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合集下载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C
A
C
三、日出日落时刻比较
例1、如图,已知甲地白昼比丙地白昼长56分钟,完成: (1)乙地白昼比丙地白昼长_______分钟。 (2)甲地日出比乙地日出___(早/晚)______(时间)。 (3)乙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__(早/晚)____(时间)。 (4)甲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__(早/晚)____(时间)。 (5)在40°N纬线上与丙地相同时间日出的经线度数是_______。



C
D
E
F
1、 读右图回答: (1)该图是__月__日的光照图,它所表示的节气是 。 (2)A、B、C、D 四点昼长分别是 、 、 、 。 (3)C点日出时间是 , D点日出时间是: (地方时)。
A
D
10、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 9 时 0 分 0 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3)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 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2、我国沿海处30°N的某校地理课外小组,在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 6:40、16:40。回答 1)该地此日的夜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2)这一天巴西的阿雷格里港(30°S)的昼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3)学校所在的经度约为: A、120°E B、125°E C、122°E D、116°E

1.3.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3.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H
90°
90°N 66°34´N
A
23°26´N
B
0° 23°26´S
C
D
66°34´S 90°S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 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 小值之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节气 夏至
冬至 春分日 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的范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小值的范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分布规律
赵亮家要装太阳能,为了使太阳能发挥 最大的作用,其采光面的倾角应满足什么 要求?北京与上海太阳能的倾角一样吗?
探究问题2
读图回答: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 0°
2、此时是什么节气? 日期是多少? 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 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前后
3、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赤道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半球昼夜等长 ,赤道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 反映了 日照时间 的长短 昼半球:h>0° 晨昏圈:h=0° 夜半球:h<0°
夜长: 昼长: 昼弧所跨的 经度范围
夜弧所跨的 经度范围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要学会从昼弧和夜弧长短看
夜弧
晨 昏 线
昼长夜短
昼弧
太 阳 光 线
A
B
C
D
H
90°
90°N 66°34´N
A
23°26´N
B
0° 23°26´S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1)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1)
地 球 公 转 的 地 理 意 义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昼弧和夜弧图,说明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2、通过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长图,归纳昼夜长短
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复习旧知)
昼夜长短反映了 日照时间的长短 昼长=昼弧的经度差/15° 昼长 : 昼弧所跨 经度范围
夜弧所跨 夜长: 经度范围
注意:晨昏线把每
一条纬线分为昼弧
和夜弧两部分,昼
夜长短用昼弧和夜 弧所占的比例表示。
利用昼、夜弧长所跨经度的多少,转换成时间。 练习:试说出A、B、C、D、E各点的昼长
(2)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长与夜长正好相反。
结论(1)同纬线地区昼长、夜长时间相同,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
A
B
D C E G
【反馈达标】
1、右边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B )
2、下图表示6月22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 影部分表示黑夜),四个地区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B )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①④③② D.②③④①
夜长
(2)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过程中 北半球: 昼变长,夜变短
12.22
3.21
南半球: 昼变短,夜变长。
9.23
6.22
②太阳直射点南移过程中 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南半球: 昼变长,夜变短。
思考、1、国庆节、建党节哪 一天郑州市的昼夜时间差较大? 2、哪一天郑州市的昼夜时间 差较小?
3、10月11日郑州市的昼长 与 哪一天的昼长相同?
据二分日(昼夜等长)越近,昼夜差越小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昼、夜弧长所跨经度的多 少,转换成时间。 (2)昼长、夜长的计算公式 昼长=昼弧的经度差/15°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24—夜长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基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基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B.东南 D.西南
()
6.北京下一次 06:42(北京时间)日出时,最接近下列哪个节日
()
A.中秋节
B.植树节
C.端午节
D.国庆节
解析:第 5 题,根据两地日出时间判断,甲地比北京更晚日出,故甲地位
于北京的西面。10 月 31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除出现极昼极夜的
地区外,昼长由北向南逐渐变长;此时,北京昼长 10 小时 31 分,甲地昼
3.对称性规律 在太阳直射同一纬度的两个日期时,昼夜长短状况相同。这
时间 两个日期是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是对称的。如 6 月 12 日(夏 对称 至日前 10 天)与 7 月 2 日(夏至日后 10 天)的两天中,某地的
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 空间 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26′N 对称 的昼长等于 23°26′S 的夜长
机的正上方,C 错,D 正确。 [答案] (1)A (2)D
题点(一) 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如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
图。读图完成 1~2 题。
1.从南北半球来看,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
A.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
B.乙与丙位于同一半球
C.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
D.甲与丁不在同一半球
a 与 b 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 与 d 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 是相同的;b 与 c 两个时间中,b 时间的昼长等于 c 时间的夜长。
[典题例析]
(2021 年 1 月新高考 8 省联考·河北卷)飞机于地方时 5 时
30 分日出时刻从甲地出发,匀速飞行,降落乙地时正值日落,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及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及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2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3
4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赤道
(北半球)
3月21日 春分
昼夜平分 太 阳 直 射 夏至 北 6 月 回 22日 归 线 太 阳 冬至 直 昼最短 12月 射 夜最长 22日 南 回 归 线 昼夜平分 秋分 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1、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日,溧阳的正午太阳 高度角是多少,南纬30度呢 2、北纬38度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 正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 被遮挡,两楼 距离不小于多少? 3、冬至日时在溧阳(北纬31度)太阳能热水器 为了得到最大热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 面夹角应调整为多少? 4、某地某时,竖直的竹竿影子朝正北,北京时 间是9月23日12点40分,且影子与竹竿等长, 该地的地理坐标是多少?
极昼极夜的时间变化
极圈上各有一天极昼(所在半球夏至日);各有一天极夜 (所在半球冬至日) 极点各有半年极昼(所在半球夏半年);极点各有半年极夜 (所在半球冬半年)
画图小结
1.在下图中用线条分别表示出春秋分、夏至 和冬至日全球各地昼长分布情况
2.绘出赤道和北极圈.南极圈上的三地昼长随季节 变化的曲线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分 9月23日前后 至 12月22日前后
由 赤道 向 南北两方降低 由 向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 23°26 ′N 南北两方降低 赤道 由 赤道向 南北两方降低 0° 由 南回归线 向 南回归线 23°26′S 南北两方降低
赤道 0°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纬度带 北回归线以 北的纬度带 南回归线以 南的纬度带 南北回归线 间的纬度带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析

最短;北半球昼最
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
北两侧递减
短,夜最长
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 北半球昼最
南出现极夜现 图 北回归线 长,夜最短; 自北回归线向南
象;北极圈及其 C (或 23°26′N) 南 半 球 昼 最 北两侧递减
以北出现极昼 短,夜最长
现象
智能提升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2014·浙江)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 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 )
【答案】 (1)D (2)C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又叫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 线和地面(水平面)的夹角。如图。正午太 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 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
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 度角为 90°;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 四周降低,呈同心圆分布(即等太阳高度 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例如太阳 直射在(15°S、60°W)时,太阳高度的分 布如图所示,图中 a、b、c、d 四点都位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 线,都是正午太阳高度。
东 南 ( 纬 度 越 高 越 偏 西 南 ( 纬 度 越 高 越 偏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
南);晚于 6 时日出 南);早于 18 时日落 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 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 时日出,24 时日落);若是南极圈, 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 时日出,24 时日落)。
【说明】 a.上述时间均为地方时。b.此方法适用于昼夜 长度或者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③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a.昼(夜)长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 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北半球夜长的变化:短→长→短
D.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长度计算 2、根据日出日落计算
昼长 =
昼弧所跨经度
o
15 /h = 2× (12:00 —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 12:00) = 2×
=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昼长=24h — 夜长
例1:某地某天3点日出,则日落时间为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南半球昼长夜短 冬半年(9.23—3.21) 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则该半球的昼长夜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运动图
23°26′N
0° 23°26′S
夏至
春分
春分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 往北移动: 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 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日出时刻: 昼夜等长时,经度越东边的日出越早; 经度相同,昼越长的日出越早; 两者都不相同的,要同时考虑昼长和地方时的早晚。
日落时刻: 昼夜等长时,经度越东边的日落越早; 经度相同,昼越长的日落越迟; 两者都不相同时,要同时考虑昼长和地方时的早晚。
3、根据昼长的对称性计算 求ABDE四点昼长。 A B 结论: 南北半 球纬度 数相同 的地区 昼夜长 短对称 分布。
A24时、B16时、 D0时、 E8时
C
E
D
23°26′N
0° 23°26′S
夏至
春分?7月1日呢?
1、9昼长=12、22 -(1、9 -12、22) =12、5
E C
D
F
2、我国沿海处30°N的某校地理课外小组,在某日测得当地日 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 6:40、16:40。回答 1)该地此日的夜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2)这一天巴西的阿雷格里港(30°S)的昼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3)学校所在的经度约为: A、120°E B、125°E C、122°E D、116°E
21
,昼长为
12
18
小时。
例2: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味着以正午 各 7 小时,即该地该天是 5 日出, 19 日落。
为界,上下午
左图求D点的昼长,右图求E点昼长 方法二 。 E此时是16点,E此时正在昏线上,
D
说明E点所在纬线当地16点日落, E的昼长=(16-12)×2=8小时
E
方法一
D所在纬线的昼弧长= 45°×6=270°=18小时 E所在纬线的昼弧长= 30°×2×2=120°=8小时
结论: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 且这两个日期关于二至日对称。
1、 读右图回答: 12 22 (1)该图是__月__日的光照图, 它所表示的节气是 冬至日。 (2)A、B、C、D 四点昼长分别 是 0小时、24小时 、12小时 、 8小时 。 (3)C点日出时间是 6时 , D点日出时间是:8时 (地方时)。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 高度 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 高度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含义
用什么衡量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每一条纬 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昼夜长短 用昼弧和夜弧所占 的比例表示。
赤道
夜弧
昼弧
昼 弧
昼 弧
夜 弧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在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24小 时
在同一纬线上, 各地昼夜长短是否相同?
2、同一纬线上各点, 昼夜长短相同
3、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①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长短情况
全球各地的昼 夜等长,为12个 小时。
②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夜越短,北极圈 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夜越长,南极圈 内出现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③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夜越长,北极圈 内出现极夜; 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夜越短,南极圈 内出现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
画图小结
1.在下图中用线条分别表示出春秋分、夏至 和冬至日全球各地昼长分布情况
练习
1、12月2日到次年1月1日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 律是: A、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C、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B、一直向北移 D、一直向南移
2、极昼现象从北极扩大到整个北极圈的时间范围是: A、从春分到夏至 C、从夏至到秋分 B、从秋分到冬至 D、从冬至到秋分
10、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
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 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 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 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 时间为 9 时 0 分 0 秒 (北京时间)。据此判断 下列各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3)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C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 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6月22日——12月22日
规律: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规律概括: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 直射点移 向的半球 昼增长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时间
当 日出 9:30 7:19 5:40
日 日落 23:00 18:41 18:48 日出 8:58 7:20 5:39

日 日落 23:02 18:40 18:49
地点
① ② ③
7、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 正确的是 B A、 ① ② ③ B、 ① ③ ② C、 ② ① ③ D、 ③ ① ②
8、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C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9、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完成 (1)(2)题。
(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A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2)在图示月份中 D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夏半年
6月22日前后 夏至
23°26′N
0° 23°26′S
9月23日前后 春分 3月21日前后
秋分
次年3月21日 前后 春分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冬半年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运动图
23°26′N
0° 23°26′S
夏至
春分
春分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 夏半年(3.21—9.23)
三、日出日落时刻比较
40° 30° 110° 丙 115°


例1、如图,已知甲地白昼比丙地白昼长56分钟,完成: 56 (1)乙地白昼比丙地白昼长_______ 分钟。 (2)甲地日出比乙地日出___ 20分 时间)。 晚 (早/晚)______( (3)乙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__ 早 (早/晚)____ 28分(时间)。 (4)甲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__ 早 (早/晚)____ 8分 (时间)。 (5)在40°N纬线上与丙地相同时间日出的经线度数是 _______ 108°E 。 例2、我国甲城某日日出和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 5:28和19:00,乙城某日日出和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 东北方方。 时间7:23和20:27,则甲位于乙的________
3、5月1日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哈尔滨
4、在地球表面上,决定太阳直射最北和最南界线的条件是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球体形状
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D.黄赤交角的大小
5. 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大→小→大 B.北半球昼一直增长
√ √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a B.B C.c D.d
D )
4.当c地昼最长时 ( C )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双选]读下图,回答5~6题。
5、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
两地是 A.甲地 ( CD )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 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
次最大值
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
AD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7~8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