1.4 卡诺循环及热效率
例1 某理想气体动力循环,空气从初始状态 p1=1.01bar、t1=15℃、V1=0.014m3,绝热压缩到 V2=0.0028m3,再定容加热到p3=18.5bar,然后绝 热膨胀到p4=1.01bar,最后定压放热到初始状态完 成循环。试计算:(1)循环净功量;(2)理想 循环热效率,并与同温度范围内的卡诺循环热效 率相比较。
2.2.1 对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的简化
•
混合加热循环
• 1 - 2 绝热压缩 2 - 3定容加热 3 - 4定压加热 4 5绝热膨胀 5 - 1定容放热
混合加热理想循环(dual combustion cycle)
12 等熵压缩;23 等容吸热; 34 定压吸热;45 等熵膨胀; 51 定容放热
《柴油机燃烧过程》课件

燃烧过程
燃烧过程是燃料与空气中的氧气 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 释放出能量,推动发动机运转。
柴油机燃烧的特点
压缩比高
01
柴油机的压缩比通常较高,这有助于提高燃油效率和动力输出
。
燃油喷射
02
柴油机采用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将燃料喷入气缸,与空气混合
。
点火延迟
03
由于柴油机的压缩比高,点火延迟较长,使得燃料有足够的时
增压技术
采用增压技术提高进气压 力,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和 扭矩,同时降低燃油消耗 。
废气再循环
将部分废气引入燃烧室, 降低燃烧温度,减少氮氧 化物排放,提高燃烧稳定 性。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优化方法
燃烧室优化
改进燃烧室形状,优化燃 油喷射和空气流动,提高 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效果, 降低排放。
பைடு நூலகம்
燃油品质提升
采用低硫、低蜡柴油,降 低燃油中的有害物质,提 高燃油的燃烧效率。
冷却系统优化
通过优化冷却系统的设计 ,降低发动机的工作温度 ,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 耐久性。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控制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智能化控 制,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新能源技术
研究和发展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生物燃料等,替代传统柴油燃 料,降低碳排放。
应时间、反应速度常数等方面的研究。
了解柴油机燃烧的动力学原理有助于优化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03
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03
CATALOGUE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实际应用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控制策略
01
02
03
燃油喷射控制
通过精确控制燃油喷射的 时间、压力和喷油量,优 化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提 高燃烧效率。
燃烧过程是燃料与空气中的氧气 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 释放出能量,推动发动机运转。
柴油机燃烧的特点
压缩比高
01
柴油机的压缩比通常较高,这有助于提高燃油效率和动力输出
。
燃油喷射
02
柴油机采用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将燃料喷入气缸,与空气混合
。
点火延迟
03
由于柴油机的压缩比高,点火延迟较长,使得燃料有足够的时
增压技术
采用增压技术提高进气压 力,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和 扭矩,同时降低燃油消耗 。
废气再循环
将部分废气引入燃烧室, 降低燃烧温度,减少氮氧 化物排放,提高燃烧稳定 性。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优化方法
燃烧室优化
改进燃烧室形状,优化燃 油喷射和空气流动,提高 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效果, 降低排放。
பைடு நூலகம்
燃油品质提升
采用低硫、低蜡柴油,降 低燃油中的有害物质,提 高燃油的燃烧效率。
冷却系统优化
通过优化冷却系统的设计 ,降低发动机的工作温度 ,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 耐久性。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控制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智能化控 制,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新能源技术
研究和发展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生物燃料等,替代传统柴油燃 料,降低碳排放。
应时间、反应速度常数等方面的研究。
了解柴油机燃烧的动力学原理有助于优化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03
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03
CATALOGUE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实际应用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控制策略
01
02
03
燃油喷射控制
通过精确控制燃油喷射的 时间、压力和喷油量,优 化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提 高燃烧效率。
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 教学PPT课件

进气管
进气管内表面光滑,弯道少。
汽油喷射技术
可以改善雾化质量,使各缸间混合气的分配 均匀。如多点喷射的汽油机,使各缸供油量基本 保持一致,发动机性能得到改善。
三、燃烧室壁面的熄火作用
现象:在火焰传播过程中,紧靠壁面附近 的火焰不能传播。
原因:由链反应中断和冷缸壁使接近缸壁 的一层气体冷却所造成。
1)紊流运动是指无数小气团的一种无规则 运动,每一气团的大小不一,其流动速度 也不一致,但其宏观流动方向是一致的。
紊流运动使火焰燃烧区厚度增加,火焰 传播速度加快,紊流强度与火焰速度比成 正比关系。
2)混合气成分不同,火焰传播速度明显不 同,
3)混合气初始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增加。
2. 火焰前锋面积
Ⅲ.补燃期(后燃期)
从最高压力点开始到燃料基本燃烧完 为止,称为补燃期。这一阶段主要是明显 燃烧期内火焰前锋扫过的区域,部分未燃 尽的燃料继续燃烧;吸附于缸壁上的混合 气层继续燃烧;部分高温分解产物等,因 在膨胀过程中温度下降又重新燃烧、放热。
由于活塞下行,压力降低,使补燃期内燃 烧放出的热量不能有效地转变为功。同时, 排气温度增加,热效率下降,影响发动机 动力性和经济性。因此,应尽量减少补燃。 正常燃烧时,汽油机补燃较柴油机轻得多。
•2、燃烧速度
•燃烧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燃烧的混合气的 量。
dm dt
T UT AT
式中:AT 火焰前锋面积;
T 未燃混合气的密度;
UT 火焰传播速度。
由上式可见,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如下:
1. 火焰速度
火焰速度是决定明显燃烧期长短的主要因 素。现代汽油机的UT可高达50-80m/s。影响 火焰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燃烧室中气体的 紊流运动、混合气成分和混合气初始温度。
进气管内表面光滑,弯道少。
汽油喷射技术
可以改善雾化质量,使各缸间混合气的分配 均匀。如多点喷射的汽油机,使各缸供油量基本 保持一致,发动机性能得到改善。
三、燃烧室壁面的熄火作用
现象:在火焰传播过程中,紧靠壁面附近 的火焰不能传播。
原因:由链反应中断和冷缸壁使接近缸壁 的一层气体冷却所造成。
1)紊流运动是指无数小气团的一种无规则 运动,每一气团的大小不一,其流动速度 也不一致,但其宏观流动方向是一致的。
紊流运动使火焰燃烧区厚度增加,火焰 传播速度加快,紊流强度与火焰速度比成 正比关系。
2)混合气成分不同,火焰传播速度明显不 同,
3)混合气初始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增加。
2. 火焰前锋面积
Ⅲ.补燃期(后燃期)
从最高压力点开始到燃料基本燃烧完 为止,称为补燃期。这一阶段主要是明显 燃烧期内火焰前锋扫过的区域,部分未燃 尽的燃料继续燃烧;吸附于缸壁上的混合 气层继续燃烧;部分高温分解产物等,因 在膨胀过程中温度下降又重新燃烧、放热。
由于活塞下行,压力降低,使补燃期内燃 烧放出的热量不能有效地转变为功。同时, 排气温度增加,热效率下降,影响发动机 动力性和经济性。因此,应尽量减少补燃。 正常燃烧时,汽油机补燃较柴油机轻得多。
•2、燃烧速度
•燃烧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燃烧的混合气的 量。
dm dt
T UT AT
式中:AT 火焰前锋面积;
T 未燃混合气的密度;
UT 火焰传播速度。
由上式可见,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如下:
1. 火焰速度
火焰速度是决定明显燃烧期长短的主要因 素。现代汽油机的UT可高达50-80m/s。影响 火焰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燃烧室中气体的 紊流运动、混合气成分和混合气初始温度。
第四章--汽油机燃烧过程PPT课件

下行,很快下降消失,起辅助作用。
三、滚流
▪
在进气过程中形成的,绕垂直于轴线的有组织的空
气旋流,称为滚流或横轴涡流。
四、湍流
▪
气缸中形成的无规则的气流运动称为湍流。
2021/6/7
4
五、热力混合
▪
直喷式柴油机,上止点附近接近刚体流,燃烧室中
心压力低,外围压力高。燃烧室中流体受离心力及
压差作用。火焰向燃烧室中心运动,新鲜混合气向
热增加,循环最高压力下降,爆震倾向下降。
4)混合气浓度
▪
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火焰与气缸壁的温度、终燃混合气滞
燃期的改变。功率混合气时,火焰传播速率最大,混合气
的滞燃期最短,后者起主要作用,最易爆震,过浓或过稀
的混合气有助于减小爆震。
5)燃烧室沉积物
▪
沉积物的温度较高,进气压缩过程中,不断加热混合气;
沉积物是热的不良导体,提高了终燃混合气的温度;沉积
2021/6/7
28
第四节 汽油机排出的有害物及其控制
一、 一氧化碳:碳氢化合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重要中间 产物。
▪
控制CO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可燃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
在浓混合气中,CO体积分数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减小不断增
加;在稀混合气中,CO很低,只是在1.0——1.1之间,
CO随过量空气系数变化略有变化。
(二)火焰传播速率和燃烧速率 1、层流火焰传播速率 火焰前锋相对于未燃温合气的相对速率。
dm b
SL
式中:
dt Af
u
Af—火焰面积 ρu—未燃混合气密度 dmb/dt—质量燃烧率
2021/6/7
12
第一节 汽油机燃烧过程分析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ppt课件

汽油机:提高火焰传播速度。 柴油机:保证及时形成较均匀的混合气。
第六章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要求:
1、熟悉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2、懂得放热规律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3、懂得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 4、掌握各种运转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一、燃烧过程
1、燃烧方式--油滴扩散燃烧
柴油机是在压缩过程中活塞接近上止点时,借助喷 油设备将燃油在高压下成雾状喷入燃烧室,以便 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
如:浅ω型燃烧室
浅ω型燃烧室
2)半开式燃烧室-深坑型
① ω型燃烧室
混合气形成:空间雾化混合为主。 一般采用多孔喷嘴,并组织一定的进气涡流和挤气 涡流,以加速混合气的形成。 主要特点: 面容比小,Q放↓,经济性好。 低温起动性好 采用多孔喷嘴,高压喷射。 ΔP/ΔΦ和Pz大,工作粗暴。 α大,动力性差。 形成碳烟多,氮氧化物多、排放差。 多用于3000r/min以下的柴油机。
燃烧噪音与速燃期内的ΔP/ΔΦ有很大关系。 为使工作柔和,要求ΔP/ΔΦ≤400kpa/°CA。
ΔP/ΔΦ的大小主要与滞燃期中形成的可燃混 合气的数量有关,缩短着火延迟时间τi,减少 滞燃期内的喷油量,抑制此阶段混合气的形成, 可减小燃烧噪音,但与提高动力性相矛盾。
3.排气冒黑烟
主要发生在大负荷工况时,如加速,爬坡时。 燃油在高温缺氧下燃烧时易形成碳烟。 减少黑烟的主要措施: (1)增加过量空气系数α。但与提高柴油机的动 力性相矛盾。 (2)改善混合气的形成。与改善柴油机工作的柔 和性相矛盾。
同时,喷油持续进行,形成燃烧与喷油的重 叠,喷油常在速燃期结束。
Ⅲ、缓燃期(3-4) (图6-2)
速燃期内喷入的燃油在此阶段燃烧,放热量较 大 , 占 总 放 热 量 的 70 ~ 80% 。 一 般 在 上 止 点 后 20 ~ 35°CA , 出 现 循 环 最 高 温 度 , 达 1600 ~ 2000℃。
第六章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要求:
1、熟悉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2、懂得放热规律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3、懂得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 4、掌握各种运转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一、燃烧过程
1、燃烧方式--油滴扩散燃烧
柴油机是在压缩过程中活塞接近上止点时,借助喷 油设备将燃油在高压下成雾状喷入燃烧室,以便 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
如:浅ω型燃烧室
浅ω型燃烧室
2)半开式燃烧室-深坑型
① ω型燃烧室
混合气形成:空间雾化混合为主。 一般采用多孔喷嘴,并组织一定的进气涡流和挤气 涡流,以加速混合气的形成。 主要特点: 面容比小,Q放↓,经济性好。 低温起动性好 采用多孔喷嘴,高压喷射。 ΔP/ΔΦ和Pz大,工作粗暴。 α大,动力性差。 形成碳烟多,氮氧化物多、排放差。 多用于3000r/min以下的柴油机。
燃烧噪音与速燃期内的ΔP/ΔΦ有很大关系。 为使工作柔和,要求ΔP/ΔΦ≤400kpa/°CA。
ΔP/ΔΦ的大小主要与滞燃期中形成的可燃混 合气的数量有关,缩短着火延迟时间τi,减少 滞燃期内的喷油量,抑制此阶段混合气的形成, 可减小燃烧噪音,但与提高动力性相矛盾。
3.排气冒黑烟
主要发生在大负荷工况时,如加速,爬坡时。 燃油在高温缺氧下燃烧时易形成碳烟。 减少黑烟的主要措施: (1)增加过量空气系数α。但与提高柴油机的动 力性相矛盾。 (2)改善混合气的形成。与改善柴油机工作的柔 和性相矛盾。
同时,喷油持续进行,形成燃烧与喷油的重 叠,喷油常在速燃期结束。
Ⅲ、缓燃期(3-4) (图6-2)
速燃期内喷入的燃油在此阶段燃烧,放热量较 大 , 占 总 放 热 量 的 70 ~ 80% 。 一 般 在 上 止 点 后 20 ~ 35°CA , 出 现 循 环 最 高 温 度 , 达 1600 ~ 2000℃。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三章燃烧学基础PPT课件

• 汽油抵抗大气或氧气的作用而保持其性质不发生 长久性变化的能力称为氧化安定性。
3.1.1 汽油
• 由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AAMA)和欧洲汽车制 造商协会(ACEA)以及日本汽车制造商协公 (JAMA)共同发起制定一个世界燃料规范。这 个规范主要是汽车制造商针对环保要求对汽车燃 料提出的基本要求,参加该标准制订的成员包括 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汽车制造商。
丰田公司5S—FNE型天然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
3.1.3 代用燃料
•
混合器式LPG发动机燃料系统图
3.1.3 代用燃料
•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料特点比较:
• a) 天然气的体积低热值和质量低热值略高于汽油, 但理论混合气热值比汽油低,液化石油气则介于汽 油和天然气之间。
• b) 抗爆性能高。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 研究法辛烷值为130,液化石油气的研究法辛烷值为 100~110。
3.1.3 代用燃料
• 汽油、柴油习惯上被称为汽车发动机的常规燃料, 而其余则叫做代用燃料 。
• 代用燃料能否在汽车上得到应用,受到其理化特性、 安全与环保特性、价格、供给等因素的影响。
• 天然气可以用压缩天然气CNG (Compress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和吸 附天然气技术ANG (Adsorbed Natural Gas)或水合物 (Hydrate)的方式在汽车发动机中加以利用,其中 CNG的利用方式采用的最多。
• 抗爆性是指汽油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时抵抗爆燃的 能力。
3.1.1 汽油
• 马达法辛烷值(MON)是以较高的混合气温度 (一般加热至149℃)和较高的发动机转速(一般 达900r/min)的苛刻条件为其特征的实验室标准 发动机测得的辛烷值。它表示汽油在发动机常用 工况下低速运转时的抗爆能力。
3.1.1 汽油
• 由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AAMA)和欧洲汽车制 造商协会(ACEA)以及日本汽车制造商协公 (JAMA)共同发起制定一个世界燃料规范。这 个规范主要是汽车制造商针对环保要求对汽车燃 料提出的基本要求,参加该标准制订的成员包括 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汽车制造商。
丰田公司5S—FNE型天然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
3.1.3 代用燃料
•
混合器式LPG发动机燃料系统图
3.1.3 代用燃料
•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料特点比较:
• a) 天然气的体积低热值和质量低热值略高于汽油, 但理论混合气热值比汽油低,液化石油气则介于汽 油和天然气之间。
• b) 抗爆性能高。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 研究法辛烷值为130,液化石油气的研究法辛烷值为 100~110。
3.1.3 代用燃料
• 汽油、柴油习惯上被称为汽车发动机的常规燃料, 而其余则叫做代用燃料 。
• 代用燃料能否在汽车上得到应用,受到其理化特性、 安全与环保特性、价格、供给等因素的影响。
• 天然气可以用压缩天然气CNG (Compress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和吸 附天然气技术ANG (Adsorbed Natural Gas)或水合物 (Hydrate)的方式在汽车发动机中加以利用,其中 CNG的利用方式采用的最多。
• 抗爆性是指汽油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时抵抗爆燃的 能力。
3.1.1 汽油
• 马达法辛烷值(MON)是以较高的混合气温度 (一般加热至149℃)和较高的发动机转速(一般 达900r/min)的苛刻条件为其特征的实验室标准 发动机测得的辛烷值。它表示汽油在发动机常用 工况下低速运转时的抗爆能力。
发动机原理第七章汽油机燃烧过程ppt课件

喷油嘴选择
根据发动机型号和工况,选择适合的 喷油嘴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动力性 和排放性能。
03 汽油机燃烧过程的理论分 析
汽油机燃烧化学反应机理
汽油机燃烧化学反应机理是汽油机燃烧过程的核心,包括燃 料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蒸 气和热量等产物。
汽油机燃烧化学反应机理包括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方 式,其中预混合燃烧具有较低的燃油消耗和较低的污染物排 放,是现代汽油机燃烧技术的发展方向。
汽油机燃烧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汽油机燃烧温度与压力对发动机性能 和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燃烧温度过高会导致爆燃和表面点火 等不正常燃烧现象,而燃烧压力过高 则会导致发动机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增 加,影响发动机可靠性和寿命。
汽油机燃烧过程的环境因素
汽油机燃烧过程的环境因素包括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大 气湿度等,这些因素对汽油机燃烧过程和性能具有重要影 响。
汽油机爆燃与解决方案
爆燃问题
汽油机在燃烧过程中,由于局部高温 或混合气过浓等原因,可能导致火焰 传播速度过快,引起发动机爆燃。
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案
采用高压缩比设计,优化燃油喷射和 混合气形成过程,控制点火时间和点 火能量,以及使用抗爆燃添加剂等措 施,以降低爆燃发生的可能性。
汽油机排放物控制与技术
排放物问题
根据发动机工况和负荷,通过调节喷油嘴 的喷油量和喷油时间,以实现最佳的燃油 经济性和动力性。
喷油嘴的类型与工作特性
总结词
喷油嘴是燃油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 类型和工作特性对汽油机的性能和燃 油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
喷油嘴类型
根据喷孔数量和喷孔形状,喷油嘴可 分为单孔、多孔和可变孔三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 U 2-U 1 =m[f(T2)-f(T1)]
15/21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和功可以相互转换,为了要获得一定量的 功,必须消耗一定量的热;反之,消耗一定量的功,必会产生一 定量的热。 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被成功地制造的。在热能与其他能量的 相互转换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遵循能量守恒原则。 1kg气体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所经历的过程中,如果气体与外 界交换的热量为q1-2,机械功为w1-2,内能的变化量为u2-u1,三 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可用能量平衡方程表示为:
定义:工质由某一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状 态变化又重新回到初始状态所经历的封闭过程, 简称循环。
循环可分为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 循环过程可用p—v图表示。
18/21
p-v图
循环中工质所作的净功为:w0
循环中工质从外界吸收的净热量 为: -q2
由于△u=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则可得出:q1-q2= w0
就示是。真其空关度系。式真为空pv=度p0等-于p。大气压力与气体绝对压力的差值,用pv表
注意:只有绝对压力才是状态参数。
9/21
比体积
比体积:单位质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的比体
积。用符号v表示,单位为m3/kg。
v
V m
密度: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密度,以符号 ρ表示,其单位为kg/m3。
1 Q2 Q1
2.循环平均压力pt :指单位汽缸工作容积所作的循环功
(评价动力性)。
pt
W0 Vh
20/21
5/21
热力系统分类
• 开口系统:与外界不仅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 的系统。
• 封闭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 统。
• 绝热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系统。 • 孤立系统:与外界既无能量交换,也无物质交换的
系统。
6/21
二、基本状态参数
气体常用的状态参数有6个,其中温度(T)、 压力(p)和比体积(ν)这三个物理量,称基
1/21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m
V
10/21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分子不占体积、分子之间没有吸力的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克拉贝隆方程式):温度、压力、
比体积之间关系式。
1kg理想气体: pv RT
mkg理想气体: pV mRT
式中:V—mkg理想气体的总容积,V=mv。 R—气体常数,其数值取决于气体的性质,单
以其内能仅指其内部动能,它是温度T的单值函数。 1kg气体的内能用符号u表示,单位为J/kg或kJ/kg,则
u = f(T) 1kg气体的温度从T1变化到T2时,其内能的变化量△u为:
△u = u2-u1 = f(T2)-f(T1)
mT2k时g气,体其的内内能能的用变符化号量U△表U示为,: 单位为J或kJ,温度从T1变化到
本状态参数。
内能(U)、熵(S)、焓(H)。
7/21
温度
温度表示气体的冷热程度。按分子运动论,气体的温度是 气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物理量。气体的温度 越高,气体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
热力学温度:开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为开尔文,单
位符号为“K” (基本温标)。热力学温度以水的三相点温 度为基本定点温度(即水的固、液、气三态共存时的温度), 并规定其温度为273.15K。于是1K就是水的三相点温度的 1/273.15。
1 kPa =103Pa
1 MPa =106Pa
压力的表示方法:
1.绝对压力:指气体作用在容器壁上的真实压力,用p表示。
2.表压力:当气体的绝对压力高于大气压力时,压力表指示的数值
就pg表是示表。压其力关。系表式压为力p等g=于p-气p0 体。的绝对压力与大气压力p0的差值,用
3.真空度:当气体的绝对压力低于大气压力时,真空表测量的数值
dv = Adx 1kg气体对外界所作的微元功为:
dw= pAdx = pdv
1kg气体对外界所作的功为:
w
v2 pdv
若汽缸内的气体为mkg,其总容积Vv1=mv,
则mkg气体从状态1变化到状态2对外所作
的功为: W mw v2 pmdv V2 pdV
v1
V1
13/21
一、功、热量和内能
结论:循环中工质从高温热源吸收
热机给量械低q功温1,热w0只,源将而。其另中一的部一分部热分量转q2传换递成
mkg:Q1 - Q2=W0
19/21
二、循环评定指标
1.循环热效率ηt :指循环中热功转换的效率,它等于循 环中工质对外界作的净功与循环加热量之比 (评价经济
性)。
t
W0 Q1
Q1 Q2 Q1
2/21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气体的热力性质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发动机的循环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发动机的机械效率
3/21
第一节 气体的热力性质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状态参数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4/21
一、基本概念
1.工质: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工作物质(气体)。 2.热力系统和外界:把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宏观尺寸范围内的 工质总称为热力系统,如汽缸内的气体;把热力系统以外和 热功转换过程有关的其他物体统称为外界,如汽缸体。 3.热力状态:把工质在某一时刻所处的宏观状态称为工质的 “热力状态”,简称“状态”。工质的热力状态用物理量来 描述,这些物理量称为气体的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比 体积等。 4.热力过程:将热力系统中的工质从某一初始状态变化到另一 状态所经历的整个过程称为热力过程。
位为kJ/(kg·K)。
11/21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功、热量和内能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2/21
一、功、热量和内能
1.功
当气体的压力和容积发生变化时,气体与外界之间相互传递的 机械能称之为功,用W表示。单位为焦耳,单位符号为“J” 或“kJ”, 1kJ=103J。
1kg气体容积(即比体积)的微小变化量为:
工程上的温度: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符号为
“℃”。 摄氏温度与开氏温度的关系为:
t=T-273.15
注意:只有开氏温度才是状态参数。
8/21
压力
定义:气体在单位面积容器壁上的垂直作用力,用符号p表示,单
位是帕斯卡,简称为帕(Pa)。由于帕很小,工程上常用千帕 (kPa)或兆帕(MPa)为单位。
1kg气体的温度从T1 mkg气体的温度从T1
T2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为: T2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为:
q T2 cdT T1
规定: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为正,向外界放出热量为负Q 。mq
T2 T1
mcdT
注意:功和热量都不是状态参数。
14/21
一、功、热量和内能
3.内能 气体的内能是指气体内部所具有的各种能量的总和,由气体分 子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位能组成。 内能是气体的状态参数。 对于理想气体,因假设其分子间没有引力,其位能为零,所
2.热量
热量是由于温度的不同,系统和外界之间穿越边界而传递的能 量。
热量的国际单位与功一样为焦耳,单位符号为“J”或“kJ”。 热量通常用比热来计算。比热是指单位量的物质温度每变化1K 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符号c表示,即 c dq
dT
式中:dq——单位量的物质在温度变化dT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kg气体的温度变化dT时,吸收或放出的微元热量dq为:dq=cdT
q1-2= u2-u1+ w1-2 mkg气体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所经历的过程中,则有
Q1-2= U2-U1+ W1-2 气体状态发生变化时,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到于其内能的增加 量与对外所作的机械功之和。
16/21
第三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热力循环 二、循环评定指标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17/21
一、热力循环
15/21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和功可以相互转换,为了要获得一定量的 功,必须消耗一定量的热;反之,消耗一定量的功,必会产生一 定量的热。 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被成功地制造的。在热能与其他能量的 相互转换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遵循能量守恒原则。 1kg气体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所经历的过程中,如果气体与外 界交换的热量为q1-2,机械功为w1-2,内能的变化量为u2-u1,三 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可用能量平衡方程表示为:
定义:工质由某一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状 态变化又重新回到初始状态所经历的封闭过程, 简称循环。
循环可分为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 循环过程可用p—v图表示。
18/21
p-v图
循环中工质所作的净功为:w0
循环中工质从外界吸收的净热量 为: -q2
由于△u=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则可得出:q1-q2= w0
就示是。真其空关度系。式真为空pv=度p0等-于p。大气压力与气体绝对压力的差值,用pv表
注意:只有绝对压力才是状态参数。
9/21
比体积
比体积:单位质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的比体
积。用符号v表示,单位为m3/kg。
v
V m
密度: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密度,以符号 ρ表示,其单位为kg/m3。
1 Q2 Q1
2.循环平均压力pt :指单位汽缸工作容积所作的循环功
(评价动力性)。
pt
W0 Vh
20/21
5/21
热力系统分类
• 开口系统:与外界不仅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 的系统。
• 封闭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 统。
• 绝热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系统。 • 孤立系统:与外界既无能量交换,也无物质交换的
系统。
6/21
二、基本状态参数
气体常用的状态参数有6个,其中温度(T)、 压力(p)和比体积(ν)这三个物理量,称基
1/21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m
V
10/21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分子不占体积、分子之间没有吸力的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克拉贝隆方程式):温度、压力、
比体积之间关系式。
1kg理想气体: pv RT
mkg理想气体: pV mRT
式中:V—mkg理想气体的总容积,V=mv。 R—气体常数,其数值取决于气体的性质,单
以其内能仅指其内部动能,它是温度T的单值函数。 1kg气体的内能用符号u表示,单位为J/kg或kJ/kg,则
u = f(T) 1kg气体的温度从T1变化到T2时,其内能的变化量△u为:
△u = u2-u1 = f(T2)-f(T1)
mT2k时g气,体其的内内能能的用变符化号量U△表U示为,: 单位为J或kJ,温度从T1变化到
本状态参数。
内能(U)、熵(S)、焓(H)。
7/21
温度
温度表示气体的冷热程度。按分子运动论,气体的温度是 气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物理量。气体的温度 越高,气体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
热力学温度:开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为开尔文,单
位符号为“K” (基本温标)。热力学温度以水的三相点温 度为基本定点温度(即水的固、液、气三态共存时的温度), 并规定其温度为273.15K。于是1K就是水的三相点温度的 1/273.15。
1 kPa =103Pa
1 MPa =106Pa
压力的表示方法:
1.绝对压力:指气体作用在容器壁上的真实压力,用p表示。
2.表压力:当气体的绝对压力高于大气压力时,压力表指示的数值
就pg表是示表。压其力关。系表式压为力p等g=于p-气p0 体。的绝对压力与大气压力p0的差值,用
3.真空度:当气体的绝对压力低于大气压力时,真空表测量的数值
dv = Adx 1kg气体对外界所作的微元功为:
dw= pAdx = pdv
1kg气体对外界所作的功为:
w
v2 pdv
若汽缸内的气体为mkg,其总容积Vv1=mv,
则mkg气体从状态1变化到状态2对外所作
的功为: W mw v2 pmdv V2 pdV
v1
V1
13/21
一、功、热量和内能
结论:循环中工质从高温热源吸收
热机给量械低q功温1,热w0只,源将而。其另中一的部一分部热分量转q2传换递成
mkg:Q1 - Q2=W0
19/21
二、循环评定指标
1.循环热效率ηt :指循环中热功转换的效率,它等于循 环中工质对外界作的净功与循环加热量之比 (评价经济
性)。
t
W0 Q1
Q1 Q2 Q1
2/21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气体的热力性质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发动机的循环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发动机的机械效率
3/21
第一节 气体的热力性质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状态参数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4/21
一、基本概念
1.工质: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工作物质(气体)。 2.热力系统和外界:把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宏观尺寸范围内的 工质总称为热力系统,如汽缸内的气体;把热力系统以外和 热功转换过程有关的其他物体统称为外界,如汽缸体。 3.热力状态:把工质在某一时刻所处的宏观状态称为工质的 “热力状态”,简称“状态”。工质的热力状态用物理量来 描述,这些物理量称为气体的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比 体积等。 4.热力过程:将热力系统中的工质从某一初始状态变化到另一 状态所经历的整个过程称为热力过程。
位为kJ/(kg·K)。
11/21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功、热量和内能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2/21
一、功、热量和内能
1.功
当气体的压力和容积发生变化时,气体与外界之间相互传递的 机械能称之为功,用W表示。单位为焦耳,单位符号为“J” 或“kJ”, 1kJ=103J。
1kg气体容积(即比体积)的微小变化量为:
工程上的温度: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符号为
“℃”。 摄氏温度与开氏温度的关系为:
t=T-273.15
注意:只有开氏温度才是状态参数。
8/21
压力
定义:气体在单位面积容器壁上的垂直作用力,用符号p表示,单
位是帕斯卡,简称为帕(Pa)。由于帕很小,工程上常用千帕 (kPa)或兆帕(MPa)为单位。
1kg气体的温度从T1 mkg气体的温度从T1
T2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为: T2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为:
q T2 cdT T1
规定: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为正,向外界放出热量为负Q 。mq
T2 T1
mcdT
注意:功和热量都不是状态参数。
14/21
一、功、热量和内能
3.内能 气体的内能是指气体内部所具有的各种能量的总和,由气体分 子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位能组成。 内能是气体的状态参数。 对于理想气体,因假设其分子间没有引力,其位能为零,所
2.热量
热量是由于温度的不同,系统和外界之间穿越边界而传递的能 量。
热量的国际单位与功一样为焦耳,单位符号为“J”或“kJ”。 热量通常用比热来计算。比热是指单位量的物质温度每变化1K 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符号c表示,即 c dq
dT
式中:dq——单位量的物质在温度变化dT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kg气体的温度变化dT时,吸收或放出的微元热量dq为:dq=cdT
q1-2= u2-u1+ w1-2 mkg气体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所经历的过程中,则有
Q1-2= U2-U1+ W1-2 气体状态发生变化时,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到于其内能的增加 量与对外所作的机械功之和。
16/21
第三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热力循环 二、循环评定指标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17/21
一、热力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