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快速繁殖的研究

马铃薯的快速繁殖的研究
马铃薯的快速繁殖的研究

目录

一立题依据---------------------------------------2 二主要研究内容-----------------------------------2 三技术路线---------------------------------------5 四要达到的技术或经济指标-------------------------6 五经济效益分析-----------------------------------9 六研究进度--------------------------------------10 七风险分析--------------------------------------10 八项目组成员------------------------------------11

一立题依据

(1)马铃薯是高度杂合的,因此它们的种子后代不可能与原种完全相同。只有由无性繁殖产生的植株,在遗传上才能与其亲本植物完全相同,从而使品种的特性代代相传。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对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使其短期内获得遗传性一致的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称为植物离体无性繁殖。马铃薯试管苗在光照条件下进行自养的程度大于异养。相反,在高浓度的糖类存在的情况下,以及在无光照的限制条件下,马铃薯向着诱导生成试管薯的过程。这样生长出来的试管薯称之为原种种薯。

(2)短枝发生型是指外植体携带的带叶茎段,在适宜的培养环境中萌发,形成完整植株,再将其剪成带叶茎段,继代再成苗的繁殖方法。该方法与田间枝条的扦插繁殖方法类似,故又称为微型扦插。能一次成苗,遗传性状稳定,培养过程简单,移栽成活率高。许多花卉、葡萄、马铃薯等试管苗的繁殖常用此方法。

(3)在黑暗环境的诱导下,马铃薯试管苗可以在试管薯诱导培养基中结出种薯,且悬于茎秆上。马铃薯试管薯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脱毒技术,在组织培养条件下高倍扩繁脱毒试苗,进而诱导试管苗所形成的块茎。试管薯具有无病原、体积小、贮藏运输方便、能工厂化周年生产,从而为马铃薯优良种质的保全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途径。

二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方法:作为植物营养繁殖的一个新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现正日益普及。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对外植体进

行离体培养,使其短期内获得遗传性一致的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称为植物离体无性繁殖(propagation in vitro)。植物离体无性繁殖又称植物快繁或微繁(micropropagation),它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产生经济效益最大的研究领域,涉及的植物种类繁多,技术日益成熟并程序化,繁殖速度突破了植物自然繁殖的界限,成就了工厂化育苗的梦想。

植物快繁与传统营养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相比,其特点表现在:①繁殖效率高。由于不受季节和灾害性气候的影响,材料可周年繁殖。生长速度快,材料能以几何级数增殖。②培养条件可控性强。培养材料完全是在人为提供的培养基质和小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便于对各种环境条件进行调控。③占用空间小。一间30m2的培养室可同时存放1万多个培养瓶,培育数十万株苗木。④管理方便,利于自动化控制。培养材料在人为环境中生长,省去了田问栽培的一些繁杂劳动,并可利用仪器进行自动化控制,便于工厂化生产。⑤便于种质保存和交换。通过抑制生长或超低温贮存的方法,使培养材料长期保存,并保持其生活力,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和土地,还防止了有害病虫的传播,更便于种质资源的交换和转移。

2研究材料

(1)马铃薯幼苗

(2)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离体培养组织和细胞赖以生存的营养基质。配制培养基时,为了减少试剂称取时的工作量和少量称取时出现的误差,以

~ 3 ~

及避免多种营养成分混合导致沉淀产生或相互反应而失去培养效果,预先要将各种营养成分配制为一定倍数的培养基母液,待使用时稀释到要求的浓度。母液的浓度为培养基浓度的10倍、100倍或更高。将事先配制好的培养基母液按一定比例稀释至浓度为培养基中规定的使用浓度,再加入琼脂、蔗糖、生长调节物质等,制备成符合要求的培养基。

利用适宜的培养基,诱导带有腋芽的马铃薯单节茎段进行芽生长和根再生形成单苗,从而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培养基配方设计:①根据培养的目的选择一种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②确定培养基中各种激素的浓度及相对比例。本实验中马铃薯试管苗快速繁殖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方如下: MS培养基 +C30g/L +A7g/L PH 5.8

3研究用具

果酱瓶、500mL搪瓷杯、三角瓶、烧杯、容量瓶、玻璃棒、25mL量筒、1mL和5mL移液管、洗耳球、PH试纸、封口膜、扎口用棉线、药勺、称量纸、普通电子天平、酒精棉球、小块纱布、灭菌滤纸、枪状镊子、手术剪、解剖刀、已灭菌培养皿、酒精灯、超净工作台、冰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磁炉、记号笔。

4药品和试剂

(1)母液配制:

硝酸铵、硝酸钾、氯化钙、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碘化钾、硫酸锰、硫酸锌、钼酸钠、硫酸铜、氯化钴、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硫酸亚铁、甘氨酸、盐酸硫胺素、盐酸吡哆素、烟酸、肌醇、2,4-D(2,4-二氯苯氧乙酸)、NAA(α-萘乙酸)、 6-BA 、浓盐酸、氢氧化钠、95%

酒精、蒸馏水、75% 酒精等。

(2)马铃薯快速繁殖培养基及诱导培养基的配制:

事先配好的MS基本培养基母液、琼脂、蔗糖、生长调节物质、蒸馏水、1mol·L-1HCl、1mol·L-1NaOH等。

三技术路线

1实验总体流程

2母液配置流程

~ 5 ~

3马铃薯试管苗快速繁殖培养基的配制流程

四要达到的技术指标

1 MS母液各种成分指标

~ 7 ~

2培养基

基本配方:MS基本培养基+0.7%琼脂+3%蔗糖(每小组配制0.5L)(1)根据需要配制的培养基的量称好所需的琼脂(3.5g),放入医用口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估计加入母液后不超过配制总量)置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边加热边用玻棒搅动。

(2)MS基本培养基配置:(配置前先检查各母液情况,如发现有霉菌和沉淀结晶产生,就不能再使用)。大量元素母液:25ml;微量元素母液:2.5ml;铁盐母液:2.5ml;有机物母液:各2.5ml。混匀。(3)待琼脂完全溶解后,加入规定用量的蔗糖(15g),继续加温并不断搅拌,待琼脂煮透后端离火源,再加入所需用量的母液(可事先取好放于一烧杯中),最后加蒸馏水至所需体积,即500ml。

(4)调节培养基的酸碱性至pH5.8:

由于培养基的pH值直接影响到培养物对离子的吸收,因而过酸或过碱都对植物材料的生长有很大影响。此外,琼脂培养基的pH值还影响到凝固情况。所以,当培养基配制好后应立即进行pH值的调整。最好用酸度计测试,既快又准,如无条件也可用精密pH试纸。培养基若偏酸时用lmol·L-1 NaOH来调节,偏碱则可用lmol·L-1 HCl

来调节。一般来说,当pH值高于6.0时,培养基将会变硬;pH值低于5.0时,琼脂不能很好地凝固。

(5)培养基的分装:

配制好的培养基要趁热分装,分装时容器口小者可采用漏斗分注,口大者直接加注。试管、三角瓶等培养容器加注量占其容积的1/4~1/3为宜,果酱瓶每瓶20~30ml,太多既浪费培养基,又减少了培养材料的生长空间;太少又会因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培养基分装完后,用封口膜封严瓶口,并用棉线扎紧。本次实验中500ml分装到10个果酱瓶,每人两瓶,剩余两瓶备用。

(6)培养基的灭菌:

培养基分装后应立即置于高压蒸气灭菌锅内进行灭菌。消毒灭菌时,压力表读数约为 1.06kgf·cm-2或0.105 MPa (可在0.105 ~0.12MPa间,但不得超过0.14 MPa),温度121℃时保持15~30 min 左右即可。为了保证灭菌彻底,在蒸气灭菌锅增压前应先将灭菌锅内的冷空气放尽。排净冷空气的办法有两种:

A、可以事前打开灭菌锅放气阀,煮沸,待大量热蒸气排出后再关闭;

B、也可采用先关闭放气阀,待压力升到约0.04 MPa,温度超过108℃时打开放气阀排出空气,待压力表指针回到0时再关闭放气阀。

五经济效益分析

1优良品系的繁殖快速。若培育出高产或优良的品种,可通过快速繁殖在极短的时间生产出大量的优良马铃薯。

2保存少量植株组织即可保存完整的遗传信息。如果要对某些品种

~ 9 ~

进行遗传信息留存只需保留少量植株组织即可。

3可实现工厂化生产。马铃薯是人们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的食材,通过快速繁殖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打破了季节约束,能源源不断供应。4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快速繁殖在实现工厂化生产的同时也降低了生存成本,不仅为生存者带来了经济利益也降低了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六研究进度

七风险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未知的状况,大致包括以下几种:(1)实验用具的损坏或丢失;所以在实验开始前要对每个实验用具进行检查确保都是完好无损,清点数量,在实验过程中谨

慎进行,实验后再次清点。

(2)研究结果与预期有差距或者完全不同;对于这种情况要进行多次实验,并尽可能多设置几组实验样本找出产生的原因。(3)研究经费超出预算;在研究过程中要秉着节约的意识进行实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八项目组成员

~ 11 ~

马铃薯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遵义市凤冈县年产750吨脱毒马铃薯种薯 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建设单位:凤冈县清强胜种植专业合作社 建设地点:遵义市凤冈县永和永华社区斑竹园组 单位法人:赵清天 编制时间: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4) 1.2项目建设方案 (4) 1.3投资结构及资金筹措 (5) 1.4项目效益 (6)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 1.6综合评价 (6) 第二章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第三章建设条件 (12) 3.1 项目区概况 (12)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4)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15) 4.1 市场分析 (15) 4.2营销策略、方案、模式和进度 (17) 4.3市场风险分析 (17) 第五章建设方案 (20)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0) 5.2建设规划和布局 (20) 5.3建设标准 (20) 5.4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21) 5.5设备方案 (22) 5.6 建筑方案 (23) 5.7节能减排措施 (24) 5.8实施进度安排 (25)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27) 6.1环境影响 (27) 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28) 6.3评价与审批 (29)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30)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30) 7.2 经营管理措施 (31) 7.3技术培训 (31) 7.4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2)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33) 8.1 投资估算依据 (33) 8.2 投资估算 (33) 8.3 资金来源 (35) 8.4 资金使用和管理 (35) 第九章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36) 9.1经济效益分析依据 (36) 9.2销售收入估算 (36)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分析 (36) 9.4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37) 9.5不确定性分析 (37) 9.6财务评价结论 (38)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 (58) 10.1社会评价基本结论 (58) 10.2农业产业化经营 (58) 10.3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评价 (60) 10.4新增就业岗位、助推脱贫 (60)

马铃薯薯渣综合开发利用

第八章副产品马铃薯薯渣综合开发利用 马铃薯块茎在加工淀粉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渣滓,统称为薯渣,这些薯渣是经过全封闭逆流式淀粉生产线排出的,而且全封闭逆流式淀粉生产线,一般都采用取离子软化水洗涤、分离渣浆中的游离淀粉,从生产线离心筛[废浆脱水机]排出来的湿薯渣水分含量大约在87%-89%之间,其中,薯渣中大部分细胞壁里的结合水分大约在75%-76%之间,游离水分大约在12%-13%之间;从生产线排出的薯渣不与空气接触时,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实际很干净。在这些薯渣中含有结合淀粉大约在35%-37%之间[干基],游离淀粉大约在3.5%-3.7%之间[干基];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每消耗一吨马铃薯大约需要排出0.138吨的湿薯渣[含水分按最低86%计算],如果薯渣不进行二次脱水,将难以贮存、运输,假如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对这些薯渣加以利用的话,一则污染周边环境,二来是企业一大负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薯渣再利用己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开发再利用正在不断研究和试生产中,例如,薯渣可以生产动物饲料,也可以发酵后生产菌体蛋白质湿饲料,还可以做有机农家肥料,因此,做好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薯渣再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可观的。 弟一节、国外采用马铃薯薯渣自然发酵做牛饲料 马铃薯淀粉加工副产物薯渣再利用最大的难题是脱水,副产物薯渣粒径[纤维]大约在1.5mm-1.9mm之间,它的纤维很细小,由于果胶的存在流动性很好,尤其是薯渣中细胞壁里所含的结合水分难以去除,所以,马铃薯薯渣的脱水与其它薯类纤维又有不同;在荷兰、德国、丹麦等大型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采用了两种不同功能的设备进行马铃薯薯渣的脱水,使薯渣得到了充分的再利用。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外)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马铃薯是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适应性强、栽培模式多、经济效益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种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谷物类食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经济等意义重大。 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马铃薯品质的好坏和产量高低关键在种 薯。因此,马铃薯种薯产业在马铃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 1.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孟加拉国、波兰、法国和白俄罗斯是世界上十大马铃薯生产国。其中,荷兰是全球第 一马铃薯种薯出口大国,出口量超过了其他国家出口量的总和,种薯出口到60多个国家,其种薯生 产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21%,种薯单产达到30?35t/hm2,所种植种薯的75%用于出口,是农作物中产量、种植面积及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作物。 1 、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 英国、荷兰主要以田间无性系筛选的方法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 种薯,而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种薯生产国家都采用茎尖脱毒、分生 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种薯。 2、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 成熟和先进的种薯生产技术为生产优质、高产的种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质量保证。在荷兰,利用无性系选择、无性系快速繁殖、种薯催芽播种、种薯生产合理密植、测土精准施肥、GPS精细播种、GPS引导机械中耕 和除草、全自动灌溉系统及卫星图像分析应用、晚疫病防治专家预警系统、适时灭 秧等多种生产技术提高了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及品质,使其成为全球第一马铃薯种薯 出口大国。美国的爱达荷州被誉为“马铃薯之州”,驰名世界,该州马铃薯年种 植面积约15万hm2,平均产量达30t/hm2以上,面积和产量都占全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爱达荷州马铃薯普遍丰产的原因也与其成熟、先进的生产技术密不可分。 3、马铃薯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 完善的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为种薯生产和质量定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 荷兰发达的种薯产业与其健全的马铃薯种薯检测、认证体系关系密切。在荷兰,承担种薯检测和认证工作的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服务公司(NAK )。该组织是荷兰农业部指定的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及定级的唯一权威组织。任何在荷兰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和申请种薯合格证的个人和组织,必须得到NAK的批准。生产者和经销商必须服从NAK委员会为其制定的检测标准和规则,该检测标准应能符合任何国家的最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荷兰,每批出售的种薯的所有相关信息均被列在

酒精耐受性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马铃薯薯渣的研究

酒精耐受性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马铃薯薯渣的研究 张向东;杨谦;宋佳;范金霞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33)002 【摘要】从大庆盐碱土中分离到1株高浓度酒精耐受性纤维素降解细菌菌株ZY62.对该菌株的16sRNA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其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马铃薯渣和汁水作为发酵培养基初步优化ZY62菌株产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条件,试验结果为pH值自然、37℃、150r/min发酵时CMC 酶活最高;发酵120h后,薯渣与汁水转化获得的发酵产物中单细胞蛋白含量达到18.5%.小鼠增重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渣与汁水发酵后产物可部分替代豆粕.%An alcohol tolerance efficient cellulose-degrading bacterium ZY62 was isolated. The bacterium rnwas proven Bacillus subtilis by 16sRNA sequence analysis. The conditions of CMC enzyme production rnwere optimized when fermented in potato residues and juice without any foreign substances. When B.rnsubtilis was inoculated at 37 ℃, 150 r/min for 120 h without pH adjustment, the quality of single cell rnprotein reached 18.5%of total fermentation product. The fermented product can partly replace soybean rnmeal of the same weight in mouse feed test. The single cell protein from potato residues can be wildly rnused as feed in the future. 【总页数】4页(181-184)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马铃薯薯渣;筛选鉴定;酒精耐受性

从世界马铃薯的发展看中国马铃薯

从世界马铃薯的发展看中国马铃薯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因其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而在157个国家种植,又因其营养丰富被很多国家作为主粮食用。联合国把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并将其称为“地球未来的粮食”。2015年1月,我国启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战略,将马铃薯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进行相关产品开发。这使得主食品种更加多样、营养更加多元化,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均有积极意义。推动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则是该战略的宗旨和实质。本文将从世界马铃薯发展与变化情况谈起,为我国的马铃薯主食开发建言献策。 世界马铃薯的生产和消费 (一)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 2013年FAO 统计显示,马铃薯在全世界157个国家种植。总播种面积1946万公顷,总产量3.68亿吨,平均单产18.9吨/公顷,与1961年相比,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下降了12%,总产量增加了36%,平均单产增加了54.8%。总体来看,马铃薯在全球各大洲的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亚洲和欧洲的马

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世界的80%~90%,而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仅占10%~20%。虽然亚洲和欧洲是马铃薯种植和生产的主要地区,但马铃薯在这两大洲的发展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亚洲马铃薯生产在近年增长迅猛,成为推动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1961年至2013年,亚洲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比重由10.6% 上升至51.7%,总产量由占世界的8.6% 上升至49.0%;而欧洲马铃薯生产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比重由80.2%下降至29.4%,总产占世界的比重由82.0%下降至30.7%。此外,非洲的面积和产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50多年来,面积增加了7.8倍,产量增加了14.4倍。且马铃薯的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地位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欧洲的平均单产已达40吨/公顷,而非洲的单产仅为15吨/公顷。 (二)世界马铃薯消费趋势变化 世界上已经有2/3的人口把马铃薯作为主粮消费,从世界范围来看,马铃薯的消费方式以食用为主,占总生产量的39.6%~67.0%,平均占51.1%;其次,是饲用,占总生产量的9.1%~31.9%,平均占21.5%;种用量排在第三,占总生产量的8.8%~17.8%,平均占12.9%;用于工业加工的量较低,平均占总生产量的3.8%。 近50年来,马铃薯的食用量逐年上升,由1961年的1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2.4亿吨,其中亚洲食用量增长近1.1

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1.1项目概述 本项目属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主要生产销售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油炸薯片(条)。立足XX地区马铃薯产量大,质量好的优势,开发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并可为财政开辟新的税源,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可转化9000吨马铃薯,年产2000吨炸薯片,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09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950万元,企业所得税410万元,年利润可达710万元。 该项目市场广阔,技术依托可靠,原料充足,效益看好,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项目实施的意义及必要性 1.2.1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 我国马铃薯的种植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距今已 有四百余年历史。现今种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 肃,陕西,宁夏,四川,贵州,云南,新疆,青海等广大中西部地区。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467万公顷,年产量约6000万吨,两者均居世界第一。与50年代相比,种植面积增加了8倍,总产量增加了26-28倍。 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的大国,但不是加工的强国。马铃薯的经济价值在我国远远没有体现出来,马铃薯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当前马铃薯深加工开发利用率极低,年产量的78%用以鲜食,用于精深加工的仅有10%,由此可见我国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市场空间之大。马铃薯可以加工成薯片、薯条、马铃薯脯、

粉丝、食醋、蛋白肠、果蔬豆皮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以1公斤马铃薯为例,加工成薯条可增值15倍,转化成环糊精则可增值19倍。在西方发达国家, 70%~80%的马铃薯是靠精深加工实现增值的。所以马铃薯在我国还是具有亟待开发、前景非常广阔的产业。 马铃薯在中国的主要产区都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中西 部地区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自然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马铃薯作为一个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已经被中西部地区的领导和企业家所重视。马铃薯的深加工已经被列入重要的开发项目之一。 122 XX市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利用现状 XX市是中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享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之称。这一地区因具有独特的日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风速大传毒介体少的自然优势,种薯质量享誉全国,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生产的马铃薯具有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品质好、无污染、病烂薯少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市场的欢迎,每年大量调运到全国各地。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顺应天时、顺应市场,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XX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达500 多万吨,并形成了新大坪系列、渭薯系列、陇薯系列、专用薯系列等30多个品种和精淀粉、粉皮、薯格、薯丸、薯条、薯泥等十多种产品,产品远销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国内市场及新加坡、日本、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XX市正努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产业,变从前加工粉皮、粉条为加工淀粉、薯条、薯片。 123 xx地区发展马铃薯片的建设条件与优势 1、原料供应能力 xx地区是“中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 总产量达500多万吨,在xx地区发展马铃薯加工产业可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马铃薯资

马铃薯调研报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 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

国内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现状及综合利用研究

国内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现状及综合利用研究 发帖人: lvjianguo96 点击量: 5751 马铃薯淀粉废水是以马铃薯为原料生产淀粉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一般也称为马铃薯淀粉废水,是高污染的废水,COD含量可达10000mg/l以上,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将造成环境水体缺氧,使水生生物窒息死亡,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1]。但是,由于马铃薯产区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加工期在9~11月份,气温低,有冰冻。特别是在10~11月,低温都在-5~15℃之间。这些问题给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增加了难度,因此目前马铃薯淀粉企业的废水处理水平普遍落后,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环境水体缺氧,使水生生物窒息死亡。近年来,随着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与需水量迅猛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逐渐成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关注热点。 1、马铃薯淀粉废水来源及其水质特征 1.1 马铃薯淀粉废水来源马铃薯淀粉生产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为清洗工段清洗马铃薯产生的废水。这部分废水主要成分为马铃薯表面的泥沙。通常可在生产过程中增添少许设备,经简单的沉淀处理后就可循环使用。二为提取工段的废水。这部分废水由两个生产阶段产生:一是淀粉乳提取产生的废水,主要是马铃薯自身的含水量,即细胞液,故该废水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这部分废水不能循环使用,又因回收蛋白成本费用高,目前全部外排。二是淀粉提取产生的废水,生产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高,但用水量小,也称为工艺废水。该废水中主要含有淀粉、蛋白质[2]等有机物,COD(化学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浓度非常高。目前马铃薯淀粉企业排放的污水主要为细胞液和工艺废水。 1.2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水质特征马铃薯淀粉废水中主要含有机物化合物,如蛋白质和糖类等,还含有一些淀粉颗粒、纤维等。水质成分如下[3]: COD(化学需氧量)约为:20000~25000mg/l BOD(生化需氧量)约为:9000~12000mg/l SS(悬浮物)约为:18000mg/l 2、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现状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方法有资料显示的有:化学絮凝、生物处理等方法。 2.1 化学絮凝法絮凝沉淀法作为一种成本较低的水处理方法应用广泛。其水处理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絮凝剂的性能,所以絮凝剂是絮凝法水处理技术的关键。絮凝剂可分为无机絮凝剂、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和复合型絮凝剂。追求高效、廉价、环保是絮凝剂研制者们的目标[4]。莫日根等[5]用碱式聚合氯化铝为絮凝剂处理模拟马铃薯淀粉废水,结果表明,当10%碱式聚合氯化铝的投人量为1.00mL和1.20mL时,COD去除率最佳,可达到47%。若将经碱式聚合氯化铝处理后的淀粉废水再利用吸附柱进行吸附处理,其COD去除率可达到65%。郑圣坤等[6]采用摸拟试验方法研究PAC、FeCl3和Al2(SO4)3 混凝剂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混凝预处理效果。通过对废水处理前后各项指标及处理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得知,Al2 (SO4)3作为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混凝剂较为合适,此时Al2 (SO4)3的最佳投药量为500mg/ L ,对废水的COD 去除率可达到34 %左右。兰州交通大学[7]采用混凝法对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混凝剂的种类、投加量、pH 以及沉降时间对马铃薯淀粉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对废水处理前后各项指标及处理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得知,

2018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1 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 种质资源是植物育种与遗传学研究的基础。马铃薯种质资源丰富, 包含众多野生种和栽培种, 而且种 质资源的分类一直在不断变化。SPOONER等[7]在总结可以用于野生种种别界限和相互关系鉴别的形态学、分子水平、种间杂交障碍和野外观察的大量数据之后, 提出马铃薯分为107个野生种和4个栽培种, 这相 对于HAWKES[8]提出的划分为228个野生种和7个栽培种的分类学说发生了明显变化。 1.1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技术 世界范围内, 目前保存了大约30大类共65 00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9]。世界上主要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的机构是:国际马铃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荷兰遗传资源中心(The Centre for Genetic Resources, the Netherlands, CGN)、英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库(Commonwealth Potato Collection, CPC)、德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库(The IPK Potato collections at Gross Luesewitz, GLKS)、俄罗斯瓦维洛夫植物栽培科学研究所(The Vavilov Institute of Plant Industry, VIR)、美国马铃薯基因库(National Research Support Project-6, NRSP-6), 除此之外, 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都建立有马铃薯种质资源库。据估计, 中国目前保存有5 000余份种质资源, 以国内外育成品种和品系为主, 野生种资源偏少。 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有多种方式, 总体上来讲, 野生种通常以实生种子进行保存, 栽培品种(系)通常以试管苗或者田间种植的方式保存。试管苗保存技术形成于1973年[10], 由于比田间保存高效和安全, 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形式, 其主要是利用低温(6— 8℃)和山梨醇作为渗透调节剂来抑制植物生长, 达到2年左右时间不用扩繁而较长时间保存资源的目的, 这种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马铃薯种质资源库采用的通用技术。然而, 试管苗保存存在耗时、高成本和因频繁更新扩繁易导致污染而造成资源丢失等诸多问题。冷冻保存技术以其低成本和长期保存的优点, 逐渐开始被种质资源管理者所接受。冷冻保存是将植物以超低温(-196℃)状态长期保存在液氮中, 理论上不需要定时更新保存[9]。冷冻保存最主要的问题是要避免外植体冷却过程中细胞内结冰, 该项技术一直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11, 12]。目前GLKS和CIP已经采用冷冻保存技术进行马铃薯资源的保存:GLKS采用液滴冻结技术(droplet freezing technique)保存了1 341份欧洲马铃薯品种资源; CIP对197份安第斯地方品种进行了冷冻保存, 但其茎段成活率和再生率都比较低。近年来, 为了提高冷冻保存的可靠性和效率, 研究者尝试将应用于香蕉资源的冷冻保存技术进行马铃薯资源保存, 结果表明, 相对于CIP和GLKS的冷冻保存技术, 该方法的成活 率和再生率都比较高, 而且不同基因型的保存效果比较一致, 可用于马铃薯资源长期保存[9]。 1.2 种质资源的评价 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主要可以分为形态学指标评价和分子水平评价。形态学指标是植物分类和品种鉴别的传统方法。在马铃薯分类学上, 常涉及的茎、叶和花等形态学指标多达53个[13]。在马铃薯品种鉴别上, 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UPOV)发布的DUS测试指南, 其涉及的形态学相关性状指标为42个, 但不同国家根据具体情况对测试指南进行了修改, 例如中国测试的指标是41个, 英国测试的指标是37个, 而印度测试的指标是45个。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种质资源的分子水平评价技术逐渐成熟, 其可以快速地进行操作和分析, 又可以避免由于环境变化造成的形态学指标上的变化[14]。分子水平评价主要包括应用蛋白质、分子标记和DNA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具体包括同工酶电泳、限制性酶切位点拷贝数变化(RFLP和AFLP)、基因组和质体DNA微卫星标记(SSR)、

马铃薯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报告

马铃薯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报告 一、马铃薯的生长特性及生长发育规律: 马铃薯(Potato),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甘肃定西市、宁夏固原市、西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四川现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鲜薯产量第一大省。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栽培马铃薯所获得的产品是地下所产生的块茎,块茎是由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主要病害虫有环腐病、病毒病、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黑胫病、二十八星瓢虫、蛴螬、蚜虫、马铃薯块茎蛾等。 二、收集整理马铃薯气象指标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并做出初步的马铃薯气象指标: 目前根据收集到参考文献,得到了初步的气象指标: Ⅰ播种-出苗期 气温4℃以上即可萌发,这期的最适温度为12~18℃;需水量非常少;短日照可以抑制芽的伸长,避免长成瘦高弱苗。 Ⅱ出苗-分枝期 出苗到分枝期适宜气温为15~21℃,-2~-1℃就会受冻,低于

-4℃时植株就会死亡;水分条件对产量影响不大;短日照,强光和适当的高温,有利于长根、壮苗和提早结薯。 Ⅲ分枝-花序形成 分枝到花序形成期适宜气温为18~21℃,最低温度为7℃,最适温度为15~21℃,气温在-1.5℃时茎部受冻害,-3℃时茎叶全部冻死。当日平均温度达到25~27℃时,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日平均温度达到29℃以上时,植株呼吸作用过盛,结薯延迟甚至匍匐茎伸出面变为地上茎。长日照、强光;适当高温,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光合系统及形成优质丰产的群体结构。 Ⅳ花序形成-开花期 花序形成-开花期适宜气温为18~22℃;需水量最多,盛花期茎叶的生长量达到最高峰;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茎输送,促使块茎高产、优质。 Ⅴ开花-可收期 开花-可收期适宜气温为15~19℃。大于25℃块茎变小或畸形,29℃以上块茎停止发育,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从开花到茎叶停止生长,植株对水分需要量也很大。而结薯后期则水分不宜太多。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茎输送,促使块茎高产、优质。 全生育期 适宜日平均气温17-21℃,有效积温1000-2500℃,多数品种为1500-2000℃,出苗需要积温260-300℃,早熟品种要求较低。

马铃薯的快速繁殖的研究

目录 一立题依据---------------------------------------2 二主要研究内容-----------------------------------2 三技术路线---------------------------------------5 四要达到的技术或经济指标-------------------------6 五经济效益分析-----------------------------------9 六研究进度--------------------------------------10 七风险分析--------------------------------------10 八项目组成员------------------------------------11

一立题依据 (1)马铃薯是高度杂合的,因此它们的种子后代不可能与原种完全相同。只有由无性繁殖产生的植株,在遗传上才能与其亲本植物完全相同,从而使品种的特性代代相传。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对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使其短期内获得遗传性一致的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称为植物离体无性繁殖。马铃薯试管苗在光照条件下进行自养的程度大于异养。相反,在高浓度的糖类存在的情况下,以及在无光照的限制条件下,马铃薯向着诱导生成试管薯的过程。这样生长出来的试管薯称之为原种种薯。 (2)短枝发生型是指外植体携带的带叶茎段,在适宜的培养环境中萌发,形成完整植株,再将其剪成带叶茎段,继代再成苗的繁殖方法。该方法与田间枝条的扦插繁殖方法类似,故又称为微型扦插。能一次成苗,遗传性状稳定,培养过程简单,移栽成活率高。许多花卉、葡萄、马铃薯等试管苗的繁殖常用此方法。 (3)在黑暗环境的诱导下,马铃薯试管苗可以在试管薯诱导培养基中结出种薯,且悬于茎秆上。马铃薯试管薯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脱毒技术,在组织培养条件下高倍扩繁脱毒试苗,进而诱导试管苗所形成的块茎。试管薯具有无病原、体积小、贮藏运输方便、能工厂化周年生产,从而为马铃薯优良种质的保全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途径。 二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方法:作为植物营养繁殖的一个新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现正日益普及。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对外植体进

马铃薯废渣废液的综合利用

马铃薯废渣废液的综合利用 1.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现状 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是,中国马铃薯科学研究工作起步 较晚,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储藏设备和科学的储藏方法,马铃薯的营 养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也使其综合经济效益受到了极 大地局限。 目前,我国加工利用马铃薯的主要途径有:饲料、提取淀粉、加工熟食、生产柠檬酸钙等。从目前马铃薯深加工的途径可以看出,深加工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充分利用。但是,随着马铃薯深加工比例投入的增加,马铃薯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马铃薯废水废渣,鲜薯渣含水量高达80%,不易储存、运输腐败变质后产生恶臭,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带来的废液废渣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解决马铃薯废液废渣引起的污染,并增加马铃薯的综合利 用价值,是马铃薯生产者和科研工作者要挑战的另一难题。 2.马铃薯废液成分及性能简介 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是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中主要含有糖类、蛋白质、纤维素、脂肪等污染物。马铃薯生产淀粉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淀粉废水有机物含量高,若不经过处理或直接排放,其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迅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而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废水中悬浮物品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臭气,恶化水质,由于我国淀粉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淀粉生产过程中大量的植物蛋白未加利用而随生产废水排放,不仅影响了环境卫生,而且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在淀粉废水处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同时回收植物蛋白,做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3.马铃薯渣成分和性能简介 3.1主要成分 马铃薯渣主要含有水、细胞碎片、残余淀粉颗粒和薯皮细胞或 细胞结合物。其化学成分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游 离氨基酸、寡肽、多肽和灰分。 3.2流体性质 薯渣含水量很高,达80%左右,但不具备液体流体性质,而表 现出典型胶体的物理特性和物化特性。从胶体中除去水分是非常困 难的,代价昂贵,耗能多。 3.3微生物性质 研究发现,薯渣中自带的菌共15类33种菌种,其中28种细菌,4种霉菌和一种酵母菌。由于菌渣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因此除去薯

2018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中国的马铃薯栽培可能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早由欧美传教士从南北两条路线传人,一条是从海路传人京津和华北地区,另一条是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后经福建传人大陆。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据统计2001年栽培面积为471.88万hm2.总产量645.4亿kg,单产每hm213.7kg。马铃薯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根据各地栽培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划分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中原及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等4个。其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作垂直分布区是主产区。在中国的各省(区)中,常年栽培面积在40万hm2以上的有内蒙古、贵州、和甘肃,30万hmz以上的有重庆、黑龙江、陕西、四川和云南。由于缺乏各类优质专用型品种,在消费中,鲜食占总产量的50%以上,淀粉等初加工占15%左右,出口及饲料占14%,种薯占10%,损耗1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尤其在加入WTO后,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出口创汇产品,日见重要,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中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共育成了170多个品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忽略品质育种,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是加工品种奇缺,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出口创汇和机械化操作的需要。因此,重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研究,选育鲜薯食用、食品加工用、淀粉加工用等专用型品种的是现阶段中国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 1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 1.1早期的引种选育 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马铃薯品种改良工作,经历了引种到育种的过程。1934--1936年,管家骥教授搜集整理了全国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并从英国和美国引进14 个品种,选出了Katahdin、Chippewa、Warba和Golden等4个优良品种在江苏、陕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这时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6万hm"。1941-1942年间姜诚贯先生在贵州研究了天然授粉和人工杂交技术。1939- 1940年杨鸿祖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从美国、前苏联引进了马铃薯自交种子、杂交组合和野生种,在四川开展了马铃薯的杂交育种和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42年美国T.P.Dyksira博士因邀来华协助马铃薯改良,带来了52个品种,并从中选出了Houma、Sebago、Red Warba和Chippewa等4个品种进行推广示范。从1936 - 1945年,中国搜集了800多份地方材料,先后5次从英、美、苏等国引种74个品种(系),杂交种子62个组合,自交种子45份,野生种16个,先后鉴定出Triumph、Katahdin等6个品种在各地推广。1947年杨鸿祖从美国育种学家F.J.Stevenson引进了

马铃薯中的龙葵素

内容摘要:对马铃薯中的龙葵素的组成结构、致毒机理,预防及应用进行综述;对马铃薯中的龙葵素的组成结构、致毒机理,预防及应用进行综述;龙葵素主要来源,发芽土豆马铃薯的有毒物质为龙葵素,也叫马铃薯素,是一种有毒的糖苷生物碱。近期的研究中发现,它与马铃薯的食用方法、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及其遗传育种等有密切关系。鉴于龙葵素的取材方便,在临床医药、农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故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关键字:龙葵素;马铃薯;制毒;治疗 [参考文献] [1]:江成英,吴耘红,王拓一等固态发酵马铃薯渣生产饲料过中龙葵素含量变化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NO.12 :51-61. [2]:张汉成.猪马铃薯中毒的诊治[J].2010,02,048:57 [3]:巩江,倪士峰,邱莉惠,吴一飞,仝瑛,骆蓉芳,赵桂仿.龙葵素的药理·毒理及药用研究[J].2009,37{9}:4108—4109 [4]:李红梅,谢麦香龙葵素在农业上的应用[A].临汾职业技术学院.D41000:34-35 [5]:刘春华,李春丽,尹桂豪.马铃薯及其制品中龙葵素的研究进展[J].2010,38(7):3519-3520

内容摘要:对马铃薯中的龙葵素的组成结构、致毒机理,预防及应用进行综述;龙葵素主要来源,发芽土豆马铃薯的有毒物质为龙葵素,也叫马铃薯素,是一种有毒的糖苷生物碱。近期的研究中发现,它与马铃薯的食用方法、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及其遗传育种等有密切关系。鉴于龙葵素的取材方便,在临床医药、农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故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字:龙葵素;马铃薯;制毒;治疗 1.龙葵素的来源及组成结构 1.1来源龙葵素主要来源,发芽土豆马铃薯的有毒物质为龙葵素,也叫马铃薯素,是一种有毒的糖苷生物碱。这种生物碱不是单一成分,主要是以茄啶为糖苷配基构成的茄碱和卡茄碱两种共计6种不同的糖苷生物碱。马铃薯各部分中龙葵素的含量差别很大,绿叶中含0.25%,芽内含0.5%,花内含0.73%,果实内含1.0%,成熟的块根内含0.004%,皮内含0.01%。完整良好的薯块内只含微量龙葵素,用其饲喂家畜一般不引起中毒。 1.2 组织结构龙葵素义称茄碱,分别与葡萄糖、乳糖和鼠里糖结合的配位体;。茄碱有苦味,针状结晶,在190度呈褐色,熔点248 度,约280~285℃分解;溶于吡啶、甲醇、温乙醇,难溶于水、乙醚、氯仿,可以被酸水解,分解成茄啶和糖。 2.龙葵素的理化性质 龙葵素可溶于水,遇醋酸极易分解,高热、煮透亦能解毒。具有腐蚀性、溶血性,并对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 在处理马铃薯时,对已发芽发青部位及腐烂部分应彻底清除。去皮后把马铃薯切成小块,在冷水中浸O.5 h以上,使残存的龙葵素溶解在水中。利用龙葵素具有弱碱性的特点,在烧马铃薯时加入适量米醋,利用醋的酸性作用来分解龙葵素,可解毒。烹饪马铃薯利用长时间的高温,起到部分分解龙葵素的作用。若吃马铃薯时中有点发麻的感觉,表明其中还含有较多的龙葵素,应立即停止食用,以防中毒。 3.龙葵素的致毒机理及中毒现象 3.1 致毒机理龙葵素是一种有毒性的生物碱,在通常的情况下,马铃薯中龙葵素含量比较低,不会引起中毒。马铃薯中龙葵素含量安全标准为20 mg/100 g,一般成熟的马铃薯中,含量为7~10mg/100 g,食用是安全的。当马铃薯变绿或发芽,就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含量可增至500 mg/lO0 g,超过安全标准,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龙葵素的致毒机鲤是抑制体内的胆碱酯酶的活性。胆碱酯酶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生成胆碱和乙酸,该酶被抑制失活后,造成乙酰胆碱的积累,胆碱会使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等一系列中毒症状。食用含有大量龙葵素的马铃薯及其制品引起中毒虽然轻者只会产生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但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因此,此

定西市马铃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马铃薯产业发展综述 南铁柱 (甘肃农业大学 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 一、中国马铃薯发展的现状 马铃薯是中国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的第5大粮食作物, 是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 1]。马铃薯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产业链长 、加工增值潜力大, 被誉为21世纪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一和最有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2]。认清中国马铃薯产业形势, 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商品薯产业布局, 采取有效措施振兴马铃薯产业,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与食物战略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铃薯18世纪中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为中国的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3]196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首次突破200万hm2, 1988年突破267万hm2, 1998年突破400 万hm2, 2006 年超过520万hm2, 全国形成北方一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大生产区域[4]。2007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567万hm, 2008年农业部将马铃薯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9年中央财政启动马铃薯良种补贴, 中国马铃薯生产迈入快速稳定发展新时期。但是,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发展制约因素亟待认真研究解决。 1、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 脱毒种薯供应不足中国马铃薯育种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过程, 但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 忽略品质育种, 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加工品种奇缺, 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5]。生产推广应用的品种以菜用品种为主, 用于加工薯片、薯条和全粉品种较少, 专用薯供应比例低。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基本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 种薯培育、生产、销售和技术管理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健全有序的质量管理检测制度和统一的种薯质量分级标准尚未建立[6] 2生产方式粗放, 单产水平较低,中国现有的马铃薯生产基本采用手工操作方式, 机械化水平较低, 只有1%左右, 与国际先进水平70%的差距甚大, 尤其种植和收获环节劳动强度

马铃薯遗传转化方法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 Steve Millam 摘要:马铃薯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农作物,其块茎作为营养丰富的食物,产量很高。马铃薯之所以成为大量研究的焦点,是因为它既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又能作为所关注的化合物的潜在重要来源。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用于马铃薯上,并以此来引进基础且实用的新奇目标特征。本文描述了一个快速、高效和低成本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系统,与平常的转化相比,其转化效率可超过40%。基于核酸印迹法的平均值计算,证实了每个外植体切片在转基因上的独立性。将节间切片与农杆菌一起培养,然后在卡那霉素的筛选下,经历一个双阶段的愈伤组织诱导/出芽系统。用这种描述的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幼芽再生率,而且经过2次继代培养后,离体茎段从伤口末端生根,保证有95%的外植体被转化。这种转基因状态可以通过分子分析来证实。马铃薯的块茎生长也促使了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研究。 1.介绍 马铃薯是最早用于遗传转化的植物之一。Ooms等人在1986年用农杆菌浸染马铃薯Desiree品种的组织并使组织再生,这成为马铃薯转化的直接证据。转基因品种Desiree和Bintje所用的农杆菌由Stiekma等人提供。de Block报道了一种以叶圆片作为靶组织,且与基因型无关的转基因方法。Visser等人以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提出了包括再生和转化在内的两步法,并作为目前众多已使用的实验方案的基础。各种马铃薯组织相对容易的根系再生也支持了这些已经报道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系统。 目前许多正在使用的实验方案都报道了一个两步再生法,及先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再进行根系再生。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通常会尽可能避免马铃薯体细胞突变。第一步通常是加入1-5mg/L的玉米素(zeatin)或者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并结合低浓度的生长素(通常是的萘乙酸(NAA)或者吲哚乙酸(IAA)),以此促进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第二步,将玉米素浓度降低20%,将生长素浓度降低10倍,同时加入赤霉素来刺激根系再生。每个外植体的再生速率都很高,经过4-6周可生出第一批根,培养10-12周后可每个外植体都会长出至少10条根。以卡那霉素(kanamycin)或者潮霉素(hygromycin)作为筛选标记可以很容易地用肉眼进行分析,然后切除可能与转化无关的根。那些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苗将会很明显从茎的切口处长出根,而那些非转基因的苗将不会生根或者从不定位点生根。使用不同的栽培品种或者组织,其转化效率也不同。但是根据重复实验的记录显示,从最初的外植体到确定的转基因单株的比率在40%到100%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